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引言 本文通过对建德37年降水资料的气候分析,得到了以下重要事实:1.我市是暴雨多发地,而梅汛期暴雨则占全年暴雨的60.8%;2.暴雨发生频次年际变化很大,且年际变化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同时梅汛期总降水量的多寡主要取决于梅汛期暴雨的频次;3.我市梅汛期暴雨以100mm以下的暴雨出现机率最大,约占总数的93%;大暴雨共出现11次且全部出现在七十年代以后;特大暴雨未出现过;4.长林大坑源是我市暴雨的中心,而梅城、凤凰等地则是暴雨的少发地用梅汛期大到暴雨的中期预报模式和短期地县结合预报模式,来制作补充订正预报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马悦  信飞  卢楚翰 《气象学报》2022,80(2):190-204
基于1981—2020年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62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全球大气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梅汛期降水与前期大气环流季节内协同演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时空投影方法(STPM)构建了针对该地区梅汛期降水的延伸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梅汛期降水存...  相似文献   

3.
马悦  梁萍  李文铠  何金海 《气象》2018,44(12):1593-1603
本文基于2001—2010年上海市11个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和澳大利亚气象局的逐日大气低频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指数(包括RMM1和RMM2)资料,选取MJO指数作为预报因子,上海地区梅汛期降水量作为预报对象,建立了基于时空投影法(spatial-temporal projection model,STPM)的上海地区梅汛期降水延伸期预报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近6年(2011—2016年)的梅汛期降水进行回报试验,其预报技巧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未来10~25 d的降水具有较好预报效果,可较准确地预报出梅汛期3/4左右的降水量级和降水发生时段。其中,预报时效为10~20 d的预报技巧较高,而提前21~25 d的预报技巧略有下降。总体而言,基于MJO活动的STPM预报模型在上海地区梅汛期延伸期降水预报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安地区汛期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地区汛期(5~10月)降水总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7%~80%。前汛期(5~6月)降水量约占汛期降水总量的25%~27%,主汛期(7~8月)降水量约占汛期降水量的34%~43%,秋汛期(9~10月)占汛期降水总量31%,~38%。由于汛期降水强度变化显著,旱洪灾害出现的几率较高,本文通过对汛期降水气候特征的分析,揭示出对预报业务有应用价值的规律,为建立汛期降水概率预报方程提供背景依据。1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1.1资料及气候标准本文应用西安地区1966~1995年(高陵为1970~1995年)历年5~10月降水量资料,采用距千百分率(凸R)作为…  相似文献   

5.
梅汛期(6月1日~7月10日)是我市大到暴雨的集中时段,往往引起严重的洪涝灾害。研究指出:切变线在梅汛期是造成我省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据我们统计,切变线(涡切、暖切、冷切)亦是造成我区梅汛期大到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切变线北侧的冷性高压和南侧的副热带高压的辐合往往引起动力性和热力性不稳定,而500hPa的华西槽东移又促使垂直运动的发展,如700hPa、850hPa配合有低涡东传并配有西南急流,则中低层辐合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这些都是形或我区大到暴雨的必要条件。县站用物理意义明确的总温度和气团参数等作判别指标,使大到暴雨落区更具体,这样二者结合是提高大到暴雨预报能力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1990年本地第一次暴雨,出现在6月14日下午至夜里,不到15个小时,雨量56毫米,浙北普降暴雨,杭州地区60至80毫米,嘉兴地区40至60毫米。据省气象台“气象月报”:6月14日浙江北部地区开始进入梅汛期。这次预报:我们在6月13日14时收取传真图及本站实况后,及时会商;经分析,预计:“我地明天下午到后天将有大到暴雨,并将入梅”。下午三时,与市台会商后,立即向县府办、县防汛指挥部、县农林局、县电视台等单位通报。当天下午,日照4.8小时、晴空少云,又在上海、浙江等上级台尚未发布暴雨、入梅预报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大到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31个气象站1967~200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区大到暴雨时空分布的主要气候及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了该区暴雨及标准,其研究结果将为建立陇东南大到暴雨短期预报提供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8.
梅雨季节的大暴雨是短时预报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通过11年(1973—1983)08时的历史资料分析,应用湿有效位能方法试作杭州地区梅汛期大暴雨预报,收到一定效果。一、起报标准及形势场要求在梅汛期中(5.15~7.15),形成大降水的天气形势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稳定在20°~22°N,脊线北侧有一大尺度的辐合带,即江淮切变线。在副热带高压的北缘和辐合  相似文献   

