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东海某凹陷二维地震、三维地震及钻测井等资料为基础,开展控凹断层活动定量分析,并且探讨了断陷期重要不整合面特征及其对沉积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东海某凹陷断陷沉积时期,断裂活动从剧烈到平静,地形高差从大到小,形成了3个重要不整合面:断陷幕次界面T40和T34,断陷―断坳转换面T32。由此,将断陷期划分为3期断陷幕和1期断坳幕:断陷Ⅰ幕(古新统)为构造启动期,其受控于三潭断裂和白堤断裂,分布范围局限,发育近源沉积体系;断陷Ⅱ幕(始新统宝石组)和断陷Ⅲ幕(始新统平湖组下段)为强烈断陷期,地层被断层错断严重,水深较大,西部缓坡带以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潮坪沉积为主,东部陡坡带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受断陷格局限制,扇三角洲以快速沉积、堆积厚度大、沉积范围小、相变快为主要特征;断坳幕(始新统平湖组中上段)为断陷萎缩期,地层开始向坳陷沉积转换,盆地与南部海域沟通变强且水深变浅,凹陷内部以平行岸线的潮流作用为主,发育大规模的非对称性三角洲和陆架潮汐砂脊等,储层富集,可作为有利勘探目标。此外,断陷幕发育扇三角洲等近源沉积,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区,也为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渤中凹陷是整个渤海湾盆地的沉积和沉降中心,古近纪时期被石臼坨凸起、沙垒田凸起、渤南低凸起、渤东低凸起所环绕。凸起与凹陷之间因控盆断裂发育程度及活动速率的差异,形成复杂的构造带与沉积体系。在地震精细解释基础上,计算主要边界断裂在不同时期的活动速率,并与相应时期平面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相对比。结果表明,渤中地区古近纪的控盆断裂活动速率峰值出现在沙三段和东三段沉积时期,凹陷处于强烈断陷期,且因平面上不同位置断裂活动强度的差异,凹陷在空间上并非呈简单的"平底锅"形态。盆缘碎屑沉积体系类型明显受控于断裂内侧的基底沉降速率,并随活动速率的大小变化而发生退积或进积。与环渤海湾陆上油田所处各凹陷古近纪的构造沉积演化相比,在东三段沉积期发生的最强烈断陷和在东二上-东一段沉积期发生断坳转换以后,成为整个渤海湾盆地远源三角洲的进积中心,是渤中凹陷古近纪构造沉积演化方面最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太阳盆地中新生代断裂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盆地位于北黄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发育在中-朝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最新二维地震资料揭示,太阳盆地的断裂体系可以分控盆断裂、控凹(坳)断裂、控带断裂、控圈断裂和分割性断裂。盆地发育以NE向和NW向为主的的正断层和逆断层,而少量断层呈近EW或SN向。对不同类型的断裂构造特征及样式分析表明,断裂的活动期次可分为4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断层、晚白垩世逆冲断层、始新世伸展正断层和新近纪正断层。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其东部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晚侏罗纪开始,洋壳俯冲在东部的欧亚大陆之下,伴随着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太阳盆地发生NNE—SSW向的拉张;晚白垩世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区域性拉张变为区域性NNW—SSE向挤压,太阳盆地的一系列NW向逆断层形成;在始新世—渐新世,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作斜向减速俯冲,导致太阳盆地遭受NWW—SEE向拉张作用,再次断陷;渐新世末期,受喜山运动第Ⅱ幕的影响,太阳盆地发生再次的构造反转,形成一系列的小规模断层。  相似文献   

