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肖震 《地下水》2014,(5):107-108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平原地区随着地下水的不断开采,导致地面不断的沉降,通过对平原地面沉降特微的分析,分析平原地区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的机理,计算和预测采用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对以后加强地下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方案来预防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2.
深层地热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天津塘沽区深层地沉观测标观测到的地面沉降数据,分析了深层地下热水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比例.在分析地热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机理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深层孔隙型地热水开采量与地面沉降量的相关模型;提出了进行地热尾水回灌和建立深层沉降监测网以加强综合研究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背景,针对在京津冀平原地区广泛发育的地面沉降灾害问题,分析灾害发育现状及危害,回顾既往灾害防治工作成果,解读京津冀区域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从宏观上提出全面实施大区域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基础性研究工作、加大京津冀联合水资源管理力度、落实区域地面沉降联防联控制度以及全力推进相关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等京津冀区域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工作设想,并对后续工作开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滨海平原多个城市多年城市地表沉降及城市地下水位监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地下水位变化与城市地衾沉降的关系,并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给出了该类城市地表沉降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华北平原是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的重灾区。本文以华北平原北京、天津、河北地面沉降监测管理为例,在介绍三地地面沉降形成与发展、监测历史、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成果实践应用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地面沉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京津冀未来地面沉降监测、研究与防控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德州长期过量开采深层水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以深层地下水动态、地面沉降监测及其对应的粘性地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动力学和同位素技术方法,初步查明深层水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盛期的大气降水补给;考虑地面沉降条件下,开采资源中20.6%的侧向径流补给和越流补给来自区域径流系统,反映深层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更新能力;含水层弹性释水占17.5%,其中61.9%来自粘性土的压密释水,这是产生地面沉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沧州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杰 《地下水》2010,32(6):41-42
沧州市是资源型缺水地区,随着深层地下水的长期超采,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继而产生了地面沉降,并引发了城市内涝积水、城市供水、供气管网屡遭变形破坏,河床下沉行洪能力降低等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对沧州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的初步分析表明,地面沉降量在时空分布上与地下水开采量基本一致,地面沉降速率与地下水位呈明显的相关性。运用相关理论,对地面沉降原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德州长期过量开采深层水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以深层地下水动态、地面沉降监测及其对应的粘性地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动力学和同位素技术方法,初步查明深层水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盛期的大气降水补给;考虑地面沉降条件下,开采资源中20.6%的侧向径流补给和越流补给来自区域径流系统,反映深层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更新能力;含水层弹性释水占17.5%,其中61.9%来自粘性土的压密释水,这是产生地面沉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地面沉降日趋严重,主要是由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目前北京市地下水供水量已占北京市总供水量的2/3以上。本文对地面沉降与地下水资源进行了时间演变分析、空间对比分析、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发现北京地下水开采历史的阶段性变化与地面沉降的形成、发展、扩展和快速发展吻合极好,地面沉降范围、沉降速率与地下水开采强度和储变量及地下水位的变化相关。从区域上建立了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以及地下水储量变化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发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计算出在目前条件下(一定环境下的线性区间内),地下水位每下降1m,对应的地面沉降将达到10.12mm。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滨海平原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浙江省滨海平原地面沉降自20世纪60年代发生以来,随着地下水的不断开采,造成洪涝灾害加剧、海潮上岸、城市排水排污能力削弱,内河通航能力下降、农田长年受淹等危害,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多年来的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动态监测、调查成果,对浙江省滨海平原地面沉降历史与现状、地面沉降基本规律进行总结,提出地面沉降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天津地面沉降区地下水资源超采和涵养恢复阈值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克刚  徐鸣  于强  王威 《地下水》2010,32(1):30-33
天津市地面沉降属于典型的水资源短缺型地面沉降,发育范围广,沉降程度高,灾害损失大,有效防治天津市地面沉降的主要手段是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超采、涵养恢复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地下水流动系统和地面沉降的发育特点出发,综合分析讨论,认为天津沉降区整体上地下水已经超采,仅研究小区域地下水是否超采,存在“以小论大”的误区,宜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单位来开展超采情况评价,地下水资源实现有效涵养恢复的阈值是要求地下水位恢复至地面沉降临界水位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分析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为吴江盛泽地区科学防控地面沉降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比奥固结和地下水渗流理论,建立了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三维全耦合有限元数值模型,分别模拟预测了在建筑荷载单独作用、地下水开采单独作用及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叠加作用三种情况下,2015-09-01—2030-08-31盛泽地区逐年地面沉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建筑荷载对盛泽地区地面沉降的影响大于地下水开采。第Ⅰ黏性土弱含水层和第I承压含水层分别为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单独作用下的主压缩层,单层压缩量占比分别为43.04%和54.06%;第Ⅰ承压含水层及其上覆第Ⅰ黏性土弱含水层是二者叠加作用引发土体变形的主压缩层,其压缩量之和占总压缩量的71.30%。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单独作用下引发的地面沉降量的线性叠加之和大于二者叠加作用下引发的地面沉降量,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叠加作用引发的地面沉降具有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下水系统演化与地面沉降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地下水动态监测网、GPS监测网数据、气象监测数据与SAR数据、GIS等技术相结合,建立地下水系统演化与地面沉降过程模型,系统分析了北京地区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地面沉降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降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地下水开采量随之增大;平原区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间接导致了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的形成演化。地面沉降对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响应模式存在着季节与年际差异性,时空分布上存在不均匀性,最大地面沉降速率约为41.43 mm/a;揭示了地下水降落漏斗与地面沉降漏斗空间展布特性存在一致性,但并非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4.
