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走滑断裂粘滑、蠕滑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航片解释的基础上,依据野外现场实测资料,应用地质地貌学方法,对走滑断裂上由蠕滑作用形成的弧形,“正”、“逆”牵引变形山脊及断错变形冲沟的4种地貌形态进行了讨论,并根据这些蠕滑标志,测量了昌马断裂带中、东段的蠕滑量。给出了粘滑与蠕滑量的比值及蠕滑量占总走滑量的比例在断裂带上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
走滑断裂粘滑,蠕滑作用形成的地质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康明  袁道阳 《地震地质》1995,17(3):253-258
在室内航片解释的基础上,依据野外现场实测资料,应用地质地貌学方法,对走滑断裂上有作用形成的弧形,“正”、“逆”牵引变形山脊及断错变形冲沟的4种地貌形态进行了讨论,并根据这些蠕滑志标,测量了昌马断裂带中、东段的蠕滑量。给出了粘滑与蠕滑量的比值及蠕滑量占总走滑量的比例在断裂带上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姚大全  汤有标 《中国地震》1995,11(3):231-238
本文通过对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带上的变形产物进行定向采集、原态固结并进行系统微观观测,结合宏观和实验岩石学资料分析,归纳出能反映该断裂运动特性的微观粘滑与蠕滑标志,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左行走滑的新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萍  卢演俦  陈杰 《地震地质》2005,27(1):5-62
通过对阿尔金主断裂东端早更新世冲积相砾岩的追踪,发现疏勒河古冲积扇沉积的西边界距现今疏勒河河口约 10km,由此提出了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以来左行走滑错动 10km的沉积学新证据。通过对疏勒河河口阶地的分析,认为疏勒河河道沿阿尔金主断裂 2 8km的肘状弯曲除主要反映了断裂的左行走滑外,可能还包含了河流弯折段侧向侵蚀因素的影响。对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期间的位错量和走滑速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双节点有限元模拟直立走滑断裂地震位移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桂芝  王庆良 《地震研究》2005,28(2):189-192
结合位错理论和有限单元法,对介质横向不均匀性引起的直立走滑断裂地震水平位移场不对称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断层两侧介质泊松比和弹性模量的横向不均匀性,均可以引起直立走滑断层同震破裂及地震位移场的不对称性,其中,断层两侧介质的剪切模量比(刚度比)对直立走滑断裂地震位移场不对称性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活动断裂带上的粘滑和蠕滑标志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简要概述活动断裂带上粘滑与蠕滑标志研究进展,着重探讨活动断裂带中赋存的显微粘滑与蠕滑标志,立足于天然断错产物的微观观测与岩石实验成果相结合的分析,初步提出一些对比性较好的的活动方式标志,以此为活动断裂带粘滑和蠕滑段的划分提供微观依据,并就微观粘、蠕滑标志在断裂分段中的应用、定向微观活动方式标志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意义以及利用其确定古地震期次和重复间隔等作了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陈文彬  徐锡伟 《地震地质》2006,28(2):319-324
阿拉善地块南缘发育了由5条走向近EW、向西收敛、向东撒开的断裂组成的断裂束,每条断裂长度一般>100km,控制第四纪盆地呈EW向长条状展布,卫片上线性影像清晰,晚第四纪以来表现出左旋走滑活动的特点。断裂束西段的金塔南山断裂与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宽滩山段趋于交会,并与文殊山构造隆起之间构成构造转换关系。分析认为金塔南山断裂以及整个阿拉善南缘断裂束是阿尔金断裂左旋运动的东延部分,断裂束在平面上“帚状”的、向东撒开的构造样式有利于走滑运动量的分解、消减和吸收,符合走滑断裂末端的构造特点。阿拉善南缘断裂束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可能是阿尔金断裂带进一步向东扩展的结果,其时代可能发生于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  相似文献   

8.
