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降雨强度对植生滤带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2019,(6)
植生滤带可有效减少农业面源磷污染,并且可以保持水土,被认为是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最有效的管理措施,并广泛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降雨强度是决定植生滤带拦蓄沉积物和滞留养分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择常见降雨强度范围,根据某中下游流域实际情况设计出模拟实验装置,确定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植生滤带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效果,为某中下游植生滤带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借鉴依据。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对TP的削减效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TP的载体即地表径流的流速来实现的,降雨强度越大,径流流速越大,从而导致TP在植生滤带中被吸附的时间和效率降低,导致TP削减效率减少。  相似文献   

2.
砾石覆盖紫色土坡耕地水文过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色土中砾石分布广泛,地表常为砾石覆盖,砾石覆盖对土壤水文过程有着重要影响。试验小区(2 m×1 m)为坡度23°的坡耕地, 试验降雨强度为(53.9±2.8)mm/h、 (90.8±6.1)mm/h和(134.3±14.9)mm/h, 砾石覆盖度为0%,11%,20%,33%和42%。通过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下砾石覆盖对降雨入渗、地表产流及壤中流产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砾石覆盖对入渗过程影响显著,稳定入渗速率及稳定入渗系数与砾石覆盖度呈正相关关系,3种降雨强度下,稳定入渗系数分别为47.70%~86.59%,30.61%~82.83%、17.76%~77.44%,42%砾石覆盖度小区的稳定入渗速率分别是裸露小区的1.95~4.94倍;地表砾石覆盖延迟地表产流、减少地表径流量,地表产流时间随着砾石覆盖度的提高呈增加趋势,地表径流速率及地表径流系数随砾石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对地表径流系数与地表砾石覆盖度呈指数负相关关系;地表砾石覆盖促进壤中流的发生、增加壤中流量,壤中流产流时间随着砾石覆盖度的增加逐渐缩短,壤中流径流速率及壤中流径流系数随地表砾石覆盖度的增加而提高,相对壤中流径流系数与地表砾石覆盖度呈指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田东方  刘德富  郑宏  王世梅 《岩土力学》2011,32(4):1255-1261
地表排水沟是滑坡治理常见措施之一。在降雨入渗与坡面径流有限元耦合模型中,通过调整径流方程中的坡度参数,实现地表排水沟排水模型。模型具有易于理解、实现简单的优点。以地表排水模型为基础,对5种典型滑坡在设与不设排水沟情况下坡体渗流场、坡面径流场、坡体入渗量和入渗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降雨强度相对土体渗透性较小时,排水沟设置在坡体渗透性由小变大的位置,才能有效地截断上游径流,减小入渗量;而当降雨强度相对土体渗透性较大时,排水沟排水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为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考虑城市暴雨过程及海绵地表特性,结合城市水文学及水力学原理和芝加哥雨型,建立了SWMM-CCHE2D耦合模型。结合高精度地形数据和降雨、径流实时监测数据,采用SWMM雨洪模型模拟暴雨条件下海绵城市的产流,耦合高精度的二维水动力模型CCHE2D模拟相应的内涝情况。结果表明:暴雨条件下通州海绵区的产汇流具有缓慢下渗和汇流的特性,主要海绵措施的加入对径流削减率会有9.0%~40.6%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减缓内涝,其中,对5年一遇暴雨的效果最显著;在100年一遇暴雨下设计的各种海绵措施中,生物滞留带对径流削减率的提高程度最明显,高达28.4%,透水铺装和绿地也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高寒山区冻土对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对黑河上游红泥沟小流域典型降雨事件全过程出口断面的径流量进行了观测,采集降雨和河水样品,测定其中溶解硅的质量浓度,进而分析径流量和溶解硅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以溶解硅为示踪剂将小流域出口径流分割为地面径流(腐殖层中流和坡面流)和地下径流(矿质层中流)。结果表明,洪峰上升期,地面径流对河道径流的贡献率为47%,地下径流贡献率为53%;洪峰降落期,地面径流贡献率为29%,地下径流贡献率为71%。整个观测过程中地面径流对河道径流的贡献率为30.7%,地下径流的贡献率为69.3%,说明洪峰期间河道径流以地下径流为主。分析认为冻土分布地区夏季降雨-径流过程中,由于土壤逐渐解冻,降雨入渗驱替冻土层上水排入河网,流域产流仍以地下径流为主。  相似文献   

6.
