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滇东北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马红  胡勇  郑翔飚  韩勇怡 《气象科学》2010,30(6):874-88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综合分析了2007年6月14日发生在滇东北的一次飑线过程。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700 hPa切变线前和冷锋前暖区中,位于高层冷舌和低层暖舌相叠置的地区,高层冷空气侵入和地面中尺度切变线的触发作用是飑线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过程。飑线前沿形成含有5个强单体的带状强回波,成熟阶段的强单体出现了弓形回波特征。飑线前沿出现低层辐合、中层径向辐合和高层辐散的特征,低层β中尺度辐合线随高度增加向飑线后部倾斜。飑线前沿存在前侧低层入流、中高层出流急流以及后侧低层入流急流。飑线上存在深厚的上升气流,两侧为下沉气流,且前方的下沉气流比后方强。低层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飑线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次华北飑线的阵风锋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郑丽娜  刁秀广 《气象》2016,42(2):174-18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和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3年8月4日晚上华北一次飑线的阵风锋引发的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与前倾槽的配置构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中尺度高压外流冷空气与环境风场形成的中尺度辐合线,使得对流活动加剧,促使新的雷暴生成或加强。飑线成熟阶段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并向右向发展。阵风锋首先产生于飑线的强雷暴群前,并随着飑线的增强而增强;阵风锋的维持主要依靠风暴持续的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减弱后阵风锋会随之减弱。飑线及阵风锋过境时均伴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在系统发展强盛时,阵风锋过境气象要素的变化幅度大于飑线的变化,其余时段则偏弱。飑线减弱以后,阵风锋还会维持一段时间,这需要加强系统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9年6月3日河南东部地区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与形成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北冷涡维持的有利环流形势下,冷涡后部横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以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豫东飑线发生提供了触发机...  相似文献   

4.
山东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日锋  王俊  龚佃利  王庆  朱君鉴 《气象》2009,35(9):91-97
2005年7月12日山东中西部地区发生了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及NCEP 1°×1°的逐6小时资料,从天气形势、垂直结构、地面中尺度场等角度分析了该飑线过程.结果表明:低涡后部的横槽转竖是这次飑线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横槽转竖过程中引导高空冷空气下泻,形成上干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不稳定层结主要是通过高低空的温度差动效应来实现.与飑线相对应的是一支强盛的上升气流,飑线后部是下沉气流,具有较高动量的高空气流下沉至地面向外辐散,使得飑线后部地面辐散区中的风场大大加强.地面辐合带的走向和摆动对飑线移动有明显影响,辐合强度不断增强和范围不断扩大之后,天气也就愈激烈.地面低压区的移近、合并,有利于形成强对流发展的环境场.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一次罕见强烈飑线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  黄成亮 《四川气象》2002,22(1):46-48
本文采用整套雷达回波资料,并参考天气图有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1991年6月的一次罕见的强烈飑线大风袭击过程。  相似文献   

6.
高洁  崔竹囡  靳英燕  巩敏莹 《干旱气象》2010,28(3):327-331,362
使用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自动观测站资料,对2009年5月16日陕西北部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有利的环境条件是低层暖湿,高层干冷的不稳定层结,后方冷下沉气流表现明显;散度场具有双辐合结构,并且中层辐散强于低层辐合,从而促进地面低值系统发展,进一步加强垂直上升运动。飑线过程中尺度特征明显,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可以识别出中低空的中尺度辐合线,同时地面上与露点锋、中低压以及风场辐合线等中尺度系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河北唐山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及雷达资料,对2013年8月4日影响唐山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是产生这次飑线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这次过程的触发机制;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入侵与低层暖湿气流的辐合增强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进一步加强了垂直运动的发展;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则有利于飑线的发展、加强和维持。雷达回波图上可识别出中低空的中尺度辐合线、弓形回波、逆风区等中小尺度结构特征,对于此类强对流性天气的预报具有实际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武汉WSR—81S数字化雷达回波,GMS展宽数字化云图、逐时地面流场及常规天气图等资料,分析了湖北省1993年4月30日的飑线过程,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一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天气图、雨量、GMS IR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物理量等资料,对2003年5月16~17日福建省中部、南部地区出现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作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每一次暴雨过程是由几个中尺度暴雨组成,而每一个中尺度暴雨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影响造成的;大尺度水汽、动力条件是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中尺度暴雨常出现在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和强上升运动中心附近或其移动方向一侧的等值线密集区;40 dBz以上的强回波预示当地将出现一次强降水过程;这次过程回波发展高度不高,特别是回波强中心高度不高,没有出现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强对流只以打雷和强降水表现;中尺度暴雨常出现在零径向速度附近及其折角处.  相似文献   

