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引发Jmax灯亮的三种原因。即X线管电流检测回路R33电位计故障;KV参数值产生回路V24管击穿故障,以及灯丝初级加热回路V2管软击穿故障,所以导致的高压发生器低电流保护,Jmax灯亮,不同的是前二项原因使曝光开始即刻Jmax灯亮。  相似文献   

2.
覆盖区寻找隐伏矿成为当前找矿工作的热点问题,尤以寻找厚覆盖层下陡倾斜无磁性脉状金属矿难度较大.由于某些陡倾斜金属矿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并与围岩存在较大的电性差异,利用大功率场源发射系统,向地下发射不同频率电流,同时利用接收仪器在场源附近分别测量不同频率供电(或供电前后)时矿体上方磁场强度,可根据矿体内外的电流密度分布情况,判断金属矿体存在与否及其位置.在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开展了电流磁场法穿透低阻厚覆盖层精准探测金矿体的找矿方法试验.通过分析电流磁场异常特征,在陡倾斜脉状金矿体上方发现了极具意义的"笋状"多频电流磁场组合异常,说明电流磁场法在厚覆盖区寻找陡倾斜脉状金属矿具有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电学填埋场渗漏检测方法是利用漏洞电流引起的感应电势异常来定位防渗膜上的漏洞位置.当漏洞电流较小时,检测电极上的极化电位噪声极易将电势的异常值淹没,导致漏洞定位的失败.基于电极极化电位噪声的特点,提出了采用低频交变方波供电的方式来剔除该类噪声.在小型模拟填埋场中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回路电流为70 mA,膜上供电电极接电源正极时,防渗层上的两个漏洞只有一个被检出;膜上供电电极接电源负极时,则两个漏洞皆未被检出;将两次实验数据对应相减,则两个漏洞皆被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标定电流对标度值测量的影响,并介绍了研制的数字表标度值稳定仪及其使用效果,该仪器标定电流在4-19mA范围可手动选定,电流稳定精度小于0.02mA,电流升,降的转换时间约30s,仪器结构紧凑,操作简便,可以满足地磁台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5.
通过统计分析山西省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仪器运行以来发生的故障及其维护情况,对故障现象、原因查找过程和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总结,找出仪器设备运行维护的共性问题,如供电、防雷、电缆连接可靠性、规范操作、定期检查等,对此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对产出连续可靠的资料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光记录智能监控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研制了新颖精巧的多功能光记录智能监控器.该仪器除用于光记录观测灯光系统的高效供电和精巧控制外,并对可能发生故障的种种隐患进行全面系统的多功能综合监控,智能诊断故障类型,分门别类进行报警.  相似文献   

7.
对JCZ-1T超宽频带地震计的多种故障进行分类,故障主要包括仪器记录波形异常、仪器标定波形异常、地震计工作状态异常等,并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给出相应解决方法.此外,对沈阳地震基准台JCZ-1T地震计1例故障的现象、原因排查、维修方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8.
通过增大测量极距和提高供电电流2种实验途径,探讨提高兴济地电台地电阻率观测精度,结果表明,提高供电电流能明显提高兴济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精度,且与供电电流提高倍率相当,而增大测量极距效果甚微。其原因是,提高供电电流是在干扰幅值不变情况下增大人工供电电位差,而增大测量极距使人工供电电位差和干扰幅值同比例增大,二者相抵,对观测精度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磁暴的发生与环电流的变化密切相关.除了对称环电流外,部分环电流在磁暴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部分环电流通过场向电流与极区电离层中的电流形成回路.本文应用INTERMAGNET地磁台网北半球中低纬区域地磁台站数据,对不同强度4个磁暴事件主相和恢复相期间部分环电流和场向电流的磁地方时分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于每一个磁暴事件,在低纬地区(地磁纬度约0°—40°N)选用地磁经度上大致均匀的8个台站,通过坐标转换计算平行于磁偶极轴的地磁场水平分量H来分析磁暴期间环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扰动;在低纬地区8个台站的基础上增加中纬地区(地磁纬度约40°N—60°N)地磁经度上大致均匀的6个台站,计算地磁坐标系下地磁场东西分量Y来分析磁暴期间场向电流在中低纬地区引起的磁场扰动.结果表明,磁暴主相期间的部分环电流主要作用于磁地方时昏侧和夜侧扇区,并且主相和恢复相期间部分环电流引起的磁场变化随着磁暴级别的增大而增大;磁暴主相期间向下的场向电流多出现在夜侧至晨侧扇区,向上的场向电流多出现在昏侧至午后扇区,且中纬地区向下和向上场向电流的展布范围明显大于低纬地区;恢复相期间弱、中磁暴事件的场向电流呈现与部分环电流相同的减弱趋势,而强、大磁暴事件在恢复相末期场向电流引起的磁场变化明显不同于恢复相的其他时刻,这可能与高纬较强的亚暴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沁源地震台防雷隔离供电系统故障频发的问题,改用太阳能直流供电系统直流输出。简要介绍太阳能供电系统的设计、安装及运行,运行结果表明,太阳能供电系统工作稳定,提高了仪器运行率和数据连续率,降低雷击概率。  相似文献   

