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邢台地震的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分辨力较高的地震反射剖面资料证实了邢台地区的缓倾角正断层的构造特征。震源机制解、地面形变和地壳构造都表明邢台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地质图上所标明的北东向正断层。本文认为应以地震断层面解作为确定发震构造的主要根据,邢台地震是由于中层地壳内的垂直薄弱带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水平错动的结果。这个垂直薄弱带的形成与华北地壳的新生代拉伸变形与火成岩的侵入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1988年耿马7.2级地震形成长约18km的地震断层。本文阐述了该地震断层带几何特征、位移分布及力学性质,并讨论了其形成机制与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3.
泾阳Mem>Ssub>4.8地震的发震构造与破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卫东 《地震学报》2002,24(5):552-555
1998年1月5日,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附近发生了MS4.8地震.震中位置:34.5(N、108.9(E,发震时刻:北京时间09时36分,震源深度:14 km,震中烈度:Ⅵ度强,西安等地震感强烈.陕西省关中东部地区是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此次地震是陕西省近40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受到了省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结合长宁地区大量的地震精定位数据和其它研究成果,利用监督分类和聚类分析等机器学习算法,基于地震簇的形态特征和地震震源机制解,编写了一套自动化提取三维破裂面形态特征的程序,获取了长宁地区地震破裂面的精细结构,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发震构造模型。结果显示通过聚类分析最终获取了四个地震簇,结合对应的震源机制解节面信息,最终拟合出四条破裂面,其中:长宁背斜上的破裂面沿狮子滩背斜下部的高速体呈NW-SE方向展布,破裂面平直,倾角较陡,倾向SE;建武向斜内部的三条破裂面,主要分布在向斜两翼,规模较小,走向分别为NW,NNE和NNW,从外部包围了建武向斜核部的高速体,破裂面的展布方向与该地区三个主要震源机制解节面的产状一致,其中新城镇附近的NNW向破裂面切割深度较深,约为20 km,且倾向ENE,倾角约为70°。此外,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和速度结构等反演结果推断,地震破裂面主要存在于先期形成的构造薄弱带或断裂带,例如背斜的核部和向斜的翼部因节理面贯通所形成的薄弱带以及高速体周围的软弱带,在构造应力的加载和工业开采下更容易微破裂成核,形成典型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5.
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爱璟  王伟君  彭菲  闫坤  寇华东 《地震》2021,41(1):51-66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特别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在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数据特征提取和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地震预测是复杂、涉及面广、不成熟而且充满争议的科学问题;其发展受到尚不清楚的地震机理和孕震结构、不完备的观测数据与真伪不清的地震现象等方面的限制。但是,机器学习有可能改善复杂地震数据的挖掘和发现,推动地震预测科学的发展。本文回顾了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测的应用,包括强震、强余震和岩石破裂失稳等方面的预测,并展望了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测方面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地震学研究中地震检测与震相识别是最基础的环节,其拾取速度和精度直接影响其在地震精确定位以及地震层析成像中的应用效率和精度。近年来,机器学习在地震学领域中引起广泛关注。机器学习可以改进传统地震检测和震相识别方法,使它们能达到更加准确,识别率更高的效果。把机器学习方法按照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分类介绍,并对机器学习方法流程进行总结,并对目前在地震检测与震相识别方面应用较为广泛的机器学习方法(卷积神经网络、指纹和相似性阈值、广义相位检测、PhaseNet、模糊聚类)进行综述。结果表明:机器学习在地震事件检测和震相识别将会是主要的手段。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在地震学中的应用和物理模型的联合运用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云南鲁甸M_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0  
整合了鲁甸震区周边的云南省地震台网、昭通市地震台网、巧家台阵,以及流动台站2个月的震相观测数据,对鲁甸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1 750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有2个优势分布方向,分别为SE向和SW向,具有不对称的共轭分布特征。2个余震条带的展布长度相当,约为16km,夹角约100°。余震分布显示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高倾角的走滑断层。主震位于2个余震条带中间略偏西南的位置,早期余震主要沿NW-SE向垂直于昭通-鲁甸断裂分布,主震西南侧的余震可能为后期触发的。根据余震分布与周边断层的关系、主震震源机制、烈度分布的长轴方位,以及滑坡分布等资料,认为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南北两侧无论是在地震活动、深部速度结构,还是块体运动方向和速率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断裂北侧的高速异常可能是阻止余震向北继续扩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1研究背景地震迁移是指地震带内地震的发生顺序在空间上呈定向迁移的现象,对其规律的研究有助于震情形势的研判。马宗晋等(1992)结合中国大陆4条地震带的迁移规律证明了迁移的定向性。Peng和Zhao(2009)利用重复地震及其迁移特征反演断层的破裂与滑动特征;  相似文献   

9.
In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of nuclear power plant of China there is a need to identify both seismogenic structures and seismotectonic zones. In past practi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was often based on the surface active fault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near seismic source. In a situation which shows quite strong non-random seismic activity and lacks surface active faults, it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hazard reasonably. Taking seismogenic structures in the Dayao-Yao'an area as a case study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need and the possibility to apply the planar seismogenic structure to the seismotectonic method. We suggest that the planar seismogenic structure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applying the seismotectonic method to the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of nuclear engineering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0.
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序列特征与迁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献智 《华南地震》1994,14(3):57-60
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的迁移规律和序列特征,以及与台湾地区Ms≥7.0级地震的关系。所得结果对该带的地震趋势估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CrustaldeformationofseismogenicfaultanditssuroundingareaaftertheTangshanearthquakeJUEMINXIE(谢觉民)RUOBAIWANG(王若柏)WANGJUBO(...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 The January 10, 1998 Zhangbei-Shangyi, Hebei Province, earthquake has been the third large event of magnitude 6.0 and greater since the 1976 great Tangsh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7.8 in the northern China (33皛42癗, 110皛124癊). Before this event, there were only two events of magnitude 6.0 and greater occurred in or around the Tangshan area since 1976: the M=6.9 Ninghe, Tianjin, earthquake of November 15, 1976 and the M=6.2 Hangu, Tianjin, earthquake of May 12, 1977. The …  相似文献   

