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77年以来(中国大陆第5地震轮回)青藏块体发生11次7级以上地震,分析7级以上地震及地震前5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7级以上主震发生前,震中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一般存在20年以上的平静异常,地震活动特征差异与主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强震活动状态分析与研究是地震形势跟踪分析的重要基础,以频次的角度分析和探讨青藏块体的强震状态特征,研究表明,青藏块体存在强震平静与活跃交替活动的状态特征,已经历5个平静与活跃交替活动的状态过程.2008年3月21日于田7.3级地震、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的发生表明青藏块体强震活动已处于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3.
李英  赵卫明  马禾青 《中国地震》2004,20(4):430-436
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平静是国内外地震界普遍关注的前兆现象之一。Mogi(1969)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之后,Ohtake(1981)、Wyss(1988)以及宋俊高等(1994)均在这些方面进行过工作。本文分析了青藏块体中北部地区192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图像,发现在强震前2年,震中附近存在明显的Ms5.0.6.9地震的空缺或平静。  相似文献   

4.
依据单一力源模型的基本原理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多年来水准观测垂直位移资料 ,反演该区 2 0a来中强地震的潜在震源力学参数与未来可能的危险区域 ,得到 :①如果确定所选研究区仅有一个等价强震力源 ,反演的强震力源与实际震中符合度较好 ,这对中强地震地点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在青藏块体东北缘6级左右的地震 ,比较合理的可研究范围一般为震源有效半径的 1 0倍 ,对应的等价力源的量级约为 1 0 1 1 N ;③从 1 995~ 2 0 0 0年的分区模拟结果看 ,在祁连的中段存在一个潜在的等价强震力源 (1× 1 0 1 1 N) ;另外 ,在青海与甘肃南部交界处存在一个潜在的等价强震力源 ,该力源深度为 5km ,大小达到 5× 1 0 1 1 N。  相似文献   

5.
根据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跨断层流动水准测量资料,分别从断层形变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断裂带上断层形变平均活动速率的分布和断层形变群体性异常在时间上的分布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自2002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断层形变异常的主体区域逐步由西向东迁移,地震活动也具由西向东迁移的现象;断层平均活动速率也是东部区偏高。但是,断层形变群体异常在时间上的分布显示目前该区域断层形变异常活动的数量和强度均不十分显著,短期内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大。本文提出的方法及初步结论对该区域日常地震预测及震情跟踪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青藏块体7级地震相互关系研究初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10年以来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等区域的7级地震与青藏块体7级地震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藏块体7级地震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关联性;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时间上的成丛性、空间上的迁移性及丛内迁移的有序性;大部分地震丛以缅甸转换构造区或滇西南地区7级以上地震为牵头地震,沿两条路线向南北带及西藏地区迁移,具有较为完整的活动图像。  相似文献   

7.