11.
Philips磁共振射频软故障的检修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hilips T5-NT磁共振设备中的射频放大器出现了偏流超出正常值的软故障,经过测试软件测试,以及进行最大功率调节等处理,最终判定功率放大部件故障,并由替代法证实。  相似文献   

12.
在岩石板上切割出多条切缝并以石膏填充,将其分为3个构造特征区:A区(断层交汇区)、B区(左行左列岩桥区)、C区(右行左列岩桥区)。采用双轴加压、定点应变、声发射信息系统和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激光)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岩样破坏孕育过程中,各个特征区都出现了特大破裂。每个特大破裂发生前定点应变、激光干涉条纹图(应变场)和声发射信息都出现了特征变化。特大破裂的发生有先后,其前兆特征的出现也有先后,并且各区有各自的特点,某些前兆还可能在各区之间交替出现。研究认为,三个区的断层结构性质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破裂顺序,甚至产生不同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3.
可调滞回模型的磁流变阻尼器及其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现在磁流变阴尼器性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调滞回模型的磁流变阻尼器及其试验方法,并进行理论、试验及算例分析。首先,根据恒定电流下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滞力特性,利用磁流变材料特性的电流(即磁场)可控特点,建立了变电流下的阻尼力滞回模型;其次,在中通过电路板控制外加电流与装置变形间的函数关系,实现了变电流调节的阻尼力滞回模型;最后,将磁流变阻尼器与橡胶隔震装置结合,形成智能磁流变隔夺装置,并对一个单自由度隔震结构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台站规划、建设和改造情况,管理体制、工作方式和运行模式,监测设施、观测设备和观测环境,观测质量与技术支撑,工作生活环境,人员结构共六个方面分析了天津市地震台站的工作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与建议,为提高地震台站的管理效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地电暴时GIC及涡旋电流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章鑫  杜学彬  刘君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5):1800-1810
通过地电场台址近地表介质电阻率和地电场值计算大地电流,从大地电流场中分离出涡旋电流;根据平面波理论和水平导电层模型,使用地磁暴观测数据在频率域计算地磁感应电场(GIE),由GIE计算地磁暴感应电流(GIC).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分析表明:GIE计算结果与实测地电暴具有很好的相位一致性;GIC涡旋中心相对地电暴涡旋中心存在向SE漂移约3°的现象;磁暴时地磁场Z分量的幅值分布图中极大值区域与涡旋中心重合,可能是GIC涡旋中心偏移的原因.另外,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提出的等效环电流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涡旋大地电流的形成机制.本项工作可应用于地磁观测与地电观测的相互校正,同时有助于认识地电暴对大地电流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环电流区中性原子观测特性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双星计划中性原子(ENA)探测仪的研制提供可靠 的理论依据,并为未来中性原子探测数据的分析及研究做好准备,针对双星轨道初步模拟计 算了双星ENA探测仪对磁暴时中性原子的观测特性. 建立了磁暴主相期间环电流离子分布的 一 个近似理论模式,并模拟计算了极轨卫星在极区上空、赤道面以及其他位置上对不同强度磁 暴主相期间环电流区ENA空间角分布及能谱的观测结果. 研究表明,存在环电流区方向和南 北极区环电流粒子沉降带两个中性原子强度极大区域;磁暴越强烈,注入区高度越低,环电 流区观测到的ENA通量越高;处于有利位置的ENA探测器可分辨注入区内边界或注入前沿;EN A探测器能够分辨环电流带离子分布的不均匀性;由于离子交换截面的差异,H,O,He 3种E NA的能谱分布不同;在10~80keV能谱范围内通量较强,易于观测;环电流区H,O两种ENA 通 量较强,有利于观测;而环电流区He ENA通量很弱,不易于观测. 模拟计算研究表明,双星 极轨卫星能够对环电流区ENA进行有效探测;低纬轨道上的ENA探测器也能够对环电流区ENA 进行一些观测;ENA探测器的研制应重视低、中能量范围ENA的探测.  相似文献   

