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别山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别山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及其震旦纪孢粉组合的发现,为确定大别山表壳岩的时代,及其与邻区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区内主要沉积特征识别,确立大别山浊积岩与浊流沉积序列及大地构造背景,正确认识该造山带的形成环境、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5,40(4):557-557,578
由“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动力学”编写组著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动力学”一书,200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10页,后附彩色图版10幅,另袋附“大别山造山带地质图(1∶500000)”和“大别山造山带构造纲要图(1∶500000)”,由6个部分组成。“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质构造”一章由徐树桐、索书田、钟增球、刘贻灿和陈冠宝撰写,介绍该带的构造—岩石单位、几何结构、运动学特征和变形构造。“大别山—苏鲁地区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一章由从柏林、王清晨、叶凯和刘景波撰写,探讨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深度、折返的P T轨迹…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盆地充填记录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忠  李任伟等 《地质通报》2002,21(8):547-553
通过对大别山周缘盆地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格局。盆地充填序列分析表明,尽管中生代大别山南、北盆山耦合关系不同,但构造体制均经历了前白垩纪挠曲向白垩纪伸展的转化;砂岩物源再造反映中生代南大别山源区剥露尚未大规模触及岩浆弧“根”,剥露深度浅于北大别单元。大别山邻区晚中生代巨厚磨拉石是陆内造山强烈阶段的沉积记录,它们的产出及相关的造山带隆升与该区超高压变质岩快速折返没有直接关系。进一步讨论了恢复大别山物源结构、建立盆地类磨拉石精细地层年代学格架等在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别山周缘盆地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格局。盆地充填序列分析表明,尽管中生代大别山南、北盆山耦合关系不同,但构造体制均经历了前白垩纪挠曲向白垩纪伸展的转化;砂岩物源再造反映中生代南大别山源区剥露尚未大规模触及岩浆弧“根”,剥露深度浅于北大别单元。大别山邻区晚中生代巨厚磨拉石是陆内造山强烈阶段的沉积记录,它们的产出及相关的造山带隆升与该区超高压变质岩快速折返没有直接关系。进一步讨论了恢复大别山物源结构、建立盆地类磨拉石精细地层年代学格架等在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大别山造山带,因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岩石的发现以及出露有大陆俯冲与碰撞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构造岩石单位,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地区.其中,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由北大别杂岩带、中大别含柯石英超高压变质带和南大别低温榴辉岩带等三个不同的岩片组成.  相似文献   

6.
刘文灿  谭应佳 《地学前缘》1995,2(2):247-249
大别山造山带北缘构造变形及其演化刘文灿,谭应佳,王果胜,马文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大别山造山带为秦岭造山带的东延,它处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是两者对接碰撞的产物。大别山北缘的北淮阳构造带为该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变形的演化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别山周缘盆地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格局.盆地充填序列分析表明,尽管中生代大别山南、北盆山耦合关系不同,但构造体制均经历了前白垩纪挠曲向白垩纪伸展的转化;砂岩物源再造反映中生代南大别山源区剥露尚未大规模触及岩浆弧“根“,剥露深度浅于北大别单元.大别山邻区晚中生代巨厚磨拉石是陆内造山强烈阶段的沉积记录,它们的产出及相关的造山带隆升与该区超高压变质岩快速折返没有直接关系.进一步讨论了恢复大别山物源结构、建立盆地类磨拉石精细地层年代学格架等在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变质作用是糜棱岩的主要形成机制和鉴别标志.大别山糜棱岩是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与断层(或剪切带)有关的岩石,可分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和榴辉岩相糜棱岩.大别山糜棱岩的主要鉴别标志是相应变质相标志矿物的韧(塑)性变形或晶内变形,这与以往关于糜棱岩的定义有明显不同.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带内的各类糜棱岩的形成时代与同相...  相似文献   

9.
