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坝上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河北坝上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的阴坡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沙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沙地沙棘林地、沙地草场、平滩草地的土壤水分物理参数、机械组成和土壤水分状况。结果表明,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与土壤中0.05mm~0.01mm、0.01mm~0.001mm两个粒级颗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0.50mm~0.25mm颗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既使在干旱的年份,沙地草场、沙地沙棘林地、沙地杨树人工林地生长季初和生长季末0cm~100cm土壤水分贮量及有效水分贮量基本平衡;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水分亏损较严重,但生长季末仍有27mm左右有效水分,说明除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外,其它植被区土壤水分状况均无明显恶化现象。由此推断,在本区人工植被建设中,采用先草本、后灌木、再乔木的人工植被建设程序从土壤水分平衡角度分析是可行的。除阴坡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层较薄的缘故外,其余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均有活跃层和活动层了分,只不过两个层次在土壤剖面分布深度有差异,而无类似干旱区沙地植被土壤的“死水层”,土壤水分状况均属淋溶型。  相似文献   

2.
张国盛 《中国沙漠》2000,20(4):363-368
干旱、半干时地区人工植被恢复生态学伴随着沙漠科学恙发展而不断进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防治而起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树木耐旱性生理,耐旱性评价指标筛选、蒸腾耗水、土壤水分动态、林地水量平衡、人工植被演替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乔灌木树种耐旱性及林地水分研究的重点领域是:树木抗旱性生理基础,良种培育、沙地植被恢复生态学、人工林地研究的系统化和人工造楚的模式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赵文智 《中国沙漠》1997,17(3):243-249
地处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的河北丰宁坝上,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人工林的主要立地类型有:丘陵阳坡下部、丘陵阴坡、疏缓固定沙丘和风蚀劣地。土壤机械组成和养分含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影响不大,而土壤风蚀和沙埋对其影响较大,但并不是通过搬运土壤细颗粒物质和养分来影响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华北落叶松林下植物种类较多,长势较好,既可起到保护土壤作用,又可作打草用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防止坡地土壤侵蚀效益明显。在干旱的年份,固定沙丘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水分亏缺较大,但仍有一定的土壤有效水分节余,其立地土壤水分亏缺并不十分严重,林分相对稳定。除风蚀劣地外,30龄左右正值生长速生期,阴坡中部这一年龄段可以天然更新,其它立地也有天然更新的可能。因此,从人工林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此年龄段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宜采伐。  相似文献   

4.
禹城沙地水分动态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冯起  高前兆 《中国沙漠》1995,15(2):151-157
通过对禹城沙河地沙土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分析其土壤水分剖面变化,得出本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依据降水、植被、地下水和土壤将土壤水分垂直剖面划分为表层0-10m或0-20cm干沙层,20-40cm土壤水分变化剧烈层,40-80cm土壤水分活跃层,80-120cm以下土壤水分深部稳定层;沙地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划分为,春季水分变化较微──弱失水阶段,夏季水分剧烈变化──降水补给阶段,秋季水分变化缓慢——失水阶段,冬季水分变化较微弱──调整阶段。  相似文献   

5.
沙地水分定位动态监测是沙区农业、林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测定沙地含水量多采用烘干法,由于沙地干燥,取样十分困难,加之测点变动,沙地水分空间变异性带来的测定误差,不能满足野外连续测定沙地水分动态变化的要求。在土壤水分测定中利用电阻法测定土壤含水量,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比较多的方法之一,而应用在沙漠研究中却不多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应用电阻法测定沙地水分动态,可以对沙地水分连续测定,特别是长期水分动态监测,电阻法测定仍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水分是制约半干旱区沙地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建设的关键非生物因子。于2008—2010年和2018—2021年生长季(4—10月)对毛乌素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0~100 cm深土壤水分进行了连续观测,系统分析了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1)受降雨季节变化的影响,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一般呈∽型或双峰型,10 cm和30 cm深土壤水分含量波动较大,60 cm和100 cm深土壤水分含量波动较小。(2)3种固定程度沙地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差异明显,总体来看,流动沙地土壤水分状况最好,且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相对平缓,固定沙地土壤水分状况最差,且土壤水分含量变化最为剧烈,半固定沙地居于二者之间;固定沙地10~30 cm深土壤水分状况好于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30~100 cm深土壤水分状况则相反。(3)降雨格局是形成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主要原因,随降雨事件降雨量增加,降雨的入渗深度逐渐增加;但是固定沙地土壤水分的深层补充需较强的降雨和较长的时间。生长季降雨事件以小降雨事件为主,表层土壤水分波动更剧烈。生长季初期降雨较少且以小降雨事件为...  相似文献   

7.
