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王斌 《地质与勘探》2014,50(3):564-571
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金矿是产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上泥盆统南羊山组(D3n)细碎屑岩-碳酸盐岩既是金龙山矿区的容矿地层,又是金等成矿物质的矿源层。金矿脉的产出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尤其NE向的断裂构造控制了金龙山金矿绝大多数的矿脉产出。在金龙山金矿区金龙山矿段106号金矿脉应用EH4连续电导率仪成功区分出了两种不同的岩性,并识别出了3条与成矿有关的断裂构造。测区内灰岩表现为高阻异常特征,页岩表现为低阻异常特征。近EW走向的断裂构造Fa为测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构造,深部延伸较深;NE向的断裂构造Fb与Fc近平行产出,并且深部均与Fa交汇,其中Fb为106号金矿脉所处断裂构造,而Fc为测区内一条锑矿脉所处的断裂构造。Fa断裂与区域上EW走向的深大断裂倾向一致,为SN向推覆过程中形成的,在成矿过程中为成矿热液提供运移通道;NE向断裂Fb与Fc具有容矿条件,推测应为张性断裂。  相似文献   

2.
矿区位于松潘-甘孜褶皱系巴颜喀拉褶皱带与秦岭褶皱系南岭皱褶带复合部位的岷江南北向构造带内,即所谓"川陕甘金三角"地带.轴向近南北的香腊台复背斜及F_1、F_9、F_(10) 3条走向南北的大断裂,构成了本区南北向线状构造格架.其中,F_1总长达40余km,纵贯全区,折面向西陡倾.石炭一二叠纪的碳酸盐岩地层沿F_1逆冲于三叠纪陆源碎屑岩系地层之上.已知的5个工业矿体,呈尖灭再现分布于F_1下盘lO-100余m宽的断裂破碎带之炭(硅)质黑色岩系中.因此,F_1实为集导矿、配矿、  相似文献   

3.
广东广宁厚溪铌钽矿床赋存于震旦系C组地层中,区内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十分发育.铌钽伟晶岩矿脉受控于NNE向褶皱构造的一组近水平张扭性轴向裂隙系.断裂构造有控矿和破矿的双重作用.通过查明矿床的容矿构造特征以及构造期次与成矿的关系,对寻找新的铌钽伟晶岩矿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崔龙  刘满年 《陕西地质》2010,28(1):39-45
马坞金矿分布于岷-礼成矿带的东部,矿体产于中泥盆统浅变质碎屑岩中,受断裂破碎蚀变带的控制。围岩蚀变以中-低温热液蚀变为主,蚀变强度与金矿化强度呈正相关;矿区共圈定6条矿脉,沿走向及倾向具有尖灭再现、局部膨大缩小的特点,沿裂隙发育的矿脉金品位较高。  相似文献   

5.
川乌鲁地区金铜多金属矿矿体主要赋存于泥盆-石炭系科克莫依纳克岩体内外接触带,受岩体或构造裂隙控制,区域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在综合分析矿区资料基础上,归纳矿床地质特征,探讨矿床成因,提出下一步找矿方向,为在西南天山寻找类似矿床提出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东安锑矿区的共轭节理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确定了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和构造控矿特征。矿区构造应力场可以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为加里东期近SN向挤压,形成牛头寨NE向基底褶皱和同期NE-NNE向断裂,以及近SN向F_1断裂的雏形。第二期为印支期近EW向水平挤压,共轭节理为NE和NNW向,形成了以近SN向的牛头寨复式背斜和区域性F_1断裂为主体的构造格架,以及小牛头寨NW向断裂和继承早期NNE向断裂发育的断裂构造。第三期为燕山早期近SN向水平挤压,共轭节理为NE和NW向;F_1、NNE向断裂整体处于挤压状态。前述三期构造形成了矿区近SN向构造骨架,以及配套的断裂、节理等成矿前构造。第四期为燕山晚期NW-SE向伸展,共轭节理为NE和NWW向;NE向组继承前期节理;F_1、NNE、NNW、NW向断裂此时成为矿液运移通道和容矿场所。第五期构造变形发生在第四纪,为NW-SE向水平挤压,共轭剪节理为NWW和NNW向;此期断裂为成矿后断裂,它们错断矿脉、矿脉被抬升剥蚀后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7.
运用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对西昆仑卡拉牙斯卡克矿区控矿构造及成矿模式进行了研究。矿床地球化学测试δ34 S 为- 5. 3‰ ~ - 32. 6‰,206 Pb /204 Pb 为17. 712 ~ 18. 082,207 Pb /204 Pb 为15. 358 ~ 15. 664,208Pb /204Pb 为37. 513 ~ 38. 399。分析显示,泥盆-石炭纪时期深部成矿物质在构造或其他动力的作用下沿区域深大断裂上涌至地表,与碎屑物质共同沉淀形成矿源层。后经主要成分为天水的流体萃取,形成含矿热液,然后在矿区构造系统中运移、富集成矿-即区域构造控制矿源层形成。矿区内低角度逆掩断层( 导矿构造) 和高角度逆冲断层及其派生的次级节理裂隙( 容矿构造) 控制矿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滇东北乐红铅锌矿床构造成生发展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红矿床是近些年来新发现的分布于川-滇-黔接壤区滇东北矿集区的大型铅锌矿床之一,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控制。通过对矿区断裂、褶皱构造的系统解析,将断裂构造岩分为碎粒岩、碎斑岩、碎裂岩及构造角砾岩4类。通过不同方向断裂、褶皱构造筛分,反映矿区内存在4种构造组合,代表5期构造体系,分别对应于加里东期-前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及喜马拉雅期。在此基础上,通过矿区褶皱和断裂控矿特征分析,认为NE向巧家-莲峰斜冲走滑断裂、乐马厂斜冲走滑断裂控制乐红矿区所在的巧家-金阳-永善构造带,NW向乐红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是该矿床的导矿构造;乐红断裂和配套次级褶皱(包包上向斜和金家沟背斜)是矿床的配矿构造;构造活动引起的次级断裂破碎带、节理裂隙带及拖曳褶皱中层间断裂带是矿床的容矿构造。最终建立了乐红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模式,为该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黔西北矿集区铅锌找矿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区域和矿区地质概况利山矿区地处粵中地洼东江洼陷区、粤中新华夏系构造带平陵—麻陂沉降区。本区以断裂构造为主。大部分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属压扭性冲断层。褶皱较小,常见于断裂之间。主要地层是泥盆—第三系浅海相、海陆交互相、內陆湖盆相的碎屑岩建  相似文献   

