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地震学和地球科学研究的杰出人物安艺敬一先生2005年5月17日在印度洋法属留尼汪岛逝世,享年75岁。安艺敬一教授被公认为是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著名的地震学家和现代理论与观测地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Quantitative Seismology被认为是地震学家的“圣经”。安艺敬一教授生于1930年3月3日,1958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66年至1984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之后任南加州大学教授和地球科学系主任。他创立了著名的南加州地震中心。1979年他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荣誉会员、美国地震学会…  相似文献   

2.
2013年10月28日,美国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郦永刚到四川省地震学会进行学术交流.省地震学会办公室负责人、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地震地质/工程地震专业委员会共计2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会议.  相似文献   

3.
Adam M.Dziewonski(1936~2016)生前是哈佛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教授,世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与地震学家.鉴于Dziewonski教授在固体地球物理领域的重要基础贡献,199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Crafoord奖(被誉为地学界的"诺贝尔奖"),1999年美国地震学会授予他Harry Fielding Reid奖章,2002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授予他William Bowie奖章.Dziewonski教授的研究注重于利用地震观测资料来探索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震源机制,他最杰出的工作包括:(1)发展了地震矩中心位置和震源机制(CMT)反演方法,建立了实时自动反演全球中大型地震震源参数的系统,以及具有搜索功能的震源参数数据库以及相关的网站;(2)发展了被地学界广泛应用的一维地球参考结构模型PREM;(3)将层析成像方法应用于地球深部结构的研究中,反演获得三维非均匀地幔的速度结构模型,以及地球内部结构间断面的深度起伏特征;(4)证实地球内核的固态性,发现地球内核的各向异性和内核最深部的结构特征.Dziewonski教授是很多地震学领域的开创者,他在地震学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地震学家以及其他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本文简要介绍了Dziewonski教授主要的科研工作、核心的学术成就及重要的学术服务贡献,并探讨了他学术研究成功的因素,希望能够对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学者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1982年12月21日至25日和1983年元月4日至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震级工作组先后分別在北京和南京召开了第三次地震震级研究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震级工作组部分成员及震级专题的研究技术人员三十八人以及在北京和南京的有关科技人员。国际地震学及地球內部物理学协会震级分级委员会“震级的物理基础工作组”主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S.J.杜达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并作学术报  相似文献   

5.
1984年12月7日,美国纽约州州立大学地质科学系Francis T.Wu教授,向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师生及云南省地震局部份科研人员作了题为“美国地震研究的现状及发展”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美国在地球物理教学和研究方面的一些观点和经验;列举了美国近代地震学研究的课题;并介绍了世界上主要的地震资料收集台网。报告中,吴教授再三强调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综合学问,涉及许多其它学科,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勉励同学  相似文献   

6.
《世界地震译丛》2006,(6):77-80
第1期(观测地震学专辑,译自《国际地震与工程地震学手册》)第17章观测地震学中的挑战(W.H.K.Lee)陈虹译(1)第19章陆地和海底的地震噪声(S.C.Webb)李纲译(15)第20章美国对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的贡献(C.R.Hutt H.F.Bolton L.G.Holcornb)吴晶译(28)第21章地震图的结构及解释(O.Kulhanek)李纲译(44)第22章数字地震信号分析(F.Scherbaum)陈虹译(62)第23章地震台阵在地震与禁核试地震学中的用途(A.Douglas)郑建常译(70)第24章监测执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地震学方法(P.G.Richards)吴晶译(83)第2期论文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试验的成败(A…  相似文献   

7.
1982年12月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所属震级分委会的震级物理基础工作组主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杜达(S.J.Duda)教授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在北京介绍了“谱震级”(spectral magnitude)的新方法,兹根据其报告及有关文献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8.
    
石耀霖  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0):3427-3428
2021年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及地球物理学系教授王仁先生诞辰百年.王仁先生为我国的塑性力学与地球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是我国将力学同构造地质学和地震学相结合的先驱. 王仁1921年1月2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48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航空工程系深造,师从国际著名非线性力学专家罗森堡(R.M.Rosenberg)教授.1950年被推荐到由国际著名塑性力学教授W.Prager创办的布朗大学应用数学部深造,1953年获得应用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布朗大学应用力学部的副研究员和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力学系助理教授.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荷兰科技合作混委会计划,国家地震局派出考察组,于1992年4月15日赴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地球科学系,就合作开展地震地球化学研究进行了15天的考察和交流。考察组在荷兰期间,受到乌特勒支大学地球科学系主席 M.J.R.Wortel 教授及地球物理学会主席 N.J.Vlaar 教授的友好接见,先后与荷兰14名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环境学和分析化学方面的科学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  相似文献   