刘勇  李培英  丰爱平  黄海军 《地球科学》2014,39(11):1555-1565
为了分析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动态及其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利用多年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监测数据, 发现黄河三角洲广饶县和东营区的地下水动态变化剧烈且地面沉降严重, 含水层多处于超采状态, 浅、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先后出现.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水位下降速度达2~3m/a.近年来, 东营和广饶地面沉降漏斗中心沉降量和速率分别为155.1mm、28.2mm/a和356.0mm、64.7mm/a.借助GIS技术及数理统计法, 发现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与沉降漏斗空间耦合良好, 深层地下水位与地面高程呈线性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92, 深层地下水过度开采已成为影响沉降的最根本因素.井灌区第三粘性压缩层成为地面沉降主要贡献层, 且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的地下水位已低于第三承压含水层临界水位, 沉降趋于严重.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主要对分层专门监测井进行取样,从水位、水质、水温及氘、氧-18、碳-14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本区在扇缘及以下的冲洪积平原区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呈层性,层间联系较差;运用氘、氧-18稳定同位素方法及碳-14定年确定出15个古水点,认为扇缘以下冲洪积平原区平均大致250m深度以下多出现古水点,表明深部水交替整体非常缓慢,局部滞留。据此分析,产生分层、深部交替缓慢及局部滞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黏土类地层的阻隔及地层的沉积压实,尤其是差异性压实,会形成相对封闭的滞留含水层。并认为地下水交替缓慢及局部滞留而不能及时获得补给是本区地面沉降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华北平原是世界上超采地下水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的地区。大约有70,000 km2的地下水水位低于海平面。随着近"# 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表水污染程度的增加、高层建筑的施工以及对地下水的需求与日俱增,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呈现加剧的趋势。对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提出了一套探索性的工作思路,并在基础监测设施的建设以及综合分析研究方面取得一些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区域性松散沉积层地区地面沉降的防控要求,规划评价地下水的可采资源量,根据渗流理论和土力学理论,建立了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渗流与地面沉降耦合数学模型,并考虑了含水层孔隙度、渗透系数、储水率随含水层发生固结沉降的变化特征。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以江苏省南通市地下水开采为例,基于地面沉降的控制要求,规划评价出了各乡镇各含水层的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结果表明:地下水开采布局科学规划后,总的可采资源量为17 870.56×104 m3/a,较现状开采量10 902.32×104 m3/a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地下水三维变参数非稳定流与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可以更加精确地刻画三维水文地质体的特征,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银川平原深层地下水14C年龄校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地下水14C年龄的校正精度取决于对地下水溶解无机碳演化过程中影响地下水14C活度主要因素的准确识别及其影响程度的定量评价。以银川平原为例,在进行银川平原承压水反向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的基础上,识别出影响区内深层地下水碳酸演化的主要作用并进行深层地下水14C年龄的校正。研究认为,控制银川平原深层地下水化学演化的主要反应路径为碳酸盐矿物的沉淀和长石、角闪石、石膏等矿物的溶解以及Ca-Na离子交换。地下水流路径上所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对路径上14C的浓度变化影响较小。地下水14C年龄校正结果表明,除补给区和承压水水位漏斗区外,银川平原承压水年龄均在2 000 a以上,属“古水”,天然条件下径流缓慢、地下水更新速度小。在承压水水位漏斗区外,沿地下水流方向,地下水年龄逐渐增大;而在承压水集中开采区,承压水的年龄明显小于路径上游地下水,潜水与承压水之间的垂向水力联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