选取辽西北沙地典型农牧交错地带为研究区域,以荒草地作为对照,研究樟子松林地、杨树林地、灌木林地、人工草地4种植被恢复措施下0~100 cm土层内土壤容重、孔隙度、蓄水能力和土壤饱和导水率(Kfs)等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杨树林地表层土壤容重最小,其次是灌木林地、樟子松林地、人工草地,荒草地最大;随土层的递增,土壤容重均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各样地土壤毛管孔隙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583*,n=5)。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土壤蓄水容量具有一定差异,其范围在3 761.59~4 366.94 t·hm-2之间,其中蓄水容量最高的是杨树林地,达到了4 366.94 t·hm-2,蓄水容量最低的是荒草地,为3 761.59 t·hm-2。不同植被恢复措施有效蓄容位于1 315.50~2 047.62 t·hm-2之间,其中以杨树林地最大,樟子松林地最小。5种沙地类型Kfs排序为灌木林地(2.49 mm·min-1)>人工草地(1.81 mm·min-1)>荒草地(1.73 mm·min-1)>樟子松林地(1.61 mm·min-1)>杨树林地(1.44 mm·min-1),人工草地和荒草地的Kfs随土层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樟子松林地、杨树林地和灌木林地先增大后减小。该地区林木恢复措施效果优于草地,应着重发展林木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8.
河北坝上疏缓丘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文智  宝音 《中国沙漠》1994,14(4):66-71
研究表明,坝上疏缓丘陵区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高15龄前生长阴坡大于阳坡,15-21龄高生长从大到小依次为阴坡中部、阳坡下部、阴坡下部;直径、材积生长阳坡大于阴坡。因此,在降水量、气温均低于华北落叶松天然分布区的坝上地区,丘陵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强阳性树种华北落叶松幼树生长较快,容易形成人工片林,而丘陵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幼树生长较慢,但成林后林分生产力较高。丘陵阴坡中部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28龄后可进行天然更新,而其它立地30龄以前不能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形条件对沙漠植物生长和沙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固定沙地内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地土壤水分的变化以及植物生长的变化依照不同的地形条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沙地土壤水分含量由高至低的变化趋势根据地形条件依次表现为:丘间低地>迎风坡>坡顶>背风坡;灌木植物密度和盖度与土壤水分变化密切相关,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同样为:丘间低地>迎风坡>坡顶>背风坡;而草本植物密度和盖度可能还受结皮等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为:背风坡>坡顶>迎风坡>丘间低地。  相似文献   

10.
高亮  高永  王静  罗凤敏  吕新丰 《中国沙漠》2016,36(5):1357-1364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南缘土地覆盖由流动沙地向人工林地、农田及固定沙地等转变后,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最明显,为流动沙地的3.97倍且相同层间差异均显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林地、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林地、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较流动沙地分别增加79.78%、138.20%、73.07%,差异主要在0~20 cm土层;围封草地和中度放牧草地分别增加116.85%和133.71%,差异主要在0~40 cm土层;固定沙地比流动沙地增加49.44%,差异主要在0~20 cm土层。土地覆盖类型转变后,由于受到土壤容重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20 cm土层变化较明显。8种土地覆盖类型可分为4组:CL1(农田)、CL2(新疆杨林地、围封草地、中度放牧草地)、CL3(樟子松林地、小叶锦鸡儿群落、固定沙地)和CL4(流动沙地)。另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也随着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而不同。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黄土丘陵区带状柠条锦鸡儿人工林地根系、土壤水分特征及深层土壤干化研究薄弱问题,以宁夏南部山区20 a雨养带状人工柠条锦鸡儿林地为研究对象,选取相似的旱作农田为对照,对0~1000 cm深度土壤水分、柠条锦鸡儿根系垂直分布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 a人工柠条锦鸡儿林地0~1000 cm深度土壤干化,柠条锦鸡儿林地带内和带间土壤水分含量低于农田;0~1000 cm土层带内土壤水分含量较带间降低1.46%。(2)在300~1000 cm土层范围内,20 a人工柠条锦鸡儿林地出现了不同的亏缺程度与干燥化程度,带间、带内水分有效性分别为0.21和0.02,供水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49和0.33。