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其数字化建库是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的重要工作.结合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建库介绍了功能区建库的技术路线,通过功能区划定、空间数据采集、质量检查等工作,解决了功能区划分采集、拓扑关系处理、功能区长度确定、集水区范围划定等问题,实现了功能...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研究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以定量的方式量化补偿金额.以浏阳河流域为研究区,提出了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该方法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动态评估,并将皮尔生长曲线模型和表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相结合计算生态补偿系数,最终构建得到单位面积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3.
生态功能红线作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起到关键作用。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需要以准确、客观的地表空间数据为依托。本文通过在试点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中的应用实践,探讨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具体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中的服务模式、技术流程以及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鄂州市生态环境矛盾和生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红线原理和目标,提出较为完整的生态红线划定方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及连续性,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从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灾害危险评价等3方面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展开生态适宜性分析。在GIS与RS支持下,创建了鄂州市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生态适宜性评价,将鄂州市划分为红线、黄线、蓝线、绿线等4个区域,同时,叠加整合已有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并将红线区划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明确重点保护方向,确定生态红线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5.
《测绘》2016,(2)
生态功能区划作为区域生态—经济—社会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的直观反映,是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科学依据。目前我国生态功能区划分更多的是区域尺度上的,针对县域尺度的生态功能划分尚少。本文依托先进的RS监测调查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中的四川省宝兴县为例,建立了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指标体系,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利用景观格局空间分析生态环境主导功能,根据生态环境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分县域生态功能区划,形成了适合于国家重点生态区县的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6.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长吉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缓解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产生的生态保护与土地开发之间的矛盾、保证区域生态安全稳定,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土壤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选取反映自然生态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两大类生态风险指数,利用GIS空间分析、RS技术以及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对长吉联合都市区进行了生态安全风险评价;然后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以及气候调节等方面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进行定性评价;再以生态安全风险评价结果为阻力面,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结果确定生态源地;最后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划定了林地、湿地、草地、水系4类核心生态空间,构建了"三带两区、五脉连江、林田相间"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为长春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了健全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市县尺度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方法。该文以主体功能区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地理国情信息中的地表现状数据与DEM数据,结合专题调查与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等空间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基于规则的分类模型等技术,研究细化上位主体功能区进行市县主体功能区划定的方法、指标与分类体系、与上位主体功能区的衔接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功能单元的市县主体功能分区方法和流程。并以榆林市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划定了榆林市42920 km2的市县级主体功能分区。探索将主体功能分区的空间尺度延伸到具体的地理单元,发挥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基础性作用,为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落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曾祥毅  陈涛 《测绘》2023,(6):260-264
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服务价值评估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评估方法之一,掌握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变化,能更好地对生态环境进行管控,也有利于对土地的利用进行调整,以此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价值。本文利用2010年Landsat 7、2015年资源三号卫星遥感数据以及发育系数、径流系数、年降水量等数据对贵州省赤水河流域进行分析,通过遥感解译、空间建模等方法计算出了研究区2010年、2015年的水源涵养量,采用替代工程法计算出了水源涵养价值量,结果对比分析表明:2015年较2010年,水源涵养量及价值量分别增加了5.76亿m3、35.19亿元。该评估为该区域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更有力的数据支撑,对下一步生态规划调整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生态状况为指标,通过构建生态功能、生态结构、生态胁迫3项指数的生态状态评价体系,对2015—2017年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生态状况呈下降趋势,其中,下降比较明显的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中的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局部)、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局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下降趋势较缓。本文对长江经济带范围内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作了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价,以期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定量指标法和模型法研究了青海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态服务功能。不同模型下的服务功能利用GIS进行空间叠加处理,得到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总值。对青海省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发现,水、光、热条件较好的区域植被覆盖较好,而定量指标法评价因子少、相关数据易获取,但是评价结果只是定性分析;模型法评价因子多、相关数据不易获取,但是评价结果为定量分析、极小区域评价与实际相符。基于两种模型的特点,本文采用"定量指标法"得出防风固沙功能评价数据与"模型法"得出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功能评价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即"综合法"。该方法较为客观地评价了青海省生态服务功能,也为下一步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边界处理是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生态保护红线从栅格形式的生态评估结果落实到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块上,也称为红线的“落图”过程,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要流程,也是红线精准落地和有效管控的必要条件。本文以沁河源区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基于地表覆盖、土地利用两种数据分别对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红线进行落图。结果表明:两种数据均适用于红线边界处理,并且联合应用时处理结果更佳;沁河源区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栅格面积为877.87 km2,联合应用两种数据处理后的红线矢量面积为877.7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51%;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肖金成 《今日国土》2013,(12):27-28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决定》还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强调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是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一种顾及多因子的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自动化预标注方法,即通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处的最小计算单元并定义其片区属性,评估计算其地形地貌特征、道路通达性、人为活动的频繁程度,实现自动化获取大场景、大范围生态保护红线界桩、标识牌点位预标注区域;并以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为试验区域,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了界桩、标识牌点位及布设密度的科学性、合理性,降低了生产成本,自动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4.
