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哈尼族普遍重视的三大节日是砣札札、札勒特和昂玛突。从天文历法角度进行考察,它们是源于古代十月太阳历的安排,前两个是在夏至和冬至的前夕分别两次过“年”。十月太阳历废止后,虽然出于民族感情依然保留,但受外界阴阳合历的影响,其节期发生了变更。另外,昂玛突是农耕礼仪中重要的春祈,与龙头节、社目节、上巳节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孟冬·十月 农历十月,冬季的第一个月,又叫“孟冬”,按地支排列,是地支的最后一个月——建亥之月(猪月)。按古代月份与音律的关系,十月对应“应钟”,大致相当于现代音律中的B调。  相似文献   

3.
布朗族使用傣历(祖葛历),以月份结合物候变化指导生产,生活中使用7d(天)为1轮的纪日制度,并将7个日名赋予不同寓意。这种状况可能距今只有200余年的历史,在此以前的历法,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被完全淡忘了,但从其先民的崖画和口头流传的传说中,有阴阳并重、同时崇拜太阳和月亮的内容看,是处于阴阳合历初期的“物候历”,其内容应与佤族(清朝时分化)的阴阳历相似。  相似文献   

4.
布朗族使用傣历(祖葛历),以月份结合物候变化指导生产,生活中使用7d(天)为1轮的纪日制度,并将7个日名赋予不同寓意。这种状况可能距今只有200余年的历史,在此以前的历法,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被完全淡忘了,但从其先民的崖画和口头流传的传说中,有阴阳并重、同时崇拜太阳和月亮的内容看,是处于阴阳合历初期的“物候历”,其内容应与佤族(清朝时分化)的阴阳历相似。  相似文献   

5.
这一讲,我们从北斗七星移到中国星空的最核心区域——北极星及其所在的紫微垣。 “紫微垣”是天上的三个“城堡”之一,这三个城堡统称“三垣”,“垣”即墙,每一垣有两道用星星联成的墙围出了一块近圆形的天区,这“三垣”都在北天球,以北极为中心的叫“紫微垣”,另外两个是“太微垣”和“天市垣”。  相似文献   

6.
理论天体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8月22—28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昆仑宾馆召开。这个会议是由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天体物理”和“星系与宇宙学”两个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会前,于8月15日—21日,还由这两个专业委员会举办了一期宇宙学暑期讲习班。 参加宇宙学暑期讲习班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工作者三十余人。这次讲习班由方励之作了宇宙  相似文献   

7.
“金九银十”如今已经成了各行业商家形容一年一度销售旺季的通用语,其实秋高气爽的九月和十月,更是天文观测的好时机。首先,经历了整个夏天的阴雨,秋季的晴天数会比较多,这点在我国北方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其次,这段时间夜晚的天气还不算太冷,即使观测整夜也不会太痛苦。十月夜空的看点还不少,虽然日落时金星和火星的地平高度已经非常低了,观测条件较差,但木星刚过冲日,正是比较理想的观测时期。此外猎户座流星雨也将在本月迎来极大,只是观测会受到月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心系宇宙     
心系宇宙记得小时候我就对天空充满着无限的憧憬和迷惑,我不知道,“天”究竟是什么东酉?天有没有边际?这些古老而又无法理喻的问题一直似惑非惑地陪伴我到现在。如今,对科学的崇拜和爱好不断地促使我对自然界的事物保持着新鲜与神秘的感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管我...  相似文献   

9.
去年年未,美国科学家借助两台空间望远镜的帮助,成功揭开了有关人类有记录以来首颗超新星爆发的一些谜团,那次超新星爆发出现在1800多年前,即中国的东汉时期。这颗超新星就是《后汉书》中记载的中平二年十月出现的“客星”,它爆发后的遗迹称为P.CW86。  相似文献   