4.
台西南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藏组合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根据台西南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台西南盆地的地壳结构、基底特征、沉积厚度、断裂构造等基本地质构造特征^[1]作了研究,探讨了台西南盆地的构造发展演化及及油气藏组合。认为该盆地的构造演化为幕式拉张。幕式拉张可分为三大张裂幕,相应的热沉降作用使盆地在不同的张裂幕时期发展为断陷,裂陷,裂拗-拗陷。它们分别与板块作用下的区域构造运动阶段相对应,说明区域构造运动不但控制了盆地的发展演化,同时也制约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对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地层分布及断裂系统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坳陷断裂分布格局及构造样式;结合地层和钻井资料分析了断裂活动期次和特征,揭示古近纪坳陷构造演化经历了三期幕式断陷活动:古新世,初期拉张裂陷阶段,形成狭小的半地堑;始新世早中期,第二期强烈拉张裂陷阶段,形成统一的湖盆,发育两个沉积中心;渐新世,断坳转换期,涠西南低凸起和3号断裂强烈活动,沉积中心迁移至海中凹陷.这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雅  唐勇  解习农 《海洋科学》2020,44(1):157-164
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莫桑比克盆地的区域性幕式构造演化,并进一步总结归纳了其沉积充填特征。研究显示该盆地为东非边缘陆内裂谷盆地,以晚侏罗世破裂不整合面为界划分为断陷期及坳陷期,断陷期为陆相湖盆沉积充填,进入坳陷期后逐渐从海陆过渡相向浅海相和深水相演变。晚白垩世末和渐新世末两次构造抬升,使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供应发生明显改变,也逐渐从深水相向滨浅海相或三角洲相演变。  相似文献   

7.
通过三维地震、岩芯、测井、录井资料,以“源-沟-汇”思想为指导,分析了埕北凹陷沙河街组构造断裂体系演化及其沉积响应特征,梳理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体系发育类型与时空展布。研究表明,沙河街组沉积期埕北断层、埕子口断层具有典型幕式构造演化特征。沙三段沉积期表现为强烈断陷幕,埕北断层活动强烈,陡坡带沿大型古沟谷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西斜坡沿断槽型沟谷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沙二—沙一段沉积期为走滑改造断陷幕,埕北断层活动明显减弱,埕子口断层活动相对较强,陡坡带和西斜坡沿物源通道均继承性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勘探实践验证了砂体发育区为构造-沉积响应的结果,为研究区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南海西沙海槽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沙海槽盆地是一个发育在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接受了厚1 500~8 000m的沉积,沉积层中部厚,南北薄,呈南北分带特征。地震剖面上表现出下断上拗的特点,盆地裂陷期的构造样式以"多米诺式半地堑"或"地堑"为特征,控制半地堑发育的主要断层有F1、F2、F3、F4、F5。盆地发育经历了古新世—渐新世断陷和中新世—第四纪拗陷两个主要演化阶段,断陷阶段发育陆相河湖相沉积,拗陷阶段发育浅海-半深海沉积。  相似文献   

9.
蔡佳  王华  崔敏 《海洋地质前沿》2014,30(4):14-19,27
在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各个层位沉降史进行了回剥分析。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古近系沉降中心不断迁移,沉积中心不断扩大,沉降速率随构造活动程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琼东南盆地的12个凹陷可分为2个沉降梯队,西北及东南部总体上为非沉降区。通过选取各个凹陷中的典型点(最深位置)做出单点上的回剥模拟结果可知,琼东南盆地断陷期的3幕表现明显,构造沉降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整体上琼东南盆地中央凹陷带东南区的沉降大于西北区。  相似文献   

10.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基底断裂的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油气盆地内断裂活动强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断层生长指数、断层落差和断层活动速率等定量研究断裂活动强度的常用参数,提出了根据断裂两侧的构造沉降差异计算断裂的垂直断距和垂直活动速率的新方法。然后应用这种方法研究琼东南盆地古近纪基底断裂的活动特征。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古近纪基底断裂的活动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40—36MaBP),琼东南盆地东部NE向断裂发生强烈活动,垂直断距800m左右,垂直活动速率约200m.Ma 1;第二阶段(36—30MaBP),盆地东部NE向断裂活动减弱,盆地西部E-W向断裂开始活动,两者垂直断距约400—800m,垂直活动速率70—130m.Ma 1;第三阶段(30—21MaBP),盆地内部断裂活动再次增强,垂直断距700—1800m,垂直活动速率80—200m.Ma 1,而边界断裂活动较弱,垂直断距约500m,垂直活动速率不足60m.Ma 1。  相似文献   

