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上海市农地非农化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地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可以概括为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政策制度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利用2001—2005年上海市郊区县分区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回归结果表明:①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与农地非农化面积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上海市郊区由于总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也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地非农化的压力;②实际利用外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地非农化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外资的引进与利用、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带动的消费需求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农地的非农化;③固定资产投资对农地非农化有正向的推进作用。最后论文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耕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分析了山西省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山西省耕地面积变化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因子,井用经济计量分析法对这些因素因子进行了剔除,找出了与耕地面积变化密切相关的因子,井进行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预测分析。提出了正确处理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策建议,即提高耕地非农化的成本,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发展节水型农业技术,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疆且末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1993年JERS-1OVN及1999年LANDSAT-7ETM+遥感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了新疆且末绿洲土地利用变化(LUCC)及其驱动力。1993-1999年仅6年时间,且末绿洲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大量增加,草地与湿地面积显著减少,与此同时,沙漠面积增加。LUCC的驱动力首先是政府的政策,而人口的增加及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则是LUCC最直接的因素;为了保护绿洲不受沙漠侵袭,绿洲内及其周围大规模植树造林,使林地面积大增;开垦耕地、盐碱化、沙漠化等则使草地面积日益减少。  相似文献   

4.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张掖地区为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常娟  王根绪  王一博 《冰川冻土》2005,27(1):117-123
在内陆干旱地区, 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制约作用. 对张掖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土地变化影响因素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 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 人为因素对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则更为显著. 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 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增加有间接促进作用. 从建国初期到现今本区人口增加了2.29倍, 而耕地面积也从9.7×104 hm2增加到了18.6×104 hm2. 耕地面积减少则主要与人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有关. 在林地的变化中, 自然条件限制着森林的发展, 人为因素对林地变化的驱动作用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草地面积减少主要是人为超载放牧和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垦农田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后期比80年代初期草地面积减少了62.4%. 同时, 荒漠化土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增长. 在土地生态规律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管理, 人为力量将成为优化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耕地面积变化的宏观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黄宁生 《地球科学》1999,24(4):359-362
主要研究了广东省改革开发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减少过程,讨论了经济、人口等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经济增长是影响广东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的“过热”增长基本同步;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半环带状结构的特点,与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相一致.(2)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以耕地资源为代表),经济  相似文献   

6.
杨绮丽  何政伟 《冰川冻土》2016,38(2):558-566
将2000、2005、2010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GIS技术结合,获取了甘肃省敦煌市近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该地区的2000年以来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资料,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2000-2013年期间,敦煌市城市化发展迅速,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2000-2013年的14建分别增长了10.0%、42.2%和2.5%;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2.1%和0.1%;林地、沙地变化程度较小. 7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换,主要的转移方向为草地、未利用土地向耕地转移,未利用土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变.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而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人类活动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为辅.  相似文献   

7.
以平果县这一典型岩溶生态脆弱区为例,依据1990、1995、2000及2002年的调查统计数据,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并以测算结果为依据,对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平果县区域生态足迹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0.8004hkm^2增加至1.4444hkm^2,净增加了0.644hkm^2;生态承载力总体也呈增长的趋势,2002年比1990年增长了26.83%,其增长值主要来源于森林(果园)面积的增加,而耕地和草地的面积却呈现负增长。区域生态承载力阈值很小,远低于广西区及全国的同期水平;除森林(果园)表现为轻微生态盈余外,耕地、草地、水域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以致区域生态总体表现为较大的生态赤字,且呈逐渐增加趋势,表明区域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严重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笔者通过构建4个指标模型,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耕地利用效益进行计算,得出湖南省14个市州耕地产出效益整体较差;耕地消耗回报整体较好,区域差异明显;耕地污染替代整体较差,耕地污染逐步加重;耕地利用集约程度较好,应注意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相似文献   

9.
根据一项新预测 ,由于世界人口数量越来越大和人们越来越富裕 ,使得人类对事物的需求成为请求环境改变的一个主要因素。农业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方式有 :氮和磷的排放、灌溉和杀虫剂的使用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向耕地和牧场的转变。通过对将来人口数量和经济增长的推断 ,DavidTilman和同事们估计到 2 0 5 0年 ,氮和磷的排放、灌溉土地的面积和杀虫剂的使用将增加到两倍。而到那时 ,自然生态系统农业转化所吞食的土地的面积将比美国还要大。该项的研究者说 ,缺氧水、栖息地破坏、物种灭绝以及饮用水和碳贮备等生态系统供给的损失 ,这些…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分区—分层—分波段方法,对贵州省大方县1988年、2001年、2009年三期TM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并对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时间段内耕地既有扩张也有缩减,但总体面积减少,减少幅度为33%;林地扩张范围大于退缩范围,总体面积增加,增加幅度为34%;草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空间格局变化剧烈,总体减幅为11%;建设用地数量上持续扩张,增幅比例最大,增幅达715%。总体而言,人类活动是影响大方县土地利用数量和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海拔和坡度等自然因素对耕地、林地的扩张和退缩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1990、2000和2010年的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 结合GIS技术, 分析了喀什噶尔河流域近20 a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 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探讨. 结果显示: 在1990-2010年喀什噶尔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盐碱地、水域湿地、裸土地和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呈不断增加趋势, 变化幅度分别为73.92%、51.44%、24.27%、10.24%、6.47%和2.98%; 林地、草地和沙地面积减少, 变化幅度分别为-4.13%、-17.16%和-0.73%; 裸石岩砾面积近20 a基本维持不变. 利用转移矩阵可知, 流域新增耕地面积主要来自于16.46%的草地和3.36%的林地; 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1.46%的耕地和0.22%的草地; 新增水域湿地面积主要来自于0.18%的草地; 新增盐碱地面积主要来自于0.28%的草地. 1990-2010年的20 a里喀什噶尔河流域耕地和水域湿地分布趋于集中, 景观优势度增强, 且斑块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 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 景观趋于破碎化, 景观优势度降低. 喀什噶尔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指数的变化受人口、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多重影响, 导致流域耕地面积增加、植被退化. 因此, 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对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南部,现辖3区9县,180个乡镇、办事处,1018万人,总面积1.72万km^2,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面积、人口各占山东省的1/9。临沂市把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在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同时,努力搞好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山、水、林、  相似文献   

