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红树林潮沟游泳动物的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斌源 《海洋通报》2002,21(6):16-24
于1999年定量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潮沟潮水中游泳运动的季节变化,共发现有游泳运动70种,包括5种软体动物,11种甲壳运动和54种鱼类,在各季节出现的游泳运动种数分别有:春37种,夏40种,秋33种,冬31种,季度出现频数F=1~4的游泳动物种数分别为33,13,14和10种,尾数以冬季最多,鲜重则以春季最大。不同季节游泳动物在尾数和鲜重上最大优势种均不同,不同种类间数量相差较为悬殊,优势种相当明显,每个季节及全部都只有少数几个种的相对重要值较大;不同季节的相对重要值最大的种不同,综合来看,脊尾白虾和前鳞骨鲻是红树林潮沟游泳动物群落最重要的优势种群。生物多样性指数D,H′,J值均以夏季最高,红树林潮沟游泳动物生物多样性高于林缘。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4个季度月(夏、秋、冬、春季),对位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所设的1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并研究了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全年总种数、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1种、699.415个/m2和98.927 g/m2。各季度的种数(S)、平均密度D (个/m2)和平均生物量B (g/m2)的季节变化分别为: S春季(121)>S秋季(118)>S冬季(89)>S夏季(87),D春季(794.58)>D秋季(766.92)>D夏季(674.62)>D冬季(561.54),B春季(180.271)>B夏季(107.121)>B秋季(70.824)>B冬季(37.493)。全年物种多样性指数H’值、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值分别为2.976、4.135和0.707,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夏季、秋季和春节平均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冬季明显较少。而平均生物量和种数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较高,冬季较低。该海域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5.335g(AFDW)/(m2.a),相对较高。P/B值的平均值为1.239。  相似文献   

3.
2006年1月~10月福建闽东大嵛山附近海域游泳动物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游泳动物有97种,其中鱼类51种(软骨鱼1种,硬骨鱼类50种),隶属于9目24科42属;甲壳类42种,隶属于2目15科20属;头足类4种,隶属于3目3科3属.暖水性种类为33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4.7%;暖温性鱼类18种,占鱼类总种数的35.3%,未出现冷温性和冷水性鱼类.种类数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生物量尾数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平均单位网次渔获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9.53kg/h和1 319 ind/h.生物量优势种和密度优势种分别为大黄鱼和中华管鞭虾.扫海面积法估算年平均现存资源量为57 370 ind/km^2和404.51kg/km^2.同时,本文对该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结构现状与历史调查数据作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多样性结构与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有严重衰退的现象,多样性结构与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并不具有必然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2016年5月、8月、11月和2017年2月在防城河口湾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 研究了河口湾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和季节变化, 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全年调查共渔获鱼类95种, 隶属于2纲12目37科69属, 适温性以暖水性鱼类为主, 生态类型以底层和近底层鱼类为主。其中, 春季60种, 夏季59种, 秋季54种, 冬季46种, 夏—秋季间种类相似性指数最高。全年优势种为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 主要种有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条马鲾Equulites rivulatus、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和真赤鲷Pagrus major等10种; 夏、秋季的最大优势种均为长鳍篮子鱼, 春、冬季的最大优势种分别为褐菖鲉和条马鲾。全湾鱼类年均资源密度为45836尾·km -2和 435.21kg·km -2, 资源密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变化。全年各站位种数变化范围在2~21种, 多样性指数H′在0.468~4.031, 丰富度指数d在0.120~1.926, 均匀度指数J在0.181~0.969。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及相似性百分比(SIMPER) 分析表明该海域鱼类群落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防城河口湾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硝酸盐。  相似文献   