10.
地质概况银洞子铅银矿床位于南秦岭地槽的华力西褶皱带的边缘坳陷.北侧以杨斜-营盘大断裂与秦岭地轴相接,南侧以山阳-凤镇大断裂与秦岭地槽加里东褶皱带相接.两大断裂间出露地层为中、上泥盆统及石炭统,即"柞水系".区域构造形迹为东西向,中泥盆统构成黑山街-红岩寺复向斜.矿床即赋存于复向斜南翼西端大西沟组含矿地层系一套浅变质海相碎屑-碳酸盐建造中.矿区地层分八层(图1),均呈整合接触,各层间有岩相递变,沉积旋回清楚,韵律发育,具复理式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1地质背景373矿床位于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Ⅱ)右江褶皱系(II2)西大明山凸起(II25),大新凹断束,那岭—俸屯褶断地垒的北端。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下泥盆统、中泥盆统,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近北。矿区内最大的断裂构造为俸屯褶断地垒北翼边缘的F2断裂带,该断层在矿区内走向近东西,倾向北。F2断层上盘产生了一系列派生的似层间分支断裂F1 3、F2 3、F3 3,矿体主要赋存于F3断层中。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总结龙窝铜矿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铜矿的控矿因素,认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是龙窝铜矿主要的含矿地层,紫红色砂岩为有利的容矿岩石;近NE—SW向断裂,褶皱构造的转折端、倾伏端及两翼是重要的成矿部位;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为明显的铜矿化围岩蚀变标志。  相似文献   

13.
柏道远  李彬  江灿  段爱军 《矿床地质》2023,42(2):229-252
湘中古台山金锑矿位于雪峰构造带西南段东北部,发育SN向金矿脉和NW向金锑矿脉2类矿脉。前人提出SN向和NW向断裂为容矿构造,并获得了印支期成矿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但对容矿断裂的性质、形成时代以及2类矿脉的时代关系缺乏研究和认识。鉴于此,文章通过地表和井下露头构造以及矿化蚀变的观测、解析,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区域构造演化和测年资料等,厘定了古台山金锑矿区构造变形序列及其时代、不同类型矿脉的成矿时代和构造背景,探讨了构造控矿规律及动力机制。主要认识如下:(1)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5期主要变形事件:志留纪晚期受到NWW向挤压,形成NNE向板劈理、NNE向褶皱(水车背斜)、SN向顺层断裂、逆冲剪切破裂和断裂;中三叠世晚期受到NNW向挤压,局部形成NEE向轴面劈理;晚三叠世受到SN向挤压,形成EW向褶皱、NW向—NNW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剪切破裂、NNE向左行走滑断裂和剪切破裂、EW向逆冲剪切破裂等;中侏罗世晚期受到NWW向挤压,形成EW向右行剪切破裂和断裂;古近纪中晚期受到NE向—NNE向挤压,形成SN向—NNE向右行剪切破裂和断裂、EW向—N...  相似文献   