土石混合体边坡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降雨入渗是诱发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的主要因素之一,此类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此问题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为了对降雨入渗诱发下土石混合体滑坡的失稳机理有较深的了解及研究边坡性状随时间变化的一些重要特性,在上瑞高速公路贵州段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土石混合体边坡进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和原位综合监测。监测成果表明:降雨入渗影响下土石混合体边坡的滑动变形区为坡面以下0~4 m之间,变形量以坡面最大,从坡面到坡体深部逐渐减小;在实施降雨的前2 h,平均入渗百分率为86 %,之后,入渗率由于地表径流的增加而随时间逐渐减少,一段时间(6 h)之后,入渗率降到一个相对稳定值(50 %);降雨入渗造成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增加,致使边坡土体的抗剪强度由于有效应力的减少及土体吸水软化而降低,降雨入渗的这一双重效应可能是降雨诱发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植被、地下洞穴管道等实地调查,以及示踪试验确定水房泉泉域范围和地下水文系统特征,并通过代表性点的土壤入渗试验、降雨和流量监测以及DEM数据等获得泉域水文模型所需的面积、结点高程、入渗率、糙率、管道长度、含水层孔隙度、出流系数等参数。选择SCS径流曲线模型估算地表产流,利用SWMM模型模拟泉域对场降雨的径流响应过程。通过运行模型,与实测流量比较,结果显示模拟曲线与观测流量曲线吻合较好,用于校正和验证的两场降雨产流的模拟误差分别为9.5%和12%,表明SWMM可应用于岩溶区以管道流为主要排水系统的含水介质的模拟。  相似文献   

8.
以西咸新区天福和园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构建含低影响开发(LID)措施调控作用的城市雨洪过程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重现期降雨下LID措施和传统开发情况在不同前期条件下的径流控制及峰值削减效果。结果表明:① LID措施自然状态、半饱和与饱和状态在不同重现期降雨下径流控制率分别为64.3%~83.2%、56.3%~76.5%和48.7~68.1%,与自然状态相比,半饱和与饱和情况径流控制率分别减少了6.7%~9.1%和15.1%~15.8%,且皆随重现期增大径流控制率减少值先增大后减小。②径流峰值分别为23.3~189.4 L/s、25.9~198.4 L/s和28.8~290.7 L/s,与自然状态相比,半饱和与饱和状态径流峰值分别增加了4.5%~20.9%和22.9%~53.4%,表明LID措施在饱和状态下的调控效果远不如自然状态。③相较于传统开发,LID条件下自然状态和半饱和状态对径流峰值削减显著,但饱和情况在降雨重现期20年时径流峰值反而升高,表明LID措施饱和状态在大暴雨情况对下游管网造成更大压力。④在相同前期条件下有LID措施对径流控制率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9.
