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生态设计原理和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生态学和土地科学为基础,提出土地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分室模型等,并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进行区域生态设计的案例研究。 一、土地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和规律,运用现代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等方法和手段,从整体综合角度出发对各级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选择和设计,以实现整体土地系统及其叠加了利用方式后的有序结构。 土地系统及其利用方式,可视为自然土地系统、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交织在一起的土地利用系统。土地利用系统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属性,一是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人类,需要也能使土地系统为自己服务,通过赋予土地系统特定的利用方式,希望土地系统的产品产出能力以正反馈形式不断增大,持续上升,以索取尽可能多的所需物品。二是土地系统是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复杂有机体,其发展总是趋于稳定有序、协调平衡,以内部组成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负反馈机制维持自身生存,目的在于谋求最大可能的保护。两种力量的对比,是土地利用系统的基本矛盾。土地生态设计,实际上就是依据生态学原理,解决该矛  相似文献   

2.
土地系统研究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华 《自然资源》1996,8(1):29-35
系统方法是土地系统研究的基本方法,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等级层次性原则和性原则是土地系统研究所依据的原则,土地系统研究的过程可概括为协调(具有两重含义--平衡和优化),综合以及环境意识。土地系统研究的方法的核心是基于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针对土地系统研究的不同内容建立起相应的数学的或非数学的模型,并借助于技术、表格、图式以及其它表达方法,达到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系统是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结构与功能是系统的两个本质特征,现代各门自然和社会科学无不在广泛地探索着其研究对象的结构与功能。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土地是地表自然界的地域性物质系统,它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因而土地结构和土地功能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对土地结构与功能的概念、土地结构与土地功能的关系以及土地结构与功能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初步讨论,以期促进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61,自引:5,他引:61  
为了建立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 ,必须透彻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准确反映不同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诸多方面的的协调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信息。据此 ,本文选取相互独立且反映各方面特征的典型敏感指标 ,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元素层四个层次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目标层从宏观层次刻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作用规律 ,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总体状况。准则层是对评价目标的分解 ,是为了进一步表征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中各部分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作用和影响 ,包括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活力、可接受性。因素层表征土地利用系统中每个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每个评价因素由若干评价元素具体表述。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区域城乡统筹发展,在界定城乡统筹系统概念、界面和性质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因素,应用突变理论对城乡统筹系统进行理论研究,并借鉴城市精明增长理论,提出土地精明利用调控城乡统筹系统要素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城乡统筹系统的界面包括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面、城乡统筹前后的界面和城乡系统间的界面;影响城乡统筹系统的主要因素有城乡现实、农户意愿、政府政策,其中城乡现实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农户意愿是城乡统筹发展自下而上的内在动力,政府政策是城乡统筹发展自上而下的外部引力;以土地为纽带,利用“农地整治、村镇改造、要素配置”3个土地精明工具,通过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利用方式的调整与优化,消除城乡系统之间要素流动的障碍,促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达到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保障城市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最终实现“生活殷实、生产繁荣、福利共享、生态优美”的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将滇东北山原内会泽县土地按复合土地系统、土地系统、土地单元三级,划分为6个复合土地系统、20个土地系统和128个土地单元,分析了复合土地系统的自然特征.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变化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环境要素的动态作用过程自LUCC相关研究计划开展以来一直是重点内容,并且愈来愈受到重视.将土地利用主体的决策过程和环境要素变化过程综合起来研究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变化,是实现土地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本文在对土地利用系统复杂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土地利用系统变化模拟需要解决的基本科学问题,主要包括土地自然环境要素对土地利用主体决策的影响、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主体及主体间相互作用及在此基础上的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研究.土地利用模型是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力工具,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系统模拟研究进展发现国内外真正实现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综合研究的模型尚不多见.基于主体的土地利用模拟方法综合了土地利用变化中空间变化和主体决策过程,适合于分析土地利用系统变化的空间过程、空间相互作用和多尺度现象.本文在对国际上基于多主体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系统模拟的相关进展、模拟平台等分析评述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开展基于多主体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低碳背景下区域土地合理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土地合理利用的内涵出发,建立了一个基于低碳背景的土地合理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土地利用系统、能耗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5个方面共22个指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对全国30个省(市、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各省(市、区)来看,北京、广东、湖北等土地合理利用水平较高,而内蒙古、山西、宁夏等土地合理利用水平较低;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土地合理利用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西部最低。参照各项评价结果对我国今后的土地合理利用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贤金 《地理学报》2013,68(6):872-872
2012年7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赵荣钦博士的专著《城市系统碳循环及土地调控研究》。该书是《南京大学人文地理丛书》之一。该研究分析了城市系统碳循环及其土地调控机理,集成了城市系统的碳收支核算、碳循环运行评估、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等方法,初步构建了适应城市系统特征的碳循环评估及土地调控方法,并以南京市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城市用地不同方式的碳储量和碳通量时空变化,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碳足迹,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低碳城市管理策略。对于城市  相似文献   

10.
《地理研究》1989,8(3):115-119
土地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对土地的研究也必须系统化。论文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出发,将这一地区土地类型划分、土地评价、土地结构、自下而上的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生产潜力及土地人口承载量这些土地科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贯穿起来,从基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且无法替代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重要组分,又是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对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这就需要借助合理的组织土地利用来解决。人类在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考虑土地利用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  相似文献   