10.
十月太阳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太阳历,首先是彝族中进行实施地口头调查获得,继而在哈尼族、僳僳族中均有发现。随后有人认为口头调查不可靠,从未见有彝文和汉文记载,进而提出彝族自古使用的就是十二月,所谓十月历是有经编出来编人的,但近年来多方发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有关十月的历的彝文典籍,发现了《天文历法史》、等。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原始的历法,是将一年分成10个月、每个月固定为36天,另外5~6天余日用于过新年,简称十月历。在受到汉族的农历影响、接受了一年分成12个月的概念后,十月历与十二月历被混淆在一起,出现了有月份重叠的现象,即在生活中,注重以十二生肖纪日,以物候指导生产,纪月相当模糊,相差几天也无所谓的局面。 据哈尼族的神话传说和云南绿春县的白氏家谱分析,哈尼族从使用十月历转向接受十二月历的概念,约开始于公元14世纪,而后逐渐扩展开来,十月历渐渐被淡忘。但是,转向完全使用农历,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直至1950年还没有完成这一转变过程,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极端缓慢,交通困难,很少与外部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2.
论彝族新年     
彝族在一年内要过两次新年,是源于传统的天文历法十月太阳历中原始的阴阳观念,上半年1至5月为阳年,下半年6至10月为阴年。十月历的创立原是以观测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为基础,参照北斗星座的斗柄指向,制定每月36天、10个月360天、剩余5至6天安排过新年的太阳历。本文对北斗星座存在着岁差和自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证明其不可长期定季节。十月历的原貌应是观测太阳达到北、南回归线时,分别以夏至日、冬至日作为阴年和阳年的开始,冬天的新年十月年占有4天余日,夏天的新年火把节占有1至2天余日。  相似文献   

13.
十月历在历史上的存在,已有彝文文献的发掘证据,并可从中窥视其演变脉络。原是1年分成阳年和阴年两半,以五行循环2次或以十兽纪月;继而改以五行代表三季,每季含阳和阴2个阳历月分;受汉族农历影响后,再把五季改造成四季,吸收十二生肖纪日纪年,改以数字纪月,为过渡到改行十二月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天文方面呈现为“物候历”、太阳历和阴阳合历等等,曾在历史上长期并存使用,与各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种现象与民族的迁徙紧密联系,早期的越人和羌人迁徙云南,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甚至是新石器时期。大规模的迁徙意味着文化的迁徙,迁徙可促进文化的发展,也可使文化倒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能否与外界进行交流,吸取先进的成分来发展自己。认同他人的某些传统内容,也会形成地域性的共同文化现象,除历法外,鼓文化也是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5.
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其天文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次沅 《天文学进展》2001,19(2):94-100
《夏商周断代工程》由文献,考古,古文字,碳14测年和天文学待方面的专家联合攻关,致车于推进我国早期年代学研究的发展,天文学在五星聚合,三代大火,国外天象,仲康日食,夏小正,禹伐三苗,甲骨文天象,武王伐纣,天再旦,金文历谱,周代历法,计算中心等专题中起了主要或重要作用,天文方法确定的宾组月食,武王伐纣和天再旦年代被作为断代工程结论而采用,成为夏商周年的重要支撑点,铜器铭文中的朋相记录也是西周列王年代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史记-历术甲子篇〉给出了一个76年周期中各历年的年首,月数和冬至、但由于没有推大小月。闰月和24节气的方法。仍得不到完整的历谱、本义分析了〈历术甲子篇〉的基本条件,由此出发推导出原文的全部数据.分析原文的数学逻辑,同时发现原文所置的闰年也同样符合这一方法.本文按同样原则设想了置大小月,置24节气,置闰月的方法,这样方可得到完整的历谱.本文还对〈历术甲子篇〉的实用性和误差进行了讨论.指出简单易行的改进方法.并对中国古代历法的某些原则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7.
作者曾在“<史记历术甲子篇>探讨”一文中分析了<甲子篇>的数学逻辑,提出完算完整的<甲子篇>历谱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现用计算机排算出一个76年周期的<甲子篇>四分法历谱以及同一时期的<太初历>八十一分法历谱,并与江曰桢、陈垣的历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