台湾有将近80%的人口居住于城市地区,使得供水系统负荷增加、脆弱度提升,而城市化也导致径流量增加使得洪灾风险提高。拟整合供水、灾备用水和雨洪消减,并对雨洪滞蓄系统进行雨洪利用策略及容量分析研究。以台湾新北市秀峰国小为基地,规划雨水储留供水系统、渗透侧沟系统、生态池系统串联的雨洪滞蓄系统,建立多目标替代方案进行分析评估。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结合合理化公式进行降雨径流演算。结果表明,在各替代方案下,系统需设置容量55~185m3,径流量削减率为26.5%~100%、洪峰削减率为15%~100%、供水率为5%~7.5%、灾备用水天数则从3d提升至19d。所提出的规划方法可以较小的设置容量达到雨洪滞蓄多目标利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姜光辉  刘凡  王奇岗  郭芳 《中国岩溶》2022,41(2):165-173
岩溶峰丛洼地地区石漠化、饮水困难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高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低影响开发概念的引入有助于规范开发行为,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石漠化和地下河污染风险。根据水文条件和开发方式岩溶洼地空间分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敏感区、表层岩溶泉水源地敏感区和落水洞污染输入敏感区。低影响开发模式总体是在3类敏感区实现5个管理目标。坡耕地敏感区的低影响开发目标设置为降低农田耗水量和减少水土流失,开发途径是减少蒸发和调控坡面洪水径流。表层岩溶泉敏感区的管理目标是降雨-径流资源化利用和饮用水安全保障,通过实施雨水收集回用工程和设置水源地保护区来实现。落水洞敏感区需要通过设置径流缓冲区和沉淀过滤池来预防污染物进入。我国南方石漠化地区探索和总结出以表层岩溶带降雨-径流管理为特征的低影响开发模式。该模式要求峰丛顶部留置生态保护区涵养水源。岩溶洼地底部为落水洞排洪预留缓冲区,利用岩溶裂缝设置下凹式绿地,实现自然渗透和净化。“峰”、“洼”之间过渡区划定水源地保护区边界,同时设法增加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补充生态和生活缺水量。低影响开发模式也适用于峰丛洼地发育的东南亚和中美洲等地区。   相似文献   

11.
曾家山地处地下水补给区,水资源短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岩溶发育程度分区模糊综合评判法发现,地下水富水性差异大、垂直分带明显。原因在地层岩性差异、构造部位和地表水文网差异的影响。川北地区碳酸盐岩岩溶水分布最广,以溶洞暗河强烈发育的岩溶溶隙溶洞水为主。通过降水径流频率相应法和降雨入渗法计算,工作地区地表水资源量26767.00万m~3/a,地下水资源量8627.97万m~3/a,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为主,水质较好,水资源利用前景良好,可采取修筑地表、地下联合水库,拦蓄地表水明流、扩泉储水、凿井开采地下水的方式综合利用地表、地下水。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质学报》2019,(4):642-647
曾家山地处地下水补给区,水资源短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岩溶发育程度分区模糊综合评判法发现,地下水富水性差异大、垂直分带明显。原因在地层岩性差异、构造部位和地表水文网差异的影响。川北地区碳酸盐岩岩溶水分布最广,以溶洞暗河强烈发育的岩溶溶隙溶洞水为主。通过降水径流频率相应法和降雨入渗法计算,工作地区地表水资源量26767.00万m~3/a,地下水资源量8627.97万m~3/a,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为主,水质较好,水资源利用前景良好,可采取修筑地表、地下联合水库,拦蓄地表水明流、扩泉储水、凿井开采地下水的方式综合利用地表、地下水。  相似文献   

13.
滦河冲洪积扇及其下游滨海平原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社 《华北地质》2004,27(Z1):60-65
位于河北省内的滦河冲洪积扇及其滨海平原第四系分布广泛,岩性主要有卵砾石、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土、粉质粘土、粘土, 可划分为四个含水组,分别相当于Q4、Q3、Q2、Q1.滨海平原区域内,Ⅰ或Ⅱ含水组为咸水体,呈楔形插入淡水体中.各含水层组之间隔水层多稳定分布,以越流形式发生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方式主要是大气降水的河渠渗漏,灌溉回渗及侧向径流.地下淡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局部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导致地面沉降.在滨海地区,斜插向淡水层中的咸水体底界下移侵入淡水层,并受到海水入侵的威胁.地表污水的渗透,污染了地下水,局部地段大肠菌群超标,氮污染严重.针对该区具体情况,提出了几项治理措施(1)利用滦河冲洪积扇--天然"地下水库",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型;(2)利用工程增加河水入渗量;(3)限制南部地区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防止生态环境恶化;(4)加强咸水、半咸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开发;(5)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废水再利用;(6)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防止地表污水入渗污染地下水.  相似文献   

14.
