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铸体薄片、AxioVision图像分析、岩芯常规分析、地层水测试等方法,在明确了碳酸盐胶结物类型的基础上,采用多方法进行了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测定,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北部沙湾组碳酸盐胶结物差异性分布控制因素,并揭示了其对储层物性、油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车北地区沙湾组储层中发育大量的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不均匀...  相似文献   

2.
赵晓东  杨少春  鞠小玉  陈刚强  许涛 《地质论评》2021,67(2):67030014-67030015
通过铸体薄片、AxioVision图像分析、岩芯常规分析、地层水测试等方法,在明确了碳酸盐胶结物类型的基础上,采用多方法进行了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测定,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北部沙湾组碳酸盐胶结物差异性分布控制因素,并揭示了其对储层物性、油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车北地区沙湾组储层中发育大量的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不均匀充填部分原生粒间孔,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在岩芯常规测定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基础上,利用多次数、多视域的AxioVision图像分析补充测定了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与岩芯常规测定结果对比相对误差-0.14,弥补了数据点的不足。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平面上具有“北高南低”的差异性分布特征,胶结物形成于封闭性好、水体交替停滞的还原环境中,地层水Ca2+含量的差异决定了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的差异,而地层水Ca2+含量的差异主要受古地貌控制,古高地水体较浅易富集Ca2+是CaCO3沉淀的良好场所,沉积微相在局部井区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碳酸盐胶结物差异性导致研究区储层物性具有“双峰值”特征,并造成了高黏超稠油油藏复杂的油水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东河砂岩是我国典型的深埋海相碎屑岩优质储层,储集砂体物性好,但受碳酸盐胶结物影响导致非均质性较强。为了更准确地预测优质储层发育带,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大量薄片鉴定及碳氧同位素和阴极发光资料分析,对哈拉哈塘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碳酸盐胶结物宏观及微观沉积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前滨及上临滨相带砂岩含油性较好,不含油的含碳酸盐胶结物砂层主要有Ⅰ类生物潜穴型、Ⅱ类层理纹层型、Ⅲ类薄层灰质砂岩型和Ⅳ类钙质砂岩团块型4种岩性组合;碳酸盐胶结物主要类型为方解石,其次为铁方解石,主要填充在溶蚀粒间孔及碎屑颗粒粒内溶孔中。东河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有机酸脱羧成因,常见于Ⅱ、Ⅲ类岩性组合;少量生物成因及沉积暴露成因,主要见于Ⅰ类和Ⅳ类岩性组合。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δ13C较高的关键原因是东侧轮南低凸起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侵蚀溶蚀供给。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古近系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碳酸盐胶结物是东营凹陷砂岩储层的主要胶结物。东营凹陷中的碳酸盐胶结物在纵向上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含量具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而且厚度较大的含碳酸盐胶结物砂层在层位上主要分布于沙三段,其次分布于沙一段和沙二段,在沙四段钙质砂岩层的分布仅出现于凹陷周边的少许地区。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中部中央隆起带和南部斜坡带碳酸盐胶结物的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北部陡坡带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较南部斜坡带大,而且在相同埋藏深度条件下,北部和南部都比中部的碳酸盐含量要高;在断裂构造带,碳酸盐含量分布分散,含量范围跨度大,而在洼陷带分布深度一般比较集中,含量范围跨度小。碳酸盐胶结物砂岩层发育的有利相带为近岸水下扇、水下冲积扇、深水浊积扇等分选较差的沉积相;而且碳酸盐总体表现为在粒度粗的砂岩中含量较高。在相同埋深条件下,砂岩层的厚度越小,碳酸盐胶结作用越强。当砂岩层围岩为碳酸盐岩或厚的泥岩时,在砂岩层内部易形成高碳酸盐含量、胶结作用强烈的含碳酸盐胶结物。  相似文献   

5.
《四川地质学报》2016,(4):541-547
碳酸盐胶结物是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砂岩储层中最重要的自生矿物,其发育严重影响储层质量。通过测试分析,该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不含铁的微晶方解石和含铁的亮晶方解石;前者形成于早期,后者形成于晚期。无铁方解石主要是从沉积物饱和的碱性孔隙水中直接析出沉淀;含铁亮晶方解石演化发育较复杂。通过该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分析,δ~(18)OPDB值为-22.5‰~-19.4‰,大部分为-8.4‰~-4.6‰。通过碳氧同位素计算古盐度和古温度,确定方解石胶结物形成环境为淡水,含铁的亮晶方解石形成温度在97℃~121℃之间,与碳酸盐包裹体测出的均一温度大致相符。碳同位素偏负的原因则可能是因为有机轻碳的加入,而有机物在高温高压下脱羧产生的有机酸与粘土矿物反应产的钙离子则为碳酸盐胶结物提供了成岩作用的Ca~(2+)来源。  相似文献   

