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米逗油 《地图》2012,(2):132-133
该地图绘制于1677年。在制图者克里斯多夫·威特的心目中,波西米亚这块美丽的土地一定堪比最娇艳的玫瑰,因此在他的笔下才会出现这样一幅特别的玫瑰地图。  相似文献   

2.
由Micheal Kidron和Ronald Segal先生编绘的,美国西蒙—舍斯特公司(Simon andSchuster)出版的《世界状况图集》(The Stateof the World Atlas)是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类参考地图集中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本,它的问世,是继有权威性的英国牛津地图集(OxfordAtlas)之后出现的一本有特色的图集。图集以十分新奇的设计,简明而深刻的表  相似文献   

3.
国际地图制图协会(ICA)进修教育委员第一次工作会议于1981年11月26—28日在西德法兰克福应用测量研究所召开。我国代表武汉测绘学院副教授胡毓钜与张克权前往参加了会议。进修教育委员会即第一委员会,原主席为荷兰考曼(koeman)教授,自去年东京第六届ICA大会改选后,现任主席为国际制图年鉴主编、西德梅纳(Meine)博士。此次工作会议主要讨论今后工作计划。出席会  相似文献   

4.
本文集以陕西省安塞试验区为实例,介绍了黄土高原(重点产沙区)信息系统LPIS及其主要的分系统LP-ARC/INFO——以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基础的黄土高原(量点产沙区)地理信息系统,KGIS——智能地理信息系统,MCGIS——微机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工作。讨论了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地形模型(DTM)的建立方法和应用问题。探讨建立了区域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建造区域分析模型的方法和研制黄土地区土地评价专家系统的设计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植被物候是指植被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发育节律。研究植被物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目前利用植被遥感指数进行物候监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而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与总初级生产力(GPP)具有强耦合关系,在植被物候研究中具有很大潜力。本文利用双逻辑斯蒂函数模型,基于3种SIF数据(GOME-2,GOSIF和CSIF)计算了北半球地区2007年—2018年的物候特征,并与两种GPP数据和5种植被指数(VIs)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接下来利用GOME-2 SIF数据分析了北半球地区的物候分布特征,并利用Sen斜率因子检测北半球地区的物候变化趋势,最后计算了3个主要的气候因子对植被物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SIF数据计算的SOS与EOS比基于VIs数据的计算结果要更加接近于基于GPP数据的计算结果。(2)基于GOME-2 SIF数据计算的北半球地区植被2007年—2018年平均生长季始期(SOS)主要(>90%)集中在100—170 d,平均生长季末期(EOS)则主要集中在220—270 d。高海拔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SOS较晚,而EOS...  相似文献   

6.
汤国安 《地图》1995,(4):27-27
数字地图及其应用浅析汤国安(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地理信息系统与机助制图技术的完善和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地图的定义和认识以及地图的生产工艺,同时也出现了崭新的地图形式——数字地图。数字地图与常规地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1.数字地图的载体不...  相似文献   

7.
地震孕育过程伴随物质迁移、能量释放与信息交换。通过遥感手段获取地表、大气及电离层变化信息,进行地震异常分析与前兆识别,已成为遥感与地震科学交叉研究热点。本文收集整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内外发表的该地震潜在遥感异常研究论文;回顾了盖层、大气层、电离层的20个遥感参量异常显现的个体特征,分析了其时空关联性,揭示了总体时空特征。研究表明:(1)汶川地震遥感异常显现是逐渐增多、增强和聚拢的,地震短临前兆突出;(2)震前3个月开始,短—临遥感异常由盖层、大气层往电离层渐次显现,与岩石圈—盖层—大气层—电离层 (LCAI) 耦合范式吻合;(3)短—临遥感异常显现位置与发震断层相关性较强,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带(LMSFs)及其周边区域;(4)多种短—临遥感异常区覆盖震中,且多个条带状异常区与LMSFs走向一致,体现了孕震后期LCAI耦合的局地效应。本研究有益于内陆大地震孕育后期的遥感监测分析,也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刁承春 《地图》1996,(3):45-47
专题地图的一种合成编制方法刁承泰(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重庆,630715)泰勒博士(D.R.F.Taylor)指出:专题地图是“向贫困、无知、疾病和环境恶化挑战的主要地图产品。”现代专题地图发展很快,不仅出现了更多的反映单一要素的解析地图,更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贾凯  陈水森  蒋卫国 《遥感学报》2022,26(6):1096-1111
随着遥感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对变化过程分析的精细化要求与本地算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GEE(Google Earth Engine)地理云平台的出现,解决了用户算力紧张的行业痛点。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在GEE的支持下,构建1987年—2020年年度湿地分类数据集,分析大湾区红树林的时间阶段性特征和空间扩张过程,结合连续长历时分析对变化时间点的准确识别,揭示了保护区设立与滩涂造林等工程在红树林保护与修复中的积极成效。主要结论有:(1)截止到2020年,大湾区共有红树林2174 ha,81%的红树林集中在深圳湾、淇澳岛和镇海湾;(2)大湾区的红树林经历了由平稳发展(1987年—2003年)到快速增长(2003年—2020年)的变化过程,其主要增量来源于镇海湾(40%)和淇澳岛(28%);(3)淇澳岛和镇海湾的红树林仍处于快速增长期,但淇澳岛增速最快,从2002年至今面积翻了30倍,深圳湾则在早期的快速增长(1987年—2009年)后进入平稳期(2009年—2020年);(4)由于保护区设立时间较早,深圳湾成为大湾区唯一一个形成稳定核心区的红树林分布区,镇海湾虽然拥有最大的红树林面积,但林道狭窄,景观破碎,生态系统反而更加脆弱;(5)设立自然保护区和滩涂造林都对红树林面积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本研究为大湾区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的证据支持,对沿海生态屏障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卅年来,大地测量领域出现了三大全新的技术手段,即卫星定位技术(主要有卫星激光测距(SLR)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甚长基线干涉(VLBI)和惯性定位系统(IPS九其中.SLR和VLBI可进行长距离(洲际)测量,精度达几厘米,IPS可在两已知点之间进行连续加密定位蓝可测定重力与垂线偏差,但定位精度目前仅达分米数,  相似文献   