12.
论耗散结构对土地综合体稳定性研究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系统动力方程地理系统动态模型和耗散结构理论自然地理系统模型的优缺点,指出系统的稳定性研究是土地综合体和土地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市功能区土地利用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生态密切相关。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并设计了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北京市土地利用系统整体比较协调,经济效益系统的协调度高而社会、环境效益系统协调度不够;考察各城市功能区,经济效益系统协调度不相上下,但社会效益系统、环境效益系统协调度差别较大。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论土地建设     
土地建设或称为土地整治、土地控制等等。其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对土地所施加的改造、治理等作用。若从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来考察,土地建设就是人类通过生产活动给土地系统以负熵流;减少土地系统熵增加,促使其向有序方向移动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 d_(ms)+d_(Ls)≤0…………(1) 其中,d_(ms)为人类输入土地系统的熵流,d_(Ls)为土地系统内的熵流。d_(Ls)又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外界自然环境输给土地系统的熵流d_(Ls),此值的正负视具体情况而定,另一部分是土地系统内部的熵产生d,值为正。即: d_(Ls)=d_(es)+d_(is)……………(2) 由此,(1)式又可表示为: d_(ms)+d_(ea)+d_(is)≤ 0 …………(3) 从耗散结构理论来考察,土地系统是处于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是碳蓄积研究的依据,然而各种碳蓄积研究所采用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不尽相同。根据1993年海南林业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我们按照USGS土地利用/覆被、LCCS土地覆被和中国科学院土地资源三种分类系统所定义的类别进行分类并计算了各自的碳储量和碳密度,为碳储量的进一步精确估算和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结果发现,(1)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所对应的总碳储量以及平均碳密度都有了明显的差别。林业调查资料的植被分类、FAO 土地覆被分类系统(LCCS)、USGS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以及我国学者常用的中国科学院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碳蓄积量(Tg C)分别是28.98、28.71、21.04和21.04;碳密度(t C/ha)分别是31.24、30.95、22.68和22.68。(2)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和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之间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其碳储量相差7.67~7.94 Tg C,碳密度则相差8.27~8.56 t C/ha;差距在26.47%~37.74%之间。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造成的碳蓄积差异的变化方向是不定的,取决于具体的分类系统和材积-生物量函数。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对于植被划分的不同,导致了材积-生物量回归方程和类别面积的差异是造成碳蓄积和碳密度估算差异的根本原因。目前常用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在估算碳蓄积中存在一定问题,不适合于高精度的碳蓄积计算。体现地表植被生物量差异、植被叶型和外貌特征、种类及树龄差异等内涵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利于陆地碳循环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乡土地资源详查试点基础上写成的.主要论述乡镇土地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步骤.文章论述了土地评级的指导思想,土地评级的原则和依据,土地评级的等级系统、评价单元、评价项目与指标和土地评级的方法、步骤,以及制图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系统论构建改进的PSR模型,通过探究压力、状态、响应系统要素作用机理构建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警情判别指标,并运用数理量化模型开展警情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009—2016年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压力系统和状态系统警情为“倒U”型且呈上升态势,响应系统警情为“倒U”型且呈下降态势。(2)2009—2016年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警情总体上为“倒U”型且呈波动上升态势。(3)压力系统是造成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警情难以显著转变的关键,同时受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土地生态治理力度、用地结构与人口分布均衡度等要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坤秋  龙花楼 《地理研究》2022,41(11):2932-2945
优化土地系统是实现乡村转型与振兴的重要抓手。论文在概念解析与进展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系统优化助推乡村发展转型的研究框架,探究了研究关键与重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当前系统论证土地系统参与乡村发展转型的过程、格局、机理与效应的综合研究尚显不足,急需建立应有的科学范式与方法论体系,明确并拓展研究的分析工具,并逐渐建立起该领域的话语体系。土地系统优化助推乡村发展转型研究需要在机制解析、水平评估、效应与发展模式、未来图景模拟与优化调控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土地系统优化对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球治理的影响与边际贡献研究。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土地系统过程机理与区域实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土地科学问题、乡村发展转型与振兴的动力机制与情景模拟、土地系统参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机理与效应以及土地系统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主题。  相似文献   

19.
平原农区典型县域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揭示土地非农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选取了平原农区典型县域山东省禹城市和桓台县作为研究区,通过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县域土地非农化与乡村系统演化特征,剖析了县域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县域经济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演进,土地非农化的规模与比重呈现增长态势,乡村系统整体处于正向演化态势,禹城市和桓台县E指数分别由0.295和0.197增至0.798与0.700.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是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土地非农化比重的增加会带来乡村一些要素的剧烈变化,其中,乡村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对土地非农化过程的敏感性较强.构建乡村人口转移与农地规模经营的保障机制,规范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增强县域辐射能力,是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系统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双重复合。在两种要素所包容的诸多制约因子的集合中,寻求一种尽量客观的分类表达体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分类系统 土地资源概念的范围及内涵是随着科学进步而得以充实和发展的。对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及人为影响因子都纳入了对土地本身生产潜力、经济价值等多侧面考虑及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