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自标定法在低频振动传感器参数校准中的应用,阐述了该方法用于校准的理论依据及适用范围,并将自标定法获得的校准数据和用振动标准装置获得的校准数据进行了比较,通过实测数据证实了自标定法的标定结果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是可信的.由于自标定法不需要复杂的标定设备,简单方便,因此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最后,分析了自标定法的误差来源...  相似文献   

2.
变刚度半主动结构振动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成功地完成了五层框架的变刚度半主动结构振动控制的模拟地震振动试验,这不仅是我国的第一个变刚度半主动结构振动控制的试验,在国际上也是少数几例之一。本文介绍了试验系统的构成,试验内容,试验结果的分析及试验结论等。  相似文献   

3.
超低频振动问题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存在,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超低频振动校准系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超低频振动校准系统为核心,通过理论分析、程序仿真和实验研究,建立了一套可以有效减小振动台失真的系统,并获得了良好的实际效  相似文献   

4.
振动压路机地面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振动压路机的地面振动衰减关系,指出压路机的激振力、振动频率和场地土质条件都是影响振动衰减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各类建筑物安全振动速度的标准,评价了振动压路机施工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校准是保证传感器测量数据准确的前提。低频振动传感器在地震观测、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机械与运载工程、能源与矿业工程等领域愈来愈获得广泛应用。这些传感器都需要在低频振动标准装置上进行校准,而低频标准振动台是低频振动标准装置的关键设备,低频标准振动台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通常决定了一个国家低频振动校准的水平。振动台在校准中用于产生标准振动信号,通常情况下是正弦信号,但校准激励信号有从稳态正弦信号向随机信号发展的趋势。目前,低频振动传感器的校准通常是在实验室进行的,但是一些在线监测系统对传感器的现场校准提出了要求。本文重点研究了以下3方面内容:(1)低频标准振动台的控制技术。建立了低频标准振动台的数学模型,并实际设计了一种便携式的低频标准振动台,对设计的低频振动台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振动台加速度信号可以低至0.5Hz,速度信号可以低至0.1 Hz,能够满足一般低频振动传感器的校准需要,可满足省一级的计量机构、振动传感器生产商以及大量使用低频振动传感器单位的校准需求。(2)对以地震波作为激励信号的校准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在低频标准振动台上产生地震波的方法,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低频标准振动台上实现了地震波复现,大部分情况下复现的地震波与原始地震波记录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95以上。随后以地震波作为校准激励信号,对传感器进行了校准,将校准结果与激光干涉法振动绝对校准方法的校准结果进行了比较,获得了理想的结果。(3)对振动传感器的现场校准方法进行了探讨。虽然以往自标定(校准)方法一直在使用,但并未对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本文针对4种类型的内置校准线圈传感器,分别利用自校准方法和激光干涉法振动绝对校准方法进行校准。2种校准方法的校准结果表明,低频段(10Hz以下)结果一致,高频段有偏差。以无源伺服式振动传感器为例,对自校准下的传感器数学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自校准时的反感应电动势、感抗(自感和互感)是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本文第一章阐述文章的背景,第二、三、四、五章是文章的主体,对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第六章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低频标准振动台的发展方向和实用的现场校准系统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了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振动计量实验室的技术升级项目研制的垂直和水平超低频振动台.水平振动台采用单导轨结构,大大提高了振动位移,达150mm(p-p),同时加宽了使用频率范围,可从0.01~250Hz ,而且加工、安装、调试、维护都十分方便.振动台取消了机械弹簧,代之以自动控制电弹簧,比原振动台的超低频性能大为改善,在控制方面,采用相对速度与绝对速度复合反馈技术.振动台的波形失真度,振级稳定性、横向振动比、低频背景噪声等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标准,为低频、超低频振动传感器的检定提供更精更准确的检定装置.  相似文献   