持续的引水灌溉导致陕西泾阳南塬黄土滑坡频繁发生,2015年5月26日庙店村附近发生一起黄土滑坡,冲毁农田数亩。本文以"5·26"滑坡作为典型的案例,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测量、勘探等工作,分析了其诱发因素、运动过程、堆积特征。结果表明:(1)滑坡滑动距离278 m,后壁宽222 m,滑后后壁高差40 m,主滑方向45°;(2)滑坡呈现滑动多级次特点,前后滑动4次,滑体堆积面积约为6.2×104 m2,堆积体总体积约50×104 m3,堆积体平均堆积厚度约10 m;(3)滑坡的主要激发因子为持续灌溉,但是地表显式裂缝和土体深部裂隙在地表径流优势入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导致地下水位持续抬升。而且滑坡区的节理控制了滑坡的后壁宽度和滑动方向。最后基于泾阳南塬滑坡发生的频率和降雨有着一定关联性,探讨了降雨对本次滑坡事件的影响和滑坡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渗透系数是研究实际工程渗水问题的关键参数之一。以往对于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试验研究中,增湿工况较为单一,极少考虑竖向附加应力的影响。基于此,开发了一套一维垂直土柱试验装置以弥补这一缺陷。该装置主要由试验台架、土柱筒、竖向加载装置、供水装置、水分传感器、张力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可模拟竖向附加应力作用下降雨、积水入渗、毛细上升工况,可测定增湿过程中水的入渗量与浸润峰时程线、土柱竖向变形以及不同截面的体积含水率与基质吸力的时程曲线,基于瞬态剖面法可获得不同截面处增湿时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与吸力关系。最后,以兰州Q3非饱和粉质黄土为例,初步开展了不同竖向附加应力作用下土柱积水入渗试验,分析入渗量、湿润锋、体积含水率、吸力及竖向变形时程线变化规律,获取渗透系数与吸力关系的渗透函数变化规律,通过对比类似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结果符合渗水规律,验证了研制土柱仪的有效性,但其可靠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本试验装置为不同工况下非饱和土体变形、水分迁移规律及渗透特性研究奠定基础,并获得相应试验参数。  相似文献   

16.
散粒体斜坡多发育于我国西部山区,由块度不一、黏粒含量较少的碎砾石土组成,由于胶结性差,遇雨水冲刷、风吹或人畜踩踏易失稳。传统坡面防护技术包括拦挡锚固和土工材料与植被构筑,新型护坡技术是结合了岩土材料加固和生态环境两方面所提出的新方法。本文中该新技术是指将浓度1.3%的改性钠羧甲基纤维素与边坡表层土拌合,后掺入植物纤维,喷洒到坡表形成加固层;加固层表面喷洒草籽,以达到边坡防护的目的。文章选择传统的护坡方法(格构和三维网)和新型土壤改良方法结合植草绿化技术对室外某散粒体斜坡进行加固处理,以天然斜坡为参照,统计降雨冲刷和径流冲刷后边坡表面侵蚀破坏、入渗和植被破坏特征,对比不同护坡方式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每个斜坡辅之相同的植草条件下,对比降雨和放水冲刷试验后各边坡的侵蚀破坏特征可以发现,材料改良植草边坡侵蚀弱,产沙量小,作用层能减缓雨水下渗,提高植被存活率和降低植被倒伏率,其效果优于三维网植草护坡和格构植草护坡。  相似文献   

17.