9.
利用珠海市2010—2018年21个自动气象站的逐时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分析珠海市年际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强降水和降水日变化等的特征。结果表明:(1)珠海市年降水量存在3个大值中心,分别在西部沿海、西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南部;(2)年际降水量的主要型态为“全市一致型”和“西部东-西、东部南-北分布型”;(3)短时强降水(≥20 mm/h)多发生在西部地区,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极端小时降水可达100 mm以上;(4)前汛期(4—6月)与后汛期(7—9月)相比,日降水概率偏高、峰值时段偏早;(5)前汛期日降水概率峰值时刻分布具有北部较南部偏晚特征,后汛期此特征只在西部地区呈现。  相似文献   

10.
李晓娟  简茂球  方一川  罗文 《气象》2012,38(11):1339-1347
利用实测降水量资料研究了广东前汛期大到暴雨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前汛期大到暴雨频数与同期雨量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本可以表征前汛期的旱涝程度,通过REOF可将其分为4个区:粤东区、珠江三角洲区、粤西北区和雷州半岛区;前汛期大到暴雨频数的年际变化明显,主要有准2~3a、6~10a周期,1985年后各区周期均有缩短趋势,以4~5a短周期为主;珠江三角洲及以南地区前汛期大到暴雨频数有增多趋势,其中珠江三角洲中心区域增多显著,6月份变化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71—2010年汛期河南省111个观测站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河南省汛期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汛期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峰值均从南向北递减;黄河流域降水量日峰值明显小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的降水量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凌晨,豫西山地大多出现在傍晚,豫南大部分地区则出现在下午;豫南地区的降水频率日峰值最大,南阳盆地和豫西山地次之,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频率日峰值出现时间集中在上午;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日变化呈双峰值特征,均在凌晨和傍晚出现峰值,凌晨的峰值最大;长持续性降水对河南省汛期降水量的贡献大于短时降水。  相似文献   

12.
旬降水量是中期预报的主要项目,而它的多寡与500hpa候平均环流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利用欧洲中心发布的每候第二天20时高度场预报图作为候平均高度图,找出环流特征相似年,据此作旬降水量预报。一、旬降水量与500hpa候平均高度场的相关分析把历年4月下旬全省降水量明显偏多的77年与明显偏少的74年500hpa候平均图(图1、  相似文献   

