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采用2000~2003年武汉市气象局卫星遥感接收处理系统接收的晴空遥感资料,对武汉市与鄂州交界处的湖泊-梁子湖水体面积进行判识计算,并分析各月平均监测面积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分析得出影响湖体水面面积大小的主导因素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大小,尤其在冬半年较为显著;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奠定了基础,结合气象服务为政府决策防洪排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该项研究检验了卫星资料在水体面积监测中是客观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5--2009年250mx250m的EOS/MODIS卫星资料,对艾比湖湖水进行水体判识与面积计算,得到了逐旬的遥感动态监测数据,与周边气象台站同期气象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精河县气象因子变化对艾比湖湖水面积产生的影响较其它气象站点明显;影响艾比湖湖水面积变化的气象因子较多,其中主要有降水、风速和相对湿度影响,而与降水和风速有较好的主成分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IS影像的色林错湖面积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2009年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和气温、地表温度气象资料,对色林错湖面积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成因。结果表明:西藏那曲地区色林错湖(包括雅根错湖)面积在近8a呈显著的扩大趋势,从2002年的1955.49km^2增至2009年的2197.46km^2,8a内增长了241.97km^2,现已超过纳木错湖面积,成为西藏第一大咸水湖。气温、地表温度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和冻土层变浅是湖泊上涨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证明了EOS/MODIS资料在研究湖泊变化中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水体淹没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丰水季鄱阳湖流域降水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研究, 建立鄱阳湖水位变化降水预测模型;并利用近10年卫星遥感对鄱阳湖水域面积的监测及相应时相鄱阳湖水位资料的分析, 研究出丰水季鄱阳湖水体淹没模型, 解决了洪水季, 云天状况下, 气象卫星难以监测下垫面洪涝灾害的难题。通过对鄱阳湖水体淹没模型进行模拟验证, 结果表明, 鄱阳湖实施退田还湖以后, 湖体水面模拟结果与遥感测算值相对误差为0.9%~3.6%, 模拟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采用水体指数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1988—2018年那曲市双湖县其香错湖泊水域面积变化及原因。结果表明:该湖泊近31 a内水域面积呈显著增长趋势(R2=0.88,P < 0.001),31 a内增长了33.37 km2,增长率为18.03%;从空间上分析,其香错在近31 a内湖泊面积不断向四周扩展,其中在东、西方向和北部变化尤为显著。湖泊所在区域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蒸发量显著减小,冻土深度也明显减小。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起湖泊补给水源的增加和湖泊水容量的增大,最终导致湖泊面积持续上涨。  相似文献   

6.
基于TM影像的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变化及可能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9—2004年及2008、2009年的TM卫星遥感资料和离湖泊较近的西藏申扎、改则两县1999—2009年气温、降水量、蒸发量资料,利用ARCGIS、ARCVIEW、ENVI等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统计处理软件分析了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变化。结果表明,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在近11年内呈较显著的扩大趋势,湖泊面积11年内增长了15.04km2,增长率为1.8%;湖泊面积在东南部区域有明显的扩大。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分析表明,湖区气温持续升高引起流域内冰川和永久积雪的加速融化和降水量不断增大是湖泊面积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应用EOS/MODIS资料监测向海水库水面面积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晓玲 《吉林气象》2007,(2):《吉林气象》-35-36,38
利用EOS/MODIS资料,采用阈值法对水体进行自动判识。通过多时次卫星数据对向海水库面积进行遥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利用EOS/MODIS数据能准确监测水库水域面积变化,向海水库面积2006年除7月中旬至8月中旬低于2005年外,其它月份均高于2005年。水库面积变化呈现夏季较低,秋季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大型水体在干旱遥感监测业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亚春  徐萌  孙涵 《气象》2002,28(7):26-28
应用NOAA极轨气象卫星AVHRR资料,通过遥感图像分析和计算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以及微山湖等大型河湖水体面积的变化,来监测苏北干旱的发生、发展和旱情严重程度,并及时应用于气象业务和服务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基于MODIS影像的色林错湖面积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2-2009年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和气温、地表温度气象资料,对色林错湖面积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成因.结果表明:西藏那曲地区色林错湖(包括雅根错湖)面积在近8 a呈显著的扩大趋势,从2002年的1955.49 km2增至2009年的2197.46km2,8 a内增长了24197 km2,现已超过纳...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水域面积与湖口水位关系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年4月至2010年5月湖口水位资料和新一代极轨卫星( Terra)遥感的鄱阳湖水域面积资料,研究发现它们已经不满足原有鄱阳湖水域面积与湖口水位的关系模型(基于NOAA遥感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多项式拟合方法,综合考虑模拟与Terra卫星遥感的鄱阳湖水域面积的均方差和湖口极端水位下的拟合情况,发现在1-10...  相似文献   