6.
碳酸盐胶结物是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砂岩储层中最重要的自生矿物,其发育严重影响储层质量。通过测试分析,该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不含铁的微晶方解石和含铁的亮晶方解石;前者形成于早期,后者形成于晚期。无铁方解石主要是从沉积物饱和的碱性孔隙水中直接析出沉淀;含铁亮晶方解石演化发育较复杂。通过该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分析,δ~(18)OPDB值为-22.5‰~-19.4‰,大部分为-8.4‰~-4.6‰。通过碳氧同位素计算古盐度和古温度,确定方解石胶结物形成环境为淡水,含铁的亮晶方解石形成温度在97℃~121℃之间,与碳酸盐包裹体测出的均一温度大致相符。碳同位素偏负的原因则可能是因为有机轻碳的加入,而有机物在高温高压下脱羧产生的有机酸与粘土矿物反应产的钙离子则为碳酸盐胶结物提供了成岩作用的Ca~(2+)来源。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胶结物是一类砂岩储层中最常见的成岩胶结交代物.厘清碳酸盐胶结物的发育特征、期次及其含量,可定量分析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质量的影响程度.以文昌A凹陷珠海组海陆过渡相砂岩储层的碳酸盐胶结作用为研究重点,分凹陷中心与近珠三南断裂两个主体区域,利用岩石学分析、铸体薄片显微镜下鉴定、阴极发光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明确了...  相似文献   

8.
车排子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其中-新生界已发现有砂岩型铀矿,前人针对该地区铀成矿前景及找矿方向进行了一定的论述,但铀控矿因素尚不明朗。文章通过车排子地区铀矿勘查钻孔、部分石油钻孔柱状图、柱状对比图以及天然伽马值等资料,以沙湾组一段3砂组为例,对砂岩型铀控矿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车排子地区中-新生代地层呈向南倾的缓坡,新地层多超覆在老地层之上,对后期含氧含铀水广泛入渗较不利;逆时针旋转构造作用使沙湾组尖灭带呈北东走向,东北部埋深浅处为现今地下水补给区,西南部埋深深处为现今地下水局部排泄源;沙湾组一段3砂组西北部发育来自北部方向扎伊尔山的“近源”扇三角洲砂体,南部和中东部发育来自西南方向“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在研究区中北部,双物源砂体叠置连通,“近源”砂体中自北西向南东发育的氧化带延入“远源”辫状河砂体,在其前锋线附近形成和发育放射性异常或铀矿化,具有较好的砂岩型铀成矿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以及岩石物性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林西组地层碎屑岩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及溶蚀作用。砂岩胶结物主要为黏土矿物、硅质矿物及碳酸盐矿物3种,其中黏土胶结物出现最多,以伊利石为主,绿泥石次之;碳酸盐胶结物以方解石为主;硅质胶结主要表现为石英次生加大和自生微晶石英。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o)、泥岩伊利石/蒙皂石(I/S)中的S(%)含量、石英次生加大级别、颗粒接触类型、伊利石结晶度等多项数据指标显示林西地区林西组碎屑岩处于晚成岩阶段。储层物性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溶蚀作用使储层孔隙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不整合面附近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和碳酸盐胶结物相对发育.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认为碳酸盐胶结物是研究区砂岩最主要的胶结物成分,其主要类型为(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垂向上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多集中分布在白垩系和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之下约100 m的范围之内.碳、氧同位素分析以及泥岩中各元素测试结果表明,大气淡水通过永进地区白垩系和侏罗系之间存在的角度不整合对其下伏地层物性作用不明显,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和孔隙发育主要与有机酸关系密切.在有机酸作用下,早期发育的碳酸盐胶结物、长石碎屑颗粒以及粘土矿物为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溶解的物质在酸性流体作用下运移至不整合面附近重新沉淀,造成高孔隙度和高含量碳酸盐胶结物在深度上具有重叠的特征.由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时代晚而且储层未受到其他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明显改造,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和面孔率呈互相补偿的关系, 表明了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物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家口北部是河北省重要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富集区.区内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和控矿因素相似,矿化形成均与燕山期酸性小岩体侵入变质结晶基底有关.区域多金属矿床化探异常具可对比性.化探异常图显示区内多金属矿床与化探异常在地表总体呈现无偏性空间分布特征,化探数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成矿元素相关性在水系沉积物中未发生改变.据此可将原生晕...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东北部拱王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况明生  李吉均 《冰川冻土》1997,19(4):366-372
云南省东北部的拱王山海拔3100m以上的山地发生过第四纪冰川作用,典型的冰川遗迹集中分布在轿子山峰附近和妖精塘-牛洞坪两个地区,遗存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蚀岩盆和侧碛堤。根据冰川地貌的组合特征,以及它们生成的先后顺序,将拱王山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末次冰期的倒数第二期冰期。  相似文献   

