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土场地近建筑物海绵设施建设时常铺设防渗膜,以避免雨水入渗引起地基变形破坏。施工过程中防渗膜的意外破损时有发生,讨论近建筑物基础防渗膜局部破坏引起的工程风险有助于推进类似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以陕西省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某一典型工程为依托,采用Geo Studio软件对周边建筑物典型海绵设施发生的渗漏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渗漏后土体饱和度、基础沉降和地基土应力分布变化特性,分析了渗漏点雨水入渗对地基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漏会使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渗漏点距基础边缘水平距离越近,所产生的附加沉降越大,渗漏导致的最大沉降量约为4 mm,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要求。另外,当渗漏点距基础边缘水平距离大于1 m时,渗漏对地基强度的影响迅速降低;当距离大于3 m时,渗漏对地基的影响可以忽略。在本文工程背景下,渗漏导致地基破坏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我国历年来在因渗漏而出现病险的水库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渗漏病险水库的水文地质勘察应包含的内容和需采取的手段,为渗漏病险水库的水文地质勘察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瀛湖水库受周边地下水大规模开采影响,水位逐年下降,加之库区、堤基和堤身的渗漏,致使水库干枯。笔者结合库区及周边已有资料,阐述分析文瀛湖水库渗漏原因对库区的防渗治理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取样室内试验、野外渗水试验、抽水试验等方法,确定出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渗透系数0.10~0.11 cm/s,为透水层,是场区产生渗漏的主要地层,并通过垂直与水平渗漏定量计算确定该区应进行防渗处理。针对渗漏特点重点提出了土工膜防渗和截渗墙防渗2种设计方案,并从工程造价、防渗效果、施工技术难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截渗墙防渗设计为较优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直接补给区是趵突泉泉域重要的补给场所之一,随着城市发展其面积逐渐缩小。通过遥感手段解译60多年来济南城市发展趋势,分析揭示其对直接补给区面积及强渗漏小流域入渗功能的影响,采用大气降雨入渗系数法定量计算直接补给区面积削减对泉水保护的影响。结果表明,1954年—2015年,济南城市发展经历了平缓增长、快速增长、爆发式增长3个发展阶段,导致泉水直接补给区面积累计削减130km^2,约占总面积的29%,直接补给区内强渗漏小流域遭受不同程度破坏,6个渗漏功能完全丧失,9个渗漏功能部分丧失,仅9个渗漏功能保存近似完好,直接造成泉水入渗补给量减少约9.7万m^3/d(以多年平均降雨量648mm计)。直接补给区生态功能亟待保护与修复,应统筹管理小流域内山、水、林、土、草,加强小流域内山坡、山脚、山谷局部水循环的系统保护与修复,逐步恢复泉水补给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工程概况位于嘉兴市中环东路的某花园北部为六幢地面以上高度为十八层、地下室为一层的住宅楼,建筑物采用桩基础,六幢建筑物的地下室相互连通,地下室基础底面标高为-2.25m.自然地面标高为2.00~2.15m,整个基坑长度为305m,宽度为34.2m,基坑边坡采用水泥搅拌桩和锚杆加喷浆进行支护。由于基坑设计和施工时没有考虑在三号楼地段分布的古河道位置内存在最大厚度达12m砂质粉土夹粉质粘土透镜体,在三号的地段基坑开挖至标高约-1.3m左右时基坑内发生了严重流砂现象,致使基坑开挖施工无法继续进行,并危及基坑边坡的安全,如何处理基坑内流砂问题成为当时施工中急需解决的一大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7.
拟建的南太水库座落在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区,库区南北向河是库区主干流河,呈狭窄条带,分布有顺河逆冲断层F1、推覆断层F2、正断层F3等,处于断层破碎带控制之中,形成渗漏网络、排泄网络,渗漏严重是拟建水库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跨孔电磁波透视法探测岩溶水库渗漏位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技术,并阐述了该法在国内较典型的且渗漏特别严重的岩溶水库──广西上林大龙洞水库查漏堵漏工程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
周口北郊垃圾填埋场为非卫生填埋,已对周围地下水环境造成了污染。在建立污染物溶出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非
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中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规律,用WHIUnSatSuite软件HELP模块估计了停止填埋后的现状和采用
地表防渗措施情况下渗滤液的渗漏量。结果表明,周口北郊垃圾在10a垃圾填埋过程中每年有1000~5000m3 渗滤液进入含水
层,其COD质量浓度大致为2000mg/L。停止垃圾堆放后,在没有覆盖措施条件下,渗滤液渗漏量平均值为2500m3/a。在垃圾
表层铺设防渗措施可有效减少99%的渗漏量,但仍有12m3/a渗滤液渗漏进入含水层。   相似文献   