(3)柠条锦鸡儿林地根系主要集中在0~80 cm土层,0~80cm土层带间、带内根干重分别占总根重的46.33%和45.56%,根表面积密度分别占总根表面积密度的66.58%和63.51%,根长密度分别占总根长密度的59.54%和58.45%。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半干旱黄土区人工柠条锦鸡儿林地根系、水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干旱地区植被影响沙地水分传输机理及其参数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从植物生长与水分平衡的关系入手,在土壤水分动力学和近地面空气动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基础上,依据植物生理生态学原理,探讨了干旱地区植被影响沙地水分传输的机理,初步建立了植被参数化模型和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传输综合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分析了荒漠植物的生长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对沙生植物地上部与根系生长,尤其是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进行了量化。②分析了荒漠植物的蒸腾特性及其气孔调节作用机制,指出了土壤水分亏缺是叶片气孔关闭、蒸腾作用降低的主要原因,探讨了植物蒸腾作用与气孔调节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今后的研究重点。③揭示了沙地植被蒸发蒸腾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沙地植被蒸发蒸腾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④初步建立了植被参数化和SPAC水分传输综合模型,模拟了植被结构影响冠层能量平衡过程,探讨了植物状态参数、生理参数与蒸发蒸腾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绿洲过渡带区域龟裂土立地条件下免灌人工梭梭林生态特征,探讨林分的最佳建植密度,对莫索湾1983—2021年38 a集水造林地初始种植梭梭、梭梭自然更新苗及不同坡位的土壤水分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梭梭生长对密度差异的响应,同时分析了各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梭梭生长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以期为人工梭梭林的营建与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 当梭梭造林密度为6 m×3.5 m时(480 株·hm-2),母树存活率最高。随造林密度增大,母树保存率与梭梭自然更新比逐渐下降;母树保留密度越大的林地,其长势越差、生物量越低;盖度、郁闭度越高的林地,阻碍浅层土壤水分的补给,导致梭梭更新苗长势及生物量越差。(2) 梭梭母树的林木生长与其根部140~28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主要利用根部140~240 cm土壤水分,对比3个林地可知该层土壤水分含量越高的林地,其母树的长势越好、生物量越高。(3) 当母树保留密度为360株·hm-2(株行距4 m×7 m)时,梭梭长势较好、整体生物量最高,林下植被更为丰富,林地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综上所述,在该地区进行集水造林时,保持该密度更有利于免灌人工梭梭林结构稳定、持续发挥防风固沙效益。  相似文献   

14.
李森  颜长珍  谢家丽 《中国沙漠》2016,36(3):734-740
土壤表层水分是固沙植被生长的主要水分来源,其时空变化格局决定了固沙植被的稳定性和演替方向。整合被动微波和光学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优势建立模型、反演土壤表层水分,可为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为研究区,选取2003-2011年生长季(5-9月)AMSR-E土壤水分产品与MODIS数据,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Ts,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将空间分辨率为0.25°的AMSR-E土壤水分数据降尺度为每月的1 km平均表层土壤水分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沙丘类型数据,分析了不同沙丘类型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沙地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整个区域的差异性高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而在极端干旱年份,研究区的整体分异不大,但同一类型间,固定沙丘空间差异明显高于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3种沙地类型表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在不同月份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即土壤含水量5-9月呈抛物线形状,先下降后上升,7月达到最低,从同一月份不同沙地类型看,研究区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依次是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年际土壤水分在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随降雨的变化而变化,而固定沙地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5.