11.
曾燕  邱新法  徐萌  李亚春 《气象科学》2007,27(3):302-306
2004年秋季,江苏省绝大多数地区降水明显比常年偏少,丘陵及高岗地区受旱严重。为了直观获得全省干旱空间分布情况,采用“表观热惯量指数”方法,结合2004年11月8日NOAA/AVHRR资料反演的地表反照率和昼夜地表温度,生成了江苏省“表观热惯量指数”空间分布图,获取了全省干旱空间分布情况,并在2004年11月9—14日全省出现2—6 d的降水过程后,利用2004年11月18日卫星资料,及时分析了全省旱情缓解情况,取的了很好的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植被供水指数的农田干旱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应用1995-2000年NOAA卫星资料,结合广西贵港市的数字化土地利用信息,通过时序分析方法找出典型作物代表区,并计算各典型代表区的平均、最大、最小VSWI(Vegetation Supply Water Index;植被供水指数)特征值,归纳分析水田和旱地的干旱指标,继而根据典型代表区的平均VSWI值划分旱情等级,生成农田旱情遥感图像,评估干旱情况。试验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农田干旱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13.
作物不同生长时段对水分胁迫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聪  张旭晖 《气象科学》1999,19(2):136-141
本文根据我省1982-1995年的土壤水分实测资料、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资料及作物生长物候资料,计算得到我省主要旱作物各生长时段作物对水分胁迫的产量响应敏感系数,反映出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水分胁迫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时段作物对水分胁迫的敏感度不同,作物干旱程序不能仅凭降水距平确定,需考虑作物对水分胁迫敏感性来修正干旱指标,才能有效对作物干旱实施监测,从而为人工增雨作业时间安排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NDVI-Ts特征空间的黑龙江省干旱监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NDVI-Ts特征空间方法结合了卫星遥感地表反射率和热红外特性,能较好地反映一定时空尺度的地表干旱状况,该文基于Terra-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产品,构建NDVI-Ts三角形特征空间,采用植被温度状态指数结合MODIS地表分类产品IGBP对黑龙江省2007年夏季干旱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此次夏季干旱的空间分布广,持续时间长,干旱程度重,西部松嫩平原和东部三江平原等地主要农作物产区普遍发生干旱,且旱情严重。结合同期地面气象观测的月降水量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估表明:植被温度状态指数是一项近实时的干旱监测指标,不仅与当地最近的降水事件有关,而且与前期一段时间内的总体降水事件相关,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当地干旱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南方夏秋干旱期间的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40多年来南方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7~9月夏秋干旱期形成干旱的主要天气系统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干燥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综合分析,得出了南方最旱区位于湖南、江西中部.广西、贵州、湖南西北和东南山区、江西南部山区、安徽南部山区、福建-浙江沿海交界山区和苏北沿海为湿润区,人工增雨潜力较大.特殊地形所形成的焚风效应是形成湘中干旱不可忽略的原因.为南方夏秋期间对流云降水潜力研究和科学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GMS卫星遥感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利用GMS卫星遥感湖面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方法,根据在5个湖面附近与多波段光度计遥感结果的比较,对卫星遥感的方法和结果进行了检验,然后利用该方法遥感了中国大陆25个湖面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结果显示,利用卫星反演湖面光学厚度可以提供大陆上空气溶胶的信息,是研究大陆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遥感在1998年洪水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if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if}}  相似文献   

18.
WRF模式对江苏一次强降水过程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最终分析资料,使用WRF模式模拟了2008年7月22—23日出现在江苏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这次降水的区域,对这种中尺度天气系统具有良好的预报能力。在这次降水过程中,低空风场切变线和冷空气以及与高空急流的合理配置加强了强降水区垂直环流的发展,使降水区对流发展;而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流场特征也促进了强降水的产生;这次过程的水汽输送在850hPa上最强,850hPa的强水汽输送是产生强降水必需的水汽条件;从能量方面看,江苏全境都处于K指数高值区,特别是江苏中北部有相当高的能量聚集,为强降水提供了不稳定条件。暴雨区上空螺旋度呈低层正中心、高层负值区的分布,螺旋度的高低层耦合是触发并维持低压暴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赵亮  刘健  靳春寒 《气象科学》2019,39(6):739-746
利用中国气象局所属的2 400余个台站观测资料制作的分辨率为0.25°×0.25°数据集中的气温、降水量资料评估了CMIP5中17个模式对于1961—2004年江苏省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的模拟能力,筛选出了5个对江苏省气候特征模拟较好的模式。之后基于5个优选模式集合平均的结果预估了3种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下江苏省2006—2100年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全球耦合气候模式对江苏省的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并且模式集合平均的气温和降水量与观测资料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93;(2)在低浓度路径(RCP2.6)、中浓度路径(RCP4.5)和高浓度路径(RCP8.5)3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江苏省2006—2100年的地表温度均呈现明显的增温趋势,并且苏北的增温幅度要高于苏南;(3)3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江苏省未来百年降水量均呈现出北方增多南方减少的趋势;(4)未来百年江苏省降水量随气温变化的趋势并不稳定,RCP2.6和RCP4.5情景下降水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而RCP8.5情景下降水量随气温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0.
2009/2010年冬季云南严重干旱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2009/2010年冬季我国云南省出现严重干旱,这次大范围严重干旱是较长时期降水稀少所造成的。首先讨论云南省冬季降水偏多和偏少时大气环流和海温的统计特征,基于它们的统计关系,再对2009/2010年冬季我国云南省的严重干旱进行个例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西风带环流系统异常是造成这次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贝加尔湖为高度负距平,东亚沿海为高度正距平,从贝加尔湖以西到东亚中高纬度西风带较平直,冬季冷空气偏弱,很难影响西南地区。尤其是副热带中东急流减弱,从欧洲东部到里海为高压脊控制,西风带的扰动系统不易东移到东亚上空;青藏高原上空为稳定的高压脊,孟加拉湾南支槽减弱,云南省受异常西北气流控制。对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的分析表明,虽然海温异常可以影响冬季的云南降水,但海温异常并不是2009/2010年冬季云南省降水偏少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