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某输气管道线路工程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龙岗支干线输气管道工程长达610 km,横贯我国四川、陕西、湖北、河南4省,沿线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做好线路地质灾害研究及岩土工程勘察,制定并实施好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对于确保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输气管道安全施工与运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以昭平县为例,按地质灾害危险系数法进行定量计算,根据定量计算结果,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昭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并通过GIS软件实现可视化。分区结果显示:昭平县地质灾害高危险区总面积为935.9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59%;昭平县地质灾害中危险区总面积为921.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16%;昭平县地质灾害低危险区总面积为1 415.4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3.25%。  相似文献   

3.
陕西陇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陇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类主要影响因素,采用信息量法和定性评价方法分别进行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建立了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判别标准,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共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4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了12个亚区.其中高危险区面积为619.19 km2,占总面积的25.79%,中危险区面积为509.74km2,占总面积的21.23%,低危险区面积为711.75 km2,占总面积的29.65%,极低危险区面积为559.87 km2,占全区面积的23.32%.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岷江上游地区现有地质灾害284处,主要发育于低山、中山、高山区,其发育面密度分别为7.3个/100km2、2.3个/100km2和0.64个/100km2,分别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6.7%、70.7%和20.8%。通过对地质灾害点的统计分析研究,找出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其发育分布规律,为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禹州市地处河南中部,豫西山区边部,属嵩箕余脉。地质环境复杂,构造发育,地层出露齐全。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的含煤岩系地层广泛分布,属地质灾害强易发区,给当地造成了人员伤亡事故及巨大的经济损失,预防、治理工作刻不容缓。区内各类地质灾害110起(其中地面塌陷93起),平均发育密度7.7起/100km^2,以地面崩陷为主。作者在总结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分布特征、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并进行了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研究中,受重力滑块启发,并通过分析研究地质构造、气象条件及已发地质灾害规律,发现了致灾营力当量定律。运用该定律将岩性、构造、降雨致灾因素作用统一到坡度致灾作用上,编制专用软件。以0.25km×0.25km为计算单元实现了全省空间范围的致灾营力当量计算。根据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致灾营力当量阈值,追踪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警级别。依据预警级别,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地质灾害区划与防治规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丽江市古城区是云南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之一。区内滑坡、泥石流广为发育,地质灾害已经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投资环境都构成威胁。此次通过区内地质灾害的系统调查与分析,对地质灾害进行了易发性区划。根据其危害程度将全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并分别进行了分析评价。其中,高易发区位于金沙江沿岸,面积594.07km2;中易发区位于古城区中部,面积550.68km2;低易发区位于古城城区及丽江盆地地区,面积80.79km2。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规划,并建立了监测网络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8.
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512汶川大地震(Ms=8.0)触发了数以万计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范围约10万km2。这些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固然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主要还是受到发震断层的控制,沿发震断裂呈带状分布。通过都(江堰)汶(川)路、北川安县、马公红光3个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的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具有以下断层效应:(1)由于属逆断型发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发震断层上盘较下盘地质灾害分布密度高、范围广、规模大;(2)断层上盘0~7km范围为地质灾害强发育区,断层上盘7~11km范围和下盘0~5km范围为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区;绝大多数的大型滑坡都分布在距断层5km范围内;(3)断裂的转折和错列部位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部位,大型地质灾害也往往发生在这些部位;(4)滑坡滑动的优势方向为NW-SE, 与映秀北川断裂的空间展布方向基本垂直,这与地震波垂直于断层方向传播有密切的关系;(5)地震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育在Ⅸ度及其以上烈度的区域。其中,Ⅺ度区发育密度与Ⅹ度区的基本相当,Ⅸ度区灾害密度只有前两者的1/3,而Ⅷ度区发育密度只有Ⅺ度区或Ⅹ度区的1/10。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的汶川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军  杨青华  严嘉  薛重生 《地球科学》2010,35(2):324-330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威胁.针对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选取重灾区汶川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平台,获取了研究区的次生地质灾害信息,分析了研究区内次生地质灾害与各影响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系、地震断裂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并结合信息量法模型进行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高度、中度和轻度危险区的面积分别为1 130.196 km2、1 739.584 km2、1 213.219 km2.本次地震触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集群式分布的特点,即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地质灾害集中发育,而远离断裂带区地质灾害很快衰减,呈零星分布;从灾害发育的区域特征分析,汶川县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呈现出北部和东部重、西部和南部轻的特点.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表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信息量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对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以及危险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近些年珠海市地质灾害发生概况,选取地质灾害主要致灾因子,并进行细化评分,以2 km×2 km面积为单元,将珠海市共划分出680个单元,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分别予以赋值,运用MapGis软件获得各单元的地质灾害综合易发性指数,将珠海市地质灾害划分出高、中、低和不易发生4个等级,然后用ArcGis软件生成珠海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划分结果为珠海城市建设防灾减灾、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甘肃省甘谷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分析研究, 选取了历史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水文条件、植被条件、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 建立了相应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判方法, 基于GIS技术平台, 对甘谷县地质灾害进行了危险性综合评价, 并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最终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极低危险区4个等级, 其中, 高危险区面积为393.19 km2, 占总面积的25.01%, 中危险区面积为544.04 km2, 占总面积的34.61%, 低危险区面积为324.69 km2, 占总面积的20.65%, 极低危险区面积为310.08 km2, 占总面积的19.73%.   相似文献   

