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福建省67个县级经济体作为研究的单元,通过综合发展指数和两两节点最短通勤时间,利用引力模型计算经济联系强度,依托最大经济联系方向"自下而上"进行组织,明确城镇等级体系,并从产业、交通和政策方面分析城镇等级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福建省67个县级单元综合发展实力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东西部发展水平差距显著;(2)省域内形成"一带三轴"的经济联系格局,具有明显的极核发展和点轴发展特征,并呈现多核心的发展结构,网络结构的发展相对简单;(3)依据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自组织模式在福建省域内形成6个子区域,以福州、泉州、厦门为核心的沿海区域和以南平、三明、龙岩为核心的内陆区域;(4)城镇空间结构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产业布局、交通可达性和政策规划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交通特征是影响城镇联系的重要条件,产业布局是推动城镇结构转变的内在动力,政策规划则是城镇空间结构的重要引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县级城镇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的休闲时间日渐增多,休闲时间的利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蒙自为案例地的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城镇居民的休闲时间利用结构已经日趋多样化,但主要还是集中于看电视、散步、书报业务学习、家庭娱乐、做家务等几项传统休闲方式,家庭内休闲在城镇居民的休闲活动中占了很大比重,这反映出休闲时间利用低水平的问题。县级城镇休闲设施和休闲产业都比较落后,影响了城镇居民休闲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消费、休闲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努力改善城镇的休闲设施,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从多方面引导居民科学、有效、合理地利用休闲时间,最终促进休闲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地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中心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判断是制定适宜区域空间政策、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其空间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单位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珠三角地区2000,2005,2010年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进行研究。珠三角地区经历了从"核心—边缘"特征明显的单中心模式到"多中心"结构特征显著的发展历程,其演变模式总体上符合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但在城市区域的空间尺度,钱皮恩的"离心模式、组合模式和融合模式"对其空间结构演变具有更好的解释力。现阶段,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了经济中心和人口中心的空间耦合,但各中心在职能上仍然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4.
以1990-2007年天山北坡城镇GDP、土地、人口、交通数据为资料,根据城镇空间分布“最近邻点指数”理论,空间相互作用和分形理论,分析了天山北坡城镇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绿洲城镇相互作用强度判断模型,提出并论证了“组团”点-轴空间结构模式优越性。研究发现:①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在空间结构呈现3个城镇高密集区,两个城镇稀疏区特征;②传统绿洲城镇空间结构下,城镇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差异很大,不利于城镇整体发展;③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点的“组团”点-轴空间结构模式,有利于中心组团城镇对其他城镇的辐射;④以“5组团”为点的点-轴模式有利于组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城镇发展;⑤天山北坡经济带向伊犁河谷延伸有利于中心组团城镇对其他组团城镇的辐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高校女性教职工的日常体闲行为的时空间结构特征的分析,了解女性教职工休闲生活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以高校女性教职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州6所高校的实证研究,剖析了高校女性教职工日常休闲行为的户内与户外的时空间结构特征,同时通过属性相关性分析,进一步了解了女性休闲活动空间和女性属性的相关性,以期通过对女性休闲生活状况与质量的研究来指导相应的休闲空间与要素的规划和布局.  相似文献   

6.
以城镇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依据,采用平均距离摩擦指数和成本加权距离改进现有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定量分析城镇间的空间联系和组合特征,进而明晰区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在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对改进的模型进行运算,实现了对非均质情况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能够反映临安市的城镇体系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区域城镇群体整体出发,围绕着城镇群体的产业和空间结构,探讨了平顶山经济区域镇群体的演变模式,得出了该区域城镇群体经历了自然增长模式和极核增长模式两个阶段的结论.进而根据影响城镇群体的演变因素和区内各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该区城镇群体必将向多核增长模式演进的观点,并阐述了多核增长模式的产业和空间结构格局.无疑,这对今后该区城镇群体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以来,湖北省政府以将城市圈"一强众弱"的畸形结构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合理结构为总体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一体化"建设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是否推动了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极化趋势的缓解,值得检验和深入研究。该文在运用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对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带来的可能影响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前后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建设后,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集聚趋势正在减弱,武汉城市圈已进入扩散性极化阶段;武汉城市圈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缓解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极化趋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胡序威  赵晓斌 《地理研究》1986,5(2):105-105
该文从城镇引力场的角皮,侧重城镇体系成长演变、空间演变、空间结构、功能等级结构等方面对冀东城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从中发现,城镇在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形成体系的方式运动,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网络(城镇场空间结构),具有六边形趋向.以城镇场引力平衡为基础的城镇场空间结构是城镇的滋生点.在动态上,达种空间结构具有从高值向低值演进的规律. 在等级结构方面,作者发现,城镇规模等级与区域对城镇的服务要求有严格的对数关系,这种关系也是城镇成长的内因之一,它与城镇场空间结构点(外因)结合,便是城镇最佳区位点. 作者还对冀东城镇体系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李奇  董晔  刘云刚 《热带地理》2021,41(2):290-302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自然环境、经济产业及交通路网等公开数据,运用城镇体系金字塔、城镇规模基尼系数以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巴基斯坦城镇体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1)规模结构方面,城镇规模分布较集中,表现为"大城市化"与"小城市化"并重的特征,中间级别城市发展滞后,城镇人口金字塔大致呈现沙漏形态;空间结构方面,整体...  相似文献   

