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认识崇明东滩岸线的演变规律,对于崇明东滩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选取1987年至2006年中的6景Landsat-5 TM卫星影像数据,解译出对应年份的东滩岸线。为了对较复杂的非平直岸线的变化进行建模,提出了基于地形梯度的正交断面方法,构建了基于图形学的分析预测模型,对岸线的演变进行分析,预测了2010年和2015年的岸线位置。结果显示:(1)崇明东滩以东南角节点为界,分为南侧的侵蚀岸段和其余的淤涨岸段,总体淤涨速率有减慢趋势,最大侵蚀速率为22.0 m/a,最大淤涨速率为247.2 m/a;(2)北侧自东旺沙水闸向东约4 km长的岸段存在明显的冲淤交替现象;(3)岸线演变受抑制区段都位于东滩两侧岛影缓流区的边界;(4)由于岸外东南侧发育有10 m深槽,除非有特殊的水动力条件出现,东滩未来的岸线将偏向东北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2.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岸线具有无法替代的生态、生活和生产功能。本文以南昌市为例,选取岸线稳定性、生态敏感度、交通便利度、夜间灯光指数等12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赣江南昌段的城市岸线资源开发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城市岸线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利用策略。结果表明:赣江南昌段岸线资源中,自然岸线约占81.08%,人工岸线约占18.92%;岸线资源开发高潜力区面积约为12.43 km2,较高潜力区面积约为157.98 km2,中潜力区面积约为128.83 km2,较低潜力区面积约为117.24 km2,低潜力区面积约为65.16 km2;岸线资源开发潜力大,但存在岸线利用程度总体较低、部分岸线利用不合理、岸线开发保护冲突等问题。据此建议从丰富岸线利用类型、优化开发利用方式、保护岸线生态、加强修复治理等方面对南昌市城市岸线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根据1954~2001年的航卫片遥感信息,对长江皖江段的岸线特征及变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航卫片解译,长江皖江段南、北岸线长度分别为405.4km(右岸)和438.8km(左岸),岸线总长844.2km。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和野外调查,将皖江岸带(线)划分为侵蚀岸(冲刷岸)、淤积岸和稳定岸3种类型,其中冲刷岸长426.4km,占岸线总长度的50.5%,左岸大于右岸;淤积岸长198.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3.5%;稳定岸长219.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6.0%。根据1954年、1969年、1975年和1986年4个时期的航片资料的对比解译,对1954~1969年、1969~1975年和1975~1986年3个时间段的岸线摆动幅度和速率进行了计算,从中发现,河道岸线的摆动主要是左岸侵蚀后退,段内岸线年平均变形强度在50m以上的有7处,在100m以上有2处。岸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主河道长期右移,近期以左移为主;江心洲的平面变化复杂,汊道河段岸线变化强烈;鹅头形分汊河段演变具周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航运交通要道,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库区长约360 km的河道水位大幅抬升,原航道两岸港口码头均被淹没。在三峡库区现状岸线环境及水库水位动态调蓄条件下,开发拓展新的岸线港口码头的适宜建设区域,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基于混合评价单元,选取了地形地貌、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和生态敏感性5大类因素共14个评价因子,采用改进的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三峡库区宜昌至万州段干流岸线港口建设场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研究。评价结果显示: (1)适宜区占13.81%,较适宜区占25.80%,较不适宜区占31.38%,不适宜区占29.01%; (2)北岸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夷陵区乐天溪镇和太平溪镇,云阳县双江镇和万州城区上、下游一带; 南岸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秭归县茅坪镇,奉节县城南岸和万州城区南岸上、下游一带。研究评价结果对今后长江宜昌至万州段干流岸线港口资源开发选址具有一定的科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航运交通要道,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库区长约360 km的河道水位大幅抬升,原航道两岸港口码头均被淹没。在三峡库区现状岸线环境及水库水位动态调蓄条件下,开发拓展新的岸线港口码头的适宜建设区域,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基于混合评价单元,选取了地形地貌、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和生态敏感性5大类因素共14个评价因子,采用改进的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三峡库区宜昌至万州段干流岸线港口建设场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研究。评价结果显示:(1)适宜区占13.81%,较适宜区占25.80%,较不适宜区占31.38%,不适宜区占29.01%;(2)北岸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夷陵区乐天溪镇和太平溪镇,云阳县双江镇和万州城区上、下游一带;南岸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秭归县茅坪镇,奉节县城南岸和万州城区南岸上、下游一带。