14.
郭爱民  廖兴钰 《湖南地质》2002,21(4):271-274
临武铁砂坪锡石-硫化物矿床位于香花岭多金属矿田内,属断裂充填交代型脉状锡矿床。矿区有锡石-硫化物和锡石-石英脉两种类型锡矿脉,严格受中泥盆统跳马涧组碎屑岩和棋子桥组灰岩中的NE、NW向断裂控制,IV号锡石-硫化物矿脉带长约2500m,宽500m,平均品位Sn0.36%,最高品位Snl.36%。矿脉产状与容矿断裂产状一致,赋存于棋子桥组的矿体为特殊的深浅相间的条纹岩,它是一种特殊的锡矿工业类型,在湘南地区具有找锡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喀拉通克铜镍矿床位于阿尔泰加里东褶皱系和准噶尔华力西褶皱系结合部位的准噶尔褶皱系一侧,属东准噶尔褶皱带北缘.其次级构造位置处于卡依尔特一二台大断裂(F3)及额尔齐斯一玛因鄂博深断裂(F1)交汇点南西侧及乌伦古河大断裂(F2)以北,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南明水组,其次有中泥盆统蕴都喀拉组、下第三系古新-始新统红砾山组以及第四系全新统.矿床主要侵位于南明永组上段地层中(王润民等,1991;贾志勇等,2009;王建中,2010).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万庄金矿控矿构造类型及控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北京万庄金矿有3种类型控矿构造:(1)层间虚脱构造控矿,矿化往往发育在中元古界厚层碳酸盐岩层之间,碳酸盐岩为有利的容矿围岩,成矿具有明显的层控性;其控制的矿体规模大,矿体延深明显大于延长,为矿区内最主要的控矿构造;(2)层间破碎带构造控矿,矿化不受围岩性质限制,为矿区内分布最广泛的控矿构造,一般矿化规模较小;(3)穿层断裂构造控矿,矿体品位和厚度变化大,安山岩为围岩时矿脉窄而富金,碳酸盐岩为围岩时矿脉宽相对贫金.NE走向F3断裂中生代强烈活动控制了三百山岩体的形成及区内金矿化.另外,查明了成矿后破矿的F18断裂为一正断层而非前人认为的右旋平移断层.该断裂性质的确定为矿区内F18南侧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锯板坑钨矿是亚洲最大的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具有矿脉延深长,伴生元素多的特征。通过地表及坑道内地质调查和应力分析总结发现,矿脉受不同方向的6组断裂系统控制,整体相交于一个大致的中心,平面形态上呈现"米"字型。矿脉分脉带型(东西组)和单脉型(其他组)两类,脉带型矿脉在垂向上具有典型的"五层楼"式分带模式特点。成矿期的构造应力场经历了南北对压、南北对扭、东西对压等三个阶段形成六组容矿断裂系统,NE方向展布的F_(11)、F_(12)、F_(13)等压性兼扭性断裂破碎带是矿区的导矿断裂,具有引裂构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清水塘矿田位于断裂带中,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矿化富集除与地层岩性有关外,主要受断裂破碎带控制。通过分析清水塘区域构造控矿特征和矿区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总结了清水塘矿区断裂构造控矿的特点,认为多组断裂以及背斜和断裂的交汇部位均是铅锌矿体的主要富集部位;在成矿演化过程中,由于构造-岩浆活动及含矿热液的运移,断裂张开,热液充填沉淀结晶形成矿脉;当一部分矿液渗透到围岩中,继续沿微裂隙转移、萃取、活化、重新产生压裂,使裂隙张开,在构造-岩浆活化影响下,形成新的矿体。深大断裂作为导矿构造控制着含矿热液的运移空间,次级断裂作为容矿构造控制着矿化的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19.
柞-山矿集区处于商丹断裂与凤镇-山阳断裂之间,构造位置属南秦岭华力西褶皱带,为西秦岭泥盆系主要热水沉积盆地之一(图1).在华力西期发育近东西向断裂带内,沉积了泥盆—石炭系.柞(水)-山(阳)沉积盆地控制了该矿集区的形成,次级近东西向顺层断裂和含矿层复合控制了矿带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老王寨金矿发现于80年代初,探明储量已达特大型金矿床规模。 1.矿床地质特征矿床位于哀牢山西部的浅变质地层中,构造上属唐古拉—兰坪—思茅褶皱系的墨红—绿春褶皱带。矿区靠近九甲—墨江断裂。矿区地层划分为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为一套低绿片岩相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包括绢云板岩、变质石英杂砂岩、泥质灰岩和硅质岩。区内岩浆岩特别发育,主要有辉橄岩、玄武岩、辉长岩。煌斑岩脉非常多,且多为容矿岩石。其它脉岩还有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