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柴达木北缘奥陶纪火山作用与构造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达木北缘奥陶系海相火山岩(洋脊及洋岛火山岩组合)是柴北缘奥陶纪古洋盆存在的重要证据。奥陶纪末期,柴北缘洋盆逐渐闭合,洋壳自南向北下插到祁连陆块之下。大洋消失后,俯冲作用携带柴达木陆块继续下插,祁连陆块则自北向南道冲到柴达木陆块之上,柴北缘成为陆-陆碰撞型造山带。从而在柴达木北缘地区,自北而南形成了祁连超叠壳楔、柴北缘碰撞混杂岩带以及柴达木俯冲壳楔的三单元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包括世界遗产、国家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及旅游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景区已成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花岗岩地貌景观已成重要的旅游资源。从旅游应用角度,对中国花岗岩地貌类型进行划分,以期引起地学界、旅游界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关注,从而把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研究、应用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山东地处中国大陆地壳一级构造区华北板块的东南缘,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特别是新太古代和中生代的花岗质岩浆作用十分强烈,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类,构成山东省各类花岗岩地貌景观的物质基础。以山东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深入分析总结,结合山东花岗岩分布格局,划分为华北板块鲁西隆起区、胶辽隆起区和苏鲁造山带胶南-威海隆起区3个不同花岗岩地貌景观分区;从造型和观赏的角度将山东省花岗岩地貌又划分为峰丛型、峰林型、山丘型、石蛋型和岩穴型花岗岩地貌景观5类,并以泰山、蒙山、五莲-九仙山、莲青山、峄山等典型实例,论述了各类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同时也论述了影响花岗岩造型景观的主要内部和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4.
辽北华北陆块北缘存在巨型的晚前寒武纪造山带,其标志有:开原蛇绿混杂岩、构造混杂岩、阿拉斯加型岩体、碰撞造山型花岗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它们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于辽北建平—阜新—铁岭—清原一带,是晋宁造山运动期间,古亚洲洋板块和古西伯利亚板块依次向古华北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我国火山旅游资源地学特征的探讨,认为我国火山旅游资源主要形成于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不同地质作用时期.古生代的火山旅游资源区以玄武岩为主,中生代主要为中酸性流纹质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而新生代则以玄武岩和安山岩为主.空间分布上,受岛弧环境、陆缘环境、陆内环境和碰撞造山带环境的控制.火山地貌可划分为火山喷发-喷溢堆积型地貌、侵蚀地貌和构造地貌3大类型.  相似文献   

