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台站日照时数观测中记录异常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暗筒式日照计安置情况直接影响日照记录的准确性,利用感光迹线可以方便准确地检查安置情况。  相似文献   

3.
暗筒式日照计药液配制及日照纸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允 《气象》2003,29(11):F002-F002
日照是每个气象台站均须进行观测的项目之一。目前我国气象台站比较普遍使用的是暗筒式日照计。使用此种日照计就涉及到日照纸的涂药问题 ,而药液的配制、涂刷的方法直接关系到日照记录的准确。现行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了药液的配制比例。本人经过长期的使用 ,认为赤血盐与水的比例 1∶1 0还较为适当 ,但感光药液枸橼酸铁铵与水的比例为 3∶1 0似乎不太恰当 ,按此比例配制出来的药液浓度太浓 ,涂刷出来的日照纸颜色深暗 ,极易感光 ,涂好的日照纸存放几天就变为暗蓝色或黑绿色 ,与感光迹线相近似 ,感光迹线很不清楚 ,在日光强、日照时…  相似文献   

4.
1引言中国绝大多数台站使用的日照计为暗筒式日照计,只有少数高纬度台站使用聚焦式日照计。聚焦式日照纸目前国内已经不生产,为了日照资料的可比性和均一化,黑龙江省于2012年1月1日将18个台站的聚焦式日照计改为暗筒式日照计,从而结束了几十年聚焦日照的观测历史。  相似文献   

5.
用感光迹线检查暗筒式日照计构造和安装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琳莉 《气象科技》2007,35(1):126-129
根据暗筒式日照计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较系统地介绍了利用感光迹线检查日照计构造和安装上存在误差的方法,弥补了先前部分学者提出的关于暗筒式日照计安装误差检查方法存在的不全面、不准确的缺陷。并从几何、成像原理加以论证,证明了利用感光迹线检查暗筒式日照计方位、水平、纬度安装正确与否,隔光板构造是否精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四川温江站日照计观测日照时数与其一级辐射站的直接辐射表观测日照时数资料,对二者观测结果的差异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日照时数各项目的日照计观测比直接辐射表观测值偏高。日合计值平均偏高0.22小时,月合计值平均偏高6.3小时,年合计值平均偏高78.8小时。两者观测日照时数月平均差值夏半年相对较大,冬半年相对较小,夏半年各月差值的离散情况大于冬半年。两者观测日照时数值线性相关显著。两种观测方式测得的日照时数有差异主要是由于观测原理、技术方式的不同引起,但操作不规范、设备安装不当、天气影响等因素也会导致观测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1引言日照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是农业科学研究和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科学依据。为了得到准确的日照记录,日照纸需要对太阳直射光感应灵敏,同时感光痕迹清晰。日照纸使用的药物、水质、涂层质量对此起决定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射线不理想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日照阳光跟踪模糊背景发蓝,痕迹颜色不正常或漂洗追查失踪,日照迹线不清,背景底色呈蓝色,迹线颜色漂洗后消失或不正常等现象。本文试从日照纸晒图的化学反应原理出发,对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2019年1~3月四川全省156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日照时数平行观测资料,对比评估了自动与人工观测日照时数的小时、日值一致性及分级一致性,分析空间分布规律和不同日照时长对一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台站人工日照时数略> 自动观测,人工观测值较自动值偏小的台站、二者间均方根误差较大、小时相关系数较低的台站均多出现在盆地地区;攀枝花、甘孜、阿坝、凉山(以下简称“攀枝花、三州”)等日照充足的地区相较于多阴雨的盆地,人工与自动日照时数更接近;攀枝花、三州区域人工观测在日照时长较长的情况下更准确,盆地区域人工观测在日照时长较短的情况下更准确;日自动日照时数> 8h时,人工观测值较自动值易出现偏小,全省人工观测值与自动观测值之间的误差更小,相关性更高;日自动日照时数< 8h时,人工观测值较自动值易出现偏大,在2~8h时,全省人工与自动观测值之间的误差更大,相关性也更差。  相似文献   

