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下水》2016,(2)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泾河流域内降水、径流、泥沙代表站实测系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泾河流域甘肃范围的平凉、杨家坪水文站和泾川县气象站降水量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庆阳、杨家坪、平凉水文站径流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杨家坪水文站输沙率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为实施白龙江引水工程和区域水资源管理以及防汛抗旱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白龙江流域上游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随着发生变化。本文根据白龙江上游4个站点的实测月径流量资料,分析了年内分配不均匀性,集中程度与变化幅度等指标。结果表明:在1965~1969年、1971~1984年和2002~2006年,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较强;白龙江上游集中度较小,集中度随时间的增加均呈现降低趋势。流域自上游向下游,在不同年代集中期均表现为逐渐缩短的变化趋势。Cm、Cm-max和ΔR随时间增加而减小,Cm-min随时间增加而增大。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龙江上游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越来越低,逐渐由不均匀向相对均匀转变。  相似文献   

3.
以流域时空分布理论框架为基础,分析嫩江流域径流时空演化规律,并着重从地形地貌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归因分析。采用1955-2003年49 a的降水资料和1955-1973年19 a的径流资料,通过对代表性水文站自上游至下游(空间上)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年内与年际(时间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嫩江流域降水年内变化及年际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可以忽略降水时空分布对径流时空演化规律的影响。2)从径流年内演化规律上可以判定上下游水源组合的差异性:上游以地表径流为主,在春季来源于融雪,汛期来源于大气降水,枯水季节来源于地下水补给;下游全年以地下径流为主。3)由于坡度和水文地质条件作用,上游更容易产流,下游受下垫面调蓄作用更强,不易产流;因此,从径流年际演化规律上可以判定径流产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1959-2013年径流量及气象数据,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R/S分析、累积量斜率变化率等方法,分析了青海柴达木盆地巴音河上游径流的年际变化、年内分配、变化趋势及其周期性,定量评估了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巴音河上游径流量以0.2×108 m3·(10a)-1倾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Hurst指数为0.78,存在20 a左右的丰平枯变化周期,21世纪流域进入丰水期;径流量变化以21~22 a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最为显著,同时存在10~11 a的年际变化主周期;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集中于夏秋两季,径流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单波峰分布特点,进入21世纪,年内最大月径流量呈现向后推迟的趋势,年内分配趋于集中;径流突变发生在2001年,降水对巴音河上游径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3.06%,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16.94%。因此,气候是影响巴音河上游河流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次之。研究结果对巴音河流域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21,(3)
为研究乌拉斯台沟流域径流变化和径流量还原过程,选用温泉水文站和阿合奇水文站作为参证站。基于基础水文资料对径流量年际变化、年内分配和径流系列等径流特性进行分析,并对参证站的径流量还原计算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得到温泉水文站和阿合奇水文站断面不受上游引水影响,一致性较好的天然月年径流量系列,为后期水文计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0,(3)
选取第三次甘肃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收集的1956-2016年系列甘肃长江流域径流资料,通过采用传统水文分析方法,对甘肃省长江径流多年变化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突变年份以及年际变化等特性。甘肃长江流域径流补给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相对省内其他区域,水资源量较充沛。但自1993年径流多年呈递减趋势,递减趋势显著,其嘉陵江流域径流年际变化不稳定,Cv值在0. 5左右,而白龙江流域年径流变化较稳定,Cv值在0. 2左右。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7,(6)
采用渭河干流林家村、咸阳和华县水文站1961年至2012年间的径流资料,基于径流年际变化分析方法、Mann-Kendall检验法和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渭河干流径流年内变化特征、年际变化特征、径流变化趋势及径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渭河径流量年内主要集中于6-10月,占年均流量的65%;径流年际变化大,且呈现出下降趋势,减少率分别为60.93%、47.6%和45.72%;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渭河径流在70年代至80年代间发生突变;90年代后,渭河径流量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增强。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主要河流水沙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燕 《水文》2015,35(3):84-91
