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3月26日,在河南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交流会上,河南省测绘工程院、省遥感测绘院、省地图院、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分别从北斗基准服务系统、遥感大数据、地图服务、构建时空信息框架等方面,就新形势下快速实现测绘转型升级,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和数据支撑进行了汇报。本刊特将汇报的精华部分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对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山东省地理数据资源管理及应用特点的情况下,提出一种以"混合存储、动态整合、集成管理、联动更新、开放共享、按需服务"为典型技术特征的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中心建设思路,并对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设计、整合技术以及应用系统开发进行深入分析,可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管理和应用服务,促进信息化测绘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这些耳熟能详的科技,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式。面对新形势,如何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数据优势,以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高质量助推自然资源管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今年以来,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向与趋势,在多方面都有具体体现,比如IT与地理信息的深度融合,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地理信息服务,未来最具有市场规模的移动地理信息服务模式;比如大数据与智能地理信息融合,不仅提供直接的地图内容,还提供基于大数据实现的更有价值的应用;比如许多地理信息技术公司通过自行提供多个环节或者通过与合作伙伴一起为最终用户服务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在市场竞争中展示出了明显的优势等。为此,本刊记者对话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基础测绘处处长陈建军。  相似文献   

5.
基于测绘和地理信息学科发展的背景对地理信息服务进行了分析,指出以“数据在线”为特征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较之于传统的地图拷贝分发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数据在线”囿于传统的测绘“生产关系”,亦存在突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实现技术的在线共享,走向“应用在线”.  相似文献   

6.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应用成效,随着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心已成为地理信息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转移到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其关键就是测绘地理信息的应用推广。本文介绍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组成、应用推广服务模式,并以长沙、常德和湘西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应用推广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该文介绍了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分类法、档案实体分类和档案信息分类理论,并结合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的特点,探讨了它们在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包含数字档案在内的测绘地理信息实体分类方法,探讨了基于档案管理系统的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分类目录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深度融合,地理信息工作已经走到了向社会各行各业和百姓大众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前台",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同时,信息化建设和民众对信息化产品的需求增长,带来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促产业发展的态势。而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到底是什么,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大众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可能还不为大众所熟知。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落实“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理念。探索地理信息服务创新与城乡空间规划科学发展需求的结合,符合国家发展的总体要求。《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起保证基本公共需求和增强按需定制服务相协调的服务架构,着力提高网络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水平。”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数据获取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的提高来支撑,以满足各行业的信息获取和咨询服务需求,同时深化地理信息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耦合度,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0.
四月芳菲醉,人间仲春时。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张兴辽在前不久召开的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交流会上指出:“要强化担当,狠抓落实,全面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争先进位出彩。”这是张兴辽厅长对测绘工作提出的希望,也是河南测绘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动员令。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刘济宝局长也向测绘工作者发出“强化担当,忠实履责,推动测绘地理信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战斗号角!  相似文献   

11.
设计出一种通用性信息检索系统,使其能广泛适用于市场经济信息、行政管理信息、人口(人事)、档案、科技文献等的检索及其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2.
京杭大运河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京杭大运河是独特的超大型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问题,需要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支持。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在空间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分析上有着强大的优势。本文根据空间信息科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结合京杭大运河保护实际业务需求,探讨了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京杭大运河保护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法,设计和开发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并实际应用于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工作中,产生了一系列专题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空间信息技术可以为大运河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地理信息服务是地理信息产业从“专业化”发展到“公众化、社会化”的必然,地理空间数据网络服务是开展地理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本文系统总结了网络环境下地理空间数据服务的特点,即规范化,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实时化,动态化;提出了地理空间数据网络服务的关键技术,地理空间数据可用性评价,地理空间数据共享与互操作,地理空间数据网络服务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4.
“数字地球”与地理信息科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简要概括了数字地球的涵义及特征,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关系,概括了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建立地理信息科学的关键问题,指出发展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要解决的是空间数据库和对地理现象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以西汉、东汉、唐朝三个历史时期为研究时间域,以新疆境内的古丝绸之路为研究空间域;根据搜集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将得到的西域三十六国域址、人口、军事等信息存入MySQL数据库中;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及遥感(RS)技术,将传统的纸质地图转变成电子地图并发布相应的本地地图服务;最后,利用PHP及Flex网络技术,将前期制作的电子地图发布到Internet上,供公众浏览、查询、学习交流等之用。本研究将传统的考古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结合,实现了两者的完美融合,弥补了传统考古学过于专注学术研究而忽略应用的缺陷,为公众免费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为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信息城市作为数字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核心问题,已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区域,探讨虚拟现实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VR-GIS技术,建立虚拟仿真环境,实现研究区三维动态可视化显示,为城市环境规划、交通旅游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首先综述了数字省区地理空间框架的概念,剖析了其构成,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等五部分,在此基础上提炼并归结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两项任务,接下来阐述了它们的建设内容及流程。  相似文献   

18.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公共信息网示范工程。本文介绍该示范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提出以发展为重点,通过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模思路;提出“发展牵引”、“诊断决策”两种不同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类型;建立时空一体化、历史模拟、仿真预测、空间配准、知识能力建设以及环境与生态承载能力制约等模型和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公共信息网;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水平时空动态分析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2个应用实例。该示范工程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示范区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表形态信息系统的岩溶生态环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地表形态信息系统对贵州省的岩溶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脆弱性和生态被破坏的严重性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最后就其生态环境的保护 ,提出了若干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BIM精细化三维模型中的数据是三维GIS重要的数据来源,然而两者数据模型在几何和语义上差异是阻碍BIM与GIS集成应用的重要问题。IFC与City GML分别为BIM和三维GIS领域最通用的标准数据模型,当前的数据转换工具虽然可有效地将IFC数据转为City GML数据,但还是难以顾及到City GML所有的LOD层级,存在信息丢失和几何不准确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IFC数据模型与City GML模型中所有的建筑构件类型以及其关联的语义信息,分别建立IFC数据模型到City GML各层级的映射模型,描述了一种从BIM模型到多层次细节GIS模型的完整转换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保证数据转换方法的正确性以及稳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