研究评价结果对今后长江宜昌至万州段干流岸线港口资源开发选址具有一定的科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航运交通要道,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库区长约360 km的河道水位大幅抬升,原航道两岸港口码头均被淹没。在三峡库区现状岸线环境及水库水位动态调蓄条件下,开发拓展新的岸线港口码头的适宜建设区域,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基于混合评价单元,选取了地形地貌、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和生态敏感性5大类因素共14个评价因子,采用改进的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三峡库区宜昌至万州段干流岸线港口建设场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研究。评价结果显示: (1)适宜区占13.81%,较适宜区占25.80%,较不适宜区占31.38%,不适宜区占29.01%; (2)北岸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夷陵区乐天溪镇和太平溪镇,云阳县双江镇和万州城区上、下游一带; 南岸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秭归县茅坪镇,奉节县城南岸和万州城区南岸上、下游一带。研究评价结果对今后长江宜昌至万州段干流岸线港口资源开发选址具有一定的科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长兴岛碳酸盐岩区占整个岛的44%,受降雨、岩性、构造等条件的影响,岩溶较发育,地下水资源较丰富,且水质较好,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在收集大量基础地质资料,并结合现场调查、钻探、抽水试验成果,分析了从上至下5层岩溶带的发育特征、赋水性规律及补、径、排条件。同时考虑供水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概算,及成井条件、水质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1.
秦皇岛地区海岸侵蚀及主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实际调查资料对秦皇岛地区海岸侵淤活动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控制条件和对滨海资源环境的危害。得出近50多年来,秦皇岛123.5km长海岸发生过6种不同形式的侵淤活动,有82.69km岸段发生不同程度的侵蚀活动,占总岸段的67%.海岸侵蚀的原因除风暴潮影响外,主要是海岸带物质补给来源持续减少和人工采挖砂石。海岸侵蚀活动除威胁滨岸工程设施安全外,还严重破坏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加剧海水入侵活动。   相似文献   

12.
长江岸带、杭州湾岸带及众多河口岛屿是上海市重要的岸带资源。它集航运、养殖、旅游、土地质量等诸多功能,给上海市的持续发展,营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因此对岸带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是重要的课题。文章从遥感角度对460km的岩线解释与调查中,逐段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今后岸线的趋势和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85-87
基于资阳市雁江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项目,依据《四川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标准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对资阳市雁江区旅游资源进行特征总结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资阳市雁江区旅游资源按属性分为8个主类、21个亚类、75个基本类型,分别占标准中主类的100%、亚类的80.8%、基本类型的57.3%。查明全区旅游资源1037个,其中优良级(三、四、五级)旅游资源186个,占17.9%;普通级(一、二级)旅游资源851个,占82.1%。雁江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为:数量较多、类型丰富、优良级资源少。雁江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呈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景观区可分为保和生态康养景观区、城市主题文化景观区、丰裕宗教文化农业观光景观区、临江-老君人文景观区、沱江自然生态景观区、丹山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区、堪嘉-石岭自然与人文景观区等7大景观区。资阳市雁江区位于成渝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旅游资源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开展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对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岸线资源具有重要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功能,是沿岸城市宝贵的战略性资源.近10年来,长江岸线资源变化剧烈,深刻反映长江从大开发到大保护的转变.以长江南京段为案例区,基于遥感影像和实地踏勘,研究了2008-2018年的岸线资源利用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构建了岸线资源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了岸线资源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5.