5.
2016年5、8、11月和2017年2月对防城港湾海域开展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研究了河口湾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和季节变化,并分析了甲壳类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调查共捕获甲壳类60种,隶属于2目19科35属,暖水性种和暖温性种分别占60. 0%和40. 0%。春季有51种,夏季有34种,秋季有35种,冬季有26种,秋、冬季间种类相似性指数最高。周年优势种有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钝齿蟳(Charybdis hellerii)、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和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等5种,主要种有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长毛明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中型新对虾(Metapenaeus intermedi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等6种。4个季度最大优势种分别为亨氏仿对虾(春季)、刀额新对虾(夏季)、近缘新对虾(秋季)、钝齿蟳(冬季)。全湾甲壳类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2 201尾/km2和212. 29 kg/km2,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甲壳类各站位种数变化范围为2~17种,种类多样性指数(H')在0. 200~3. 160之间,丰富度指数(d)在0. 200~2. 230之间,均匀度指数(J)在0. 160~0. 988之间;种数、H'、d和J表现出显著性空间差异,种数和J表现出显著性季节变化。聚类分析、相似性分析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该海域甲壳类群落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生物-环境分析表明影响该海域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存在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6.
太湖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浮游植物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太湖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区域内湿地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进行了4次现场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112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为4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38.4%,其次是硅藻门,共40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35.7%。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360.0×104~54627.4×104cells/L之间,从季节变化上来看,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浮游植物季节相似性指数在0.37~0.71之间,夏季和秋季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最小,春季和夏季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最大。优势度分析显示,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区域内湿地各个季节的浮游植物优势种都在3种以上,优势种种数较多且优势度不高,变化范围在0.02~0.06之间。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在0.85~1.58和0.14~0.29之间,表明调查期间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基于绿藻指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的水质综合评价表明,研究区域可能属于重富营养型,冬季为重度污染,春夏秋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7.
烟台月亮湾岩岸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月亮湾岩岸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 ,春季群落的种类最丰富 (2 7种 ) ,其次为秋季群落 (2 6种 ) ,夏季和冬季较少 (2 2和 2 1种 ) ,4个季节群落的共有种仅为 7种。各季节群落中均以红藻的种类最丰富 ,褐藻次之 ,绿藻最少。在 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如下 :夏季 >秋季 >冬季 >春季。绿藻和褐藻类群主要为暖温性种类 ,而红藻类群比较复杂 ,即有暖温带性的、温带和暖水性种类 ,也有寒温带的冷水性种类。4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优势度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 ,海黍子在春季和冬季为群落的第 1优势种 ,而孔石莼在夏季和秋季为第 1优势种。不同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如下 :物种丰富度指数 ,春季 >秋季 >冬季 >夏季 ;物种多样性指数 ,秋季 >夏季 >春季>冬季 ;均匀度指数 ,春季 >夏季 >冬季 >秋季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生态类群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的7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等方法,研究了目前该水域生态环境条件下鱼类生态类群组成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表明,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1种,隶属硬骨鱼纲10目27科43属;其中定居性鱼类30种,洄游性鱼类17种,河口性4种;暖温种30种,暖水种15种,冷温种6种。暖温种和定居种种数和平均网获量在各季节中均占绝对优势。春季鱼类27种,其中暖温种15种,定居性种类19种;夏季鱼类34种,暖温种和定居性种类分别为20和12种;秋季鱼类30种,暖温种和暖水种分别为16和14种,定居性种类18种;冬季鱼类15种,暖温种11种,暖水种2种,定居性种类12种。暖温性鱼类、洄游性鱼类平均网获量均在夏季最高。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表明,可将16种主要鱼类划分为A~D共4个种类群。A、B类群夏秋季在黄河口水域分布广泛,数量和质量上均占优势,该类群多为洄游性种类;C类群主要由定居种组成,各季节均有分布,春季和夏季分布较广,该类群已适应黄河口多变的环境;D类群主要为河口性鱼类,冬季较多。4个种类群平均网获量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河口区。黄河口水域鱼类生态类群组成及其季节变化可能主要与水域温度变化、营养盐分布和鱼类洄游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9年8月~2010年6月4个季度月对位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所设的13个站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并研究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P/B值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全年总种数有211种、年平均栖息密度为699.415个/m~2,年平均生物量为98.927g/m~2。各季度的种数(S)、平均密度D(个/m~2)和平均生物量B(g/m~2)的季节变化分别为S_(春季(121))S_(秋季(118))S_(冬季(89))S_(夏季(87)),D_(春季(794.58))D_(秋季(766.92))D_(夏季(674.62))D_(冬季(561.54)),B_(春季(180.271))B_(夏季(107.121))B_(秋季(70.824))B_(冬季(37.493))。全年物种多样性指数H′值、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值分别为2.976、4.135和0.707。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夏季、秋季和春季的平均密度变化不明显,但冬季明显较少,而平均生物量和种数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较高,冬季较低。该海域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5.335g(AFDW)/(m~2·a),相对较高。P/B值的平均值为1.239。  相似文献   

10.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4个季节的群落共有种为8种:孔石莼、海黍子、石花菜、江蓠、叉枝藻、小石花菜、叉枝伊谷草和瘤枝凹顶藻。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绿藻和褐藻类群主要为暖温性种类,而红藻类群比较复杂,既有暖温带、温带和亚热带性种类,也有寒温带的冷水性种类。4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优势度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海黍子在春季、夏季和冬季3个群落为第一优势种,瘤枝凹顶藻在秋季为第一优势种。不同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如下:物种丰富度指数,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物种多样性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均匀度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群落的多样性由红藻类群控制。  相似文献   