根据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可利用专家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各类生态系统面积计算得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产核算和生态补偿决策的依据和基础。新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已全面完成,并于2017年10月12日以公报的形式发布了各类地表覆盖面积,通过建立与各类生态系统的对应关系,可获得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新疆自然资产评估、生态补偿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付涛  易宏  吴俐民  李玉龙 《测绘科学》2021,46(6):164-173
为了讨论三类空间的合理划定方法,该文基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与FLUS模型进行三类空间划定研究.以昆明市盘龙区为例,在基于信息熵和优势度对三类空间进行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FLUS模型最终划定了盘龙区的三类空间.受相关政策影响,三类空间集中连片度很高,盘龙区2015-2019年土地利用有序,但多样性正在减少.在保障生态空间面积不减、粮食生产安全和城镇集约发展的原则下,经三类空间相互协调,划定生态空间610.13 km2,比现状生态空间增加6.45 km2;农业空间188.93 km2,比现状农业空间增加10.50 km2;划定城镇空间69.69 km2,比现状城镇空间减少16.95 km2.通过对盘龙区进行国土空间规划中三类空间的合理划定,为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发展相互协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构建生态空间调控网络对于维持生态空间本底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省景泰县为例,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模型识别生态源地,通过使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建立阻力面,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并以此构建生态空间调控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有21处生态源地呈四周均匀分布、中部分散稀疏的空间分布特征,共识别出41条生态廊道和43处生态节点。结合关键区域的不同地理特征和地类现状,提出自然保护为主、人为修复为辅,以及人为修复与自然保护并重的两类修复策略。研究结果可识别生态修复区与构建区域生态空间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过程、揭示该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选取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模型进行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然后,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率指数和环境经济协调指数评估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以及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48%,这主要得益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使得区域植被覆盖度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应增强;草地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率最大,为13. 45;监测期间,黄土高原的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为0. 115 3,处于低度协调水平。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成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选取江苏南部常州市为研究区,利用2016-2018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根据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常州市域及按主体功能区分组的镇(街道、开发区)为研究单元,分析常州市地表覆盖三类空间面积组成与变化,构建生态状况、生态压力等指标,综合各指标建立生态空间质量指数,进行精细化的生态空间质量评价,并针对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常州市农业空间在三类空间中占比最高,生态空间其次,建设空间最低;优化提升区域、适度发展区域、重点拓展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生态空间质量指数依次升高,与主体功能区定位较为一致,但内部结构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各区应对照各自功能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实施重点保护,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19.
划定城市发展边界是提高国土开发效率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开展适宜性评价是划定城市发展边界的前提条件.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和保护耕地的现实需要,研发城市发展边界划定与调控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地级城市发展边界的划定工作,是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的基础,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界定生态产品概念、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是实现生态保护、生态补偿以及生态扶贫的重要举措。探索县域森林生态系统的资源资产核算,有助于利用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开展林业生态扶贫。本文以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市城口县为例,初步研究了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方法,结果表明:1)城口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总额达到577886.48万元,远超其年均GDP;2)城口县不同乡镇森林资源资产表现出极大的分布差异,现有树种的资产量分布也极不平衡,栎类总资产达到357133.1万元,占全县所有乔木资产的62.2%;3)城口县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总计487097.58万元,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是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中熟林与近熟林体现了主要生态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