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胶州湾沧口潮间带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从30年代开始就对潮间带生态学进行过研究,动物学界前辈张玺教授领导考察团,对胶州湾进行多次考察。50年代又对我国沿海有代表性的潮间带进行调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1963年8月到1964年12月连续17个月,对胶州湾沧口泥沙滩进行了逐月的潮间带生态调查。主要目的是详细地了解我国北方海区潮间带泥沙底质生态类型的生物种类组成、垂直分布和数量变动,并对某些经济种类的生物学概况进行探讨。 将我们的调查材料与张玺早期的资料作一比较就可发现,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但胶州湾沧口泥沙滩潮间带的生物种类组成和分布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它反映了污染前自然生态的面貌。本文详细阐明沧口泥沙滩潮间带的生态结构,表现沧口滩涂自然生态平衡的本底情况。 近十多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近岸工厂的污水及其他污染物排放入海,沧口泥沙滩潮间带的生态结构发生了变化,某些种类的分布下移,数量减少,某些种类已绝迹。近几年来,全国开展的海岸带和海涂综合调查需要有过去的本底资料进行对比,以便对现有资源量和将来可能发生的资源变动进行估计。为此,我们把以前的调查结果整理发表,为水产养殖、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学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潮间带地内动物种(infauna),乃是潮间带动物种(intertidal fauna)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动物,借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充分利用环境中有利条件和克服其不利条件的过程中,得到了生存和发展。 就目前情况来看,有关潮间带地内动物的研究,虽然巳经有了积累;只是内容方面尚偏重于形态和分类。为了深入了解海洋环境与动物区系分布之间的关系,为了有助于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对位于胶州湾内红石崖潮间带的高潮带(H1站)、中潮带(H2站)、和低潮带(H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了综合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的资料。结果表明,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718.67个/m2、123.21g/m2和62种。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和种数在高潮带分别是1765.5个/m2、342.53g/m2和12种;中潮带分别是248个/m2、11.31g/m2和35种;低潮带分别是142.5个/m2、15.74g/m2和44种。3个潮带的平均密度(D):大小顺序为DH1>DH2>DH3,平均生物量(B):BH1>BH3>BH2;种数(S):SH3>SH2>SH1。定性采集在3个潮区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44种,其中有27种在定量采集中没采到,3个潮带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9种。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女姑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间夏、秋、冬、春4个季度月,对位于胶州湾内女姑口潮间带的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所设的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得的资料,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以及Jaccard的群落种类相似性指数Ja分析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57种,其中软体动物24种,占42.11%;甲壳动物和多毛类各15种,占26.32%;鱼类2种,占3.51%;螠虫1种;女姑口潮间带高、中和低潮区生物种类和生物组成均差别较大,两两群落相似性系数也比较低;3个多样性指数H′,D,J的值大小顺序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女姑口潮间带物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明显,H′和J为春季最高、冬季最低;D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莱州湾潮间带沉积物污染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在胶州湾、莱州湾潮间带获取表层沉积物样,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有机质,石油类)、重金属(汞,铜,铅,锌,镉,铬,砷)、营养盐(总磷,总氮,总碳)、硫化物进行了定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除镉、总磷外,各物质在胶州湾潮间带的质量分数普遍大于在莱州湾潮间带内的质量分数;Q型聚类分析将两湾分成两类,受到工业排污、生活污水等人为因素影响严重的胶州湾东部为一类,而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的胶州湾西部和莱州湾等其余站位为一类;胶州湾潮间带生态危害程度要高于莱州湾潮间带。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主要污染来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在胶州湾潮间带获取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有机质、石油类),重金属(Hg,Cu,Pb,Zn,Cd,Cr,As)及硫化物进行了定量测定;对潮间带中各物质的主要污染来源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中主要污染分别来源于工业排污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交通污染的降水、降尘等。调查区重金属对该海域的生态危害程度从大到小为HgAsCuCdPbCrZn,与其他海域相比较,胶州湾潮间带中Hg和Cu的污染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范振刚 《海洋科学》1978,2(3):25-29