11.
利用已构建的浙江枝吻纽虫cDNA文库,通过PCR技术扩增得到gelsolin和acti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其中,gelsolin的cDNA全长1947bp,5′-非翻译区62bp,3′-非翻译区778bp,开放阅读框1107bp,编码369个氨基酸;actin的cDNA全长为1830bp,5′-非翻译区167bp...  相似文献   

12.
刘克强 《海洋与湖沼》1995,26(S1):130-133
海藻、牡蛎于1993年6-8月采自青岛近海。经恒温水解、脱水浓缩、低温干燥等方法得到海藻、牡蛎提取物HLK。对HLK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提取物含有丰富的氨基乙磺酸、多种维生素、多糖类、不饱和脂肪酸、低脂肪以及丰富而适量的钾。钙、锌、铁、铜、碘、硒等多种营养素和矿物质元素。为研制开发海藻、牡蛎保健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黑潮是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系统的一支重要的西边界流。前人对不同流段黑潮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进行了诸多研究,然而基于不同数据所得结论仍存在差异,尤其是不同模式计算所得流量差别很大,而且以往研究往往着眼于某一流段,对不同流段黑潮变化之间的异同及其原因涉及较少。本文基于卫星高度计数据,评估了OFES(Ocean generalcir culation model For the Earth Simulator)和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两个模式对吕宋岛和台湾岛以东黑潮季节与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进而对两个海域黑潮变化的异同及其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YCOM模式对黑潮季节变化的模拟较好,而OFES模式对黑潮年际变化的模拟较好。吕宋岛以东黑潮和台湾岛以东黑潮在季节与年际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均不相同,且受不同动力过程控制。吕宋岛以东黑潮呈现冬春季强而秋季弱的变化规律,主要受北赤道流分叉南北移动的影响;而台湾岛以东黑潮呈现夏季强冬季弱的变化特点,主要受该海区反气旋涡与气旋涡相对数目的季节变化影响。在年际尺度上,吕宋岛以东黑潮与北赤道流分叉及风应力旋度呈负相关,当风应力旋度超前于流量4个月时相关系数达到了-0.56;而台湾岛以东黑潮的流量变化则受制于副热带逆流区涡动能的变化,且滞后于涡动能9个月时达到最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4。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不同流段黑潮的多尺度变异规律及其对邻近海区环流与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黑潮研究的数值模式选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光和温度对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a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武昌  王荣 《海洋科学》2000,24(4):50-52
叶绿素a(Chlorophylla)常被用做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指标,是海洋常现调查项目内容。叶绿素a并不稳定,它在高温或有光的条件下发生降解,影响了对其浓度的测定。本文研究了温度和光线对纯叶绿素a及其降解产物脱镁叶绿酸a(Phaeopharbidea)降解速度的影响,以期对在提取过程中减少叶绿素a的降解有所帮助。1村料和方法1.1材料叶绿素a:使用Sigma产品(安瓿瓶1mg装)。用90%丙酮溶解,稀释成一定浓度,-20℃黑暗中保存备用。脱镁叶绿酸a:将少许10%盐酸加入叶绿素a即为脱镁叶绿酸a。光照度计:北京师范大学光电仪器厂生产的ST-92型光照度…  相似文献   

15.
盐度及饵料对马粪海胆幼体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马粪海胆为研究对象 ,对其成熟卵的受精率与受精卵的孵化过程以及其浮游幼体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盐度在 2 7~ 35间的受精率可达95 %左右 ,最适盐度为 31,受精率可达 10 0 % ,盐度高于 35或低于 2 7受精率都将明显下降 ;以角毛藻作为马粪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效果最好 ,成活率可达 6 0 % ,体长可达 76 9μm ;早期投饵密度为 10 4 cell/mL ,后期投饵密度为 8× 10 4 cell/mL ;三角褐指藻饵料效果略差于角毛藻 ,扁藻适宜作为马粪海胆浮游幼体后期饵料。  相似文献   