10.
利用GOES9红外云图和宜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根据图像形态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对2003年6月2日夜间发生在鄂西山地的一次瞬间风力达十级的强风暴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强风暴是一次典型的槽后型飑线过程,伴有活跃的对流云团、中气旋、辐合线、弓型回波等中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11.
综合多种观测资料,对2006年8月1日发生在湘黔边境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高空槽前型飑线过程,副热带高压的迅速东退、强湿度梯度及其南北两侧冷暖空气的辐合造成的强湿度锋锋生作用触发了强对流;强对流发生前和发生时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良好的水汽输送及辐合条件对其发生发展十分有利;高层强辐散与低层强辐合的耦合形势以及强上升运动为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雷达回波图,从天气学、不稳定层结及水汽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2006年6月25日影响洛阳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活动规律和物理成因.分析表明:此次较强的飑线天气过程是在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的天气尺度形势下出现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飑线以后续线型为主的型式形成.高空弱冷空气的入侵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弓形或带状回波、强(55 dBz以上)又高(或高度突降)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逆风区、入流缺口、强的风速辐合带、高VIL值(50 kg·m-2以上)或VIL值突变及冰雹指数等雷达回波特征,对此类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较好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哈尔滨雷达站2006年7月13日的观测资料,对一次冷锋及锋前飑线的新一代雷达回波特征演变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这次过程中产生冰雹和龙卷的对流单体回波特征,结合大尺度背景天气及相关雷达产品分析,揭示了此次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得出了对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垂直风切变、气象台自记记录等方面分析了2005年5月6日02时左右(北京时,下同)发生在深圳市的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发现该过程是一次明显的飑线天气过程,其触发机制为:地面弱冷锋、低空急流、垂直风切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垂直风切变、气象台自记记录等方面分析了2005年5月6日02时左右(北京时,下同)发生在深圳市的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发现该过程是一次明显的飑线天气过程,其触发机制为:地面弱冷锋、低空急流、垂直风切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一次飑线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承德多普勒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等产品,结合环流形势和自动站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承德境内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承德地区飑线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风位于弓形飑线回波的凸起部位。负速度中心值逐渐增大到〉27m/s且逐渐靠近雷达,预示大风天气的出现。VIL值的剧减、跃增和持续高的ET与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对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和预报强对流灾害性天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次飑线大风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3月31日广西大风天气过程的环境背景场、层结结构、垂直风切变场、局地层结特征、物理量配置、雷达回波及地面风场特征,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可以为此类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秦皇岛一次飑线冰雹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4年6月26日发生在秦皇岛市的一次飑线冰雹天气过程大尺度环流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及灾害性冰雹大风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飑线过程是受高空冷涡后部冷空气、低层暖切变共同作用的结果;飑线过境前后,气象要素变化比较明显,风向突变、风力猛增、气压涌升、气温急降、相对湿度上升;本次强风暴影响系统尺度为中α尺度,"弓"形回波结构明显,同时有雷暴出流边界;速度图上的风速大值区、后侧入流、中低层径向辐合及垂直风廓线图中低层风的转变信息等对大风的预警有明显的预示作用,且从雷达四维变分分析可知850 h Pa辐合上升运动较强,中层有干冷空气入侵;回波垂直剖面图上飑线前沿低层存在有界弱回波区,中高层有回波悬垂。  相似文献   

19.
利用商丘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B)观测资料,以及MICAPS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商丘的一次以大风为主,并伴有降水、雷电发生的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地面辐合线是这次强对流和飑线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高空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近地层为暖中心,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位势不稳定层结;风力突增、气压涌升、气温骤降、湿度猛升等气象要素变化符合飑线特征。飑线最大回波强度达69 dBz,最大负径向速度值达-37 m/s,强回波区呈"厂"字形,位于回波区前沿,移动速度快,并具有径向风速辐合等特征。径向速度场上表现为高层负径向速度中心值的迅速减小和低层负径向速度中心值的快速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