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条山早元古代铜矿成矿作用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条山重要铜矿床都产于早元古代活动带中。它们是:绛县群(2500—2300Ma)下部变质泥质一半泥质岩中的沉积变质铜矿床和中上部变质钾质火山岩建造中的变质火山斑岩铜矿床;中条群(2300—1830Ma)变质碳酸盐黑色页岩建造中的沉积变质-再造铜矿床。这些原生成因不同的矿床,经过180Ma左右的中条运动及其变质作用,而表现了某些相似的热液和地球化学特征,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受原岩建造控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条山早元古代铜矿成矿作用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条山重要铜矿床都产于早元古代活动带中。它们是:绛县群(2500—2300 Ma)下部变质泥质—半泥质岩中的沉积变质铜矿床和中上部变质钾质火山岩建造中的变质火山斑岩铜矿床;中条群(2300—1830 Ma)变质碳酸盐黑色页岩建造中的沉积变质-再造铜矿床。这些原生成因不同的矿床,经过180 Ma左右的中条运动及其变质作用,而表现了某些相似的热液和地球化学特征,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受原岩建造控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胡家峪-篦子沟型铜矿床是中条山地区具重要意义的铜矿类型之一.矿床以严格受地层控制、品位高、并伴生钴、金为特点,引起许多地质学家对此类矿床的重视.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和发展,对该类型矿床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先后提出过岩浆热液、变质热液、沉积变质及火山-沉积变质等成因观点.本文仅就中条山地区胡家峪,篦子沟铜矿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阐述,以期对该区矿床成因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4.
桦树沟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生全 《地质找矿论丛》2003,18(Z1):103-107
桦树沟铜矿是镜铁山矿区与铁矿共生的铁铜矿床,其产出受后期韧性剪切带和层间滑动带共同控制.主要矿石类型有含铁碧玉岩型和蚀变千枚岩型.矿石及含矿岩系的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矿床形成于近陆地边缘的海底裂谷环境,成矿物质来自基性火山岩,硫、碳主要来自海水.矿床成因属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改造矿床.  相似文献   

5.
据钟丘洋火山热液型铜矿床的地层、侵入岩、矿石和矿体中元素的分布规律,阐明了该矿床的地球化学原生异常特征;确定了与矿床有关的指示元素及其分带序列;建立了矿床剥蚀程度的评价指标及该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相似文献   

6.
青海铜峪沟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铜峪沟铜矿床地质概况,重点论述了“矿源层”的存在及其特征,认为区域变质作用促使了“矿源层”中成矿元素的活化转移,在变质水、变质热液的携带过程中以及有利的地层岩性和构造条件下富集成矿。本文运用地球化学成果、稳定同位素、包体成分和测温等资料论证了本区成矿物质和成矿溶液的来源,变质改造成矿期各阶段物理化学环境,讨论了变质热液的发生、发展、演化特征和改造成矿的机理,提出该矿床为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层控型铜矿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矿床成因观点,建立了新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主要类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是《中国主要类型铜矿隐伏矿地球化学预测指标研究》项目成果的综述。该项目以我国40多个铜矿床不同级次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研究了斑岩型、夕卡岩型、复合型、岩浆型、海相火山岩型、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和热液脉型铜矿的矿带、矿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各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建立了各铜矿类型的勘查地球化学模式—模型系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二处典型斑岩铜(钼)矿床背景场和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剖析,与土屋铜矿床进行对比.认为土屋铜矿床与典型斑岩型矿床同样处于重力梯度带上,区域磁场特征复杂;但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中,一般斑岩铜矿床都有明显的Mo元素异常,而土屋仅显示有微弱的Mo异常.  相似文献   

9.
菱铁矿是铁矿中的重要矿床类型之一,其中沉积与沉积变质菱铁矿床又占一定比重,因此,用化探方法寻找这类矿床,具有现实意义.过去已有一些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本着总结提高的原则,我们曾就这类矿床的指示元素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下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北祁连山地区洋中脊热液铁铜矿床是局部地幔固化周期形成的.从区域到矿床形成了与一般热液矿床差异较大的地球化学异常.主要研究了北祁连山铁铜矿矿集区、矿田和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揭示了元素的空间分带规律.为进一步探讨北祁连山的洋中脊热液矿床的成矿规律提供了区域地球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李生全 《地质找矿论丛》2004,19(12):103-107
桦树沟铜矿是镜铁山矿区与铁矿共生的铁铜矿床,其产出受后期韧性剪切带和层间滑动带共同控制。主要矿石类型有含铁碧玉岩型和蚀变千枚岩型。矿石及含矿岩系的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矿床形成于近陆地边缘的海底裂谷环境,成矿物质来自基性火山岩,硫、碳主要来自海水。矿床成因属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改造矿床。  相似文献   

