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γ射线暴是宇宙中恒星尺度的最剧烈爆发现象。γ射线暴瞬时辐射结束后,进入余辉辐射阶段。X射线耀发是γ射线暴X射线辐射衰减过程中出现的短时标闪耀现象。X射线耀发的脉冲轮廓具有不对称性,其上升时标小于下降时标。在部分γ射线暴中,X射线耀发的亮度达到瞬时辐射的亮度。X射线耀发的持续时间与峰值时间具有线性关系。X射线耀发的光谱比X射线余辉的光谱硬。早期X射线耀发与晚期X射线耀发相比,其脉冲轮廓较窄,光谱较硬。X射线耀发产生的物理过程类似于γ射线暴瞬时辐射的物理过程。在火球(fireball)模型中,内部壳层之间发生碰撞,产生的内激波加速电子,电子的同步辐射产生X射线耀发。当火球扫过星际介质,外激波加速电子时,电子的同步辐射也可产生X射线耀发。在光球(photospere)模型中,能量耗散发生在光学厚的区域,热辐射的光谱峰值落在X射线能段附近,γ射线暴的喷流在光球半径处会产生X射线耀发。如果射线暴喷流由坡印亭能流主导,喷流就会与星际介质相互作用,磁场的不稳定性使磁场发生耗散,产生的能量形成X射线耀发。γ射线暴的喷流具有几何效应。一部分同步辐射可能发生在喷流辐射面的高纬度处。由于曲率效应(curvature effect),各向异性辐射与各向同性辐射相比,X射线耀发的峰值出现较晚。此外,在γ射线暴发生后,黑洞会间歇性地吸积外部介质。在吸积过程中,黑洞周围的磁场会调节吸积的速率和喷流中的能量,这是出现多个X射线耀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γ暴是宇宙空间中短时标γ射线突然增亮的现象.在考虑γ暴的宇宙膨胀效应、喷流效应、以及γ暴与超新星成协现象后研究了γ暴的空间分布,假设γ暴张角是高斯分布,爆发率与恒星形成率成正比,找到最佳拟合参数值为θ0=0.1,σ=1,可说明γ暴的张角集中在0.1附近,这与目前对已知红移的γ暴的分析是一致的.由计算得到γ暴的最远红移为4.2,γ暴的能量为1.5×1051ergs.  相似文献   

3.
洪雅芳  蒋苏云 《天文学报》2011,52(5):365-376
在考虑引力对星风物质损失的制约效果及辐射压与湍流压对其扰动效果的同时,通过引入可压缩流机制,考虑了恒星外壳对流区对星风物质损失的促进作用,从而建立了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之后,通过对3~5 M_⊙恒星理论模型的星风物质损失率计算,发现:从主序直至中心氦核燃烧结束阶段,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所得星风物质损失率与经典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结果几乎一致;而在TP-AGB阶段,应用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的恒星模型则不受光度影响产生了持续的较大的星风物质损失,比较符合实际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4.
陈旭  黄永锋 《天文学报》2012,53(5):382-390
很多伽玛射线暴应当是产生于极端相对论性的喷流.关于喷流,绝大多数的讨论都是围绕锥状喷流展开.然而有观测发现,一些天体中的喷流在很长距离上始终保持着几乎不变的截面积,即表现为柱状喷流.研究致密介质环境中有侧向膨胀的柱状喷流的余辉,描述其动力学演化和辐射过程,分别得到解析解和数值解,并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的暴周星际介质是光学厚的,在初始的主暴阶段,喷流辐射出高度准直的高能射线,升华了暴周介质,形成一个在光学波段光学薄的柱状通道.余辉阶段,由于喷流是有侧向膨胀的,观测者只能收集到视觉面积占比例越来越小的光学辐射,理论上可得到衰减极为快速的光变曲线,流量随时间的衰减约为Svα t-p-1(p为电子幂律分布的谱指数).如此迅速的衰减使得光学余辉将难以被观测到,提供了一种对暗伽玛射线暴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正伽玛暴是一种短时标的高能光子爆发现象.通常把持续时间短于~2 s的暴称为短暴,长于~2 s的暴称为长暴.大量观测已经证实,长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的塌缩,因而与超新星成协.短暴最可能的起源是致密双星并合.目前,伽玛暴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确定其中心引擎究竟为黑洞还是中子星.本文第1章详细阐述了相关进展.数值模拟发现黑洞可产生相对论喷流,因而可作为伽玛暴的中心引擎.然而,有一些观测特征似乎  相似文献   

6.
非团环境中的大质量恒星以及大质量双星的起源是理解大质量恒星形成和演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年轻大质量星团内的动力学交会过程是产生大质量逃逸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选取了银河系内年轻大质量星团NGC 3603外围的两个碰撞星风系统候选体MTT68A和MTT71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emphChandra X射线观测以及\emphGaia第2批数据发布(DR2)中的天体测量结果, 研究它们作为相互作用的大质量双星系统的起源. X射线数据的分析表明, 它们的X射线能谱中存在Fe XXV发射线成分; 相较于普通O型星, 以双温等离子体模型拟合得到偏高的高温成分温度($\gtrsim$2.0keV), 并且X射线光度与热光度的比值也较高($\gtrsim10^{-5.8  相似文献   

