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亚洲冬季地表气温与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NCEP资料对1949~1999年间的地表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得到的前两个模态均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两个模态迭加的情况下,亚洲大部分区域冬季气温升高,增暖明显,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奇异值分解(SVD)冬季亚洲地表气温和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得到的结果说明,北极涛动对亚洲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影响,其次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与陆地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分布可能对亚洲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Hayashi提出的时空谱分析方法,对1951—1974年10—60°N的海平面月平均气压场格点资料进行分析,给出了瞬变低频波及其分量(纯东进波、纯西退波和驻波)的时空特性。分析了不同谐波、不同纬度上盛行的周期,并对主要周期的特性加以分析。最后,文章分析了南方涛动与北半球行星1波的关系。指出南方涛动对北半球星行星1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热带东传的低频波,北半球副热带也存在着涛动系统,造成准3年周期的低频驻波。   相似文献   

3.
4.
用1884~1994年资料研究了北半球冬季海平面气压距平场的时空结构及其与北半球冬季气温的相关关系。指出,近百年北半球冬季大尺度海平面气压场表现为4个基本模态。研究了这些模态的空间环流结构和时间演变特征(长期趋势、突变及阶段性)。指出,反映北半球阿留申低压强度的冬季海平面气压距平场的第二特征模态,在年际,年代际变化关系上与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相似文献   

5.
郭其蕴 《气象学报》1981,39(3):298-310
本文应用沿纬圈的谐波分析,对1951—1960年各年逐月南、北半球海平面气压进行分解,对比两个半球的副热带(30°N,30°S)及中纬度(50°N,50°S)的超长波活动发现:(1)南、北两个半球月平均大气环流都存在有性质不同的两类变化,即季节性变化与非季节性变化。在海陆对比明显的北半球,不论西风带还是副热带季节性变化都比较清楚。而南半球仅副热带季节性变化明显,西风带则是非季节性变化占优势。(2)南、北两个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都有明显的年际差异。通常,北半球夏季建立(南半球是夏季结束)的年际差异大,北半球夏季结束(南半球是夏季建立)的年际差别较小。(3)超长波位置的年际变化与海陆分布有密切关系。陆地面积大的地区,占优势的超长波位置比较稳定,在几乎全为海洋的50°S,则超长波无论占优势与否,波槽位置的年际变化都较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近100多年北半球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强度与北半球产面气压场的气候基本态及气候变率特征及时间演变。指出,夏季太平洋高压区与印度 压区的变化;第二模态主要表现太平洋高压及大西洋高压的特征。它们都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近百年来,印度低 与太平洋高压已明显地加强了,大西洋高压也有所加强。印度低压的低频强度具有大约80年周期变化特征。而太平洋高压及大西洋高压则表现为明显的正趋势,它们的突变加强发生在本世纪末  相似文献   

7.
陆巍  彭公炳 《气象》1981,7(1):5-7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对气候形成的三大因子有比较系统的研究。这三大因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而其中太阳辐射又被看作最基本的因素。从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研究,人们又把人类活动列为气候形成的第四类因子。 但是,地球是宇宙的一员。外来的宇宙力和内应的地球力对气候的形成都会发生影响。这样的事实正在不断被发现。基于“三大因子”的思路所建立起来的某些大气环流理论,不能解释有些天气气候现象。例如,两个半球的副热带高压的年变程具有同步性的问题。也迫使气候学家们去探索新的气候形成因子。于是,宇宙地球物理因子被作为气候形成的第四类自然因子提出来了。而且,正在构成气候学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近100多年冬季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的气候基本态、气候变率的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北半球冬季海平面气压基本态的标准差的高值区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区、冰岛低压区的西北部及西伯利亚高压区。基本态的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弱西伯利亚高压、强北大西洋高压的强纬向环流的特征;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弱阿留申低压及强北太平洋高压。研究还指出,阿留申低压区及冰岛低压区在基本态改变的同时,标准差也有长期变化,而且主要表现为近百年中变率线性增大。此外,北半球冬季气温及我国冬季气温的长期变化都与北半球冬季海平面的基本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施能  邓自旺 《大气科学》2000,24(6):795-803
研究了近100多年冬季北半球海平在气压面场的气候基本态、气候变率的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北半球冬季海平面气压基本态的标准差的高值区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区、冰岛低压区的西北部及西伯利亚高压区。基本态的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弱西伯利亚高压、强北大西洋高压的强纬向环流的特征;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弱阿留申低压及强北太平洋高压。研究还指出,阿留申低压区及冰岛低压区在基本态改变的同时,标准差也有长期变化,而且主  相似文献   