结合1900~2013年的历史地震目录,对青藏块体及其邻区不同震级段地震的发生频率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900年以来,青藏块体及邻区仅5年未发生M≥5.5地震,有16年未发生M≥6.0地震,有36年未发生M≥6.5地震,即M≥5.5、M≥6.0及M≥6.5地震年发生概率分别为0.956、0.86及0.68。对该区域历史有记载的地震进行分震级段的b值计算,得出5.5≤M≤7.0震级段地震的b最低为0.59,最高为0.899,M≥7.1震级段的b值均大于1.0,M≥7.5震级段的b值明显低于相邻震级段,表明未来存在发生7.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最后对2000年以来研究区M≥6.5地震的空间迁移规律进行分析,得出青藏块体内部地震存在顺时针迁移的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正>1研究背景临震微波动是在强震临震阶段叠加在正常地脉动上的“干扰事件”。而这种“干扰事件”有可能是塌陷、爆破等已知信息,也有可能是与地震孕育有关的活动构造微活动、微破裂等。通过不同来源信息的频率特征,可以较好地分辨已知信息,而与地震孕育有关的活动构造微活动、微破裂等正是临震预测追寻的目标。杨立明等(2018)利用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对2008年汶川MS 8.0和2010年玉树MS 7.1地震进行反复对比研究,认为大震前可能存在临震微波动现象,并对青藏块体2012—2014年间发生的5级及以上地震进行实时跟踪分析,初步得出强震前临震微波动现象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青藏块体与相关区域7级地震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明  徐辉  张勇 《内陆地震》2002,16(3):260-265
对 1910年以来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等区域的 7级地震与青藏块体 7级地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青藏块体 7级地震的发生不是孤立的 ,与缅甸转换构造区和滇西南旋转构造域的 7级地震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关联性 ;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时间上的成丛性、空间上的迁移性及丛内迁移的有序性 ;大部分地震丛以缅甸转换构造区或滇西南地区 7级以上地震为牵头地震 ,沿两条路线向南北带及西藏地区迁移 ,具有较为完整的活动图像。该结论对区域地震形势的判定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青藏块体东北缘4个测点断层气体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1992年-1993年各测点断层气组分普遍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测值突跳、上升变化,各测点及各组份异常有明显的同步性特征。本文着重介绍了1993年10月26日托来6.0级地震前多观测点断层气体的异常情况。最后,本文还对断层气体的场效应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际上新近发展的“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具有可考察地震定位中由于台站人为选择等造成的台网监测能力下降,以及避免传统基于G-R关系的统计算法因地震数目过少而无法评估等优点.本研究利用PMC方法,计算得到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39个台站对周边地震事件的检测概率及台网检测概率.单台检测概率结果显示:PMC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39个台站对地震事件的检测能力;因台网布局等影响,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中西部和中东部地区的台站检测能力较强,而靠近蒙古、俄罗斯边境的台站, 阿拉善右旗附近地区的台站,以及邻近吉林、黑龙江等地区的台站检测能力较低.合成检测概率结果显示,由于邻省台站的引入,全区80%的地区基于概率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P达到2.2左右,其余地区MP达到3.3左右.为提高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建议在监测能力较弱的中蒙交界地区、东北部地区,以及阿拉善左旗以西地区适度加密台站,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  相似文献   

12.
对青藏块体强震与祁连山地震带中强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块体发生强地震后,祁连山地震带中强地震活动具有增强趋势。通过分析认为,祁连山地震带已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并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13.
朱红彬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7):1611-162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汶川地震前,青藏块体曾出现与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特大地震前相似的大规模中强地震活动图像.为了探讨8级左右地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规律,本文研究了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8级左右地震前中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①青藏块体8级左右地震前一般会出现中强地震活动图像的两阶段演化,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强地震沿印度板块与青藏块体接触带附近分布、青藏块体内部平静,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强地震向青藏块体内部扩展,形成大规模中强地震条带,未来主震一般发生在大规模中强地震主条带或者多组条带的交汇处.②该演化规律可能反映了印度板块作用于欧亚板块(尤其是青藏块体)产生的大区域地壳运动与构造应力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对预测青藏块体8级左右地震(尤其是8级以上特大地震)有一定意义,对预测新疆块体8级左右地震有参考价值,但尚不适用于中国大陆东部地区.③从更大范围考察中强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化,有可能发现大地震前的场兆信息,对分析、预测未来的8级左右地震是一个有意义而且可行的方向.