针对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的我国西北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重构层状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不清等问题,通过设置不同层状结构土壤进行水分运移入渗试验,监测土壤剖面水分变化,采用Hydrus-1D模拟降雨入渗过程,从土壤水分、水势和水通量3个方面揭示层状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并基于优化后的模型进行情景模拟,探究夹层特征对浅层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夹层明显改变了土壤水分的分配与运移过程,土壤水势在夹层界面连续分布,而土壤水分在夹层界面发生突变;虽然黄土夹层和风化砂岩夹层都阻滞了土壤水分的下渗,但其阻滞原理不同,前者表现为黏质夹层渗透性能差导致夹层以上土壤水分滞留,后者归因于粗质夹层土壤基质势小造成水分持留在上部黏质土壤中;根据不同夹层属性的情景模拟结果,提出在风积沙40 cm深度处设置20 cm厚的黄土夹层有利于提高夹层以上土壤水分以供植被利用。研究探明了风积沙区充填黄土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并为土壤类型以风积沙和黄土为主的我国西北部矿区在生态修复中的土壤重构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中部钻孔PRD20和PRD17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记录较为完整,尤其是晚更新世海侵记录良好。以其为研究对象,对两孔的有孔虫微体动物群记录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建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并着重分析了晚更新世海侵事件。约44500 cal a BP以前,研究区为河流环境,发育河道砂砾沉积。约44500—21300 cal a BP,发生晚更新世海侵,形成溺谷型河口湾,两孔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垂直分布记录了水体条件发生的多次变化,可辨识出2次海侵海退次级旋回;其中PRD20孔中有孔虫以滨岸广盐型占绝对优势,PRD17孔中以滨岸广盐型为主、海相—半咸水型有孔虫占有一定比例,表明研究区位于溺谷湾中径流与潮流共同作用的区域,且PRD20孔受径流影响更大。约21300 cal a BP后,受末次冰盛期海退影响,研究区暴露于地表遭受风化剥蚀,风化产物在PRD20孔表现为1层褐红色砂砾,在PRD17孔表现为1层花斑黏土。约8000 cal a BP,海平面回升导致河水滞留形成沼泽环境,PRD20孔发育1层泥炭层。约8000—5500 cal a BP,PRD20孔发育受径流影响较大的河口湾湾头沉积,仅在全新世海侵最盛时含有少量有孔虫记录。约5500 cal a BP后,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受构造抬升影响,PRD17孔地势较高,于约4700 cal a BP才开始重新接受沉积,零星出现潮水搬运而来的有孔虫。  相似文献   

19.
《矿产与地质》2000,14(6):415-416
综述 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黄有德张国林何国朝(1~4) 西南石灰岩山区矿产资源开发问题的探讨 李鹏(354~358) 赣南钨矿山资源现状与对策 王定生(359~361) GIS在地质勘查找矿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探讨 李春霞(362~364) 矿床地质 西昆仑中间隆起带花岗岩及与铜金矿化关系 王书来汪东波祝新友(5~10) 对青海锡铁山矿区几个关键地质问题的认识 汪劲草黄永平傅锐(11~15) 成矿体系及其结构 张均(16~19) 东秦岭造山带金锑钼钨矿现场考察新认识 韦龙明谭运金(20~22) 新疆三个泉地区金矿床脉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吕万军高怀忠张文淮张保民张旺生(65~69) 陕西煎茶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任小华(70~75) 长江中下游地区层状铜矿床基本特征及成因 唐俊华(76~80) 云南陡山陀组含矿性及其找矿探讨 薛步高(81~85) 大巴山地区铂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唐将邓富银(86~90) 澳大利亚热液矿床的矿化作用和成矿流体流动方向同向性预测(摘要) 范启灏(91~92) 矿山是基础地质要先行 姚培慧(139~142) 矿山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矿床数学—经济模型研究 秦德先燕永锋洪托高建国(143~145) 辽宁有色金属矿山二轮地质找矿前景分析 