7.
至今国际上对AGB星的超星风、热脉动及振动的理论研究工作中都忽略了湍流压的存在,然而对于一个整个外壳都处于完全对流的AGB星,湍流压是存在的,并且由于湍流压的存在将对气体压强、密度、温度以及各热力学量产生影响,因而对AGB星的超星风、热脉动及振动产生影响。本文以恒星结构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对流理论为基础,给出了湍流压以及考虑湍流压情况下恒星内部物态方程和各热力学量的表达式,并给出了判别恒星外壳产生动力学非稳定性的判据,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质量为2.8M⊙和7M⊙的恒星从主序到AGB星的演化。目的是研究有湍流压情况下AGB星的超星风及热脉动的机理。结果表明,对于7M⊙恒星,在红巨星及AGB阶段,湍流压可以达到总压强的30%,并且对恒星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对于2.8M⊙恒星,在红巨星及AGB阶段影响较小。由于湍流压的作用,2.8M⊙和7M⊙恒星在AGB阶段和红巨星阶段,靠近表面的区域会出现动力学非稳定性,造成物质向外喷流,这就是AGB星和红巨星产生强大星风的物质损失的原因。研究还表明,湍流压效应造成7M⊙AGB星的氢燃烧壳层产生主周期为50年的脉动现象,同时使氦燃烧壳层的热脉动提前发生和周期变短  相似文献   

8.
中等质量富金属AGB长周期变星的振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采用恒星演化计算与恒星振动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中等质量富金属恒星演化到渐近巨星分支时的振动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理论上得出这类恒星的振动方式是处于一阶谐频振动,而振动的激发则是在氢电离区和氦的二次电离区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提出很长周期的AGB长周期变星只能是由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AGB阶段形成的。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还比较支持在AGB顶端存在巨大星风物质损失的观点,且这种星风物质损失很可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恒星演化计算与恒星振动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中等质量富金属恒星演化到渐近巨星分支时的振动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理论上得出这类恒星的振动方式是处于一阶谐频振动,而振动的激发则是在氢电离区和氦的二次电离区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提出很长周期的AGB长周期变星只能是由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AGB阶段形成的。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还比较支持在AGB顶端存在巨大星风物质损失的观点,且这种星风物质损失很可能与恒星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质量双星系统的非守恒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大质量双星系统有强大的星风物质损失,因而在研究其结构和演化时必须考虑星风物质损失,动量损失,物质交换以及由以上原因引起的轨道参量的变化,此外,天文观测又证实,一些大质量双星系统中存在星风冲击波,有X射线辐射以及有致密天体(白矮星,中子星)的存在,因此在研究大质量双星的演化时,又会遇到在星风冲击波理论及其对演化的影响,双星系统何时会演化成为公共外壳的系统,以及双星系统中如果发生超新星爆发,是否会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表面边界位置对太阳ρ模绝热本征振荡频率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于v4000μHz的中低阶p模,表面边界置于温度极小点所引起的本征振荡频率的计算误差随着v和l的增大,表面边界点位置对太阳理论振荡频率的影响增大,色球结构对太阳p模振荡频率的影响已变得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近年来我们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所获得的一些基本结果,即合理的力学模型和相应的有效算法,并以实际预报算例与有关权威性的结果作了比较,证实这些研究结果确实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动力演化的研究现状。我们用数值模拟方法和并从分析的角度研究了GJ 876和HD 82 943。通过分析不同的共面和非共面构型 ,我们发现所有的稳定轨道都和2 :1共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这两个系统内存在近星点共振—对应了两个行星的近星点经度之差在1 80 0或者 0 0附近秤动。这两种机制对维持行星系统的稳定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研究依赖于古代天象记录.近年来这方面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本文着重介绍作者由中国古代公元十世纪以前732个月掩犯记录得到的最新结果,并与其他结果进行了对比和综合分析,中国月掩犯记录填补了公元三至八世纪的资料缺环,并证实了公元五世纪前后地球自转非潮项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16.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Haverö is presen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the other five ureilites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星际探测的需求,本文建立了在新的精度要求下土星卫星运动对应的力学模型,具体讨论了土卫八的运动,并针对主要摄动源土卫六的引力作用,建立了轨道变化的分析解,以此表明建立了土卫运动理论该采取的途径和精密定轨宜采用以轨道根数作为状态量的数值定轨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埃尔塔宁小行星是一颗215 万年前在南太平洋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它也是目前唯一的深海区与地球碰撞的小行星。根据埃尔塔宁号和Polarstern 号海洋调查船在陨击海区勘查的小行星残骸分布密度,我们估计埃尔塔宁小行星质量为2 .3 ×1013g ,对应于它的直径为0 .23 公里。这比Kyte 等人(1988) 估计的质量小了10 倍,然而它更接近埃尔塔宁小行星撞击事件的实际情况,可以作为埃尔塔宁小行星质量下限和半径下限更合理的估计值。  相似文献   

19.
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最新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