12.
董耀松 《世界地质》2001,20(1):30-33
吉林大横路钴铜矿床是90年代初发现的大型钴铜矿床,矿体受大横路复式向斜控制,呈层状似层状或鞍状产出,通过研究钴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赋存状态,表明矿床中的钴元素主要分布在矿区大粟子组岩层中,并以独立矿物,类质同象等形式存在,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研究了钴铜矿床中钴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探讨矿床成因和指导找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山西某变质岩铜矿床是我国的重要铜矿区之一.历来认为矿体赋存于硅化黑云母化大理岩中,同时认为该矿床成因为岩浆期后的中温热液型细脉浸染矿床;近年来多认为是沉积热液或沉积变质矿床.本文根据对含矿岩石的特征、变质作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硫同位素分析、钾氩法同位素年龄测定和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提出火山-沉积-变质成因的看法,供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4.
易友根 《福建地质》2014,(2):94-101
西畴红石岩铅锌铜矿床是滇东南地区首次在远离岩体外围田蓬组中发现的一处大型矿床,根据矿床地质背景,系统分析了红石岩铅锌铜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红石岩铅锌铜矿床的成矿元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和水平分带,容矿围岩的常量元素数据投影落入到热水沉积岩区域内,微量元素变化规律反映出与现代大洋热水沉积物相似的特点,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右倾特征,总量变化较大,但铅锌铜矿层中的稀土元素总量明显低于围岩,平均为66.16,与产于加拿大沙利文矿山的条带状富电气石热液沉积岩(57.85)相近,由此认为红石岩铅锌铜矿床是在特定的古构造古地理环境内形成的喷流沉积型矿床。  相似文献   

15.
甘肃桦树沟(铁)铜矿床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古陆边缘弧-槽-盆体系的发生与发展,元古代基底火山(沉积)岩系经深循环水(海水)-热系统的作用,成矿物质被浸出和搬运,并经海底喷溢作用沉淀于海盆洼地中形成桦树沟矿床含铜建造,后期变质作用使成矿物质活化、转移和富集。桦树沟矿床为喷气(流)沉积-变质改造型(铁)铜矿床。  相似文献   

16.
根据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矿床的地层、岩体、控矿构造、蚀变带、矿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矿床元素组合、原生异常、元素异常分带规律等,总结出矽卡岩型矿床的岩体评价、剥蚀程度、隐伏矿预测3类地球化学勘查指标,为该类矿床的勘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东川和篦子沟铜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作者在1978、1979年曾先后进行了介绍.指出两矿床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可能与海水硫酸盐的还原作用有关.并认为这类矿床可以泛称为沉积变质矿床,不宜统称为火山一沉积变质铜矿床.最近,主张海底火山硫源的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论据,而且这种探讨还涉及着我国前寒武纪几个著名铜矿床的硫源问题,因此,确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陈定雄  伍磊 《矿产与地质》2006,20(6):628-631
通过对桂平市四德铅-锌-铜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成矿物质来源等的研究,初步认为其矿床类型为热水沉积型铅-锌-铜矿床。通过对该矿床的成矿条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该矿床具大型规模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19.
青城子矿田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永坤 《地质与资源》2002,11(2):109-118
对青城子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元素的各种地球化学异常形迹进行研究,探讨青城子矿田的成因,表明青城子矿田属沉积变质岩浆热液改造型,并提出青城子矿床的最佳指示元素组合,以及元素的水平、垂直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新疆伽师铜矿床产于新生界古近系苏维依组中,通过对新疆伽师铜矿床地质特征、赋矿的苏维依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伽师铜矿区富集Pb、Cu、Ag、As元素,具有较好的铜成矿背景;赋矿的古近系苏维依组的物源区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Cu元素主要来自于上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的风化产物;铜矿床的形成明显受地层、岩性、古气候环境和构造的控制,属古近系潟湖相沉积作用和构造富集作用有关的砂岩型沉积-构造富集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