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531年长江上中游与汉江流域水资源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中国500年旱涝分布图集及汉江和长江上中游流域10个代表站1953—2000年5~9月降水总量资料,建立了汉江和长江上中游流域近531年的旱涝等级序列,分析了两江旱涝变化特征及汉江流域旱涝等级与水量的关系。使用χ2检验分析两江旱涝一致性,得出汉江为大旱或长江为大涝时,两江一致性最好。通过年代水资源的丰枯指数分析表明,两江同时出现丰水年的几率较大,汉江干旱具有相对集中且持续时间长的特征。长江上中游和汉江水资源分别是18和19世纪最丰沛,17和20世纪相应短缺,两江水资源的世纪变化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2005年汉江秋汛气象水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气象卫星、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水文部门提供的中尺度水情观测资料对2005年汉江秋汛进行气象水文特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汉江秋汛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弱密切相关;在汉江上游整个流域累计面雨量达到100mm以上,如果汉江上游地区再出现一场强暴雨,将造成汉江流域发生较大的洪水;汉江上游强降水是由中尺度系统造成的,中β暴雨云团存在合并-加强-分裂的过程,其合并加强的方式有气旋式和追赶式两种;2005年汉江秋汛是仅次于1983年的大洪水,洪水的形成与降水和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汉江上游洪水的流量差与区域降水的累积值有很好的相关,洪峰由区域性的强降水造成;汉江上游洪水传播的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由石泉到丹江口水库洪水传播的时间为36~48h,其中石泉到白河平均传播时间为24 h,白河到丹江口传播时间为12~18 h;根据降水预报,运用库容和水位的统计关系,按照一定的算法可以预测水库水位。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安康、石泉两地水情观测资料,对2011年汉江流域秋汛进行了气象水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汉江流域秋汛属于典型的华西秋雨形势。西部低槽槽底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与剐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交汇于关中陕南地区,是汉江流域秋汛产生的有利天气背景}2011年汉江流域秋汛期间。台风外围的偏东气流与剐高外围的偏东气流汇合.并在西进中在四川东部形成偏南气流,为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f汉江流域面雨量同安康、石泉两地的入库流量有着相同的升降趋势,在汉江流域面雨量出现明显的雨强之后的48h到72h内.对应着入库流量的峰值出现。面雨量预报在汉江流域防汛工作、生产调蓄调度中,可以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投入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1961-2005年历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5 a流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安康站径流量的相关计算,建立了天然径流量气候模型,并分析了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 近45 a来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递减趋势,90年代以后减少更为显著。2) 在过去45 a中,汉江上游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961年以来,汉江上游径流量大体经历了两个丰水段和两个枯水段;1985年发生跃变,以前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以后呈下降趋势。3) 径流量与区域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而与年降水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年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利用汉江流域16个气象观测台站1961—2010年秋汛期(9—10月)逐候降水资料,计算了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并建立了相应的序列,结合秋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确定汉江流域秋汛期典型旱涝年。同时,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及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同期海温和500 hPa高度场资料,采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典型旱涝年与前期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印度洋、赤道中太平洋、北太平洋为3个海温关键区,当这3个海区海温发生异常时,影响汉江流域秋雨的主要系统(印缅槽、贝湖槽、东西伯利亚高压和乌拉尔山高压)也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导致PCD和降雨量异常,引发汉江流域洪涝或干旱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将前期海温异常作为判断汉江流域秋汛期降水量多少及PCD强弱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汉江上游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1961-2005年历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5 a流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安康站径流量的相关计算,建立了天然径流量气候模型,并分析了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 近45 a来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递减趋势,90年代以后减少更为显著。2) 在过去45 a中,汉江上游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961年以来,汉江上游径流量大体经历了两个丰水段和两个枯水段;1985年发生跃变,以前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以后呈下降趋势。3) 径流量与区域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而与年降水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年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利用汉江上游流域21个测站1971~2011年汛期(5~10月)逐日降水资料及安康和石泉2000~2011年逐日库流量资料,采用距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及重标极差R/S分形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面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月、日面雨量极大值均发生在7月;20世纪80年代为汉江上游流域丰水期,90年代为明显少雨期,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逐渐增长,突变点为2005年,面雨量总体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9月,且日面雨量在50.0 mm及以上的强降水,仅7月就占了一半以上;7月和9月发生3 d以上集中强降水过程的频次显著偏高,20世纪80年代为集中强降水过程的频发期,90年代频次明显下降,21世纪以来频次明显增多,这与汉江流域汛期面雨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相一致。另外,Hurst分形指数为0.690,表明未来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面雨量具有持久性和长效记忆效应,未来雨量虽仍存在着增加趋势,但其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典型流域汉江上游流域和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敏感性分析法、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评估了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流域和滦河流域变异Ⅰ/Ⅱ期年均径流深相对于基准期分别减少了29.5% / 19.1%和49.8% / 70.0%;对于汉江上游流域,1991-1999年(变异Ⅰ期)气候波动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2000-2008年(变异Ⅱ期)人类活动则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且人类活动对汉江上游流域径流减少的影响逐步增加;对于滦河流域,1980-2010年(变异Ⅰ/Ⅱ期)人类活动一直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且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影响贡献率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利用汉江流域1967-2000年逐日面雨量资料,分析了汉江流域及其上游、中下游和唐白河流域三个区间面雨量的平均值、极值、降水频次、连续强降水等特征值。结果表明,汉江流域面雨量季节性明显,存在夏汛与秋汛之分;该流域面雨量,20世纪80年代主要为高值期,90年代为低值期,2000年后又进入一个相对高值期,呈11年左右年代际变化;该流域面雨量年变化曲线为较对称的单峰型,峰顶在7月;该流域(连续)强降水主要出现在4-10月,夏季最多,秋季仍可出现相当明显的降水。  相似文献   