13.
安康市近45年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安康市1969—2013年汛期(5—10月)日降水量资料,分析安康汛期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康市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整体呈增多趋势,线性倾向率为7.47 mm/10a,但各区县不完全一致;汛期各月降水量,5、7、8月为增多趋势,6、9、10月为减少趋势。通过Morlet小波分析,发现安康市汛期降水量1975—1985年表现为准4a的周期变化,1996—2008年表现为2~3a周期变化且显著性较高,除旬阳县外各区县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年际变化较为剧烈。安康市汛期暴雨整体呈南多北少分布,紫阳县为安康市的降水中心和暴雨中心,安康市除岚皋县外其他区县的暴雨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延安 1 3个测站 1 971— 2 0 0 0年共 30 a汛期 ( 5— 9月 )降水量资料 ,分析了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并进行了 EOF展开和特征向量及主分量分析。发现该地区 5— 9月各月降水量第一特征向量均反映南北变化一致的特点 ,其月际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跳跃规律相吻合 ,是形成汛期降水量第一特征向量的主要贡献者 ;汛期总降水量主要存在“一致分布”、“南、北振荡”和“东、西振荡”三种分布类型 ,前 3个特征向量对其具有较好的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15.
1 思 路  惠来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 ,地形复杂 ,地势南低北高 ,南临南海 ,受海洋性气候影响 ,降水量多 ,强度强 ,特别是台风季节强降水机率多 ,年均降水量 180 0 .0 mm以上。其中后汛期 (7~ 9月 )平均降水量 736 .2 mm,是年平均降水量的 2 / 5。逐年间后汛期的降水量变化较大 ,最多 16 13.3mm(比降水偏少年份全年总量还多 ) ,最少 378.9mm。根据历年来后汛期降水资料 ,结合惠来实际情况分析 (现有大型水库一宗、中型水库 7宗、小型水库 2 0 1宗 ,总库容量 3.9亿多 m3 ) ,后汛期降水量多少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危 ,特别…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梅汛期连续大到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宵峰 《浙江气象》2004,25(1):13-15
2002年梅汛期金华6月27日~7月1日出现了区域性连续大到暴雨过程,对此次过程经研究发现在副高减弱南撤,河套以西下滑槽发展东移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切变和小幅摆动的地面静止锋是主要影响系统,金衢高空层结不稳定和能量锋区的存在,低涡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梅汛期江淮地区的区域性暴雨个例基础上,确定区域性暴雨天气学模型。利用计算机网络采集ECMWF,T_(42)产品等国内外中期数值预报产品,对其进行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释用,建立下江淮梅汛期暴雨中期客观预报系统(简称ZMSR系统)。系统在IBM-AT机上研制,运行,具有较高的自动化和客观化。系统运行后可得出48—72小时内有无区域性暴雨的客观预报。 1 资料及代表站的选取 本文取南京、南通、苏州、芜湖、安庆、屯溪、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11个测站为代表站。规定日雨量≥30mm为一暴雨日,选得1989—1991年梅汛期共95个样本,其中有区域性暴雨(要求有3个站点以上出现暴雨)共21个样本,占总样本数的22%。  相似文献   

18.
2007年梅汛期异常降水的大尺度环流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理解江淮梅雨持续性强降水的大气演变过程,探讨中期预报技术途径,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数据和历史梅雨特征指数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2007年梅汛期异常降水的大尺度环流成因.结果表明:梅汛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和7月中下旬持续偏南,决定了2007年梅汛期降水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特征.阻塞高压的频繁出现和副热带季风涌的异常强盛为梅雨锋维持和加强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以及水汽条件;"伊朗型"南亚高压的活动以及东亚上空副热带急流通过高低空耦合动力作用,不仅为持续性暴雨创造了良好的垂直环流结构,也间接抑制了副高北抬.在此研究基础上,归纳出中期预报着眼点,供实际业务预报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浙江省常规气象资料及梅雨特征指数等资料,对2019年浙江省梅雨异常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9年浙江省入梅和出梅均偏晚7天,暴雨过程频繁,短时雨强强,降水量异常偏多,比常年同期偏多115%,“冷黄梅”特征明显,气温为近20年同期最低。(2)对流层高层西风急流北跳偏晚、中层副热带高压北跳偏晚、低层夏季风加强北涌偏晚,导致2019年浙江省入梅偏晚;7月上旬西风急流的减弱南退,副热带高压和夏季风的阶段性南落,导致浙江省出梅偏晚。(3)梅汛期期间,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强、高低空急流的有利耦合、强劲的西南季风带来的充足水汽、中高纬“两槽一脊”形势的维持,导致冷暖空气长时间在浙江省上空汇合,造成2019年浙江省梅汛期降水异常偏多。(4)高空冷涡活动频繁,有利于冷空气不断南下;浙江省梅汛期期间降水异常偏多,上空对流活动多,云系多,晴天少,是造成浙江省“冷黄梅”现象出现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20.
聊城市汛期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聊城市汛期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发现40年来聊城市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大、多旱涝,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0世纪60-90年代汛期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利用模糊均生函数方法建立汛期降水量预报模型,历史拟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