大别造山带东段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间缝合带的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山为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构造-岩石单元的岩石组成、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和构造关系表明, 大别山东段主要由扬子陆块北缘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基底和少量浅变质盖层组成, 没有代表蛇绿混杂岩和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侵入岩建造.各主要构造-岩石单元间的界线为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形成的伸展型剪切带, 大别山北部的伸展-逆冲推覆构造也是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伸展构造的一部分, 其中不存在具有缝合带意义的重要构造界线.因此, 在大别山东段, 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间的缝合带既不是水吼-五河剪切带, 也不是磨子潭-晓天断裂.根据地球物理资料推测, 南北陆块间的缝合带应分布在信阳-舒城断裂的前缘, 但现在覆于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沉积之下.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黄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新的地质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别山黄石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上有很多近水平的反射体,表明大别山中心部位的中、下地壳内也有近水平的分层性。反映有流变性和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与大型薄皮构造理论对岩石圈性质的认识一致,因而在其运动过程中应服从薄皮构造的运动规律。结合以往对大别山区划分的岩石一构造组合,在前人对此反射地震剖面所作的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对反射地震剖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解释,并建立了大别山造山带在此剖面上的两维几何结构。剖面南部为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地表15km深度内为由碰撞混杂岩组成的扬子与中一朝大陆之间的主滑脱带。剖面中部为造山期后的侵入体。剖面北部为主滑脱带的根带(通常认为的缝合带),根带被中生代形成的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切割。剖面最北端为变质复理石中略晚于主滑脱带的反向冲断带。推溺l下地壳的断开距离在扬子大陆俯冲时(三叠纪前)规模较大,然后逐渐缩小,直至保留到今天的规模。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及冷却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部分属印支期扬子俯冲陆壳(下地壳)的一部分;大致沿磨子潭-晓天断裂附近分布的含榴辉岩、大理岩和变质橄榄岩的镁铁-超镁失质岩带可能代表扬子与华北2个大陆板块之间的变质构造混杂岩带,它应接近于扬子与华北2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缝合线(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以北),而五河-水吼剪切带则可能代表扬子腐冲陆壳内部的1条拆离带或滑脱带。冷却史研究表明,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峰期变质后初期(230-210Ma)仅抬升到下地壳水平,因而未经历降温过程并具有比大别山南部榴辉岩较低的抬升速率,峰期变质后较慢的抬升速率及相应的近于等温或局部升温阶段也许是造成大别山北部榴辉岩与南部超高压带中榴辉岩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许是研究区榴辉岩很少见有保留早期超高压变质证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大别山区石英质玉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山区石英质玉属新近发现的一种石英质玉(简称"大别山玉"),具色彩绚丽、质地细腻温润等特点。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重点对"大别山玉"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物理光学性质、微结构、红外吸收光谱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别山玉"具较典型的微粒-细粒结构,主要矿物为石英,含少量的绢云母、绿泥石、萤石、黄铁矿及其它粘土矿物等次要矿物,实属石英质玉;其化学成分相对较纯,主成分为SiO2,含少量的Al2O3,CaO,MgO,Fe2O3,FeO,K2O等;其红外反射光谱以Si—O非对称伸缩振动致特征的1177,1104 cm-1谱带、Si—O—Si对称伸缩振动致800,781cm-1分裂谱带以及由Si—O弯曲振动致492 cm-1较强谱带和542 cm-1弱谱带为特征。同时,还对"大别山玉"的结晶度及水的赋存状态一并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地震波速度剖面的重力拟合及花岗岩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对穿越大别山造山带的六安—大冶宽角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力拟合。拟合结果表明严格按宽角反射地震速度换算成的密度剖面所产生的是一个重力高,它反映出大别山是一个穹隆,与实测大别山重力低大相径庭。只有将位于大别山山根上,南北大别之间设置一个从地表直达莫霍界面的巨大低密度体,重力曲线才能得到很好的拟合。这个低密度体应为近北西走向的花岗岩带。它与反射地震剖面上石镇透明反射地震带位置吻合,但宽度远较反射地震透明带为大。重力曲线的拟合进一步说明,在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后的白垩纪时,大别山出现一个伸展期,在这个时期,大别山穹隆形成,并伴随有大规模花岗岩的侵入,超高压变质岩从地壳中下部折返到地表。研究说明,联合应用反射地震、宽角反射地震和重力,进行综合解释是必要的,可以得到更令人信服的地质结论。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是中国东部中朝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具有薄皮构造的性质。组成两个碰撞大陆之间的滑脱(冲断剪切)带的岩石就是碰撞混杂岩组合。大别山由于剥露较深,仰冲壳楔完全被剥蚀,超高压变质带大面积出露,识别出碰撞混杂岩组合是对大别山进行几何分析的必要步骤。大别山碰撞混杂岩组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条带状片麻岩-超镁铁岩组合,南部为云母斜长片麻岩-榴辉岩组合,这两个组合的大部分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宏观的"碎斑结构"和混杂作用。罗田穹隆是造山过程中早期形成的双冲式背斜,最后在造山晚期因东西向缩短的叠加而形成穹隆。  相似文献   

15.