6.
商南花岗岩体位于北秦岭造山带商丹断裂北侧,属新元古代花岗岩侵入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岩体具I型或S型花岗岩的双重特征,属于H型花岗岩;在构造环境上,又具有火山弧型和同碰撞型花岗岩特点,成岩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源,形成于华北与扬子古陆块在晋宁期由活动陆缘向碰撞带构造环境转变过渡时期,岩石构造类型属碰撞前(火山弧型)-同碰撞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7.
Phia Bioc花岗岩体位于老挝-越南长山褶皱带北西部马江缝合带与哀牢山-斯雷博河缝合带之间,镜下显微鉴定岩石类型为似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锆石阴极发光图上具有典型的震荡环带,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的左倾曲线,具有强烈正Ce异常和中等负Eu异常,其Th/U比值均大于0.1,表明所测锆石为典型的壳源岩浆锆石。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Phia Bioc岩体的年龄为(244.4±1.2)Ma,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对长山褶皱带印支期的区域地质背景、岩浆活动以及思茅-彭世洛陆块-东印支陆块-越北-华南陆块间的构造演化关系的综合分析表明,Phia Bioc花岗岩体是印支早期东印支陆块与越北-华南陆块沿马江缝合带同碰撞造山期挤压剪切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区调填图所获资料表明,加里东期花岗岩成因类型复杂多样,有岛弧花岗岩、同碰撞花岗岩及少量陆内造山花岗岩等,说明东昆仑东段在加里东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洋—陆俯冲、陆陆碰撞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对灵山序列进行重新归并,并将其划分为4个主侵入期单元和3个补充期单元。各期次岩性单一,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灵山序列是具有同熔型和具I型花岗岩特征的S型花岗岩,源岩物质来自于以下地壳为主的壳幔混合,形成于陆内俯冲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南祁连敖果吞乌兰侵入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龄的研究,确定该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并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结果表明:敖果吞乌兰侵入岩中的似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为(443.9±2.1)Ma,表明其形成于早志留世初期;敖果吞乌兰侵入岩的SiO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65.72%~69.87%,全碱含量为5.13%~6.70%,Al_2O_3含量为12.69%~13.82%,Fe_2O_3含量为0.75%~1.24%,MgO含量为1.67%~2.38%,显示富硅、富碱、富铝和贫铁、贫镁的特征,铝饱和指数主体介于0.96~1.20之间,属于弱过铝质—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w(La)N/w(Yb)N=6.84~11.36),Eu具明显负异常(0.47~0.62);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Th和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以上特征表明,南祁连敖果吞乌兰侵入岩为Ⅰ型花岗岩。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敖果吞乌兰侵入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是早志留世初期南祁连洋闭合,两侧陆块发生碰撞,进入碰撞造山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老鸦泉含锡花岗岩体是新疆东准最大的花岗岩体,形成于302.15±2.83Ma。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岩体具I型和S型花岗岩的双重特征,属于H型花岗岩,同时又具有富碱A型花岗岩的部分特征;在构造环境上,具有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成岩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源,是塔里木板块和准噶尔板块在古生代发生碰撞时,于卡拉麦利弧后盆地形成的同碰撞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2.
胶南地区的变质杂岩主要由中、晚元古代的变质深成岩组成。按照同源岩浆演化理论,这些深成岩可划归四个超单元:①海阳所超单元,由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为中元古代幔源深成岩类,形成于洋内裂谷环境,属非造山岩浆岩类;②荣成超单元,由二长花岗岩类构成,为晚元古代壳源S型花岗岩类,形成于碰撞造山阶段,属同造山岩浆岩类;③铁山超单元,由石英正长岩-正长花岗岩组成,为晚元古代幔源分异型(A型)花岗岩类,形成于陆内张裂环境;④月季山超单元,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为晚元古代壳幔混合源(Ⅰ型)花岗岩类,形成于板块碰撞后期,亦属同造山花岗岩类。胶南地区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进程为:在早元古代陆缘海的基础上,中元古代该区地壳拉张形成裂谷,海阳所超单元沿裂谷侵位;晚元古代地壳由拉张环境转变为挤压环境,裂谷闭合发生板块碰撞造山作用,伴随产生大量同造山岩浆岩类。其中板块碰撞引起的部分融熔作用形成荣成超单元,板块碰撞造成的局部拉张环境使幔源分异的A型花岗岩类铁山超单元定位,稍后壳幔混合岩浆沿造山作用产生的推覆构造空腔定位形成月季山超单元。  相似文献   

13.
莲花湖地质公园以峰水为主体,构成公园地貌的骨架,园区内莲花湖主要沿牡丹江河谷分布,是东北最大的人工湖泊,是典型的水体景观。园区内古老的花岗岩形成的地貌景观最为完整典型,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地质地貌的科研价值,是典型的科研教学基地。  相似文献   

14.
变质侵入体主要分布于桑格斯帕地区,是从达肯大坂岩群中剔除的一套变质侵入体,和达肯大坂岩群一起构成欧龙布鲁克微陆块的变质基底。变质侵入体常量元素属高分异铝过饱和钾玄岩、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微量元素显示岩石具火山弧花岗岩特点;稀土元素总体显示轻稀土较为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变质侵入体属于古元古代晚期因不同块体碰撞形成的具有挤压环境特征的火山弧花岗岩。  相似文献   

15.
南祁连造山带南缘乌北地体中的柯柯沙花岗岩岩浆作用记录了中国西北部响应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过程中长时间的后碰撞花岗岩岩浆作用历史。柯柯沙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861±9)~(863±4)Ma和(827±6)~(830±8)Ma,变质锆石年龄为(463±3)Ma。结合先期获得的年龄数据,柯柯沙花岗岩体可能为约860 Ma和810~830 Ma的两阶段岩浆作用产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分别呈弱过铝质和弱—强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特征,其岩浆形成于后碰撞阶段的伸展构造环境,源区岩石主要为变质杂砂岩,岩浆部分熔融温度约为800℃,压力在0.9~1.4GPa之间。综上所述,乌北地体主碰撞阶段结束于860 Ma之前。  相似文献   