13.
邢台7.2级地震的发震背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从太阳黑子活动、地震迁移、地震韵律和月相等各方面,对邢台地震的发震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背景特征是很突出的。认为地震的发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研究发震背景特征对于我们认识地震和预测未来地震都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在较详细分析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中等地震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对华东地区中等地震活动条带及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地区的中等地震活动具有由西向东的整体性迁移特征,其迁移速率约25 km/a,可能起源于地幔应力波.对华东地区而言,目前东部的北西向条带北部,是未来最有可能出现"关门"地震的区域.该项研究为地震趋势的判断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九寨沟地震(MS7.0或MW6.5)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缘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交汇部位,中国地震局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曾将该震中区判定为玛沁-玛曲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地震应急科学考察期间没有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但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方位、极震区基岩崩塌和滑坡集中带、重新定位余震空间展布和震源机制解等显示出发震断层为NNW向虎牙断裂北段,左旋走滑性质,属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分支断层之一.此外,汶川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南缘次级活动断层上发生了包括2017年九寨沟地震(MW6.5)、2014年鲁甸(MW6.2)、景谷(MW6.2)、康定(MW6.0)等多次中强地震,显示出青藏高原东缘至东南缘各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层现今处于中等偏高的应变积累状态,即在巴颜喀拉、川滇等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层上具备了发生高震级(MW ≥ 7.0)地震的构造应力-应变条件,未来发生高震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使用青海、甘肃等区域数字台网所观测到的2009年1月1日—2022年2月8日间青海门源及周边地区(36°~39°N,101°~104°E)14 869次地震事件的地震观测资料,基于双差成像(TomoDD)方法进行重定位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及周边地区地震震源深度较浅,主要集中在5~15 km深度范围,其中10 km附近分布最多。推断该深度区域为门源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孕震区。基于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主震区三维速度结构分别对2016年门源MS6.4地震和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机理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两次地震都位于高速异常体边缘,速度结构与断裂、地震序列吻合较好。2022年门源地震位于高速体的西端末梢位置,是该高速体受青藏高原东北缘顺时针应力作用导致的滑动产生的走滑型地震。  相似文献   

17.
无量山断裂带位于云南西南部,主要由磨黑、宁洱、普文和景谷—云仙4条断裂组成,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明显.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滇西南块体向南运动,中下地壳广泛存在的低速层为块体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刚性的临沧花岗岩体对其南向运动起着顶托作用,使得东、西两侧块体运动速率出现差异,且块体运动方向与无量山断裂带呈小角度相交.在此背景下,无量山断裂带表现为水平右旋走滑运动,起着滑动分解应变的作用.在其与横向断层交汇部位或在断裂端部,应力易于集中而引发地震,此次MS6.6地震就发生在断裂的端部.据野外科考调查,在宏观震中区集中出现带状砂土液化和地裂缝等地面破坏.喷砂孔呈串珠状线性分布,主要有NW和NE两组;NW向地裂缝呈右阶雁行状、NE向地裂缝呈左阶雁行状排列特征,它们具有明显的构造成因.地震烈度长轴方向、余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等显示,此次地震是沿NW向节面右旋走滑所致,宏观地面破坏特征和微观观测结果非常吻合,一致表明此次地震破裂与景谷—云仙断裂运动有关,其孕震构造应是景谷—云仙断裂.  相似文献   

18.
在对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灾区大量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考察及调查的基础上, 总结了滑坡、 崩塌、 砂土液化、 地裂缝、 地表变形等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特点, 探讨了地震地质灾害与发震断裂之间的关系. 极震区和重灾区的崩塌和滑坡特别严重, 是地震巨大破坏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 砂土液化点较少, 分布范围和规模有限; 地裂缝和地表变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根据极震区和重灾区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特点, 认为芦山地震最有可能的发震断裂为龙门山前山断裂的双石—大川断裂, 也有可能是龙门山山前隐伏断裂的大邑断裂, 还有可能是双石—大川断裂与大邑断裂两者共同触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6年运城4.4级地震序列资料,进行余震精定位、主震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等研究。地震震中分布结果显示,本次地震的发生构造与以往该地区震群型地震发震构造不同,构造单元相对简单,发生在盐湖北岸断裂附近。余震双差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优势分布呈NNE向,NW向也有零星活动。精定位后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15-24 km,平均深度20.2 km,断层剖面深度集中分布在18-23 km,倾向NW,与盆地地形构造吻合。采用Snoke与CAP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此次序列的主震错断方式为走滑兼逆冲,节面B参数与中条山山前断裂东段走向和倾向接近。综合认为,本次运城地震序列的余震呈NNE向优势分布,精定位结合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推断此次地震序列发震断裂为中条山山前断裂的NNE向隐伏断裂。  相似文献   

20.
KinematicfeaturesoftheseismogenicfaultoftheTangshanearthquakeandtherecurrenceperiodoflargeearthquakesJIELIU1)(刘洁)HUI-ZHENS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