11.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近二、三十年来出现并迅速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涉及计算机科学、测绘学、地理学、信息学、地球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城市特定区域的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测量(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进行或准备进行建设UGIS,为了使测绘工作者对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作为城市测量讲座的最后一讲,简要地介绍有关GIS和UGIS的主要内容,对建设UGIS、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提出了笔者的粗浅看法,指出了测绘工作者在UGIS建设、应用和…  相似文献   

12.
MBOC(multiplexed binary offset carrier)是GPS—GALILEO互用和兼容性工作组推荐的信号调制体制,其实现方式分为TMBOC和CBOC两种,其中TMBOC(6,1,4/33)已被GPSL1C信号所采用。多径是众多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主要误差源之一,由于不具备时间和空间的相关性,无法通过差分技术消除。本文基于窄相关技术和Double—Delta技术对TMBOC(6,1,4/33)的抗多径性能进行了分析,并与BPSK(1)及BOC(1,1)进行了对比。在同等条件下,TMBOC(6,1,4/33)的抗多径性能优于或等同于BPSK(1)及BOC(1,1)。  相似文献   

13.
多年平均物候能够反映植被生长发育节律的均衡状态,是植被物候模拟与预测的关键参数之一。遥感已广泛用于地表物候监测,是空间多年平均物候信息的重要来源。然而,基于遥感的多年平均物候存在不同计算方法,如先确定每年时序曲线的物候点再求平均值(平均法),以及先求多年平均时序曲线再确定物候点(参考曲线法)。上述方法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但目前尚缺乏对这一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的认识。针对该问题,本研究利用2001年—2016年遥感植被指数数据,分别在平均法和参考曲线法下提取中国森林生长季起始时间的多年平均值(■),比较■的差异(■)及其空间异质性;进一步选取物候研究中常用指标,即以■为基础的温度“季前时长PD (Preseason Duration)”,分析■不同计算方法对物候—气候关系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方法下的■差异显著,总体上平均法小于参考曲线法(-2.6±2.2 d,占88%),其中存在8.0%和6.0%的有效像元其动态平均法和固定平均法小于参考曲线法超过7 d,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地区。(2)■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随年均温的升高而减小(Slope=0.07 d/℃,P<...  相似文献   

14.
胡明城 《测绘通报》1997,(10):36-39
建立区域GPS网原来有两种模式:一是最初采用的野外会测模式;二是1990年出现的连续作业模式,即常设GPS大阵测量阵列(PGGA)。最新发展的建网策略略是 两种模式配合起来,称为多模式设站策略(MOST),它利用GPS大地测量自8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的一些显著变化。近两年来,美国加州和中部各州以及南太平洋、中亚、地中海中部、智利和阿根廷都已经采用MOST策略,它已经被认为是第三类GPS大地测量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利用遥感影像对大尺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长期、定量、动态监测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针对干旱区生态环境的地域特点和应用需求,从耦合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ERSEI),即在顾及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因子的同时,引入综合盐度指标(CSI)和水网密度遥感估算模型(EMW),将盐度和水网密度(WND)纳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上实现ERSEI并将其应用于地处西北干旱区的呼包鄂榆城市群,结果表明,ERSEI可充分体现干旱区地表细节特征,有力突显了水网对周边环境辐射影响的渐变信息。由呼包鄂榆城市群范围内2000年—2020年间ERSEI的空间测度和时序演变分析发现,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大青山一线以及靠近吕梁山的一侧,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蒙古高原、库布齐沙漠附近以及毛乌素沙地部分地域,且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持续性下降,应作为生态风险预警区加强治理。ERSEI为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常态化监测提供了一种快速有...  相似文献   