一、概况上海位于东海之滨,地处长江口南岸(见附图),面积为6192km~2。全境除西部少数海拔100m左右的残丘外,均为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东高西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5m以下,约有50%的面积不到4m.西面临太湖.地势低洼,北有长江,南是杭州湾,形成了以太湖为中心的碟形洼地。东部北从宝山、高桥纵贯川沙、南汇等县,南接杭州湾海圹—钦公圹一带,海拔在4.8~5.0m,为上海地势较高的地带。长江入海口处的崇明、长兴和横沙等江中沙  相似文献   

16.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143-150
基于巴中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市级成果编制服务项目,依据《四川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对巴中市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展开红色旅游资源特征总结归纳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巴中市红色旅游资源按属性分为4个主类、8个亚类、18个基本类型,分别占人文景观类中主类的100%、亚类的61.5%、基本类型的22.8%。巴中市共有红色旅游资源578个,其中优良级(三、四、五级)旅游资源185个,占32%;普通级(一、二级)旅游资源393个,占68%。巴中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为:数量多、类型丰富、优良级资源多。巴中市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呈以区县驻地和通江县王坪村为中心集中的特征。巴中市位于南北旅游圈最佳的对接带,红色旅游资源同时具备典型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稀缺性。巴中市红色旅游开发应以"将帅故里、川陕苏区"为主线,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营,实施精品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姜伟  巩鑫  梁琼  袁睿  张世帆 《贵州地质》2019,36(3):274-279
荔波地层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且降雨量丰富,具有形成地质旅游资源优越的地理、地质及外部条件。荔波喀斯特地貌极其发育,地质景观旅游资源单体特别丰富。通过贵州省荔波县旅游资源大普查,对荔波县下属8乡镇旅游资源单体进行了全方面、全领域调查和研究,共新发现单体1 106个,其中入级单体856个,涵盖除康体养生旅游类的11个主类。优良级(三级及以上)资源单体共132个,占入级单体总量的15. 42%,主要为地文景观、建筑设施、水域风光、乡村旅游及生物景观等大类。其中地文景观及水域风光入级资源单体共计381个,占入级单体总量的44. 51%;优良级资源单体79个,占优良级单体总量的59. 85%。本文以大普查成果为基础,重点对荔波县地质景观资源单体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为后期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实事材料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泸州市规划中心城区为例,建立了包括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模糊赋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泸州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泸州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整体较好,以适宜、较适宜为主,其中适宜区、较适宜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6.16%、28.81%,此外适宜性差区、不适宜区各占20.96%、8.07%;泸州市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建设选址应在适宜区和较适宜区范围内,尽量避免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地区;在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应注意不同区段现有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地基不均匀沉降、软土、坍岸等问题的防治。建立的评价方法在丘陵城市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上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近期荆江段崩岸过程及特点,利用实测水下地形图及固定断面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前后该河段平面及断面的形态变化过程。平面形态对比结果表明:2002-2013年荆江段多年平均崩退速率约为15.0 m/a,崩岸总长达42.3 km,左岸占59.2%;下荆江岸线崩长约为上荆江的2.2倍,且石首、调关及荆江门等河湾凸岸一侧受低含沙水流长期冲刷不断崩退,其岸线崩长约占下荆江崩岸总长的35.5%。断面形态对比结果显示:2002-2015年荆江段约有21%断面存在明显的崩岸现象,且近74%的崩岸断面位于下荆江。故近期荆江段崩岸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左岸多于右岸,下荆江多于上荆江,且下荆江部分河湾凸岸崩退显著。定量分析了河岸土体组成与分布、来水来沙条件等因素对崩岸过程的影响,发现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建立了上、下荆江典型断面平滩河宽与前期水沙条件之间的经验关系,除工程守护良好的断面外,相关系数均高于0.85,提出的经验公式可较好反映水沙条件变化对平滩河宽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滨海平原城市因其特定的城市类型,需建立特定的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来指导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我国典型滨海平原城市日照市为研究区,深入分析了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因素,提出了基于基础性地质和约束性地质条件的滨海平原城市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经验分值法、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厘定了研究区浅层(0~15 m)和次浅层(15~30 m)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分区。结果显示,评价指标中水位埋深、断裂带、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对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的影响较大。研究区浅层和次浅层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以适宜和较适宜为主,约占研究区面积的90%,不适宜区域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