10.
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变化与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方法分析了1948年1月—2002年12月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SVD第1对异类相关分布型反映出,当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减弱)时,Namias海区海温升高(降低),而加利福尼亚海流区海温降低(升高)。SVD第2对异类相关分布型表明,当阿留申低压加深、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气压升高时,黑潮暖流区海温升高,而北太平洋高、低纬海温降低;反之亦然。时滞相关表明,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超前海温1个月的相关最好,海温变化对大气环流异常分布型具有维持作用。NCAR CCSM3模拟结果很好地验证了上述结论,即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NPO(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与北太平洋海温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北半球大气质量的平均月际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杨鉴初 《气象学报》1956,27(1):37-59
本文根据1930-1939年间北半球逐月海平面平均气压图,计算逐月之间南北两半球大气质量的输送,以及北半球海洋区与大陆区之间的大气质量输送。本文获得以下几点主要的认识: (1)每年自1月至7月北半球的大气质量逐渐减少,自7月至1月则逐渐增加,半年增减的总质量约为10.3×10~(18)克,但半年增加与半年减少期中增减的速度并不一致。 (2)5—6月与10—11月两半球之间的大气质量输送最为强烈。 (3)两半球之间的质量输送一般大于北半球海陆区之间的质量输送。 (4)两半球之间的质量输送主要决定于亚欧大陆区逐月间的大气质量变化。 (5)亚洲区与太平洋区月际大气质量变化异常时,对我国月平均温度距平分布及水旱区域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严格的统计方法和较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对北半球月平均环流相似性的演变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两个不同年份的月平均距平场在某个起始月相似后相似性随之变差,但过了约半年左右变得又相似。这就是所谓的长期天气异常演变过程中半年左右的相似韵律现象。  相似文献   

13.
北半球平流层月平均环流的若干基本事实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本文用北半球平流层20年月平均的高度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平流层30、50和100hPa各层平均高度的时、空分布、年变程、月变程以及平均环流的演变特征。分析指出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由冬到夏表现为:由极地涡旋完全转变为极地高压,高层(30 hPa在4月中完成)比低层(100hPa在6月完成)早一个月以上;由夏到冬反之,由极地高压完全转变成极地涡旋,高层(50hPa在8月中完成)比低层(100hPa在10月完成)也提前一个月以上。把这些基本事实与对流层的环流年变相结合,将有助于长期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4.
15.
Study is undertaken of spherical function spectral structures of long-term mean and anomaly patterns of theNorthern Hemisphere 500 hPa monthly mean geopotential height together with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investigated.Results show that they are marked by low dimensions and low orders,and the mean and anomaly fields can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20 and 50 spherical function components,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多年月平均资料计算了北半球中高纬月平均环流正压、斜压动能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正压、斜压动能都具有明显的年变化,而且两者的变化趋势也是一致的,但是正压动能要比斜压动能对总动能的贡献大得多。环流异常具有相当正压的垂直结构。有关结论可为长期数值预报模式的简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北半球50hPa多年月平均经向剖面上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瞿章  陈芳 《高原气象》1989,8(4):345-350
我们根据1965年1月—1984年12月共20年平均的50hPa高度场资料作出的沿各经度的纬度-高度时间剖面图和逐月纬间高度梯度值表,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50hPa上从冬到夏的季变,北带(60—90°N)和南带(10—30°N)中最早的时间都在3—4月,这比中带(30—60°N)各经度上和北、南带其余各地区完成季变都要早一个月。 2、50hPa上从夏到冬的季变,北带最早,大多出现在7—月,少数出现在8—9月;中带全在8—9月完成季变,南带更晚些。显然北带早于中带,中带又早于南带。 3、北半球平流层50hPa的季变,从冬到夏是来自极地和赤道两个方向共同发动的,而自夏到冬,其发动方向仅来自极地。  相似文献   

18.
北半球月平均环流异常年际演变的准周期特征及跃变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一种时空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北半球100,500和700hPa3层1和7月的平均高度距平场,得到了反映北半球月平均环流异常三维空间结构的特征向量场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利用功率谱和最大熵谱分析,并引入“气候跃变”的概念研究了时间系数年际演变的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月平均环流异常年际演变的过程具有准周期特征及不连续的跃变现象。  相似文献   

19.
Study is undertaken of spherical function spectral structures of long-term mean and anomaly pattern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500 hPa monthly mean geopotential height together with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vestigated.Results show that they are marked by low dimensions and low orders,and the mean and anomaly fields can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20 and 50 spherical function components,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0.
500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场统一的时空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邦林  丑纪范  刘洁 《气象学报》1993,51(2):227-231
大气环流异常的空间分布结构、年内演变和年际演变规律与长期天气和短期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国内外对它们的基本特征、演变规律以及形成和变化的物理原因作了许多研究;这些研究是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变化研究很有成就的一个方面。但是上述的多数工作主要是对环流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分布规律分别进行研究,以揭示时空各自独立的分布规律,如大气中有空间上的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