10.
我省陕南汉江流域是一个多暴雨区,每年均有暴雨发生,其中造成较大范围灾害的也为数不少.例如1981年8月连续性暴雨使汉江流域的汉中段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1983年7月30日区域性大暴雨使安康地区产生特大洪水,对安康老城造成毁灭性灾害;1990年7月5—9日,汉中地区出现八  相似文献   

11.
利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CEP)资料,对2005年9月1日至10月10日汉江上游秋涝期500 hPa环流条件和700 hPa水汽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汉江上游秋涝盛期,500 hPa高度距平场呈现出" ,-, "波列结构。700 hPa主要水汽源在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同时段水汽通量散度场EOF分析表明,汉江上游水汽通量散度同南海和孟加拉湾北部具有相同的变化符号;小波分析进一步揭示出汉江上游和南海地区水汽通量散度都存在准2周和准1周的振荡。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几种不同频率振荡的负值位相叠加的时段。  相似文献   

12.
陕两省安康县,有十万人口,滨汉江,地处巴山秦岭之间。一九八三年七月三十一日,安康县遭受到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的洗劫。持续三十多小时的暴雨与汉江上游洪峰迭加,形成高出安康老城十多米的洪浪,于三十一日夜八时许冲垮城防堤坝,扑  相似文献   

13.
汉江丹江口流域水文气象预报系统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水文气象监测网、定量降水估算、定量降水预报、洪水预报技术为基础,通过雷达估算降水技术、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技术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信息输入水文模型来进行水文气象预报。以Web形式为基础的汉江丹江口流域水文气象预报系统平台在2010年7月以及2011年9月汉江丹江口两次洪水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显示了流域实况降水、预报降水,准确地预报了洪水入库过程。目前系统已成功移植到三峡区间、清江水布垭、淮河王家坝、漳河水库等流域开展汛期试验与服务,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汉江印象     
汉江印象侯华先县城的南边有一座大山,大山的南侧有一条大川,那就是与长江、淮河、黄河井称为古中国“四大名川”的汉江。初识汉江,是在邻县.那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冬日,我乘火车去西安.正当我对沿途枯黄单调的山色有些厌倦而昏昏欲睡时,汉江却突然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气候统计和天气分析方法,结合气象和水文资料,对2011年9月华西秋雨的时空分布特点、大尺度环流形势及相关流域的洪水与秋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华西秋雨主雨区位于渭河、汉江上游及渠江流域,雨区集中和强降水时段集中是2011年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分析大尺度环流表明,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位势高度距平场从西北到东南呈现"+-+"的典型波列分布,副热带高压的东西摆动和稳定维持直接影响雨带位置变化,西风槽与高原槽的叠加导致了大范围的强降水。渭河和汉江上游流域水位变化与流域强降水过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与秋汛期历年洪涝年比较,2011年渭河和汉江上游流域秋汛期总降水量低于2003年,但暴雨过程集中、强度大导致该流域出现自1983年以来最大洪水。  相似文献   