10.
为系统总结人类在地震学方面的已有认识 ,并纪念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成立 1 0 0周年 ,IASPEI的教育委员会组织了全世界近 2 0 0名知名地震学家 ,编写了综合性的大型《国际地震和工程地震学手册》(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arthquake andEngineering Seismology)。手册的总编辑人是李宏钅监 (William H.K.L ee)、金森博雄 (HirooKaramori)和詹宁斯 (Paul C.Jennings)。该手册试图在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编写目的是 :总结已确认的观测事实 ;评述有关理论 ;概述实用的方法和技术 ;汇编基本…  相似文献   

11.
印度国家科学院(INSA)主席S.Varadarajan教授,科学技术部秘书和今天首席嘉宾V.S.Ramamurthy博士,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主席Peter Wyllie教授,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主席Claude Froidevaux教授,IASPEI秘书长E.R.Engdahl博士,亚洲地震委员会秘书长朱传镇教授,亚洲地震委员会副主席浜田和郎博士和Gary Gibson博士;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参加会前"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和交换国际培训班"的教员和学员们,来宾们,新闻记者,女士们,先生们: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谢毓寿教授九十寿辰.谢老1944年开始投身地震工作,是我国在解放前就开始从事地震学研究的少数几位地震学家之一,也是目前仍然健在的唯一一位见证和参加了我国整个现代地震学发展过程的人.  相似文献   

13.
苏《地球物理学》杂志1980年第11期载文介绍博尔特(B.Bolt)著的《地震学入门》(Earthquake:A Primer)一书,摘编如下:著名地震学家、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博尔特著的  相似文献   

14.
1984年10月1日至6日在莫斯科举行了欧洲地震委员会第十九届大会,来自世界7个国家250多人出席了会议。欧洲地震委员会建于1950年,主要致力于地震学方面的交流。它是国际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联合会(IUGG)、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  相似文献   

15.
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沙佩罗(V.A.Shapi-ro)教授应邀于1990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访问了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沙佩罗教授现任苏联地磁学科学委员会委员、构造地磁学工作组组长、苏联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学与磁力仪科学实验室主任。他领导的地磁学与磁力仪科学实验室现有科技人员24名,分5个组,分别研究地磁异常场、构造磁学(震磁效应与地震前兆)与地磁异常场的动力学、古地磁学、磁层来源的地磁场、地磁台站与地磁长期变化等。在访问期间,沙佩罗教授与国家地震局地  相似文献   

16.
日本地震学秋季大会于1986年10月7日至9日在岐阜大学教育学院召开。大会共宣读报告280余篇,三个会场同时进行。大会报告内容可分18类:构造学(31篇);地震活动及预报(31篇);震源过程(29篇);地壳构造与重力(21篇);地震工程学(21篇);地震构造学(16篇);活断层与活构造(16篇);地球内部物性(16篇);地壳变动与历史地震(13篇);普通地震学(13篇);地球内部结  相似文献   

17.
第二届大陆地震国际讨论会于1992年10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由中国国家地局主办,共同发起和资助单位还有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局、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中外地震学家、工程地震专家、社会地震学家等出席了这次盛  相似文献   

18.
《地震学报》2015,(1):207
<正>章文波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 988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日本京都大学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作为外国特别研究员在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进行学术研究;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海外)"资助回国。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期从事地震学与近场强震地震学方面的研究,并承担中国科学院大学地震学与地震工程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9.
固体地球观向流体地球观的概念更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时间内人们把地球看成为一个固体星球,忽视流体在地球动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将列举一系列的资料来证明它.此流体由H\|A\|C\|O\|N\|S组成.H (氢, 卤素和热), A (碱金属, 例如 Na, K等.), C (碳), O (氧), N (氮), S (硫族).此流体从深部外地核H, H2流向上进入地幔演化为H\|HACONS, 向上到上地幔演化为A\|HACONS, 向上进入地壳后演化为O\|HACONS. 此流体可以使固体地幔,地壳发生弱化,变软,熔融和排气,结果造成地球动力学及大地构造运动和众多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20.
应国际著名地震学家、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龙尼茨(Cinna Lomnitz)教授的邀请,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研究员马丽、陈棋福和外事办公室主任李京等一行3人,于2003年7月3~11日赴墨西哥进行了访问,就地震预测预报、地震和火山灾害的预防等学术问题,与墨方地震科研人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本文就访问情况、墨西哥地震研究机构及其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