本文还对汶川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大规模中强地震条带的形成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辽宁测震台网科学准确的监测能力评估结果,分析辽宁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时空分布特征,为测震台网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次将"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应用到辽宁测震台网,通过计算获得辽宁地震台网37个台站的单台检测概率、测震台网合成检测概率以及基于概率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_P。单台检测概率表明:PMC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台站对地震事件的检测能力;营口—海城老震区周围的台站对较小震级的地震有较高的检测能力,受台网布局影响,位于辽宁边界地区台站的检测能力较弱。M_P时空分布特征显示:辽宁中部沈阳—辽阳—本溪—鞍山—盘锦地区1.5≥M_P≥1.2。辽宁南部大连一带监测能力较低M_P≥3.0,辽宁西部与河北交界地区3.0≥M_P≥2.5,辽宁其他区域2.5≥M_P≥1.8。研究结果表明,为进一步提高辽宁地震台网监测能力,需在辽宁东部、东南部建设台站以提高该区域台站密度,在辽宁西部地区建设部分台站和重新规划需要引入的河北共享台站,以提高该区域的台站密度及改善台站空间布局和该区域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甘肃测震台网监测能力及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的科学评估,是进行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最小完整性震级Mc是表征台网监测能力的关键.本文以甘肃测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报告和区域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分析了甘肃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利用ldquo;震级 序号rdquo;法、ldquo;最大曲率rdquo;法(MAXC)、拟合度分别为90%和95%的拟合优度检验法(GFT)及ldquo;完整性震级范围rdquo;法(EMR)等,研究了甘肃区域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甘肃测震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模拟记录时期和ldquo;九五rdquo;期间甘东南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明显高于祁连山地震带中西段,ldquo;十五rdquo;测震台网运行后,甘肃及邻区的地震监测能力的空间差异明显缩小.最小完整性震级Mc和监测能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台网的改造,Mc逐步降低,ldquo;十五rdquo;台网运行后,甘肃及邻区的ML1.8以上地震基本完整.此外,还讨论了相关技术规范对区域台网地震目录的影响,并且提出了消除该影响的科学途径和有效方法.该研究结果可为甘肃及邻区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震前地磁低点位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94年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震前地磁低点位移的分布特征后,发现在该区中强震前均出现地磁低点位移异常。表明根据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对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的短临预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山地块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艳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2004,24(2):7-16
通过对天山地块近百年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表明: ① MS≥7.0地震沿块体边界成带分布, 南边界带强于北边界带, 南、 北边界带的西部强于东部, 南天山西段是地震活动水平最高、 复发周期最短、 强震序列类型最复杂、 地震危险性最大的地区; ②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显示出准周期性, 表现为MS≥7.0地震具有活跃与平静的交替性及5级以上地震活动度曲线的起伏变化; 最大熵谱计算地震活动度的显著周期为40年, 小波分析给出40年左右周期系数的时间曲线表明, 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曲线由最高值至最低值的下降段, 而上升段为强震的平静期; ③ 在强震活跃期及平静期, 中强以上地震(MS≥5.0)在块体的不同部位(地块南、 北边界带及块体内部)的分布状态和活动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活跃期南、 北边界带中强以上地震的集中性和成带性强, 且彼此活动水平差异小, 但与块体内部差异大; 而在平静期南、 北边界带的活动水平差异大, 块体内部地震活动显著增强; ④ 在活跃期, 天山地块南、 北边界带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 当一个边发生强震后, 另一边在数天至数年也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巴颜喀拉块体强震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青藏高原为目标采用弹性体本构关系,模拟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进、挤压对巴颜喀拉块体及邻区的影响.通过降低强震发生位置处单元弹性模量的方法,模拟1900年以来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及周缘Ms≥7.0强震,计算序列中前面地震对后续强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①巴颜喀拉块体背景场应力水平大致与块体西部等效应力同等大小,自西向东逐渐递减,巴颜喀拉块体西部和中部等效应力从南向北逐渐递减,东部地区等效应力比较低;②模拟的14次地震序列中,有8次发生在前面强震所引起的等效应力增大的区域内,2次发生在等效应力增大和减小的过渡区域内,3次发生在等效应力减小的区域内;③从强震序列所引起的应力相互作用看,历史地震对1970年以来发生的地震影响结果为:历史地震加速了1973年亦基台错、1997年玛尼和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的发生,昆仑山口西地震对汶川地震的影响较小,汶川地震对玉树地震的发生不具有加速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