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解决强潮海域闸下潮位变化剧烈的船闸输水系统水力学计算问题,以现有规范为基础,从输水计算原理出发,推导了变动水位条件下的输水水力学计算方法,应用该方法计算分析了变动水位对三堡船闸安保工程输水的影响,并对闸室面积、初始水头、闸外落潮速度等因素进行敏感性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得到变动水位条件下输水时间缩短,最大流量、最大比能也小于取初始恒定水位的计算成果,结果更符合强潮海域船闸实际输水过程,为类似条件船闸输水水力学计算提供了一种技术、经济合理可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增加低渗突出煤层的透气性,提高煤层瓦斯抽采率,提出"钻扩一体化+水力压裂"复合水力化增透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及工艺系统组成等,并在重庆南川宏能煤矿进行了工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采用单一"水力压裂"和单一"钻扩一体化"水力化技术的钻孔相比,采用复合水力化增透技术的钻孔,其瓦斯抽采纯量较前二者分别提高了3.37倍和2.80倍,瓦斯抽采体积分数分别提高了3.35倍和2.64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定向井的设备及一般工艺,给出了如测点坐标、装置角等参量的计算及控制方法.另外.还介绍了定向井的原理及设计方法,包括钻具组合、三个井段的结构、靶区、造斜点、井底垂深的计算等。可供钻井工程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穿黄”地基工程勘探,深度大,地层复杂,为获得为可靠,确切的岩土指标,采有了法国GA型旁压仪对其主要土层进行了原位测试,该试验采用了专门的成孔工艺,试验深度达57m,最大测试压力为4.8MPa,通过测试得出和各主要土层的力学性能指标,本文主要介绍该旁压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成孔工艺,测试及有关计算方法等,并对其有代表性典型成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冯达晖 《探矿工程》2018,45(5):8-12
随钻测量梳状定向钻进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煤矿瓦斯防治、地质异常体探测和探放水等领域。但该技术还未与水力压裂增透强化抽采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煤层瓦斯防治领域,由于水力压裂增透强化抽采技术对钻孔特殊要求,相应钻探装备、钻孔设计和钻进成孔工艺均需要进行研究突破。本次研究成果融合了井下梳状定向长钻孔瓦斯抽采技术及水力压裂增透强化抽采技术的优点,形成了一套适合分段水力压裂梳状定向钻孔施工设备及工艺流程,能够满足对松软煤层瓦斯远距离与区域增透技术的需求,解决松软煤层透气性差、瓦斯抽采孔成孔性差、抽采距离短、抽采区域小等难题。  相似文献   

6.
宽尾墩联合消能工体型选择及水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系统水力试验,给出了宽尾墩附加消能的消能机理与消能过程,以及附加阻力系数Δζ'及其计算式。对宽尾墩改善消力池内的水流结构,缩短水跃长度,减少尾水深度,提高消能率及改善跃后水流状态等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计算式。通过对比试验,得出了宽尾墩体型选择参数。  相似文献   