9.
上海气象仪器厂生产的FJ型暗筒式日照计有两种规格,一种暗筒稍大、使用8811号自记纸,可记录范围从04时至20时(地方时,下同),全程记录时间16小时;另一种暗筒稍小、使用8812号自记纸(纸四周有黑边),可记录范围从04时42分至19时18分,全程记录时间14.6小时。这里我们把前一种称为大暗筒,后一种称为小暗筒。索伦站过去一直使用小暗筒日照计,但是每年6月份都有几天日照迹线超出记录纸范围,在换用大暗筒日照计以后,日照“满格”的现象就再没有出现过。  相似文献   

10.
由日照记录迹线描述方程,给出标准日照记录迹线,并对日照计安装偏差对日照记录正确性和日照迹线状态改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日照计安装偏差造成的记录误差,水平最甚,方位次之,纬度最轻。用日照记录迹线形状来判断日照计安装偏差,纬度不准最易,方位不准次之,水平不准最难。并提出了暗筒式日照计的正确安装方法,确保其水平、方位、纬度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 In recent decades, automated sensors for sunshine duration (SD) measurement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meteorological networks, thereby replacing traditional...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duration of sunshine in Austria during the 30 year period 1960–1989 is analyzed and the trends during this time interval are mapped. It is shown that sunshine decreased in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Austria. In the mountain regions only small changes can be seen but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hat in the high mountain regions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sunshine duration has taken place.Dedicated to O. Univ.-Prof. Dr. F. Steinhauser.With 7 Figures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e total cloud cover is deduced from measurements of monthly mean averages of the percent of possible sunshine duration at three locations in Egypt, Cairo, Bahtim and Sedi-Barrani st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1987–1995. This sunshine-derived total cloud cover (Cs) i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of total cloud covers (Cg) made by meteorological observers.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estimates is calculated,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estimates as a function of Cs and Cg is fitted with a least-squares linear equation. It is found that on the average the sunshine-derived values of total cloud cover are about 7% low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ground-based estimated of total cloud cover. Both of these parameters are mainly used in solar radiation models and the error sources are mainly depending upon the way to describe sky cover.  相似文献   

17.
选用广东南雄国家基准站1955—2000年日照资料,分析了南雄年、季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突变以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南雄年、季日照时数均随时间减少,年日照时数以-11.1 h/年的速度呈显著减少趋势发展;年代日照时数自20世纪60年代的最大值逐年代波动减小,到90年代达最小值;年、春及夏季日照时数在时间序列上存在明显的突变,其突变减少分别发生于1992、1978、1991年;年日照时数变化在32、12和5年时间尺度上存在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8.
基于昌吉地区10个气象站点1970-202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运用气候倾向法、5年滑动平均趋势分析法、M-K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以及ArcGIS10.7环境下的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探究昌吉地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昌吉地区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为2840.3h,空间分布特征为“东部多,中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并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速率为-62.8h/10a;从季度上看,日照时数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下降速率冬季最快,其次是秋季和夏季,春季变化幅度最小;日照时数年内变化呈现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7月和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1-12月日照时数均呈现减少趋势,1月减少最为明显,12月次之。昌吉地区年日照时数在1987年发生突变;在影响因子方面,日照时数与总云量、水气压、雾日数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大风日数、扬沙日数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总云量、水气压、雾日数的逐年增加和大风日数逐年减少是日照时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61-2009年东北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1-2009年东北地区104个气象站的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风速和相对湿度资料,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东北地区日照时数月、季、年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还对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5月日照时数最高,12月日照时数最低。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40.5 h;除秋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显著外,其他季节日照时数均显著减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存在明显的突变,日照时数开始减少。东北地区日照时数大致呈西高东低的经向分布;除黑龙江北部地区外,其余大部地区日照时数均呈减少的趋势,其中吉林北部地区减少最为明显。东北地区日照时数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0;与降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7;与风速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3;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2。前三者均通过了99.9 %的信度检验,相对湿度通过了99.5 %的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20.
以考虑地形遮蔽作用的实际起伏地形下可照时间分布式计算模型为基础,采用1:25万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计算了100m×100m分辨率的重庆市月可照时间以及年可照时间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起伏地形下重庆市可照时间的逐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重庆市可照时间以6、7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全市年可照时间为2830h;地形因子对起伏地形下重庆市可照时间的影响程度具有随季节变化的特性;局地地形对可照时间的影响程度随季节而变,在冬半年,太阳高度角较低的季节,局地地形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