凡是到过海滨的人,都会被有规律的海水涨落和绚丽多彩的海洋生物所吸引,尤其是闪烁着艳丽光泽的贝类更为人们所喜爱。但是,在狂风怒吼时,美丽而平静的海滨却会出现另外一种景象,那奔腾咆哮的海浪和它对海岸的冲击确又为人们所惊叹! 因此,很久以来就有人对海洋的富饶和神密赋诗赞美! 并为探索海洋的奥秘付出了不少辛勤劳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不断的劳动实践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分别于2010年10月、11月,利用动力学通量箱对胶州湾东北部潮间带沉积物与大气界面间的汞交换通量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表明:大气汞含量较高(4.8±1.3ng/m3),高于全球背景值,沉积物汞含量超过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2次采样潮间带沉积物-大气汞的释放通量均在午后出现最大值,分别为2.47ng/(m2·h)和2.75ng/(m2·h)。潮间带沉积物-大气间的汞交换通量与太阳辐射、沉积物温度以及大气温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大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毛颚类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倩  孙松  霍元子  杨波 《海洋与湖沼》2010,41(4):639-644
根据2006年9月—2007年8月胶州湾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毛颚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摄食、生物量、生产力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出现毛颚类3种: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拿卡箭虫(Sagitta nagae)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其中强壮箭虫全年出现,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年平均密度达到45.3ind/m3;拿卡箭虫和百陶箭虫在秋、冬、春季出现,年平均密度分别为0.17ind/m3和0.35ind/m3。通过推算得到胶州湾毛颚类年平均生物量为107.92mg/m2,年平均生产力为1.47mgC/(m2·d),占浮游动物总生产力的11.6%。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在冬季达到全年最大值,分别为5.71%和83.47%,在春季、夏季、秋季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0.67%、0.08%、6.48%,对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7.00%、2.48%和48.88%。由此可见,在冬季毛颚类的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等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的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胶州湾海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分析,探讨了胶州湾的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将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与该区周边岩石的重金属含量及国家环境标准对比研究表明,胶州湾海水中Cu和Cd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标准,Pb的污染最为严重。胶州湾东部表层沉积物中的Cd、Hg、Pb的含量均超过一类沉积物的国家标准。其主要污染区位于大港至李村河口一带,污染源主要来自陆源污染物,并由河流排出入海所致。胶州湾中部的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说明环境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烟台位于山东半岛北部,界于121°20′—121°34′E和37°25′—37°38′N之间。南面高山,北濒大海,芝罘岛突出西北,有细长地峡相连;东北则有崆峒岛、孤岛并列,形成屏障。烟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较大,是典型的季节性气候,冬季较冷,有短时岸冰出现,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74℃;夏季较热且干燥,七、八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6.8℃。海水透明度较低,在沿岸地区不超过6.5米,有时不超过2米。冬季沿岸表面盐度平均为  相似文献   

12.
