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林业资源数据采集与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由中国林科院主持 ,由中国林科院与中国测绘院联合承担。该项目自2 0 0 1年立项以来 ,在林业科技基础数据的采集、加工、建库和共享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一、科学数据共享是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数据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充分实现科学数据价值的关键在于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当今的世界 ,科学数据已成为支持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上个世纪 90年代初以来 ,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实行国有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2.
地理信息网络共享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地学信息对地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目前互联网上地学信息共享的现状探讨了地理信息网络共享的意义,对基于元数据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地学数据共享的两种机制做了综述,认为地学元数据的可视化查询检索和网络数据融合服务是地理信息网络共享的重要发展方向,最后探讨了将来地理信息网络共享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科学基础设施,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可促进科技原始性创新, 提高国家科技竞争 能力。本文回顾我国近年推动科学数据共享方面的工作, 指出科学数据共享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 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在共享理念、数据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探索科学数据共享今 后发展的重点和工作方法。具体结合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建设实践, 提出搭建科学数据交换 平台, 构建科学数据共享联盟; 将科学数据共享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实行主动服务; 建立强大的科 学数据搜索引擎; 重视文档、信息服务等。  相似文献   

4.
一、总论林业资源数据采集项目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林业重点工程、林业典型生态区、全国自然保护区、林业法律法规、林业生态定位站和林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数据。为使这些数据充分发挥作用 ,除了公开出版外 ,主要展现和利用这些数据的方法是网上共享。因此 ,相应的数据集成系统和网络共享系统的建设就成为这些林业数据共享应用的必要条件。这个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硬件平台建设、软件平台建设和共享平台建设。 二、硬件平台建设1 工作背景(1 )工作任务 :本系统的任务是标准化和规范化已有的数据库和数据资料 ;统一管理四大类林业资源 :①林…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系统项目建设过程中 ,通过对极地科学数据管理现状以及数据分布情况、数据类型等因素进行分析 ,提出数据资源的组织及其表达形式两个关键问题 ,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结果表明 ,用户对数据共享的持续需求、顺达的行政支持、明确易行的技术要求以及稳定的经费支持是解决数据资源组织问题的关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涉及到数据资源组织问题的解决措施都是立足于对上述 4个方面的思考。针对数据的表达形式问题 ,在数据库系统设计中 ,数据的表达形式研究包括了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结构设计等环节。将基础数据表示为数据集和数据说明 (元数据 ) ,后者通过标准化、格式化后作为元数据库与前者 (数据库 )关联。同时 ,将元数据库从纯粹的数据说明集合扩展成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在实际开发过程中 ,运用上述设计思路解决了极地科学数据种类多、零散、结构复杂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6.
积累、管理和共享科学数据是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科研、监测的日常工作之一。基于“沙坡头站动态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沙坡头站荒漠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结构、后台管理、数据共享服务方式及Web页面与用户的交互性等方面均有优化提高,用户将更加快捷、直观地了解沙坡头站监测数据的管理与集成,有效使用和共享数据。该信息系统将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搭建长期、综合的数据与信息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张洁  杨滨  张侠 《极地研究》2004,16(2):151-158
本文简述了2003-2004年期间中国第18、19次南极考察和第2次北极考察的数据汇交和共享工作的进展情况。以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为数据发布基础平台,利用ASP.NET技术开发动态数据库驱动的网站,通过“中国极地数据库网站”和“中国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网”向用户提供公益性的数据共享服务。2003-2004年发布新的数据集406个,新增记录100多万条。  相似文献   

8.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80年来,十分重视野外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研究所建立了4个野外观测研究网络,引领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了2个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数据中心,1个数据出版系统并于2016年加入了世界数据系统;拥有2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中国科学院野外研究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本文回顾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物候观测网和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站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的发展历程。地理资源所台站(网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了中国野外观测研究事业的发展,支撑了地理学、生态学等重要科学成果产出,科技支撑能力和示范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以及南方山地丘陵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地球系统科学、野外台站、资源环境等学科和领域最大的科学数据汇聚中心,数据共享服务成效显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在未来发展中,地理资源所将充分发挥野外台站(网络)综合中心作用,强化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物候等观测研究网络的能力建设,稳步提升野外观测研究站条件保障能力和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汇聚能力、分析挖掘能力以及共享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和引领中国科学数据的共享,在科学研究和支撑国家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据分类是数据组织、管理与数据共享工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地球系统的圈层结构、研究每个圈层的主要学科和每个学科的主要数据内容,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为14个一级类、88个二级类。该分类体系在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项目——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中得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大地测量技术在我国地质勘测以及其他领域当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大地测量数据可以为土地规划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基础。本文重点针对大地测量数据共享环境的建立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对大地测量生产、大地测量数据应用以及相关服务模式等进行了阐述,有效地提出了大地测量数据共享环境的相关概念,同时建立起了大地测量数据共享体系结构,对推动大地测量技术的高层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