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东半岛东南岸全新世海进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东半岛呈北东向低山丘陵地形,西临渤海,东濒黄海,半岛的东西两侧为窄长的第四纪沿海平原。为了搞清半岛东部沿海平原的第四纪海侵问题,近年来我们在东沟、庄河等地打了七个钻孔,分层取样,进行微体古生物的研究,首次发现了有孔虫及海生硅藻化石。  相似文献   

2.
微体化石在海侵研究中的应用与错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1992,12(4):321-331
微体古生物分析已经证明是沿海平原和陆架海侵研究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我国第四纪海侵研究大量工作是在海陆过渡相地层中进行,而对于过渡相化石群古生态和埋葬学方面复杂性认识不足,往往会导致微体化石的错用。河口微体化石的溯流搬运,海岸带低pH环境下钙质壳体的溶解作用,氯化钠型盐湖中有孔虫的产出以及河床摆动造成与海侵、海退相似的化石序列,都可能引起微体化石在海侵研究中错误解释和应用。本文通过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实例进行论证,并提出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温州瑞安平原东濒东海,第四纪以来沉积了较厚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揭示浙东南沿海海陆变迁、古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瑞安平原中部的QTZ4孔为研究对象,采集钻孔岩心样品,进行沉积物古地磁、孢粉、有孔虫及介形类等测试,并综合分析第四纪沉积特征、古环境演化过程等信息。结果表明,QTZ4孔全新统底界为45 m,上更新统底界为104.8 m,而104.8~164 m为中更新统,缺失早更新统;气候经历了从凉干逐渐到温暖湿润,又逐渐转凉、湿度减少的过程,在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达到最温暖湿润的状态。晚更新世早期已发生了小规模的海侵,晚更新世晚期亦可见海侵层,最大规模的海侵则发生于全新世。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第四纪海侵期次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而苏北盆地(除滨海平原)关于海侵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根据ZKJ43号孔测年、古地磁、岩性特征等资料,建立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依照微体古植物和化学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变化,首次划分出5次海侵:早更新世早期(170 m左右)、中更新世早期(90~110 m)、晚更新世早期(46.8~58 m)、晚更新世晚期(14.5~22.7 m)、全新世中期(0.8~6.6 m)。该年代地层框架的建立和海侵期次的划分,对整个苏北盆地地层对比、海侵期次与海侵范围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化学元素含量与浅海、黄河、长江的对比,可知高邮盆地主要为长江与黄海相互作用形成,黄河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5.
江苏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万里  顾洪群 《地质学刊》1998,22(A12):45-50
通过多种方法分析研究了江苏沿海海侵层和古海岸线遗迹的特征,勾画出第四纪以来江苏海岸线的变迁历史,为江苏沿海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苏北平原海岸咸水入侵速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平原在某一深度以上的含水介质中有微咸水—咸水的分布。第四纪海侵研究表明,晚更新世以来,本区遭受三次规模较大的海侵,海侵范围超过研究区域的西界;据含水介质及地下水水力性质,可将含水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浅层含水系统(全新统和上更新统),西部底界约50—80m,向东加深可达120—150m;中层含水系统(中、下更新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部第四纪的海陆过渡相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期间我国海区的海面升降,以及东部沿海第四纪海侵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引起地质工作者的广泛注意。有孔虫、介形虫、孢粉等微体化石的运用,在海侵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寻找海侵地层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那就是把凡是找到一点海相化石(如有孔虫)的地层,统统叫做海相层,一概划在海岸线之外。  相似文献   