栾辉(146~148) 把延长黄金矿山服务年限推向21世纪 张应凡(149~151) 地质工作—黄金企业发展的根本 张永祥(152~153) 中国寻找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对策 王玉津(154) 金厂沟梁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褚金锁贾洪杰(155~157) 山东招远金矿五矿区矿化规律及深部成矿预测 路东尚李京濂丁文辉(158~160) 广西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黄毓和(161~163) 总结找矿经验寻找富矿资源 张秀昌(164~165) 寻找盲矿体扩大矿山储量 廖新宏(166~167) 加强白银地区砂岩型铜矿床的找矿研究 梁萧梅(168~169) 云南鹤庆锰矿的成矿条件及成矿远景 刘仁福魏振环樊秉鸿(170~171) 铜山岩体特征研究 吕俊武(172~174) 云锡卡房18-2号花岗岩含锡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及找矿方向 崔勇(175~177) 加强找矿增加资源延长矿山寿命 党玉涛(178~181) 优化贫化率损失率指标提高矿山经济效益 王新喜于虎(182~184) 竹林接触带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武俊德(185~187) 老厂湾子街矿段锡铜富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李玉新(188~190) 东方矿体经济评价系统 周义明(191) 论矿山地质若干问题 高峰(192~194) CAXA在矿山地质绘图中的应用 马思根(195~198) 马拉格锡矿地测采综合CAD应用系统(GMCADS) 童祥(199~201) 浅谈宜昌磷矿矿山地质工作 瞿定军(202~203) 脉状矿床成矿构造新认识 彭恩生孙振家(204~206) 闽西北三种新的金矿成因类型及地质特征 姜耀辉陈鹤年陈三元(209~214) 广西贵港—平南铅锌成矿带矿床成因及找矿前景 黄永平尹意求李骏青等(215~219) 川西北哲波山微细浸梁型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 陈康林(220~224) 张广才岭成矿带铁力…玉泉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成矿特征分析 赵明玉(225~229) 内蒙古乌拉山-大青山地区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 刘志刚(230~233) 浅析内蒙古炮手营子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朱世戎(234~237) 平果那豆铝土矿矿体产出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曾德启(281~284) 矿液致裂与川口三角潭大脉型钨矿床的形成 宋宏邦孙振家(285~288) 辽宁地区金矿类型、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蔡发田魏有惠(289~294) 穆家庄铜矿床矿物组构及成因浅析 刘平苏瑞霞黄长青(285~298) 闹牛山铜矿床火山机构控矿特征及次火山岩系列演化 张百胜(299~302) 赣西袁水坳陷卡林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陈大经杨明寿(365~370) 河北大营子金矿成矿机理及找矿标志 朱世戎(371~374) 山西省塔儿山—二峰山地区破碎带型金矿地质特及找矿标志 侯建斌吕福清(375~379) 南河沟铜矿床矿体形态特征研究 张晋军梁治武(380~383) 矿物材料 工业矿物材料应用的新趋势 余平(30~32) 我国超硬材料制品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章兼植吕智(93~94) 优质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初探 杨林(95~97) 对我国超硬材料及其制品市场国际化的一些思考 谢志刚(238~240) 浅谈石材在市政建设中的运用 卢宗柳杨金科(241~243) 叶蜡石矿物材料开发研究前景 徐文火斤郭陀珠汪积灶等(303~306) 花岗石矿的综合开发利用 徐文杰(307~309) 黑云母的理化特性及其开发应用的新途径 傅东(310) 金刚石成因这谜 张庆麟(384~385) 利用化学成分满足法测算内蒙亦峰沸石矿的矿物成分 电少华张术根黄志良等(386~391) 环境保护与地质 第四纪气候与地质环境演化及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 徐文火斤李杏林(23~29) 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涂怀奎(98~102) 洋水磷矿区矿山开采与环境综合治理 汤贤勇(244~247) 浅议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赵力强(311~313) 