不同演替阶段油蒿群落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蒿群落是毛乌素沙地最主要的群落类型之一,在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水分是影响油蒿群落演替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深入分析不同油蒿演替阶段土壤水分特征,使用EC-5土壤水分传感器连续监测整个生长季内先锋物种阶段(流动沙地)、稀疏阶段(半固定沙地)和建成阶段(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土壤水分动态。结果表明,3种样地土壤水分均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流动沙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土壤含水量受降水影响较大, 降水量是影响土壤水分补给深度的重要因素,小于10 mm的降水主要被表层土壤吸收,10~20 mm的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给深度超过30 cm、不及60 cm, 30~40 mm的降水补给深度大于60 cm、不及100 cm;30 cm及其上层土壤水分波动剧烈,60 cm处土壤水分主要受大于30 mm降水事件影响,波动较小,100 cm和160 cm处土壤水分几乎不受降水的影响,土壤含水量较稳定;降水补给深度及植被根系需水的层次差异是导致3种样地土壤水分时间和空间上异质性的重要因素;土壤温度主要受大气温度影响,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赵文智 《中国沙漠》1997,17(3):243-249
地处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的河北丰宁坝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立地类型有:丘陵阳坡下部、丘陵阴坡、疏缓固定沙丘和风蚀劣地。土壤机械组成和养分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影响不大,而土壤风蚀的沙埋对其影响较大,但并不是通过搬运土壤细颗粒物质和养分来影响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华北落叶松林下植物种类较多、长势交好,即可起到保护土壤作用,又可作打划用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防止坡地土壤侵蚀效益明显。在干旱的年份,固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与GIS的乌审旗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以乌审旗1986-2005年5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社会经济数据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2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经历着"涨势"与"落势"的波动.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方向来看.林地、草地和沙地相互转换频繁;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和沙地;水域主要向其他未利用地转换,其他未利用地主要向草地和沙地转换,工矿用地没有转出.从200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来源看,耕地主要是由林地、沙地和草地转变而来;林地主要由沙地和草地转变而来;草地主要是由沙地和林地转变而来;水域主要是由沙地和耕地转变而来;居民地主要是由沙地、草地和林地转变而来;其他未利用地主要是由草地、水域和林地转变而来.(2)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表现为:除居民点外各类景观斑块形状指数都呈增加趋势;除水域外,各类景观斑块密度下降、分离度减少;全旗景观优势度下降、多样性升高.(3)人为因素中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工程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变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甘肃景泰不同种植密度的10年龄人工柽柳(Tamarix chinensis)林地,监测根周及行间土壤水分含量,并对监测资料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在垂直剖面上,根周土壤水分含量层次可分为蒸发层0~40cm、活跃层40~180cm和相对稳定层180~200cm;行间土壤水分含量层次可分为蒸发层0~40cm、活跃层40~120cm、相对稳定层120~200cm。(2)林地土壤水分主要靠天然降水补充,土壤水分储量年际变化随种植密度由高到低呈亏空-富余-亏空的变化趋势;综合考虑行距-土壤水分储量回归方程及冠积-行距回归方程,得出景泰地区合理种植密度为1 923株·hm-2。结果可为干旱区生态恢复和退耕还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丰水年洛川人工林地深层土壤水分恢复为依据,采用高精度土壤含水量测量与逐层分析技术,以含水量变化率为主要指标,研究洛川2004年1月-2005年5月不同植被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与水量平衡.结果显示,降水渗深以内表层土壤水分受气候和植被生长影响,呈明显季节变化;渗深以下深层土壤水分,中产农田和梨树林砍伐后基本维持平衡,苹果林地持续减少并以春季减少最多.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深层土壤水分呈低水平循环状态,易形成土壤干层,而季节干旱是土壤干层形成的直接驱动力;"低降水、高蒸发"的气候特点是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形成的决定因素,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中的干旱特征对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雪 《中国沙漠》2000,20(Z2):167-170
豫北平原的沙质草地分布于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冲积形成的沙丘、沙地。其主要类型有:①以白茅、达乌里胡枝子为主的草从草地;②刺槐、杨树等林地下层以藜、白茅、茜草等为主的林下草地;③以碱茅、狗牙根等为主的低湿草地。沙质草地的主要特征为种类组成简单,牧草产量低(<2 000 kg·hm-2)且利用过度。但多种优良栽培牧草在沙地生长良好,可获较高产量。在沙地开发中,应针对各草地类型采取相应措施改造为人工、半人工草地。同时应结合沙地多种林木、果树和经济作物种植,建设农牧林复合经营的系统。畜牧业开发应以产业化为主导,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畜种,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