8.
田国强  王强  刘萪 《地球学报》1991,12(3):79-84
本文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7个钻孔的介形虫化石群古生态的研究成果,并参考有关资料,讨论了该区第四纪海相介形虫的时、空分布及其古环境。文中指出,海相介形虫的分布与该区第四纪海侵层有关,它在距今约0.30Ma形成的海侵层中富集,上述结论与对中国东部沿海平原海平面研究所取得的认识(第四纪高海面仅在0.30Ma以来才表现明显)相一致。该区介形虫化石群的成分较渤海西岸稍多,可能与该地区易受外海影响有关;而它又比广东、福建、香港的化石群简单,这可能是气候、水温差异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太湖平原西北部第四纪海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武进漕桥和金坛水北等地钻孔及剖面样品中古生物组合分析,结合岩性、古气候、古地磁等综合研究,证实太湖平原西北部第四纪以来曾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海侵,即晚更新世早期的太湖海侵、晚更新世晚期的Ge湖海侵和全新世的镇江海侵。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中山横栏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横栏地区在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第四纪Ⅳ01钻孔岩性、粒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探讨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自下而上包含三次沉积旋回:一次晚更新世海侵旋回和两次全新世的海侵旋回,其形成的下粗上细正向序列在进积型三角洲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和微量元素B、Ba、Sr的指相特征,探讨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海侵-海退旋回,揭示在中全新世中晚期(约5~2.5 ka BP)发生了海退过程,进一步印证中山横栏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存在三次海侵事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的OSL和14C年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的年代测定在三角洲的发育演化、古海平面变化以及断裂活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东江平原的7个钻孔岩心进行了14C和OSL测年以及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与前人主要根据14C年龄得到珠江三角洲沉积小于4万年的认识不同,OSL测年结果显示下部地层的年龄值为4.7~13.5万年。本文对年龄的信度以及晚第四纪两次海侵旋回的地层年代框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次海侵旋回可能发生于距今4~10万年期间;在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两次海侵之间,三角洲地区长期暴露地表,出现较大跨度的地层缺失。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第四纪介形虫古生态分析及海侵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77年起,笔者对江苏省平原区100多个水文地质钻孔中的5000多块第四系岩芯样品做了微体古生物分析,获得了大量的介形虫、有孔虫、轮藻、硅藻、有壳变形虫、苔藓虫等化石,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目的是通过对介形虫为主的古生态分析,识别不同类型的生态组合,进而阐明第四纪海侵地层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露头及钻井资料的研究,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可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08~252 Ma);以太原组上部灰岩段底界面为区域性沉积间断面,将该一级层序又分为Ms1和Ms2两个二级层序;进而依据次级层序界面又细分为20个三级层序。通过对本区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表明:本溪组沉积早期,本区海侵方向为自东向西进行,海侵中心由南向北迁移,而到本溪组沉积晚期,海侵范围扩大,海侵中心部位继续北移,海侵方向由NEE向SWW进行;自太原组沉积开始,区内海侵逐渐达到高潮,海域扩大;到山西组沉积期,区内大面积海退,海域范围向东南退缩,经历了滨海-潮坪-泻湖-下三角洲平原的沉积演化;到下石盒子组至上石盒子组沉积期,海水基本退出华北盆地范围,致使河南境内沉积演化最后经历了从三角洲前缘-下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的演变过程。研究成果对分析研究区晚古生代成煤、古地理、古环境及聚煤规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华北平原第四纪海进海退现象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了解华北平原第四纪海进海退现象,对于华北平原,乃至其他沿海省份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山麓地区,我们可以用冰碛物作为标志层,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而沿海平原没有冰碛物,单从岩性特征,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就感到困难。再者,在华北平原第四纪百米以下的地层中,往往很难分析出孢子花粉。因此,研究海相层和陆相层的层序和它们展布的规律,就成为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海相层不但化石丰富、层位稳定、分布广、规律性强,而且海水的进退与冰川的消长是密切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沿海全新世海进海退时代的一致性及对渤海沿岸平原、苏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牡蝠礁、贝壳堤底板和海侵层项板等古海面标志物的高程、年代及其与古海面关系的分析对比,消除了地壳运动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沿海全新世中期5000-7000aBp存在着+ 2~+3m的高海平面,它是当时全球温暖气侯通过海水温度—体积效应造成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eustatic change )的反映;同时区域大地水准面的垂直变化和水平移动对海平面的影响值得深人研究;此外大陆径流量,沿海降水量季及风环流的变化也可能对沿海海平面产生过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全新世海侵是第四纪晚期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以往研究表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侵已经深入到文安县。本次研究在文安县西北30km的雄县15BZ02剖面第8层底部灰褐色粉砂中发现大量缢蛏新种,壳体呈斜交或垂直层面产出,反映了潮间带中下部的内湾、河口环境。同时,在该层段发现了海相介形虫Tanella opima。由此推断,渤海湾西岸海侵于全新世中期(6970~6670cal a BP)达到最大范围,海水曾经到达雄县北。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沿海全新世海进海退时代的一致性及对渤海沿岸平原、苏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牡蛎礁、贝壳堤底板和海侵层项板等古海面标志物的高程、年代及其与古海面关系的分析对比,消除了地壳运动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沿海全新世中期5000—7000aBp存在着+2—+3m的高海平面,它是当时全球温暖气候通过海水温度—体积效应造成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eustatic change)的反映;同时区域大地水准面的垂直变化和水平移动对海平面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此外大陆径流量,沿海降水量季及风环流的变化也可能对沿海海平面产生过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辽东半岛自晚白垩世以来,长期处于抬升剥蚀阶段,地形向准平原化,自晚更新世起发生多次海侵、海退作用,在黄海沿岸形成断续的滨海平原;数个滨海平原中以东沟滨海平原准平原化最好。其第四纪沉积物最全,厚度大,砂金成矿条件最好,对辽东半岛黄海沿岸砂金的供源条件、成矿环境的研究,并与国外特大型滨海砂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对比认为,东沟滨海平原具有形成大型特大型滨海砂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此外,东沟平原从丘陵到浅海具有沟谷砂金、河床砂金、滨海砂金、浅海砂金的成矿条件,砂金潜在远景较大。  相似文献   

19.
北京─通县平原地区的第四纪环境演变,主要取决于气候变化和新构造运动。早更新世时,古永定河尚未形成自西向东穿越本区的河道,新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控制和影响了海侵事件的规模和范围。中更新世本区湖沼广布。晚更新世是本区平原化的主要时期,塑造了北京平原现时地貌的基本格架。晚更新世末,受末次冰期气候的影响,本区发生了地史时期的最后一次大事件,造成了物种迁移和绝灭,全区广泛发育黄土堆积。进入全新世,本区环境变化以河流作用最为显著,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各大水系的河谷中,构成一、二级阶地和近代河床与河漫滩淮积。  相似文献   

20.
江苏平原面积广大,第四纪沉积物特别发育。江苏大部分城镇和人口都坐落、生活在由第四纪沉积物组成的平原之上。城镇的生产生活用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取自于第四系中的地下水。江苏第四系又是泥炭、砖用粘土、建筑砂石、砂矿和硅质粘土等矿产的赋矿地层。第四系的岩性和成因类型对土壤的成土母质和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第四纪地质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于江苏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并早已引起重视。一、江苏第四纪研究历史回顾江苏第四纪研究历史悠久。早在二、三十年代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在江苏进行地质矿产调查时,就曾对第四纪地层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