7.
采用口径小的测斜仪器检验钻孔灌注桩垂直度 ,偏差值测不出来。自行加工了一套利用重锤原理的检验器 ,并根据几何原理计算桩孔垂直度。介绍了仪器的制作、检验及桩孔偏斜率的计算方法。该仪器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水力自动恒定水位溢流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水力自动溢流堰及其恒定水位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工作性能的可靠性。该装置恒定水位精度高,完全可以替代目前实验室等应用的稳定水位设施,不仅可以节省占地面积和流量调节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实验模拟精度,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钻孔水力采矿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非传统采矿方法,在开采易分散、疏松、多孔、弱胶结性等固体矿产时显示出独特的优点。基于钻孔水力采矿原理,主要对碎岩高压水枪工作原理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对矿浆举升系统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和地表、孔内实物模型试验进行了设计验证,并研究了相应的钻孔水力采矿工艺,这些研究为未来深部固体矿产领域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含丰富地下水的卵砾石层和基岩中施工,普遍缺乏高效可靠的施工工艺,针对基础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用高压气体驱动潜孔锤,用泥浆携带岩屑的双介质系统钻进工艺。介绍了该工艺的原理及特点,并通过国外进展情况和我国现有的技术储备探讨了该钻进工艺在我国研究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冲击反循环钻进工艺原理、适用范围、特点以及在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等.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利用化学发光原理和流动注射技术设计的MAu-1型微量金分析仪的原理、整机构成及工作流程;同时,说明了仪器所达到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3.
简述CGG公司处理系统折射静校正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优势及适用条件,讨论了包括折射基准面在内的几个关键事项对折射静校正的影响,并通过在山地、沙漠、戈壁等复杂地表地区的应用实例分析了折射静校正所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强度降雨和岩土层含水量过高是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为了更好地对这类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预测预报,研制了DZ-1型地质灾害土层含水量监测仪,介绍了该监测仪的工作原理、主要构成、技术性能、监测工艺技术及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柴云来 《探矿工程》1994,(3):28-29,31
介绍了在浅海施工直径2.20m嵌岩桩的技术问题。包括平台的搭设,用刮刀钻头与牙轮钻头钻进克取硬岩一次成孔工艺,利用冲洗液平衡原理处理浅海钻进护简断裂的成孔方法,改进浇灌清孔流程,保证浇灌质量。  相似文献   

16.
地面核磁共振(NMR)找水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黄土覆盖区试验实例,介绍了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基本原理、测量参数、影响因素、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说明了该方法在探测碎屑岩类浅层风化裂隙水和构造带裂隙水中的效果。同其它物探方法相比,该方法可量化含水层深度、厚度、单位体积含水量以及平均孔隙度等水文地质参数,在地下水勘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新的联用分析方法,也是目前原子荧光光谱分析领域中最有实用价值的分析技术。应用新型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成功研制了XGY-2020A型全自动双通道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提升了新型原子荧光光谱仪的自动化水平和技术性能。重点介绍了最新研制的XGY-2020A型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原理、主要组成和软硬件系统。  相似文献   

18.
花管注浆在全充填采空区治理工程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规范采空区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杜绝因设计方案导致的治理质量隐患,结合《高速公路采空区(空洞)勘察设计与施工治理手册》,通过对各采空区治理工程试验段试验、检测统计分析,提出全充填压力注浆法设计、施工优化改进技术方案——浆液正循环花管注浆法。此法可完全消除冒落带和裂隙带通道堵塞、钻孔主通道封闭现象,彻底解决传统裸孔注浆法经常出现的注浆表观终止假象;可高压直接作用孔底和孔壁,有效突破煤柱边缘孔底通道;可完全解决注浆孔因堵塞、封闭等原因造成的报废事故,节约投资;提高浆液的充填率和结石率,能够安全有效保证治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SmartMag定向钻进高精度中靶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SmartMag定向钻进高精度中靶系统是在地面经过数千次的试验后,于2009年首次进行工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已应用的23对对接井中,SmartMag系统性能良好、精确度高,对引导对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原理和技术指标,总结了应用经验和技巧。  相似文献   

20.
Physical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sediment from two karst aquifers were measured to determine (1) the similarity of sediment between karst aquifer systems and (2) the importance of sediment in modeling flow through karst aquifers. The sediment from the two systems was similar in size and composition. Within both aquifers, the silt-sized sediment was composed primarily of quartz, with minor amounts of plagioclase and clays.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sediment measured directly (falling-head test) ranged from 1.61×10−7 to 1.33×10−6 m s–1 and estimated using the Campbell equation ranged from 8.30×10−8 to 8.98×10−7 m s–1. These values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fall within the span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for carbonate rocks, indicating that the sediment and carbonate matrix could be represented as one mathematical unit in modeling flow through karst aquifers. Statistical agreement in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values generated by the two methods indicates that the estimation technique could be used to calculate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thus allowing karst scientist to collect bulk sediment samples instead of having to collect cores from within karst aquifers.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