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判定地基承载力时, 载荷试验是一种主要的测试方法, 而动力触探测试因为测试时间短, 方便快捷, 常作为载荷试验的辅助手段。目前, 关于动探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 仅在部分行业性和地区性的规范规程有所论述, 多基于大量原始测量数据分析得出。本文基于动荷载理论, 以轻型动力触探为例, 考虑其与载荷试验机理的相似之处, 对轻型动力触探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成都地区砂卵石层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煜 《四川地质学报》2000,20(2):118-121
总结成都地区砂卵石层与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曲线的关系及分层规律。  相似文献   

3.
圆锥重型动力触探预打段值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进林 《广西地质》1998,11(4):69-71
通过8项勘察工程的圆锥重型动力触探资料的统计分析,在保证钻孔内圆锥重型动力触探N63.5值浅部异常出现概率〈10%的前提下,提出初步预打段指标值,即全孔泥浆护孔时为20cm,非全孔泥浆护孔时为30cm。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际工程中的标准贯入试验与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的比较分析,分析总结出利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在粉细砂地基强夯后中提供相应的承载力的方法,得出了相应的公式,并对此公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进行岩土勘察的过程中,发现阿拉木图地勘中心采用的KDZ-001型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器的设备规格、试验数据的记录方式均与中国规范的要求不同,其试验成果仅以动贯入阻力qd为指标,我们无法按照中国标准采用的修正后的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进行工程地质评价。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比分析了KDZ-001型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器的规格和试验过程,提出了将修正后的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转换为动贯入阻力qd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方法,并建立了以qd为指标评价碎石土密实度的参照表。在勘察实践中,应用以上成果对阿斯塔纳地区的碎石土进行了密实度评价,进而完成了物理力学分层。最终,结合土工试验报告、其他原位测试报告,我们对阿斯塔纳地区的砂土、碎石土的承载力进行了工程地质评价,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提出了一种离散元和边界元法相耦合的数值法,将粒状土层模拟为二维圈片状集合体来研究,在正常固结和超固结圆片状集合体材料中做了一系列锥顶角为60°的模拟触探测试。可以从这个模拟试验的微观分析以及传统的连续介质力学角度评价静力触探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土的加载历史影响了土的破坏机制和剪胀性,但对锥头底部以后的侧压力没有明显影响。此外还发现较细颗粒承受了较高的接触应力,因此更容易在贯入过程中被压碎。  相似文献   

7.
8.
海洋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其岩土工程勘察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海洋岩土勘察技术难以满足如海洋风电开发、近岸港口疏浚、管道电缆勘测等项目经济、快速、便捷的要求,因而,新型的原位测试技术如自落式动力触探(FFP)技术受到关注。本文着重介绍了适合海相/湖相超软土的FFP测试技术理论与工程应用进展,首先回顾了自落式动力触探的发展历史,其次,总结并分析了基于FFP的不排水抗剪强度解译理论与土分类方法。针对现有FFP设备无法获取孔隙水压力参数,笔者设计出一种用于评价海底浅层土特性的自由落体式孔压动力触探装置,并提出FFP工程特性评价框架。分析表明:FFP技术在海洋岩土工程测试中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孔压触探测试中探头饱和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压触探(CPTU)作为一种新型土体原位测试技术,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推广,但CPTU测试中的一些技术环节尚需进一步探索和规范。本文对严重影响CPTU测试结果精度的探头饱和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探头饱和的重要性、一般方法、注意事项及检验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田卿燕  刘仰韶  吕建兵 《岩土力学》2009,30(9):2747-2752
大量的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轻型动力触探和静力触探都可用于公路桥涵台背回填中粗砂的密实度检测,而且锤击数N10和锥尖阻力Qc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为了从理论上揭示两者的相关性的根源,采用拉德模型模拟了两种方法的试验过程,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得知,两种触探方法在砂土中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场有较大的相似性,验证了轻型动力触探和静力触探在中粗砂中试验结果相关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CPT,BPT和OCT三种多功能原位测试系列,强调测试成果综合应用的重要性,并举了上海软粘土和粉土基的应用例子。  相似文献   