以浙江省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选取11个水文控制站1956~2013年的水沙序列资料,对径流、悬移质泥沙输沙量进行年内变化、年际变化、代际变化的特征分析。运用改进的M-K趋势检验及线性滑动回归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6大主要河流水沙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水沙年内、年际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泥沙的变化幅度大于径流的变化幅度,径流变化趋势不显著,但73%的水文控制站的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6,(2)
玛纳斯河径流是供给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的重要水资源。本文依据玛纳斯河上游肯斯瓦特水文站1959~2010年实测径流资料,采用趋势线、Morlet小波分析以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了近50年玛纳斯河径流年内、年际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玛纳斯河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70%左右,四季中夏季径流量最大,冬季径流最小;(2)径流年际变化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与阶段性,经历了几个显著的丰枯时期,并存在32年、10年左右的主周期;(3)近50年玛纳斯河径流总体呈增加趋势,从1995年开始发生突变,在2000年达到显著水平,即玛纳斯河进入丰水期,径流的变化对流域洪水出现的频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大凌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夏清 《水文》2017,37(3):84-90
以大凌河流域3个水文站的径流资料和15个雨量站的降水资料为基础,利用多指标、多方法分析了近50年大凌河流域径流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凌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径流年际变化大。近50年来,大凌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流域径流量在1981年出现明显的减少突变,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特别是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是造成径流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出山径流变化规律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依据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1956-2013年水文站实测及水文调查资料, 对流域出山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并用坎德尔秩次相关法等检验流域径流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1956-2013年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为11.6679×108 m3; 汛期集中在6-9月, 各河流来水量占年来水量的35.9%~78.7%; 地下水补给平均占径流量的40.46%; 出山径流年际变化相对稳定, 趋势表现为持续性上升的特点. 未来2014-2018年疏勒河干流出山径流为偏丰, 年平均径流量预计为13.01×108 m3.  相似文献   

12.
黑河出山径流的非线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黑河出山径流的非线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河月出山径流的年内分布、年平均流量的一次峰、谷变化符合单重或双重威布尔分布,并具有自相似性质.黑河出山径流多年变化在相空间中的运动轨迹收缩到一个约为4.32维的吸引子上,而描述流量的动力方程需要8个独立变量.黑河出山径流的非线性特征还表现在对内部结构为非线性函数的输入输出模型的良好应用上,如GRNN神经网络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等.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利用1960-2011年历年逐月长江上游通天河流域直门达水文站观测的流量资料、 长江源区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 研究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归因. 结果表明: 2005年之前, 长江源区年及夏、 秋、 冬季的平均流量呈持续下降趋势, 2005年以后, 长江源区年及四季的平均流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 其中, 以夏季平均流量的增幅最为明显, 年平均流量有4 a左右及12 a左右的变化周期. 高原夏季风、 长江源区夏季7、 8月地面感热、 流域降水量、 蒸发量、 气温及冰川和积雪融水均对长江源区流量变化有明显影响. 2005年以后, 长江源区年及四季的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而蒸发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 同时, 温度急剧上升导致的冰川和积雪融水增多, 是2005年以来长江源区流量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北江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的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艳  陈晓宏  张鹏飞 《水文》2014,34(3):80-86