11.
昆明城市居民的游憩活动空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昆明市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从城市居民的游憩空间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了城市居民游憩空间的一般规律,建立了昆明城市居民的游憩空间模型,提出了城市游憩设施与规划建议.研究表明,昆明城市居民主要的游憩空间是近中距离的游憩度假地;可以划分为主要游憩空间和辅助性游憩空间;昆明城市居民的经济属性、年龄属性与居民的游憩活动空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口特征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配置——以常熟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游憩空间配置是休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优质生活环境营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休闲城市综合标准试点市——常熟市为研究对象,以人口特征为切入点,对该市不同功能区内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可进行生态游憩的时间、生态游憩意愿、对不同生态游憩空间的偏好,以及全市不同功能区人口对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人口特征影响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全市不同功能区的人口特征有显著差异,因此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不同。在人口量、人口平均生态游憩可能性、人口生态游憩空间类型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商业活动区内人口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指数均最高,其次为生活居住区、商务办公区、工业生产区;全市不同功能区内人口对草地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指数均最高,其次为水域和林地。可根据城市不同功能区人口数量、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实践。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公园居民游憩满意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公园是承载居民日常游憩的主要空间,度量居民在城市公园的游憩满意度对于改善公园的游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城市公园的游憩特征和影响因素,文章构建了用于测度居民游憩满意度(RRSI)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以北京城市公园为例,在量表设计和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居民游憩满意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三大潜变量中,可达程度对居民游憩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深入分析发现,可达程度中的“公共交通”、“与居住区距离”,感知质量中的“景观品质”、“休憩设施”、“公园治安”、“文娱活动”、“标识系统”,感知价值中的“门票及消费”等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作用更明显,是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改善城市公园游憩品质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Application of forecasting models reveals that parameter estimates vary substantially among regions reflecting spatial variation in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behavior. We present a simulation methodology to evaluate the stability in performance of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model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The sample data consisted of 632 household interviews obtained via random digit dialing techniques as part of Oklahoma's 1980 statewide survey of outdoor recreation demand. Three variables, the age of the head of the household, the number of household members, and distance to the facility were consistently accurate predictors of particip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other variables depended directly upon unknown attributes of the specific region.  相似文献   

15.
李贺颖  王艳慧 《地理研究》2014,33(9):1617-1628
在城市群离散度度量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村级居民点空间分布离散度评价模型,采用GIS网络分析、叠加分析和统计分析,对研究区288个行政村进行居民点空间分布离散度评价,并与反映村级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农村居民纯收入进行关联分析,在全县、不同地貌与不同经济圈层条件下,分别分析离散度综合指数(DCI)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格局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居民点的离散度从城关镇到外围呈聚集—离散分布,具体表现为城关镇及其他乡镇政府所在地(即经济中心)的DCI较小,外围等非经济中心部分及山区DCI较大;DCI不仅随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大而减小,还受其周围值的影响;山地条件下DCI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负相关关系较丘陵及平原地区明显;经济圈的辐射作用对DCI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影响很大。因此需要系统整治规划农村居民点,并可通过增设经济中心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降低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离散度,进而改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巩固扶贫开发成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内部的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与居住空间相交叠,影响居民生活品质.论文以北京市最大的垃圾处理中心——阿苏卫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8-10月获取的问卷数据,构建表征居民污染感知与污染源的空间距离、居民属性和居民主观认知3类因素关系的多层线性模型,以探索大城市邻避设施周边居民污染感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自驾车旅游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驾车旅游是早年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种旅游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加入到这种活动方式中来,从而使得自驾车旅游逐渐风靡全球,成为一种全球的时尚.由于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使得大众自驾车旅游还不能实现.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通过对影响自驾车旅游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出游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出游率,进而分析中国实现大众自驾车旅游的可行性,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许峰  蔡强国  吴淑安 《山地学报》1999,17(3):193-199
针对南方湿润山区易受侵蚀的特点,以三峡库区紫色土为例,从防止细沟的侵蚀、树篱与带间作物的竞争、坡地的土地利用率等基本方面探讨了等高植物篱的适合带间距,并推导了可实际应用的估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peripheral urban areas in Beijing, this paper aims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eri-urban recreation areas, by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data from questionnaires, online survey, document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2007). In order to achieve sound information, relevant data from different management departments, owners and land-use types involved in the case study area are collected. A sampling database for peri-urban recreation areas in Beijing is established, and GIS spatial analyses as well as statistic analyses are appli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creation areas is majorly influenced by four factors, e.g. tourism attra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olicy and spatial governance, consumption demand and preference, land price and availability. Tourism attra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dominant factors for public recreation areas. Commercial recreation areas are highly related with accessibility. Agricultural recreation areas are usually attached to special farmlands near large-scaled scenic areas. Meanwhile, recreational business clusters have appeared in suburbs influenced by mass recreation market growth. Controlled by the land price, commercial recreation areas are differentiated on their scales and developing intensity. Policy and spatial governance have made arrangements of recreation areas more balancing and more human- oriented. A peri-urban recreation area model is therefo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is analysis, which can guid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ing, land-use planning and recre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Factor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creation areas in peri-urban Beijing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peripheral urban areas in Beijing, this paper aims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eri-urban recreation areas, by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data from questionnaires, online survey, document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2007). In order to achieve sound information, relevant data from different management departments, owners and land-use types involved in the case study area are collected. A sampling database for peri-urban recreation areas in Beijing is established, and GIS spatial analyses as well as statistic analyses are appli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creation areas is majorly influenced by four factors, e.g. tourism attra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olicy and spatial governance, consumption demand and preference, land price and availability. Tourism attra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dominant factors for public recreation areas. Commercial recreation areas are highly related with accessibility. Agricultural recreation areas are usually attached to special farmlands near large-scaled scenic areas. Meanwhile, recreational business clusters have appeared in suburbs influenced by mass recreation market growth. Controlled by the land price, commercial recreation areas are differentiated on their scales and developing intensity. Policy and spatial governance have made arrangements of recreation areas more balancing and more human-oriented. A peri-urban recreation area model is therefo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is analysis, which can guid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ing, land-use planning and recre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