11.
1981年7月至1982年6月(每月1次)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福建东山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较丰富,已鉴定有176种,其中,暖水种占大多数;以暖水种和暖温带种为优势,分别在夏季和冬季形成总生物量高峰;阶段性浮游幼虫,特别是短尾类溞状幼虫等在夏季总生物量高峰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及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季节变化较显著等,显示了亚热带河口-港湾区浮游动物生态的基本特点。此外,东山湾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种类数及多样性指数等的平面分布规律都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岱衢洋拖网甲壳动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与2011年冬季(2月)对岱衢洋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捕获甲壳动物21种,其中虾类13种、蟹类7种、虾蛄类1种,隶属于2目14科18属;甲壳动物的生物量与尾数密度均以秋季为最高,春季则正好相反,且该两季的生物量与尾数密度间差异均显著(P<0.05);广温广盐种在种类数量、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方面均居主导地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表明该季甲壳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性都较低,另外,D值、H′值夏、秋两季高,冬、春两季低,与较外海域的情况正好相反,这主要是其对底层水温季节变化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13.
广西白龙半岛邻近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伟  徐兆礼 《海洋学报》2015,37(6):120-127
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在广西白龙半岛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共记录到污损生物60种,以亚热带暖水种为主,其中优势种类有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钩虾Gammarus sp.、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华美盘管虫Hydroides elegans、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ia和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全年均有生物附着,四季平均附着密度和附着湿质量分别为45 136个/m2和4 246.03g/m2,其中以秋季附着密度最高,达到153 514个/m2,春季附着湿质量最大,为9 418.42g/m2。污损生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丰度/生物量比较法结果表明,冬季、秋季、下半年和周年板上的污损生物群落结构不够稳定。  相似文献   

14.
崇明东滩潮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与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8年4-12月对上海市崇明岛东滩潮沟进行4个季节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了崇明东滩潮沟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变动。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动物总丰度较高,四季变化明显。受潮汐作用的影响,夏、秋、冬三季落潮时丰度大于涨潮时,春季涨潮时丰度则大于落潮时。浮游动物在6条潮沟的平面分布不均匀,春季东旺沙边滩区和北八边滩区的数量明显多于近团结沙边滩区,夏、秋季分别以东旺沙边滩区和北八滧边滩区的数量最多,冬季则以近团结沙边滩区的数量最多。主要优势种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etraspina)和四刺破足猛水蚤(Mesochra quadrispinosa)等数量的季节、潮汐变化及各时期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其数量分布情况决定了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分布。盐度是影响冬、春季涨潮时浮游动物总丰度分布的主要因子,水温则是影响夏、秋季涨潮时总丰度分布的主要因子。此外,径流及潮流等动力因素对潮沟浮游动物数量的时空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福建沿岸海域石首鱼科鱼类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石首鱼类16种,其中春季捕获石首鱼类10种,夏季和冬季均捕获14种,秋季捕获12种.不同航次捕获的石首鱼类占所有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为10.43%~23.23%,平均15.7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分别为81.49 kg/km2和3 663.06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均以秋季最高,分别为130.02 kg/km2和5 702.64 ind./km2.闽东沿岸海域、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闽中沿岸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石首鱼类的全年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70.75、96.23、22.54和84.57 kg/km2.在各种石首鱼类中,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的资源密度和个体密度最大,其次是丁氏(Wak tingi).叫姑鱼的相对重要性指数最高,为871.01,仅叫姑鱼为优势种.与近20 a前的调查资料相比较,石首鱼类的渔获量占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升高,但资源密度显著下降,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开发强度的继续增加,以利于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中街山列岛岩礁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洋  吴常文 《海洋与湖沼》2015,46(4):776-785
加快包括岛礁海域鱼类资源在内的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该区域鱼类群落生态学内容,探究岩礁海域生境生态学功能,为该海域鱼类资源的养护修复、可持续利用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2013年11月—2014年10月的中街山列岛岩礁海域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对研究区域鱼类组成及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如下:全年渔获鱼类49种隶属9目28科42属,暖水种和暖温种分别为25和24种,底层、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各为12、26和11种,定居种、季节性洄游种和偶见种各为28、19和2种;褐菖鲉为全年的绝对优势种,黄姑鱼年IRI值最大,为37.23;迁移指数分析显示群落7月份稳定性最高;ABC曲线分析显示6月受到的干扰最小,2月受到的干扰最大;流刺网年渔获率和CPUE分别为44.03尾/km、13.43 kg/km,延绳钓作业分别为4.91尾/100钓、1.67kg/100钓;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2月最低,为2.35,7月最大,为4.9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7—8月均值最大,为2.80左右;均匀度指数最大和最小值分别是0.97、0.74;三种多样性指数均呈现随气温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但均匀度指数变化没有前2个指数明显,12月和5月3种指数均有波动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查明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根据2016-2017年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开展的鱼类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结合食性、营养级、洄游类型、适温性、恢复力和鱼卵类型等13种功能性状,应用群落特征加权平均数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冬季的优势类群为端位或上位口、生长系数较低、脆弱性较高、恢复力较低、定居或短距离洄游的平扁形、暖温性底层鱼类,夏、秋季表现出更多的功能性状,例如长距离洄游、栖息位置处于中上层、体型为侧扁形和纺锤形等;夏、秋季的功能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春、冬季,功能均匀度指数在春季最高,功能离散度指数在秋季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季节;春季功能均匀度指数和春、秋季功能离散度指数均表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夏、冬季的功能丰富度指数和秋季的功能均匀度指数均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长山列岛邻近海域作为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鱼类洄游引起优势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环境因子的变化使得功能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