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天山东段入工增水工程实施方案”于1995年12月经专家评审通过,1996年1月开始启动。针对方案实施两年来出现的技术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1实施人工均水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表明,实施天山东段入工增水工程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1)天山东段东西向横亘于哈密地区中部,绝大部分由山间盆地、谷地和山地组成,属典型温带山地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00mm左右。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少雨年份往往出现严重旱情,造成农牧业减产。有的年份虽然雨水较多,但由于季节分布不匀,形成季节于旱。分析30多年的气象资料得…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黑龙江省水资源短缺的现状,阐述了人工增雪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概述了国内外人工增雪的发展及现状,分析了人工增雪的气候特征以及黑龙江省开展冬季人工增雪的现实意义、现有基础及预期目标,从而提出研究开展冬季人工增雪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统计检验和回归分析两种数理统计方法,对吐鲁番1997-2000年山区人工增水作业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作业影响区内作业年份5-6月平均流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运用非随机实验,在现阶段公认可行的人工增雨效果分析方法——图示分析法、双比分析法和降水量区域历史回归分析法。分析出2000年9月15日~10月20日,在青海省东部地区进行的高炮人工增水作业平均增加雨量为7.01mm,增加的水量为1.4亿m^3。  相似文献   

5.
辽宁冬季人工增雪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辽宁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概述了国内外人工增雪的现状和人工增雪机理及辽宁开展人工增雪的必要性、现有基础及预期达到的目标,提出研究开展冬季人工增雪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辽宁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概述了国内外人工增雪的现状和人工增雪机理及辽宁开展人工增雪的必要性、现有基础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提出研究开展冬季人工增雪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克拉玛依山区人工增水效果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4~1995年12年的资料,仍以年径流量作统计参量,对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主要供水源的白杨河上游进行的山区人工增水效果做了重新评价。结果表明,在人工增水期间,白杨河年径流量在α=0.025的显著性水平上增长,其中90%概率的相对增率为11.6%。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汾河流域40a气象、水文资料的分析,结合现阶段人工增雨技术的研究,以增加水库蓄水量为目的,设计科学可行的人工增雨方案,并对可能的投入和预期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研究,为通过人工增雨增加水库蓄水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8年12月24日,省气象局组织召开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人工增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省级专家论证会。由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水利厅、省环保局、省林业局、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和省气象局等单位专家经过认真讨论审议,一致同意通过青海湖流域人工增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就生态保护及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月中其它工程的衔接、投资概算等方面提出了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10.
人工增雪对冬麦冻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子毅  贾昭茂 《气象》1997,23(9):27-30
自1978年以来,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对冬季层状云飞机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冷云催化剂进行人工增雪作业,对18个非播云年和17个播云年的冬麦冻害做了对比,在播云期内冬小麦年平均冻害面积减少80%以上。对3个主要因素(麦种改良、冬季气温升高和人工增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播云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考察分析了东天山南坡(吐鲁番段)人工增水潜力。研究表明,虽然盆地平原降水甚微,但山区具有可观的云水资源,并集中在6、7、8三个月。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作业,增加降水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13.
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人工增雪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一次人工增雪作业的分析研究,以常规测站资料、GMS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为依据,对天气系统的催化部位以及人工催化的时间进行了探讨,并依据收集到的地面降水资料,客观的分析了增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春季空中水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采用动力气象学原理计算了青海高原东北部春季水汽输送、辐合辐散情况 ,利用微波辐射计观测总水汽含量 (V)、液态水 (L)的情况。经计算 ,青海高原东北部大气水汽状况为输入大于输出 ,且有近 83%的水汽影响该地区后移出青海 ,有较大的潜在水资源 ;从液态水含量情况来看 ,尽管水汽含量比平原地区少 ,但液态水含量却比平原地区偏高。另外还计算了 1997年 3月下旬至 5月上旬的云总凝结水和降水效率 ,大气总凝结水量为 2 84× 10 8t,但实际降水量为 34× 10 \+8t,平均降水效率为 0 .12。如果能提高 1%的降水效率 ,则可增加约 2 .5× 10 8t降水 ,且具有较好的人工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15.
本项目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青海省气象局和河南省气象局参加的“十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的第6课题,2001年底正式启动。 攻关目标:研制开发和集成人工增雨综合监测和催化作业技术,通过实施有科学设计的示范试验,研究我国典型地区主要降水天气系统的云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潜力,建立适合这类地区人工增雨的综合监测、催化作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哈密地区6站1975—2014年逐日地面水汽压和降水量资料,计算了哈密各站的大气可降水量、有效空中水资源量、自然降水产出率和人工增水潜力值,并分析了各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哈密地区年平均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为2560~4327 mm,年均有效空中水资源量约为232~828 mm,占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1/4~1/10;年均自然降水产出率在9%~28%,自然降水产出率与降水量成正比关系。哈密地区的年人工增水潜力理论计算值在844~2399 mm之间,潜力值在夏季最大,巴里坤和伊吾明显多于其它区域。  相似文献   

17.
将辽宁作为一个闭合区域,从水资源平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1991~2004年辽宁的水资源状况及降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评估人工增雨量对水资源量贡献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受经济、技术、装备等影响,地面人工增水作业更具普适性,但其精准作业难度高,导致人工增水作业效果的提升较为困难。为此,基于2017—2022年5—9月巴音布鲁克山区18个观测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协同克里金插值法,K-Means聚类分组法,基于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布,从宏观层面上对人工增水作业布局的合理性开展分析,以期科学化开展增水作业,从而有效提高作业效益。结果显示:(1)在空间插值中,小雨的相对误差最小,插值精度最高,而大雨相反,导致“平滑效应”明显,不确定性较大。(2)暖季月均降水量自西向东呈减少趋势,高值区多位于中部和东北部沿山区域,发生的降水事件以小雨为主,而大雨虽然频率低,次数少,但和小雨一样是影响降水量变化的主要量级。(3)现用人工增水作业点的适宜性大多一般,受小雨和中雨月均频率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而在宏观地理上,西部作业点布设的适宜性较东部高。(4)降水空间分布受西风环流和地势影响较大,因而作业布局合理性上,西部区域和北部区域最好。(5)根据地理特点,北部地势复杂,适宜选择西低东高的山面建立地面烟炉,西部地势平坦,适宜建立作业方向为NNW的流动火箭。  相似文献   

19.
多普勒天气雷达在人工增雪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秀玲 《气象科技》2008,36(5):631-633
通过对2007年3月2~5日发生在河北省的一次大范围暴雪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PPI径向速度和强度特征分析,发现强降雪形成、发展、加强、维持与消散的各个阶段在径向速度和强度上有明显的体现.低层辐合和暖平流、"牛眼"形结构的出现.预示着降雪加强;暖平流从低层到高层逐渐消失,预示着降水的减弱;一定范围的30dBz强回波中心持续一定的时间,就有可能产生强降雪.人工增雪应在降雪加强阶段进行;可参考"零度层亮带"所在的高度确定火箭发射仰角.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04年12月21-23日一次发生在内蒙古西部大范围明显强降雪过程相关资料及同步进行的地面火箭人工增雪作业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火箭作业区下游雪量增加是由人工影响造成的可能性的解释,以期达到进一步提高地面火箭人工增雪作业中科技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