16.
江西赣州隆木花岗岩体年龄、成分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江西赣州隆木花岗岩形成时代及演化过程,对隆木岩体中的黑云母花岗岩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岩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457±6)、(450±9)Ma,表明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岩体铝饱和指数为1.11~1.29,K2O与Na2O含量(质量分数)之比为0.97~1.51,属强过铝质及高钾钙碱性岩石;根据ACF图解,岩体投影于S型花岗岩区域内;岩体Rb、Th+U、La+Ce、P、Nd、Zr+Hf+Sm相对富集,而Ba、Nb、Sr、Ti相对亏损,总体上属于低Ba、低Sr的花岗岩;岩体Rb与Sr含量之比为0.60~2.82,平均值为1.68,明显高于大陆地壳与上地壳的平均值,具壳源花岗岩特征;根据A/MF-C/MF图解,岩体物源区为砂质岩;岩体稀土元素含量总量偏低,为(113~176)×10-6,轻稀土元素富集明显,配分模式明显呈右倾型,Eu异常为0.38~0.67,Eu亏损程度中等偏高;化学成分显示,岩体属于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是一种壳源花岗岩,岩浆源区为成熟上地壳的砂质岩源区;构造判别图解、年龄信息及野外特征表明,岩体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总之,隆木岩体形成于早古生代晚期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华夏古陆块与扬子古陆块在新元古代碰撞拼贴之后裂解、在中奥陶世再次发生陆内碰撞使得地壳加厚部分重融、造山后期地壳伸展减薄、熔融物质上升侵位形成的岩体。  相似文献   

17.
小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省北部,西北与大兴安岭相接,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东、西分别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接壤,南隔松花江与张广才岭相望,为我国著名的红松产地。区域内山峦起伏,群峰巍峨;森林葱郁,林美峰秀;溪流穿越,瀑布飞涧;水色山光,妙不待言,似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东北大地。小兴安岭自然环境优美,独特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大型斑岩型金矿矿业遗迹景观和原始森林生态景观、冰雪等旅游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有较大的资源优势和重要的旅游观赏价值,已成为我省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区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①陆核形成阶段形成太古宙高级区,地壳分异成稳定的花岗岩穹窿和活动的绿岩带,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②陆块发生形成阶段地壳向刚性发展,在华北陆核硅铝壳的基础上先后有3次张开、闭合裂谷作用,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这一阶段演化在鲁西地区主要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大量造山花岗岩;鲁东地区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形成海槽,产生沉积.③秦昆洋形成演化阶段四堡期沿鲁东南部地壳拉张,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形成秦昆洋.晋宁期秦昆洋关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沿胶南造山带产生大量同碰撞花岗岩,同时产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形成丰富多彩的碰撞构造.晋宁运动最终形成统一的原始中国古陆,第三次克拉通化完成.④陆块发展阶段鲁西地区地壳频繁升降,形成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鲁东地区则以造山抬升为主,地层沉积较少.⑤滨太平洋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断块构造发育,形成盆岭构造格局,产生大陆边缘花岗岩,构造体系由古亚洲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19.
石人山:地处中原伏牛山腹地,沙河的源头,主峰玉皇顶海拔2153.1米,属山岳型景观,由1亿年前后花岗岩形成的构造剥蚀地貌。  相似文献   

20.
招虎山属于崂山山系的分支,形成时代为中生代燕山运动晚期,主要岩性为细粒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地质遗迹类型共分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个大类、7个类、9个亚类。本文分析了地质遗迹的成因、形态及规模等,并对其进行了科普、观赏、旅游开发3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招虎山地质遗迹种类繁多、地学信息量丰富、地质内涵深隧,地学科普旅游潜在巨大的价值,合理开发招虎山地质遗迹资源,可能为当地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