大别山地区石英质玉简称"大别山玉",主要分布于北大别变质杂岩带核部.地层为古元古代—新太古代大别岩群,新元古代中酸性侵入岩、燕山期花岗岩分布广泛,断裂构造极为发育.霍山县白莲岩地区石英质玉矿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伴随硅化构造破碎带产出,玉石颜色丰富,质地细腻,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框架   总被引:57,自引:17,他引:40  
王清晨  从柏林 《岩石学报》1998,14(4):481-492
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的新资料,对大别山造山带研究中诸如蛇绿混杂岩、碰撞时代、超高压变质岩与围岩的关系、俯冲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证,指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是中朝陆块与扬子陆块间碰撞造山的产物。在三叠纪发生的陆-陆碰撞中,扬子陆块向北俯冲至华北陆块之下,但至今尚无发现残存的蛇绿混杂岩,碰撞时缝合带的位置被已经折返出露地表的南大别碰撞杂岩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与扬子北缘构造变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大别山造山带及其"前陆"形成于三叠纪,是华北陆块与扬子地块经长期构造演化、最终碰撞的产物。研究表明,该"前陆"实际是扬子地块中部的九岭基底隆升带演化相关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带。综合横贯大别山造山带的大地电磁探测、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探测、天然地震波(P波)层析成像研究、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示大别山造山带及扬子地块北缘的地壳物性、速度结构、莫霍面错断、变形特征等,发现该区上、下地壳结构具有不一致性,总体表现为鱼骨刺状;并结合地表地质调查,推断扬子地块北缘深层向南逆冲的构造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及折返过程密切相关,而浅部构造向北的逆冲推覆构造与大别山造山带向南的逆冲推覆构成对冲构造样式。最后,本文讨论了该区大地构造演化和背景,分析了其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大别山,因含柯石英(Xu,1987;Okay et al.,1989;Wang et al.,1989)和金刚石(Xu et al.,1992)超高压变质带出露的规模巨大和岩石类型齐全而闻名于世。它是三叠纪华南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的碰撞型造山带,发育了与大陆俯冲-折返-碰撞过程相关的、不同变质等级的构造岩石单位(徐树桐等,2002),从南到北,大别山造山带主要包括宿松变质带、南大别低温榴辉岩带、中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北  相似文献   

19.
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南部,中部和北部。造山带南部为一套构造堆叠体系;中部为一个混合岩穹窿,浅变质的砂岩、板岩和片岩构成了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北部构造单元。造山带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主要由前陆褶皱带构成:未变质的新元古代-早三叠世的沉积地层;由“宿松群”北部和苏北地区的“海州群”构成的高压变质岩石单元及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单元。造山带中部的混合岩穹隆由大别山地区的罗田穹隆和苏鲁地区的莱西-栖霞穹隆构成。同样大别山北部的浅变质“佛子岭-卢镇关群”和胶东地区浅变质的“蓬莱群”构成了造山带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同时大别山和苏鲁两个构造地体均经历了相似的多期构造变形:沿NW—SE向矿物拉伸线理发育的上部指北的剪切变形代表着造山带主变形期的变形;早期向南逆冲的韧性剪切变形和沿中部混合岩穹隆边缘发育的重力滑脱变形体系,后者代表了混合岩穹隆形成时的垂向缩短作用。正是由于构造几何学和多期变形的可对比性决定了这两个变质地体具有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鄂东南二叠系的岩相分布,结合大别山零星出露的古生代地层和古地磁资料,认为淮阳地区当时不但不是古陆,反而是宽阔的海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大别山是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带。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于秦岭地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