再议走滑断裂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走滑断裂是与大地震关系最紧密的活动断裂带。研究走滑断裂带上大地震是如何孕育和发生的是地震学家们极为关心的问题。构造地质学研究表明,走滑断裂是一个复杂的构造系统,反映了在剪切作用下产生的各类变形组合。文中立足于国内外不同走滑断裂带实例,对连续或不连续走滑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分析了走滑断裂的枢纽作用,发现枢纽轴部强烈挤压,形成闭锁,应力在此集中,应变在此局部化,地震在此成核和孕育。当闭锁的枢纽轴被突破时,沿走滑断裂发生失稳错动,产生突发性大位移,伴随大地震发生。而在不连续走滑断裂不同性质的阶区,则遵循其相应的应力场和破裂机制孕育和发生相应规模和类型的地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些主要断裂(包括阿尔金、昌马、毛毛山等断裂)的断层泥首次进行了研究。在对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围岩成分、断层泥的厚度及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断裂的活动年代、活动方式及断层泥形成的深度进行了讨论。石英颗粒表面上溶蚀程度(颗粒表面的光滑程度、凹凸现象及孔洞发育情况)可划分为6种类型并且每种类型都有相应的年代。根据断裂的粘滑、蠕滑特征,对该区的各活动断裂进行了粘滑段与蠕滑段的划分。用红外光谱与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算得断层泥形成的深度在地壳10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地震资料主频低,走滑断裂断距小,断层地震反射特征不清楚,识别解释难度大.本文基于连续小波变换,提出一种识别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走滑断裂方法.通过井震标定和地震正演模拟确定走滑断裂敏感频段,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对断裂敏感频率进行筛选加权,突出断层地震反射特征,提高地震资料对次序级走滑断裂的识别能力.ZG8井区实际资料应用表明:经过本文方法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与常规数据相比,剖面上走滑断裂的断点特征更清楚,平面上提取的相干属性对次序级断裂的刻画更可靠清晰,有利于本区块走滑断裂的综合解释研究以及断溶体的识别刻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和地质填图,获得滇西南地区澜沧断裂的基本特征和活动性参数,澜沧断裂属于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断裂带的东南段,北起耿马县联合村,向南东经澜沧县哈卜吗、战马坡、大塘子至澜沧县城东南,总体走向NNW,长度约85km。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右旋走滑断裂,兼具倾滑分量,沿断裂形成了丰富的断错地貌现象,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崖、冲沟右旋、断层陡坎、断层沟槽、断层垭口和断陷凹坑等。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选择典型断错地貌进行差分GPS测量,结合所获相应地貌面的年代数据,得到该断裂全新世以来平均右旋走滑速率为(4.2±2.3)mm/a,其结果与现今GPS观测所得速率相当,反映了该断裂长期以来滑动速率的稳定性。同时根据岩体的最大位错量4.6~4.8km,估算断裂开始右旋走滑的时代为距今约1.1 Ma,即早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
阿尔金断裂与大陆走滑断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阿尔金断裂是亚洲大陆内部一条明显的活动在滑断裂。阿尔金断裂与土尔其的北安纳托利亚断裂遥相对应,它们控制了青藏高原和中央安纳托利亚高原向东 向西方向的挤出(逃跑)运动。阿尔金断裂除了具有陆内大陆走滑断裂的特征外,还有特殊的性质。文章还简要地介绍了挤出构造。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通过走滑活动断裂断错冲沟形成变形角研究冲沟形成年代,进而探讨断裂活动特征的方法。并以天桥沟-黄羊川断裂东段为例,对变形角大小和冲沟形成年代及冲沟水平断错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关系密切。最后论述了变形角用于走滑活动断裂研究的可能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满  肖骑彬  喻国 《地球物理学报》1954,63(11):4125-4143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走滑速率沿断裂走向方向存在明显的流失现象,有关阿尔金断裂带的影响范围及走滑速率变化的机制需要有更多的深部结构证据来提供支撑.本文以阿尔金断裂带昌马段为窗口,获取了4条横穿阿尔金断裂带及相邻地区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二维电性剖面显示在阿尔金断裂带北侧中上地壳以连续的高阻体为主,而南侧祁连山内部的深部电性结构在横向上有较为复杂的变化.这一点与区域构造背景相对应,即北侧的塔里木盆地东缘依然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南侧的祁连山是青藏高原北缘生长的最前端,变形强烈.在断裂带的结构特征上,阿尔金断裂带沿走向方向的切割深度在昌马盆地西侧发生了显著的降低,与阿尔金断裂带相对应的电性边界在这里向南偏移了约15 km,对应F18断裂,并与昌马盆地相接.祁连山北部的断裂带,包括昌马断裂、旱峡—大黄沟断裂总体呈现出低角度南倾的样式,切过高阻异常体的顶部.虽然昌马盆地可以起到连接断裂带的阶区的作用,将部分阿尔金断裂的走滑分量转移到盆地南侧的昌马断裂上,但是昌马断裂的走滑速率从西向东是增加的,东侧的走滑速率甚至大于阿尔金断裂沿走向方向的流失分量.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北部主要断裂带的活动还是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远程挤压效应的影响,包括阿尔金断裂以及祁连山内部系列断层都处于斜向挤压应力环境.在这种基本构造模式下,阿尔金断裂、断裂F18、昌马盆地、昌马断裂构成了一个局部的走滑速率分解-转换-吸收体系,对局部应力状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断层走滑包括粘滑和蠕滑,前者是伴有强震发生的快速运动,后者则是一种缓慢的无震稳滑运动。