13.
秦晖 《湖南地质》2009,(11):51-52
关于土地、三农问题的许多争论目前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比如,我们经常讨论是否要促进土地流转、土地应是集体所有还是私有、如何增加农民的集体谈判能力、是否要保护耕地等等。还比如,我们经常讨论应该推进城市化还是复兴农村——有人说新农村运动应该是促进非农化的运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方法和GIS技术,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构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模型,分析上一轮规划以来邹平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从1996到2005年近10年间,邹平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量最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主导原因为城镇工矿及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的逐年增加,这与邹平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及经济快速发展密不可分,而城镇工矿用地与GDP、非农业人口存在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未利用转出地类主要为农用地,这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因建设占用农用地所引发的农用地规模不断下降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耕地保护事关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是一个个区域性坚守的累加。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好耕地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温县辖区内7个镇3个乡,人口44.64万人,土地面积为47341.81公顷,其中,农用地32595.47公顷,耕地29586.4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90.77%。近年来,温县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耕地面积增加791.01公顷,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评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从时序上对新疆1990—2006年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估,并引入Ulanowicz发展能力和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等指标,考察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06年间新疆生态足迹增长较快,尤其是2001年以后,总量和人均量增长迅速,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呈下降趋势,导致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大,到2006年人均生态赤字达3.87hm2,比1990年增大了5.6倍;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耕地、化石能源地和牧草地等三种土地类型上,土地多样化利用程度低,发展力的提升主要来自于生态足迹的增长和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针对性的提出: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进新技术,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量;加强政策落实力度,提高土地化利用程度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时相Landsat卫星影像,综合运用基于像元变化的直接比较法和基于光谱分类的分类后比较法(分类精度达85.83%),提取出临港新城2002~2015年三个时相的城镇用地信息,分析城市扩张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城市扩张的驱动因子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成建区面积比2002年增加18.745km~2,为2002年的2.12倍,2015年成建区面积较2009年增加24.945km~2,为2009年的0.9倍,年增长面积是前一阶段的1.33倍,处于城市空间扩张的第二大阶段,发展较为快速。运用单一因子相关分析法,计算得到经济因子和城镇用地面积的相关系数略大于人口因子与城镇用地面积的相关系数,且均与城镇用地面积成显著的正相关,而政策作为经济建设的导向推动因子,因此认为该区域驱动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因素作用下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省"十二五"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三类典型项目为案例,以典型项目区调查与线性回归模型为研究方法,分析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编制"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土地整治中各指标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方向、作用程度及显著性水平存在差异,其中土地整理项目中耕地质量主要受亩均投资、新增耕地率和新增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等指标的影响,土地开发项目中耕地质量主要受土地平整面积、人均增收年收入和新增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等指标的影响,土地复垦项目中耕地质量主要受土地垦殖率增量指标的影响。据此认为: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工程措施;应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复垦作为未来土地整治的重点类型,强化培肥和地力建设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19.
1957—2007年阿克苏河流域绿洲耕地变化及其河流水文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河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绿洲耕地.根据1957—2007年阿克苏河流域各县市的绿洲耕地数据和各主要水文站的实测数据,分析近51a来流域绿洲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及其河流水文效应.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绿洲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年均增长率0.77%,其中阿瓦提县最大为2.55%,而乌什县呈减少趋势,为-0.56%;与绿洲耕地总面积增长趋势的相反,人均耕地面积继续减少,年均减少率为1.15%;绿洲耕地空间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水土资源相对丰富的阿瓦提县变化最大为3.32,而水土资源较缺乏的柯坪县变化最小,为0.65.绿洲耕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河流水文效应显著,随着流域绿洲耕地面积的扩大,消耗水量同步增加,51a间绿洲耕地面积增长为38.48%,同期消耗水量增长约40.05%.与此同时,河流水质恶化和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了保障流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必须长期坚持流域的综合治理,建立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确保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黔桂岩溶山区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1990-2015年2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现象;(2)贵州高原区以草地大幅减少和林地增加为主要特征;黔桂峰丛洼地区以水域面积增加和草地减少为主要特征;广西丘陵区的主要特征是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3)贵州高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经济和人口因素为主要驱动力;广西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经济因素和农业结构水平为主要驱动力;农业因素对黔桂峰丛洼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作用明显。未来应提高贵州高原和黔桂峰丛洼地区岩溶山区草地生态功能重要性的认识,在加强森林植被恢复的同时加强草地资源保护;城镇化发展背景下黔桂岩溶山区应减少优质耕地占用,开发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山地特色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