范振刚 《海洋科学》1981,5(2):39-44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南岸,濒临黄海,附近河流较多,常年有水把大量泥沙和各种有机物质携带进入滩涂和近岸浅水海域。湾内底质复杂,有泥、泥沙、沙、岩石和河口等不同类型的潮间带。 胶州湾生物种类极其丰富,其中有的属于热带的种属代表,如某些蟹类等;还有一些是属于北温带种和风土性较强的亚种或变种。就胶州湾附近不同环境潮间带生物群落组成种类来看,它反映了我国黄、渤海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潮间带区海水中的汞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82年秋对胶州湾潮间带海水中的水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胶州湾日益增加的工业排污虽然对沿岸海水水质影响不大,但对潮间带的水质影响较大,往往造成局部区间水质超标好几倍(如总汞含量最高者为1.830μg╱L),致使该区受到污染,因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国际研究的某些研究热点及最新动态,并对河口、盐沼、红树林、沙滩等不同潮间带生境的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总结了我国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现状,并根据我国目前研究的状况提出了未来主要应对策略与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东南方,东经120°4''24" ,120°22''24" 与北纬35°58''30",36°14''20"之间。海湾北部广阔,南部尖狭,略呈葫芦状。其东西最宽处约29公里,南北最长处约33公里。湾口宽3.15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岛屿)约255平方公里。 胶州湾四周有海泊河、李村河、白沙河、石桥河、红江河、杨河和大沽河等径流流入湾内。这些河流平时流量不大,但每至雨季则水位骤增,直接引起海水盐度等一系列因子的变化。此外,环境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沿岸海洋生物的栖息分布。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底质痕量元素污染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查清胶州湾表层沉积物的痕量污染元素对环境的影响,于2002-2004年对胶州湾全区进行了详细的污染调查,并对所获取的312 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痕量元素按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进行了评价研究,其中铜有 33 个站位超第一类标准,有 2 个站位超第二类标准,1 个站位超第三类标准.铜在研究区是最严重的污染元素,其污染面广,程度深.铬的污染面仅次于铜,有 29 个站位的样点超标.汞有 22 个站位超标,其中有 5 个站位超第二类标准,1个站位超第三类标准,虽然它的污染面较铜和铬小,但污染程度较严重.锌有 7 个站位超标,其中1个站位超第二类标准.镉的污染程度较低,只有 3 个站位超标.铅的沉积环境较好,只有 2 个站位的含量值超第一类标准.研究区污染最轻的痕量元素是砷.结果表明,这些痕量元素主要为工业和生活污水经排污沟和排污河而进入胶州湾.按其污染范围大小排序是:铜>铬>汞>锌>镉>铅>砷;按其污染程度排序是汞>铜>铬>锌>镉>铅.  相似文献   

17.
分别于2018年冬季(1月)和夏季(9月)对胶州湾进行了2个航次20个相同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87种.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026个/m2和378.0 g/m2,2航次的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由胶州湾中部向南北两侧增大的趋势.调查水域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但相对重要性指数(IRI)...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1984~2016年间的3个时期遥感影像及潮汐潮位资料,利用相同潮位对比法,分析了胶州湾潮间带的面积及质心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30a来胶州湾潮间带减少明显.1984~2001年潮间带面积减少了52.80 km~2,2001~2016年潮间带面积减少了8.10km~2.潮间带质心偏移最明显的区域为黄岛地区.1984~2001年该区域质心向东南方向偏移量达1 061.48 m;2001~2016年该区域质心向东北方向偏移达2 881.64 m.在不同时间段内,引起潮间带面积和质心变化的原因并不相同.1984~2001年潮间带面积的减少和潮间带质心位置的偏移主要是由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盐田的建造引起的;而2001~2016年潮间带面积的减少和潮间带质心的偏移主要是由于盐田、养殖池废弃,代之以大规模的填海造陆活动引起的;除此之外,河口泥沙淤积、冲刷等现象也对潮间带面积的变化和潮间带质心位置的偏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胶州湾中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6年8月~2007年10月分4个航次对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型底栖生物总平均丰度和总平均生物量为1507个/m~2和35.88g/m~2。与历史资料做了对比,并初步分析了与以往调查结果不同的原因。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胶州湾中部海域底栖生物处于轻微扰动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海沿岸的潮间带大部分区域是沙滩,这主要是由于波浪的强烈冲击所致。与碎石、石砾滩一样,沙滩对底栖生物的生存显然不利,因而其栖息生物种类比较贫乏,数量也少,完全缺乏大型植物,除了某些特定的沙栖种外,主要是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河口附近和内湾水下平台则例外,丰富的有机物质使之成为完全不同的生境。 虽然潮间带生态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有关沙滩生境的研究较少,对沙滩生物的生态特点缺乏系统的探讨。有的学者直接采用岩岸潮间带生态研究方法,这不仅与客观实际不符,而且造成术语上的混乱。另外,在群落结构的研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往往没有按生态特点区别底内生物和底表生物,造成对区系性质的错误判断。为此,我们想通过对小场沙滩生境的调查研究,对沙滩潮间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