17.
王世昌 《山西地震》2005,(1):31-32,36
概述了地震台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地震台站的现状和发展原则,提出了地震台站的改革思路和设想。认为地震台站改革除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外,应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不断开拓创新,这样,才能闯出一条适合台站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Currently, GPS and InSAR measurements are used to monitor deformation produced by slip on earthquake fault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another method to accomplish many of the same objectives would be through satellite-based gravity measurements. Th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 mission has shown that it is possible to make detailed gravity measurements from space for climate dynamics and other purposes. To build the groundwork for a more advanced satellite-based gravity survey, we must estimate the level of accuracy needed for precise estimation of fault slip in earthquakes. We turn to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earthquake fault systems and use these to estimate gravity changes. The current generation of Virtual California (VC) simulates faults of any orientation, dip, and rake. In this work, we discuss these computations and the implications they have for accuracies needed for a dedicated gravity monitoring mission.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results calculated from an older and simpler version of VC. Computed gravity changes are in the range of tens of μGal over distances up to a few hundred kilometers, near the detection threshold for GRACE.  相似文献   

19.
Until now, the application of divergence correction has been focusing on the electromagnetic (EM) isotropic modeling. However, in regions where the earth demonstrates strong electrical anisotropy due to lamina or faults saturated with water, the traditional divergence corrections may not be working for EM modeling.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ivergence-free property of the current density, we propose a divergence correction technique to speed up the EM modeling process for a 3D arbitrarily anisotropic earth. The volume current density weighting method is adopted for the discretization of divergence correction, so it can be applied to non-uniform grid model. By enforcing the constrai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ivergence-free property, the quasi-minimal residual (QMR) iterations and the total computational time for the EM modeling are largely reduced. Furthermore, we discuss how to divide the QMR process into sect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iterations and the normalized residual on the solution process. We take a helicopter-borne EM system over a 3D earth with arbitrarily electrical anisotropy as an example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anisotropic divergence correction technique on the EM modelings.  相似文献   

20.
根据CRRES卫星上MICS离子成分探测器的观测资料以及前人有关AMPTE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地磁活动和太阳活动性对环电流成分以及各种环电流离子的最大通量位置的影响. 观测表明相对于地磁平静时期,在地磁活动的活跃时期,环电流中O+、He++和He+离子的数密度和能量密度占环电流总数密度和总能量密度的份额增加,相反H+离子所占的比例却明显减少. 太阳活动极大年时环电流中H+离子丰度比极小年时低,而O+和He++离子的丰度却比太阳活动极小年时高. 卫星数据观测还表明,在地球磁暴期间,环电流中O+离子和He+离子的最大通量位置会随着地磁的活动径向移动,平均来看太阳活动极大年的能量粒子最大数密度位置距离地球比极小年时约小0.5RE (RE 为地球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