7.
海上风机系统一阶横向自振频率的精确求解是风机振动分析的关键之一。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采用多段等效的方式模拟风机塔筒的连续变截面特性,并考虑土体的分层特点,建立风机系统横向振动方程,通过相邻连接段的位移、转角、弯矩和剪力之间的连续关系,推导出风机系统横向自振频率的半解析解,并与风机实测频率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方法的精确性与有效性。同时考虑风机前期设计及运营期间由于风机尺寸、土体参数可能出现的参数变化,对风机尺寸及土层要素进行了参数分析。分析表明:风机系统的横向振动频率受塔筒高度及变截面特性、土体模量、海床平面高度变化、桩径与桩长影响较大,受连接段高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大直径钻成孔灌注桩在桩基施工中振动影响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探讨大直径钻成孔灌注桩在桩基施工中,当钻机的钻头在坚硬的岩层中钻进时,其对周围建筑物振动影响的监测方法及评价标准,同时结合工程实例讨论了土层质点振动速度的检测技术,以及振害防治措施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凤滩水力发电厂一副厂房为例,基于梁元和壳元建立空间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了厂房的动力特性和几种工况下的动力响应,并进行了相应工况的动态测试,对测试结果与计算成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测试结果可靠,分析模型正确,找到了该厂房砖混结构开裂为振动过大所致,提出了相应的振动控制策略,为类似结构的振动安全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浅埋地铁爆破开挖中,经常遇到地下管网、涵洞等构筑物,而爆破地震效应对其影响范围和程度的正确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长沙地铁爆破开挖为例,以现场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有限单元法,对爆破振动下大直径混凝土污水管道的动力响应、变形和动应力等进行了计算,评价了爆破地震对管道的安全影响。研究表明:管道在控制爆破作用下是偏于安全的;爆心距是影响管道受到爆炸作用力影响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对于以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加速度激励的时程分析方法以爆破振动对埋地管道的影响进行评价,是一种可行且较为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991型超低频测振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 991型超低频测振仪的原理和技术性能 ,它可用于大跨度桥梁和高层建筑的超低频(0 .0 5Hz)大位移 (± 4 0 0mm)的振动测量 ,亦可用于其它结构的低频振动测量  相似文献   

12.
在自行改装高频振动系统基础上,通过对干砂土进行高频振动压缩室内试验,研究了干砂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表明:在18~27 Hz的频率范围内,塑性压缩变形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减少速度很快;在27~37 Hz的频率范围内,塑性压缩变形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减少速度减缓。重点分析了相对密实度、动应力幅值等因素对高频振动下频率与塑性压缩变形之间关系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在频率较低时,这2个因素对塑性压缩变形影响很大,在高频时,塑性压缩变形对这2个因素不敏感;但是它们并不会改变频率与塑性压缩变形关系曲线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验证提出的新型筒式自复位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telescopic recentering shape memory al-loy damper,TRSMAD)对结构平动-扭转耦联振动反应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偏心结构消能减震体系的振动台试验。设计了一个1/4缩尺的三层两跨单向偏心的钢框架模型,将提出的新型SMA阻尼器安装在结构底层的一侧,通过振动台分别对无控条件下和装有阻尼器的有控条件下的结构反应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在各地震波作用下,TRSMAD对结构的平动反应有很好控制效果,而对结构各层扭转角位移的控制效果稍低;(2)不同地震波下的控制效果有所不同:对结构的平动位移而言,天津波的减震率最高,El Centro波次之,最后为Taft波;对结构扭转角的控制,平均而言,除了天津波作用下第二层为特例外,对El Centro波的减震效果最好,其次为Taft波,最后为天津波;(3)同一地震波下,阻尼器对结构模型一层的位移控制效果较其他层为优。  相似文献   