13.
静力触探探测具有原位性、连续性、高效性以及高分辨率的优点,利用海洋静力触探探测成果计算海上平台桩基承载力具有非常大的应用空间。以胜利油田埕岛海域某平台为例,使用ROSON100型海洋静力触探仪对平台各桩腿开展原位探测,同步进行钻探取样及室内土工参数测试。分别利用静力触探和钻探取样测试成果计算了平台桩基承载力,对比讨论了3种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之间的异同。结果表明:3种方法对应的桩侧摩阻力随埋深变化整体趋势基本一致;基于一定区域工程经验,钻探规范法和静探间接法得到的桩端阻力、单桩极限承载力基本吻合,而静探直接法得到的桩端阻力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相较前两者明显偏大;考虑以粉砂作为持力层的前提下3种桩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表现出较好的兼容性。研究成果可为海洋工程桩基承载力计算提供新的借鉴,具有一定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动力触探杆长修正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永振  程展林  丁红顺 《岩土力学》2014,35(5):1284-1288
动力触探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原位测试技术,其动探杆长最大可达到上百米,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杆长修正,目前规范中关于动力触探杆长修正问题,给出了以牛顿弹性碰撞理论和弹性杆波动理论为基础的两种修正方法,依据两种理论得出的修正系数是截然不同的。动力触探试验成果应该如何进行杆长修正,是限制该方法应用的重大问题。针对动力触探杆长修正问题,提出了室内模型试验,并依据砂砾石和均质砂两种地基土进行不同杆长的重型动力触探模型试验,杆长分别为2.0、8.9、16.4、23.4、30.0、36.0 m。通过试验,得到重型动力触探杆长修正系数。分析认为,重型动力触探杆长修正规律符合牛顿弹性碰撞理论,且与地基土材料特性无关。  相似文献   

15.
在大中型工程地质勘探中,地基土层的分层、评估承载力标准值、压缩模量、变形模量,评估单桩承载力…,较大程度上依赖比贯入阻力p_s、锥尖阻力q_c,侧壁摩阻力fs。在中小型工程地质勘探中,静力触探以它的省力、省时显示出更加明显的优越性;取土  相似文献   

16.
结合雅江流域上数个大中型工程实践,较系统地研究了雅江流域上碎石层动力触探试验数据,结果表明该区域碎石层可采用动力触探进行原位测试,并可按相关的规定和规范进行修正击数、查取承载力和变形模量。  相似文献   

17.
刘慧  沈志平  付君宜 《岩土力学》2023,(7):2050-2063
现行规范中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系数的确定需考虑实测锤击数影响,而业内对此少有研究。在一次人工做功击打时,动力触探落锤和探杆通过碰撞传递机械能,基于一维碰撞理论,若恢复系数不为0,则二者碰撞后速度不等,在重力和土阻力作用下会继续碰撞。推导了仅计算首次碰撞后探杆能量、计算首次碰撞后落锤与探杆能量之和及计算首次碰撞后有限次碰撞3种计算方案下的杆长修正系数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碰撞过程中和在一次人工做功击打的两次碰撞间是否考虑土体阻力作用,对杆长修正系数的计算都有影响。使用计算首次碰撞后落锤与探杆能量和的计算函数对现行规范中杆长修正系数拟合,得到重型和超重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9935、0.9751。仅考虑两次碰撞间土体对探杆阻力的影响,使用计算首次碰撞后有限次碰撞的计算方法,当恢复系数≤0.3时,计算得到的杆长修正系数随锤击数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19.
张思宇  李兆焱  袁晓铭 《岩土力学》2024,(5):1517-1526+1539
静力触探试验(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具有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了海上风电工程的主要勘察方法。海上风电工程位于液化易发区,因此研究基于CPT液化判别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详细介绍了4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CPT液化判别方法,并采用理论分析及大量CPT液化实测数据检验,对现行的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简称NCEER)方法、《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方法(岩规法)、《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83-2011)方法(软土规程法)和《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CES 160:2004)方法(通则法)等4种方法进行对比检验,提出了4种主要方法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NCEER法液化判别临界线在低烈度区存在不合理的回弯现象,在高烈度区存在临界值增大过快的问题,在Ⅶ度区深层偏于危险,在Ⅸ度区深层明显偏于保守,在Ⅶ、Ⅸ度区浅层和Ⅷ度区判别结果较好;岩规法液化判别临界线存在很大的问题,液化判别临界线随深度递减,液化判别...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介绍了便携式可变能量动力触探仪的原理,结构,使用方法,数据处理及在岩土工程上的主要用途,结合一些在中国和法国的具体的作用实例,对该仪器和其它现场测试手段作了对比研究,分析了该测试手段的优缺点,结合国内的岩土工程论述了该仪器在岩土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