16.
海州湾岸滩演变过程和泥沙流动向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海岸是海与陆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滨海地带呈现出来的海岸地貌,是地质构造和海平面变化、波浪潮流等海水动力以及河流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的运动和变化,促使了岸滩的演变.海州湾是濒临黄海的一个开敞海湾,海州湾海岸是基沿--砂质海岸与淤泥质海岸的交汇地带.  相似文献   

17.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发育演化与天然气及CO2运聚成藏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底辟是南海北部边缘西区莺歌海盆地颇具特色的地震地质异常体,具有低密、低速及高温高压特征,其发育演化及所伴生的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天然气及CO2运聚分布乃至富集成藏均密切相关。将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划分为"深埋型"(低幅度弱-中能量泥底辟)、"浅埋型"(高幅度中-强能量泥底辟)及"喷口型"(高幅度特强能量泥底辟)三大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晚期泥底辟及热流体活动不仅为浅层天然气及CO2运聚成藏提供了纵向的高速运移通道和运聚动力条件,促使深部天然气及CO2向浅层大量运移聚集,而且导致盆地具有烃源岩早熟、天然气运聚供大于散的晚期动平衡成藏,以及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控制天然气及CO2运聚规律之特点。  相似文献   

18.
温度和盐度对两种海洋桡足类动物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在实验室模拟生态条件下,以两种常见的海洋桡足类动物为受试生物,着重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变化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和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的滤水率、摄食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统筹分析了两种海洋桡足类响应温度和盐度变化的摄食与代谢策略,以期为两种海洋桡足类的室内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结果发现:(1)在5—30°C的温度范围内两种桡足类动物的摄食与代谢均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火腿许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5°C,而拟长腹剑水蚤则在25°C到达峰值,说明拟长腹剑水蚤对温度具有较高的耐受性。(2)当暴露于不同盐度(15—35)时,火腿许水蚤可在低盐度(25)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摄食能力,且当盐度为25时其摄食率、滤水率达到峰值,之后便显著下降;拟长腹剑水蚤则在盐度为30时开始下降。前者的代谢能力在盐度为25时开始下降,后者在高盐度(35)时代谢能力依然有回升的趋势,说明拟长腹剑水蚤对盐度的耐受性更强。而火腿许水蚤及拟长腹剑水蚤对低盐度(20—25)有一定的偏好,二者通过强化自身代谢以抵消低盐度引起的渗透压变化对自身的影响。(3)基于氧氮比(O/N)变化的代谢作用分析显示:在整个温度梯度(10—25°C)中火腿许水蚤的氧氮比波动较大,而拟长腹剑水蚤除在高温(35°C)条件下,其氧氮比均低于24。盐度则会抑制火腿许水蚤的摄食能力从而迫使其分解体内储能物质(O/N24),而对盐度耐受性较好的拟长腹剑水蚤则可始终维持较高的摄食和代谢能力(O/N24)。因此拟长腹剑水蚤能在较大的温、盐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氨氮代谢水平,具有更高的环境耐受性。  相似文献   

19.
温度、pH对日本沼虾血清酚氧化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义 《海洋科学》2002,26(10):1-3
以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mipponense)为材料,研究温度,pH对其血清酚氧化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试验以L-多巴为作用底物,测得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为40℃,大于或低于该值,酶活力均迅速下降,同时该酶在40℃以下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该酶的最适pH值为7.0;在pH6-8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活性,最稳定的pH为8.0。  相似文献   

20.
青岛海雾雾滴谱与含水量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93年6、7月间,我们在青岛小麦岛岸边用“三用滴谱仪”进行海雾滴谱和含水量观测,共取得9个滴谱资料和18个含水量资料,同时记录了能见距离和风速、风向等。由分析得到青岛海雾的微物理特性和雾含水量,雾气的消光系数与能见距离的简单线性关系。能见距离的观测值与分析计算值在含水量从0.2-0.002g/m^3范围内的一致性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