14.
汶川震前几种低频事件波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津  李鹏  马腾飞  赵凌云 《地震学报》2012,34(2):157-170
列举分析了国外文献所记载的几类低频事件.选择汶川MS8.0地震主断层附近四川省部分台网宽频带数据,采用相应频段,进行带通滤波处理,检测到4种类似的低频事件波形.分别为低频震颤与滑移事件(ETS事件),深低频地震事件(LFE事件),深低频震动事件(DLF事件),以及超低频震动事件(VLF事件).定位分析实例证实,汶川震前的ETS和DLF等低频事件发生在主断层附近,表明大震发生之前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有低频事件发生,主要为ETS和VLF两类事件及少量DLF事件.因有远震记录与LFE事件时间相近,无法确认此类事件是否存在.低频事件作为天然地震目录的补充,可为大震前兆和触发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实体软钢棒作为消能限位装置,将一种摩擦性能优良的二硫化钼材料作为隔震支座的滑移材料,提出并制作了一种可以应用于框架结构既能隔震又可以消能的新型摩擦滑移隔震装置。探讨了其设计方法和应用方法,并对安装了该新型摩擦滑移隔震装置的一相似比为1:5的5层框架结构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测试了框架结构在单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反应规律,分析了摩擦滑移隔震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层间剪力反应、隔震层滑移量及隔震层剪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当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时,该隔震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可降低50%左右,层间剪力响应可降低50%左右,减震效果比较明显。另外,只要确定合理的构造方案和实施方案,这种新型摩擦滑移隔震装置就能满足框架结构的隔震减震要求,可应用于实际工程结构中。  相似文献   

16.
采用激振法和衰减测试对碎石桩复合地基块体振动响应进行现场试验,分析了该复合地基在不同激振方式下的振动反应规律,提出了碎石桩复合地基抗压、抗弯、抗剪刚度系数线性关系。同时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自由振动与强迫振动两种测试方法对于碎石桩复合地基测试结果的适宜性,这对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及动力基础的天然地基的设计、试验和研究都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2015年4月15日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利用内蒙古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2015年1月1日至4月15日震前频谱特征,意在判断震前是否存在低频异常信号。结果显示:①在5.8级地震前,东升庙、石嘴山及乌海地震台的地震波形低频信号存在相同现象;②低频信号在震前10天开始出现,并间断持续至发震;③低频信号出现的时间不连续,且持续时间间隔逐步缩短。  相似文献   

18.
钢结构房屋动力特性脉动法测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上海地区的10幢钢结构建筑进行脉动法测试并采集数据,得到广义钢结构房屋的动力特性。选取其中1栋典型建筑通过多次测试和数值模拟分别验证测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通过分析处理测试数据建立钢结构建筑一阶周期与结构层数或高度的线性关系式,并归纳总结了等效阻尼比的测试结果,为验证结构动力特性理论计算结果、钢结构建筑减震隔震设计以及鉴定、加固改造、损伤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晶磊      张政      夏彬      刘佳凡      赵敏  毕全超 《世界地震工程》2023,39(1):156-163
为研究高速铁路桩板结构被动隔震效果,以减震率作为隔震性能评价指标。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不同几何参数的桩板结构隔震性能,并绘制减震率等值线图以描述其隔震区域。基于试验得到以下结论:桩板结构可以有效阻隔瑞利波,增加桩长、桩径和承载板厚度,并减小埋深与桩间距,可以提高隔震性能并增大有效隔震面积。减震率增长幅度随桩长、桩径和承载板厚度增大而减小,故桩径和桩间距参数宜控制在0.33至0.67之间,桩长参数宜控制在0.40至0.80之间,且应尽可能减小埋深。当砼使用方量相同时,隔震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桩长、承载板厚度和桩径。  相似文献   

20.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s are of utmost importance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The vibration periods are required to determine design loads, and damping is necessary in time‐history analysis. These parameters are generally obtained through forced‐vibration tests (FVTs) or after a seismic event in the case of permanently instrumented structures. However, for large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FVTs are often too costly or practically difficult, and ambient or output‐only methods are used. This paper describes a comparison between ambient and FVTs carried out on a two‐story building. Results from both testing methods a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in order to assess the vibration properties estimates obtained with the frequency domain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