以北江流域石角站53年的实测月径流资料为基础,研究了流域内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及其变异性。计算了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集中程度、变化幅度等指标。发现各年代和多年平均相比,20世纪50、60年代的径流年内分配较不均匀,70年代以后,径流年内分配逐渐趋于均匀,集中期和极小比的变化表现为具有波动性。从各指标的变化趋势看,不均匀系数、调节系数和极大比在1967、1975、1999年发生了变化,集中度在1999年发生了变化,集中期在1984、1999年发生了变化,极小比在1975、1983、1991、1999年发生了变化。径流年内分配特征的趋势变化和降雨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性趋势较降雨降低,径流对降水的滞后时间延长,径流极大比变化趋势较降雨下降,极小比变化较降雨平稳。说明北江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发生了变异。对流域内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植被条件、城市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北江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发生变异,主要是受到了上述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所涉及的6条河流(泥曲、达曲、色曲、杜柯河、玛柯河、阿柯河)坝址处均无实测的径流资料,开展该地区的水文研究属于无资料水文预报问题(PUBs)。利用年径流量的变差系数Cv值、年际变化绝对比率P和不均匀系数α对坝址下游的朱倭、朱巴、足木足、绰斯甲4站的实测年径流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为各坝址径流年际变差系数Cv为0.15~0.26,表明调水区的多年径流量变化不大;年际变化绝对比率P为1.88~3.00,其中朱倭站的径流年际变化最大,最大径流量是最小径流量的3倍,绰斯甲站的最大径流量是最小径流量的1.88倍,4站的径流变化都不剧烈;径流不均匀系数α为0.58~0.75,表明该流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为均匀;利用水文比拟法对坝址处的径流进行了计算,并根据R/S分析法对坝址处径流序列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各坝址处的年径流序列的赫斯特系数均大于0.5,说明各径流序列的未来趋势具有持续性,即未来趋势与历史呈正相关,6个调水坝址中只有扎洛和克柯处的径流未来是减少的,其余坝址处径流都是增加的,这样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的河流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径流变化及其对三峡工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远东  魏加华 《地学前缘》2010,17(6):263-270
长江上游1881—2006年径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宜昌站1990年之后的径流量比1990年之前明显降低,其中9、10两个月份的降幅最为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上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分析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6年间,上游地区的年用水量平均以6亿m3/a的速度增长;随着上游地区未来用水量的增加、许多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建设以及调水工程的实施,三峡水库的来水量及径流过程将发生进一步变化,进而可能对三峡水库未来汛后蓄水、枯水期通航、发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枯水年份。梯级优化调度模型评价结果表明,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增加,将对三峡电站的发电效益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56-2012年黄河源区流量演变的新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欢  李栋梁  蒋元春 《冰川冻土》2014,36(2):403-412
利用黄河源区唐乃亥水文站1956-2012年的逐月流量实测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小波分析以及不均匀系数和贡献的计算,分析了1956-2012年57 a来黄河源区流量的趋势、年内双峰型变化新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结果表明:近57 a来黄河源区流量演变包括2个上升时段(1956-1967年和2002-2012年)、1个下降时段(1989-2002年)和1个振荡调整时段(1967-1989年).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最大的是1980年代,最小的是1990年代.流量年内分配主要表现为双峰型,峰值点主要出现在7月和9月,但出现月份存在年际、年代际变化,且峰值点的月份也随着丰、枯水年存在着变化.降水对流量的正贡献呈7、9月双峰型,温度的负贡献则使9月峰值消失.当夏季高原附近区域,尤其是高原北侧低层600 hPa位势高度场降低,高原夏季风偏强时,有利于黄河源区降水增加、流量增大,出现流量年内分配的峰值点,且夏季高原高度场的变化对流量年内分配第二个峰值点(秋季)的出现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选取渭河干流及上游主要支流葫芦河、牛头河、藉河的秦安、社棠、天水、武山和北道5个水文站1956-2005年50 a逐月径流资料(社棠从1959年开始共47 a资料), 利用传统概率统计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 对渭河流域葫芦河、牛头河、藉河3条支流和渭河干流的年最小枯水流量特征、月最小流量特征、枯水发生时间进行了分析, 并从气象及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了枯水径流及极值的形成机理. 研究表明: 渭河流域上游年平均流量与多年平均最小流量的倍比较大, 且下垫面越复杂, 人类活动越频繁, 最小流量受到的影响越大; 最小月平均流量相比瞬时最小流量更为稳定; 耕地面积与枯水径流呈负相关关系, 不同时期、不同量级的枯水流量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