13.
平面裂隙参数计算及其对浆液流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从层流到紊流的多阶段稳定压水试验的压力-流量曲线反算裂隙张开度、粗糙度及地下水影响半径等裂隙参数。建立了平面裂隙中浆液流动的力学模型,并分析了对浆液流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序列与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胡东生  张华京 《地质学报》2000,74(4):363-370
在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选择其腹地系列剖面的沉积物记录进行地层气候学和同位素气候学的研究。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同位素丰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十分吻合,其时间尺度和分辨率也能够互为补偿,在较大范围内覆盖了32ka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化。更为有意义的是,清晰准确地检出新仙女木期气候冷干颤动事件,用同位素丰度变化拟合的降温幅度可达11C;并且识别出“仙女木期”(包括老-中-新仙女木事件)高分辩率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高先志  陈发景 《地球科学》2002,27(6):757-762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是一个以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为烃源岩的含油气系统, 产油气层位主要是第三系.逆断层及相关褶皱组合构成柴北缘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渐新世晚期(E32) 与上新世末到第四纪(N23—Q) 是柴北缘构造变形和圈闭形成的重要时期, 第三系油气成藏也主要发生在这2个关键时期.油藏原油组成和石油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证明第三系油气藏存在不同期次的油气充注历史.下第三系的油气藏存在2期油气充注, 渐新世断层活动破坏侏罗系古油藏并连通侏罗系烃源岩, 导致古油藏中的低成熟石油和侏罗系烃源岩新生的成熟油气沿断层运移到下第三系圈闭中, 构成第1期油气充注; 上新世末到第四纪(N23—Q) 期间, 继续活动的断层导致侏罗系烃源岩高成熟油气沿断层运移到下第三系圈闭中, 形成第2期油气充注.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为一期充注, 即在上新世末到第四纪(N23—Q) 新生断层破坏下第三系油气藏, 部分油气沿断层充注到上第三系合适的圈闭中形成次生油气藏.在柴北缘第三系油气藏形成过程中, 断层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指出该区地下水质量在我国南方为较差地区,潜水水质自西部至东部沿海逐渐变差,由HCO3型淡水向Cl.HCO3型或Cl型咸水过渡。全区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经济发达、工业密集城市及乡镇受污染较为严重,水质显著恶化,城市主要污染指标有NO2-、NH4 、有机物等。并论述了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与保护地下水资源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东亚石炭-二叠纪有孔虫迁移与海水进退规程的相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炳川 《地球学报》1996,17(Z1):155-163
亚洲东部石炭-二叠纪生物地层,沿北纬42°左右存在一条质变线。此线南北海水进退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反映了海水南北方向的4次活动过程:早石炭世早与早二叠世,自南而北;中晚石炭世与晚二叠世,自北而南。生物最低层位的变化情况,反映了生物也经历了相应的南北方向的4次迁移过程。这种迁移可能与气候的冷暖变化有关,而海水运动可能源于地球自转速率的不均衡,甚至气候的变化最终也是地球自转不均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开采条件下河北平原中部咸淡水界面下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平原中部上层咸水入侵下层淡水已造成局部地下水污染,本文调查统计了地下水质监测资料和2700多眼深井孔的测井物探资料。以水化学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采利用状况入手,对研究区咸淡水界面下移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咸淡水界面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均下移约0.4m,开采地下水造成上下层水头压力变化,加大上部浅层水向下越流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水沙时空变化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量评价三峡蓄水后长江中游流域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为长江中游生态保护和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变化范围法分析了长江干流5个水文站的流量、含沙量日均数据,定量评估了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中游水沙变化度最大的江段和水文指标类别,及其对应的生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后,下游河道含沙量的变化度远大于流量,除城陵矶站外,含沙量较蓄水前有了大幅度下降,宜昌站的含沙量下降幅度达到了一个数量级,洞庭湖对长江干流含沙量有明显的调蓄作用。流量的变化度随着与大坝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在7~11月流量下降幅度明显。这些水文节律的变化将影响下游鱼类产卵栖息地以及滞洪区水生生物与周边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河道演变与洪灾发展的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的河道在科氏力、掀斜构造活动的影响下,长期南移.在主泓南移、气候由湿变干、分汊淤浅的背景下,大量人口由北方迁入,促使沿长江主泓的围堤迅速发展.原先多汊分流的河道,演变为被围堤约束的狭窄河道.水沙集中于狭窄的堤围河道,洪峰难以调节,泥沙淤高河床,形成水涨堤高、堤高水涨的恶性循环.宋末至明代,是长江中游围堤基本成型与完善,也是洪水位不断抬升,洪灾不断加剧的时期,说明洪灾加剧与围堤密不可分.现有的防洪方针,延续了历史上"抗拒洪水"的思路,没有体现"与洪水共处"的原则,需要进行反思.建议采取"疏导为本"的防洪方针,恢复与增加长江中游分流汊道,扩大江河行洪能力,分散泥沙淤积,以达到可持续治洪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