10.
2013年以来,济南市为正确处理好保泉和市民饮用优质地下水的关系,组织实施了地表水转换地下水补源系列工程,旨在补源保泉的前提下开采地下水。大辛河地表水转地下水工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查明大辛河渗漏补源后地下水的补给方向、径流速度等,在大辛河主要渗漏段开展了地下水示踪试验。结果显示:地下水渗漏补源后沿渗漏段—龙奥大厦—济南东区供水奥体加压站—贤文小区一线大体自南向北径流,视径流速度约45m/d,越往两侧流速越缓慢,表明大辛河地表水转地下水工程主要对东郊水源地进行补给,对市区四大泉群补给较弱。示踪试验得出的结论,对大辛河地表水转地下水工程运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后期管理部门合理规划补源、开采布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促进济南保泉和供水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Changes in quantities of water, sodium, potassium, lipid and protein were compared in developing eggs and yolk-sac larvae of herring dupes harengus L., a species with demersal eggs, and plaice Pleuroncctcs platessa L., a species with pelagic eggs. The princip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was the occurrence in herring, but not in plaice of considerable increases in water content and in one or both of the above ions at three distinct stages: at fertilization,during the middle stage of egg development, and in the days immediately after hatching. Newly hatched larvae of the two species differed greatly in water conten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mass and water content of the yolk, not in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rest of the body. In herring, there were increases in sodium and potassium which coincided broadly with the increase in water content. These differences are related to the gradual acquisition of buoyancy by herring during this period, comparable with the buoyancy conferred on plaice eggs a  相似文献   

12.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以有效促进人体内胆固醇的代谢外排,其水平的高低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呈负相关关系,是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护因素。厘清我国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的地理分异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对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中国中老年人纵向追踪调查,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等方法阐释中国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对比引入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讨HDL-C水平空间分布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指示作用。结果表明:中国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整体呈现出“北低南高,中间过渡”的分布格局,且北方出现了以内蒙古、河北、辽宁为代表的低值聚集区,南方出现了以广东、广西、云南为代表的高值聚集区;SO2、NO2、降水、气压、PM10和PM2.5是影响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差异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高浓度的空气污染物是造成HDL-C值较低的危险因素,充沛的降水和低压环境是防治HDL-C值较低的保护因素。因此,今后关于HDL-C血脂异常防控工作在全国各地应注重其空间分布规律,重点加强对HDL-C低值区的监测,以达到因地制宜、精准防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砂岩岩石薄片、石英阴极发光和重矿物组合分析,结合沉积构造及地震解释成果,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物源体系及其演化进行详细分析,确定了物源方向及母岩性质。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南天山造山带物源区,以岩浆岩和变质岩母岩为主,兼有少量沉积岩物源的影响。其中,塔里奇克组砂岩中陆源碎屑岩岩屑含量较高,阴极发光条件下不发光石英含量较高,重矿物组合具有高锆石、白钛矿和磁铁矿含量以及低石榴子石含量的特征,母岩可能为上奥陶统—上三叠统早期沉积;阿合组及阳霞组砂岩中岩浆岩岩屑含量升高,重矿物组合以较高的石榴子石含量为特征,阴极发光条件下石英主要为蓝紫色及棕褐色发光,其母岩主要来自二叠系及其下伏地层;克孜勒努尔组及恰克马克组砂岩中变质岩岩屑含量明显升高,石榴子石含量极高,阴极发光条件下棕褐色发光石英含量增多,表明变质岩母岩的影响增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研究区物源区母岩演化具有明显规律性,即晚三叠世受较多沉积岩母岩影响,早侏罗世岩浆岩母岩供给增多,中侏罗世以变质岩母岩为主。晚三叠世,库车坳陷东部南天山造山带大幅抬升,导致大量变质岩母岩卷入造山带遭受剥蚀;早—中侏罗世,南天山造山带中段构造活动具有东西分段的特点,吐格尔明30团剖面以东早侏罗世砂岩率先具有高石榴子石含量的特点,而西部地区中侏罗世砂岩才大量出现石榴子石,表明南天山造山带中段的虎拉山及额尔宾山在早侏罗世隆升-剥蚀强烈,而哈尔克山在中侏罗世才进入强烈抬升期。  相似文献   