浙江省景宁县地质灾害评价 耿文辉张芳赵力强(392~395) 油气化探及物化探找矿 油气藏各发展时期的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周奇明贾国相赵友方等(33~38) 吐哈盆地杜家台构造侏罗系生油岩热演化特征 卢延恩纪友亮(39~43) 电吸附找矿方法在王河金矿的试验效果 周奇明卢宗柳赖锦秋等(255~259) 川中地区油气藏综合化探异常模式研究 黎绍杰(260~264) 浦北铅锌矿深部找矿研究 胡云沪罗先熔张小路(265~267) 物化探方法在种桃岭金铜矿区的找矿效果 林春(268~271) 研究化探分析方法,提高金矿找矿效果 冯艳波(272~275) 油气藏上方汞异常成因机理浅析 阳翔赵友方姚锦琪(397~400) 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研究 元素地球化学不活动组份判别 孙华山高怀忠(314~320) 甘肃李坝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 卢宗柳周奇明胡云沪(321~324) 东石门斑岩铜矿床原生晕特征的研究 叶捷先(325~329) 河北XD银矿外围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和找矿方向浅析 朱世戎(330~332) 广西东桃铅锌矿床喷流—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杨斌李骏青(333~336) 乐家湾锑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曹建劲(401~407) 粤西新榕锰矿成矿物质来源的Ce,Nd同位素证据 李志昌黄圭成刘文贵(408~411) 岩矿研究 山东后大雪金矿床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魏明秀(103~108) 再论细碧—角斑岩系及成因 杨荣兴(109~113) 钾长石、斜长石及石英单矿物的快速分离方法 王凤花张陈辉陈小金等(248~250) 河南支建铝土矿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褚丙武赵春芳(251~254) 松散沉积物的结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王来斌(412~414) 宝石研究 某地变彩斜长石宝石学特征及变彩机理研究 雷威(114~118) 技术方法及其它 甘肃礼县王河金矿地电提取找矿方法实验研究 胡云沪(44~48) 旧建筑物加层勘察及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贺业良曲志强(49~52) 周日观测下动态目标测量数据的实时处理 李朝奎傅明张学庄(53~57) 水溶液中草酸漂白高岭土细尾矿的研究 夏畅斌(58~61) 合理配矿在提高资源利用率中的实践 卢建国(62~64) 树根桩法稳定建筑物沉降工程 俞跃平(119~123) 工业硅中铝的测定 靳晓珠(124~126) 毛细管电泳分离测定金属阳离子 杨捷陈国平吴晓萍(127~129) 浅谈中小型专业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李文光(130~133) 阿根廷矿业开发初探 王庆春(134~136) 天然沸石对Pb(Ⅱ)和Ni(Ⅱ)离子的吸附作用研究 宋和付夏畅斌何湘柱等(276~278) 低品位铝土矿研制高效无机聚硅酸铝混凝剂 史红文夏畅斌宋和付等(337~339) 都日木断陷地面伽玛能谱测量成效分析 林玉祥(340~345) 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光度法测定人发中几种常见阳离子 杨捷陈国平吴晓萍(346~348) 炼铜烟灰制取硫酸铜除铁新工艺研究 刘俊峰(349~352) 信息发布 “矿产与地质”在全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的位置及1998年影响因子 (15) 本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的声明 (22) 神农架与楚宝“和氏璧”之迷 (48) 第一本菊花石专著—《中国菊花石》出版发行 (61) 我国开放白银市场,白银企业面临新挑战 (64) 《合成金刚石用新型合金触媒的研制》 (90) “矿产与地质”1998年基金资助论文数量及其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排名 (126) 北京波之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专业图像分析、处理系统” 封三(第三~第六期) 金价潮起潮落之奥妙 杨志达供稿(207) 钨矿山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桂林召开 谭运金(279~280) 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封四(第四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