16.
1.0 概论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古希腊科学家亚理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就提出“大地测量学”一词了。1617年,荷兰大地测量学家史奈留(1580—1626年)第一次实施三角测量,开创了现代大地测量的新篇章。由此可见,大地测量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学科。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景观格局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合利用RS、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渤海海岸带地区1995、2000、2005和2008年土地利用分布图为基础, 分析了渤海海岸带地区近13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其景观响应,得到以下结论:(1)渤海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 年动态变化率在2000年—2005年间最大,为0.40%;2005年—2008年段次之;1995年—2000年间最小;(2)下辽河平 原、海河平原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为土地利用动态发生的主要区域;(3)监测期内,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面积扩 展明显,且主要来源于其周边的优质耕地,但在耕地流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同时,有较大面积的林地和草地转 向耕地,因此监测期内耕地的总面积变化不大,海域向陆地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即填海造陆)是该区域一种特殊的 土地利用动态类型,并随着时间推移速度越来越快;(4)整个区域在监测期内表现出多种土地利用类型(未利用地、 水域等)的小型斑块被整合,而优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大型斑块则积极向外扩 展的发展态势,整个景观表现出多样性和均匀度减小而优势度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由无锡测绘仪器厂研制成功的HJ-3型纠正仪是一种大缩放倍数(0.8~x—7~x)的光学纠正仪,主要用于编制多种比例尺的象片平面图,便于分带纠正又适用于卫星象片的放大及彩色合成作业。该仪器具有的特点:(1)仪器上采用了单板微处理机来控制步进电机驱动纠正仪的动作元素,(2)用电模拟系统实现自动离心;(3)在作业时可用脚踏开关控制缩放和倾斜进行纠正作业,亦可在安置数值后自动动作;(4)仪器上有定时曝光,并设有滤光片转换  相似文献   

19.
《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说陈健(北京图书馆舆图组100081)《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最近在英国地图拍卖市场上出现,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该留情况。这幅图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编制的一幅比较完整的世界地图,是—幅价值很高的图。它是清朝早期摹绘下来的少...  相似文献   

20.
王念  卢致宇  徐建红  张红  张霄羽 《遥感学报》2021,25(8):1848-1861
地表温度和近地表大气温度是地球系统、大气系统以及地—气相互作用物理过程的重要参量。在陆地—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水汽含量、NDVI指数、下垫面变化等因素会对地—气热量传输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地表温度产品(MYD11A1)以及气温站点数据(GSOD)获得全国尺度下地表温度年最大值、近地面气温年最大值。在此基础上,使用趋势分析法分析2003年—2018年地、气温度年最大值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以及地—气温差气候倾向率变化趋势。最后,结合大气总水汽含量产品(MYD05)、NDVI指数(MYD13A3)、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增长率分析导致地表温度年最大值与近地面气温年最大值趋势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在全国尺度下,2003年—2018年地表温度年最大值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近地面气温年最大值的空间分布与地表温度年最大值相反。大气总水汽含量年最大值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总体较高。水汽含量既影响近地面气温的大小,同时也受到近地面气温的影响,因此,水汽含量年最大值与近地面气温年最大值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一致性特征。(2)在2003年—2018年期间,地表温度年最大值的气候倾向率在空间上表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近地面气温年最大值的气候倾向率在空间上也表现为北高南低,与地表温度年最大值的气候倾向率变化基本一致。但地表温度年最大值的变化幅度要大于近地面气温年最大值,并且在个别区域表现不一致。主要分布在天山地区、三江平原以及秦岭南侧地区,地—气年最大值变化趋势相反即地—气差减小。(3)大气总水汽含量年最大值的增加可造成近地面气温年最大值的增加,而植被覆盖度的上升可造成地表温度年最大值下降。但在天山地区大气总水汽含量与地—气差的响应不明显,但天山地区的近地面气温年最大值与CO2平均浓度增长率的关系较为明显。(4)遥感数据反演的地表温度年最大值和站点观测的近地面气温年最大值空间分布表现出差异,但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