14.
近55年来澜沧江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澜沧江流域及周边共30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分析、Co-Kriging插值以及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澜沧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分析时段内全区、北部和中部年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南部年降水量出现减少趋势。春季全区、北部、中部和南部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夏季均呈减少趋势;秋季全区和南部降水呈现减少趋势,北部和中部呈增加趋势;冬季全区、中部和南部呈下降趋势,只有北部呈增加趋势。② 近55年来,全区包括北部、中部和南部年降水都存在近29年、近22年和5-10年左右的周期,这3个周期在分析时段内表现很稳定,具有全域性。全区、北部和南部还存在明显的13年左右的周期,中部1975年前和1995年后也存在13年左右的周期,北部1975年前存在明显的7-10年的周期,1995年后,7-10年的周期表现也比较稳定。降水量变化的第一主周期是近29年,第二主周期是近22年。③ 澜沧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由南部向北部减少,流域南部降水最多,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 mm以上,中部多年平均降水量处于800~1100 mm,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小于800 mm,大部分在400~800 mm;澜沧江流域年降水重心和月降水重心都集中在中部,其中11月的降水重心迁移距离最大,向东南方向迁移了131.82 km。从季节来看,春季、夏季和秋季降水重心向东南迁移,冬季的向西北方向迁移,雨季降水重心相对比较集中,旱季降水重心相对 比较分散。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曹县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是按浅层土壤样品1点/4 km~2,深层土壤样品1点/16 km~2。测试N,P,K,Cu,Zn,B,Mo,Mn,F,As,Hg,Pb,Cr,Cd等14种指标。在统计这些指标的表层、深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参数的基础上,对其与世界、全省同类参数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区内表层、深层土壤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认为该区表层土壤元素含量的显著特征是高F而低P,Zn,Mo。大部分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继承了土壤母质的成分特征,但N,P,F,Hg等受人为活动和污染源的作用在表层土壤中明显富集。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paper gives an insight into the distribution and use pattern of medicinal shrubs in Uttaranchal State. A total of 222 medicinal and aromatic shrub species have been appended based on secondary information. Euphorbiaceae, Rosaceae, Verbenaceae, and Fabaceae have the highest repre- sentatives of medicinal shrubs. Twenty one families had one species each in medicinal use. Verbenaceae and Euphorbiaceae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 Rosaceae in the temperate region, and Ericaceae and Rosaceae in the sub-alpine and alpine regions, respectively, had the highest representatives of medicinal shrubs.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cinal shrubs was 42 % in sub-tropical, 29 % in warm temperate, 13 % in cool temperate, 9 % in sub-alpine and 7 % in the alpine region. Of the total species, 70 medicinal shrubs were native to the Himalayas and 22 native to Himalayan region including other Hima- layan countrie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plant parts for various ailments were leaves (31 %) and roots (23 %). Most shrubs are being used for the diseases, viz. skin diseases, dysentery, cough, fever, wounds, and rheumatism. The present paper will help in the execution of strategies for promotion and cultivation of medicinal shrubs in Uttaranchal State.  相似文献   

17.
I.INTRODUCTIONMostvolcanoesaredistributedinnortheastofChina.Thevolcaniceruptionscanchangethegeneralmorphologicconfigurationof...  相似文献   

18.
奎屯河流域水土中氟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奎屯河流域包气带土壤和地下潜水取样分析,发现从山前洪积砾质倾斜平原到冲洪积平原,氟质量浓度的迁移分布明显具有淋溶-径流、径流-淋溶蒸发、溶滤-强烈蒸发浓缩3个水文地球化学分带。氟质量浓度在细粒粘土粉土层中相对较高,而在砂层中相对较低,无论属于哪种岩性结构在地下潜水位附近氟含量都相对较高。该流域内3条河流氟质量浓度均为上游低下游高,且在流域上游增幅相对较小而在下游增幅相对较大。环河道由近河岸到远河岸水土中氟质量浓度也逐渐增加。初步分析认为,该内陆平原地区氟的富集是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运用热力学理论进行了验证,水土中氟的水平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并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9.
上海气候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上海地区11个气象站气温、降水数据和主要天气现象记录资料,利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上海主要气候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年均气温呈中心城区高、周边郊区低的分布,中心城区与郊区年均温差最大可达0.9 ℃;降水量在中心城区和南部地区较多,而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较少;高温日数中心城区明显多于东部和南部沿海,最多相差9.5 d;暴雨日数在中心城区和浦东较多,而在西部地区较少;雷暴、大风和大雾日数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城郊差异;霾日数在中心城区远高于郊区,最多相差49.2 d。1961-2013年间,上海年均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略有增加,高温日数和霾日数分别以2.7 d/10 a和11.3 d/10 a的线性趋势增加,暴雨日数呈弱的增加趋势,而雷暴、大风和雾日数在1961-2013年间,分别以1.9、3.7和5.2 d/10 a的线性趋势减少。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TheBohaiSeawaschosenasthesiteofthefirstphaseoftheChina GLOBEC (GlobalOceanEcosystemDynamics)programfrom 1 997to2 0 0 0 ,inwhichthedynamicsofzooplanktonpopulationswasoneofthefourprincipalfoci.Smallcopepodscompriseanimportantcomponentofzooplanktone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