16.
使用1970-1998年5-10日地面以及850hPa、700hPa、500hPa天气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同期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资料和汉江中上游50个雨量站点日平均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影响到丹江口水库运行的致洪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归类分型,建立了汉江中上游致洪峰水过程预报模型;配合预报模型,对致洪降水的诸多天气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筛选相关性和稳定性较好的因子,建立了汉江中上游不同量级降水的预报指标和预报判据;将以上预报方法试用于2000年5-10月,其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陈乾  田清鉴 《干旱气象》2013,(1):163-173
由于气候变化,加之过度开发,使三江源和汉江上游湿地锐减,生态恶化。致使丹江口水库径流在1991年发生突变,汉江水量由丰变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水源无法满足受水区的最低需水量。为解决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不足,必须大力开发长江上游丰富的空中云水资源。长江流域水汽充足,年输入水汽总量约67 800亿m3,仅有28.5%转化成降水量。在汉江上游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则丹江口水库年径流最大可增加17.5亿m3。实际可调水量将达90.2亿m3,仍无法满足受水区2030年城市缺水量128亿m3的需要。为此需要在长江上游特别是在四川盆地进行人工增雨试验,以增加三峡水库来水量。长江上游可开发的空中云水资源较多,年均总量约5 590.7亿m3,占流域降水年总量的63%。根据云水资源人工增雨开发潜力评估,四川盆地为人工增雨的最佳作业区之一,汉江上游也是理想作业区。如在这2个地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雨机率(Pe)取30%,增雨效率(EW)按流域年降水量10%的保守估算,年总降水量将分别增加162.1亿m3和23.7亿m3,三峡库区和丹江口水库年入库径流量将分别增加83亿m3和11.6亿m3。加上三峡库区的蓄水,能满足受水区2030年缺水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我们勉县气象站,是一九五八年建站的。座落在县城以东的汉江北岸,距汉江约二公里,海拔五百四十七米。在去年七至八月的特大洪水灾害中,我们站自七月十三日至八月廿三日连续五次被淹。全站六名职工,五名是女同志。遭到洪水袭击的时候,全体同志团结互助与洪水搏斗,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工作,保证了预测报、雨情服务和每小时一次航危报  相似文献   

19.
安康城堤漫记侯华先安康是一座很美丽很有特色的临江山城:汉江如一钩新月,弯弯地环住南边汉江河谷中的安康老城。凌空飞架的汉江大桥,象一根长长的扁担,将老城和江北张岭新区一担挑起,安康市便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山是魂魄,水添灵气,有山有水,城市便神形皆备,...  相似文献   

20.
据报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工程将在 2 0 0 2年底开工 ,其预计在 2 0 10年前后完工 ,届时可实现每年从丹江口水库调水80~ 90亿m3的计划 ;其二期工程在 2 0 30年左右完成 ,届时每年将有 130~ 14 0亿m3的水从丹江口水库被调北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旦全面实施 ,丹江口水库下泄水量将大大减少 ,据估计 ,汉江水位将平均下降 0 .6~ 1.3m ,汉江襄樊段枯水期将比目前延长 5~ 6个月 ,这无疑会加剧该地区居民饮用水与农田灌溉用水的供需矛盾。尽管国家出台了以大型综合开发治理措施补偿汉江中下游地区来水减少的规划 ,但缺水问题仍将在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