12.
经过10余年的持续积累和研究探索,由刘传正博士带领的学术团队完成的《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专著已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代表着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该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三个空间尺度的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县(区)行政管辖范围(54462km2)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约4000km2)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问题。三是小尺度范围,即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约18km2)的地质结构、成因和地质环境质量研究。在大尺度范围,在理论上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研究“发育度”、“潜势度  相似文献   

13.
库区处于云贵高原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活动构造区,显著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致使区内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经野外调查发现,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且主要集中分布在金江桥以东的高山峡谷区;在实际调查库长为100km的河谷段,共发育着81处地质灾害点,总平均线密度(D)为0.81个/km,其中滑坡为区内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共发育59处,占总灾害点的72.84%。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库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和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的关系,为工程的规划和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环渤海地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和主要地质灾害的最新调查资料,从主要地质灾害的发展现状出发,查明全区地面沉降累计大于1m的面积已达5 277km2;海(咸)水入侵总面积已达2 674km2。根据目前的地质灾害监测布置特点以及所获取的监测资料,分析了灾害发展的特征、成因和规律,提出了防治灾害的相应对策,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组成,为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整治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地质灾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基本情况,重点对河南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系统地对河南段存在的采空区地面变形、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膨胀土、饱和砂土液化和土壤盐渍化等主要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突出的灾害问题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绥德县城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 沟壑纵横, 地形切割强烈, 地质灾害多发。为了评估绥德县城区地质灾害风险, 将城区周边斜坡地带共划分为1050个斜坡单元, 计算每个斜坡单元在不同含水量工况下的稳定性, 并结合土体含水量监测数据评估斜坡单元危险性。在此基础上, 利用1︰1万遥感数据识别斜坡单元内的承灾体, 并进行易损性分析和危害性评估。根据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估结果, 完成绥德县城区及周边地区基于斜坡单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 绥德县城区及周边地区很高风险区面积2.27 km2, 包含斜坡段106个; 高风险区面积3.03 km2, 包含斜坡段114个; 中风险区面积10.40 km2, 包含斜坡段362个; 低风险区面积12.81 km2, 包含斜坡段468个。  相似文献   

17.
对泰青威天然气管道临朐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临朐段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水毁灾害,具体可分为坡面水毁、河沟道水毁和台田地水毁。野外地质灾害实地调查临朐段管道沿线共发现地质灾害15处,其中坡面水毁点6处,河沟道水毁点4处,台田地水毁点5处。采用定性与半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较高的有1处,占6.66%; 风险等级中等的有4处,占26.67%; 风险等级较低的有10处,占66.67%。根据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发育密度、风险等级等因素,划分地质灾害中易发区61 km,低易发区10 km,管道沿线以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为主。最后,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风险等级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消减措施,为后期管道安全运营和风险整治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为例,将研究区按照行政区、自然区或人为确定的方式划分为若干区块,考虑每一区块内历史成灾的损失、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和潜在隐患点成灾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因素,综合分析评价其危险性,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显示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的分布和组合关系,为区域减灾决策和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按地质灾害危险系数法进行定量计算,根据定量计算结果,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再经过人工修正勾画,将研究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危险性区(Ⅰ)、中危险性区(Ⅱ)和低危险性区(Ⅲ)3个大区和8个亚区,进行了广西北流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并通过GIS软件实现可视化。广西北流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果显示,高危险区总面积为1 13559 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6%;中危险区总面积为70986 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9%;低危险区总面积为61138 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5%。  相似文献   

19.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典型滑坡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川滇地块鲜水河断裂活动习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典型地质灾害实例和稳定性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大型滑坡形成机理。认为鲜水河断裂对该区内地质灾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1断裂带内岩体结构破碎程度高,导致滑坡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约32.5%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0.5km范围内,19.77%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0.5~1.0km内,15.22%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1.0~1.5km内,滑坡的滑动方向多垂直于断裂走向;2八美"土石林"是在断裂活动作用下形成的碎裂岩体,该类岩体力学强度低,稳定性差,滑坡灾害发育密度大;3断裂带内地震滑坡发育,在强震作用下形成的部分滑坡滑动彻底,现今稳定性较好;在地震作用下部分滑坡处于裂而未滑状态,在适当的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失稳滑动;4断裂带穿越的斜坡或古地震滑坡,在断裂持续活动作用下,稳定性差并多次发生活动;5强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断裂带坡体变形和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运用地质统计学理论,通过分析,选取研究区内致灾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定量评价。文中采用地质统计学信息量法,以GIS技术和RS技术为基础,从致灾机理上对各致灾因子进行选取和分析,使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完成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1)软硬相间碳酸盐岩类、(2)与河谷距离50~350m的斜坡带、(3)软硬相间碎屑岩类、(4)公路两侧1km范围、(5)斜坡在断裂带影响范围以内(1km)、(6)与河谷距离<50m或350~550m等6大影响因子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起主导作用。其中,除"公路两侧1km范围"为人类工程活动外,其他因素均为地质动力作用。研究完成的五峰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定量评价,为五峰县的经济发展和城镇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以后在鄂西南地区进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