这2 种运动常随时间交替出现,共同构成了断层的基本运动方式。在利用断层滑动速率讨论大震重复率的问题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则是如何从总滑动量中分辨和划分出其中所包含的粘滑和蠕滑量,特别是对蠕滑量的划分,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大震重复率的正确性。笔者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昌马活动断裂的位移量进行了分级,确定出昌马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量大致可划分为5个级别:31~41 m ;25~31 m ; 15~22 m ; 8~13 m ;1~5.5 m ,同时依据古地震学方法并结合14C断代法及断层崖形成年代的数学模拟计算,求得全新世以来在昌马断裂带上共发生5 次古地震事件。在上述2 项资料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昌马断裂带的粘滑及蠕滑量进行了划分,并给出了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走滑断控裂缝体系发育的规模,主要借助数值模拟的手段,通过构建不同断裂带核部宽度、不同性质及不同组合的断裂模型,开展走滑断裂派生裂缝发育范围的定量预测,以明确不同断裂要素对裂缝发育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走滑断裂带核部宽度逐步增大,派生裂缝发育范围的最大值、均值以及最小值均无明显变化;在同等条件下,压扭断层派生裂缝带宽度明显高于纯走滑断层与逆冲断层;当平行断层组合间距小于某一距离之后,两条断裂派生裂缝发育相互叠加,受两条断裂共同控制,断裂之间派生裂缝发育强度明显变大。共轭断层交叉部位,派生裂缝发育范围明显变大。  相似文献   

17.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di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20世纪90年代初在霍山山前断裂和近年在绵山西侧断裂和太谷断裂获取的最新调查资料,讨论了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位移特征. 如果太谷断裂、绵山西侧断裂与霍山山前断裂在1303年洪洞地震中同时活动,则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63 km,分为3段,即霍山山前断裂段、绵山西侧断裂段和太谷断裂段. 各段长度分别为50,35和70 km,3段之间存在4和8 km的阶区. 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具右旋走滑特征,北段和中段右旋走滑位移量6~7 m,南段最大为10 m. 在山西断陷带盆地边界的单条断裂一般只对应7级地震,而该次8级特大地震则突破两个盆地之间的障碍体,显示了强震地表破裂尺度的可变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沿走向将鲜水河断裂带划分为炉霍、道孚、乾宁、康定和磨西五个断裂段,利用沿断裂带布设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场地测量资料计算了近场的断层活动参数,利用覆盖断裂带相对较大区域的重力、GPS观测资料计算了重力场动态变化、GPS速度场.基于重力场动态变化和GPS速度场采用蚁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具有全局优化的优势)分别反演计算了五个断裂段断层活动参数,将结果中的走滑分量作为五个断裂段的现今走滑速率.通过对以上三类现今走滑速率及五个断裂段的地质平均滑动速率进行融合与对比分析,将重力资料反演计算结果作为断裂带整体走滑速率,与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计算的断层滑动速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判定了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场地所跨断裂的性质,最终给出了五个断裂段的现今整体左旋走滑速率和部分分支断裂左旋走滑速率,结果为:(1)炉霍段为9.13mm·a~(-1),虾拉沱区域西支断裂为2.46mm·a~(-1),东支断裂为5.84mm·a~(-1).(2)道孚段为8.57mm·a~(-1),东南段沟普区域西支断裂为1.78mm·a~(-1),东支断裂为6.79mm·a~(-1).(3)乾宁段为7.67mm·a~(-1).(4)康定段为6.14mm·a~(-1).(5)磨西段为4.41mm·a~(-1).本文还定性讨论了断裂带两侧重力、GPS测点覆盖范围内活动地块的三维弹塑性变形和古地震、历史地震造成的永久位错.  相似文献   

19.
阿尔金断裂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酒西盆地附近左旋走滑特征逐渐消失,而其东侧的宽滩山断裂和黑山北缘断裂表现为逆冲构造。在宽滩山北侧分布的2条断裂,分别是塔尔湾-池家刺窝断裂和干峡山断裂,这2条断裂也表现出明显的活动特征。前人认为塔尔湾-池家刺窝断裂是1条低活动速率的逆冲断裂,并未对其水平运动进行详细研究。宽滩山北缘断裂带是否存在水平走滑运动,对于进一步探讨阿尔金走滑断裂和祁连山北缘逆冲断裂的构造转换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通过无人机Sf M摄影测量等野外工作,对宽滩山北缘的塔尔湾-池家刺窝断裂和干峡山断裂的走滑运动特征进行研究,并获得了2点初步认识:1)宽滩山北缘断裂是具有右旋兼有逆冲的活动断裂,通过对宽滩山北缘断裂带的河流冲沟和阶地的位错量进行统计,初步估计其晚更新世右旋走滑速率为0.2~0.25mm/a,全新世右旋走滑速率为0.5~1.5mm/a;2)宽滩山北缘断裂所在的河西走廊西端位置的构造主要驱动力来自于祁连山向北的挤压作用,造成了宽滩山北缘断裂的右旋走滑和酒西盆地内多条断裂的逆冲运动性质。  相似文献   

20.
阿尔金断裂中段晚新生代走滑过程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阿尔金断裂中段晚新生代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构造变形过程的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 建立了阿尔金断裂中段晚新生代的沉积序列; 并根据盆地断裂-沉积-古地貌的恢复, 推断晚新生代阿尔金断裂至少经历了3期走滑作用过程. 通过晚第三纪沉积体错移和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的复原分析, 提出了阿尔金断裂晚新生代以来80~100 km左旋走滑位错的地质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