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近50年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地变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利用 195 0~ 2 0 0 0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 ,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近 5 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并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近 5 0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地面积经历了 3个增长期和 2个减少期的变化。经综合分析发现影响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 5次大的政策变动 ,耕地需求增加与非农业部门占用 ,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沙化、盐渍化等问题出现。  相似文献   

2.
清末耕地空间分布格局重建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揭示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基础。本文在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土地利用及森林分布等多源数据基础上,分别以近代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和历史时期耕地潜在分布区为边界条件,通过构建耕地垦殖倾向指数模型分配耕地面积,在1 km×1 km象元尺度上重建了清末(1908年)松嫩平原耕地空间格局,并对重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重建的耕地空间分布范围格局基本一致,耕地空间定位吻合率约为68%。清末(1908年)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南部地区;2以历史时期耕地潜在分布为边界条件的重建结果,较以近代耕地空间分布格局为限制范围的重建结果更准确,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3.
我国粮食供给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主要依靠自己养活自己是我国政府奉行的粮食安全思路,因而国内耕地的维护工作始终倍受关注,但是结果仍然难尽人意。本文分析了耕地面积,耕地质量,耕地分布重心,耕地改良投入,耕地农用驱动力等多种威胁国家粮食供给安全的要素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整体掌握民勤绿洲耕地质量、土壤养分以及盐渍化状况等,充分利用县域耕地资源,分析研究民勤绿洲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耕地土壤养分和盐渍化现状,为及时准确掌握绿洲耕地地力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绿洲耕地土壤养分、盐渍化障碍提供改良措施。基于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2016年第2号)和《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GB/T33469-2016)的相关要求,构建民勤绿洲县域评价体系,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模糊数学、层次分析和综合指数等方法,对民勤绿洲耕地质量等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3.26等;分布有一至七等级地,八、九、十等级地没有分布;以三、四等级地为民勤绿洲耕地的主要等级分布,面积占比分别为31.63%、28.27%。泉山区中部和坝区灌溉农业区多分布一、二等级地。湖区灌溉区多分布三、四等地。在绿洲边缘带较多分布五、六、七等地。(2)民勤绿洲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在10.00~15.00 g·kg-1之间,全氮平均含量在0.50~1.00 g·kg-1之间,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昌宁区、泉山区与坝区交界东北部以及湖区镇(昌宁镇、东湖镇、南湖镇、泉山镇、西渠镇)耕地土壤养分平均含量较均低。(3)民勤绿洲盐渍化耕地的面积为32240.36 hm2,占民勤绿洲耕地总面积的30.09%;主要以轻度盐渍化为主。轻度盐渍化多分布在湖区红沙岗镇、红沙梁镇、西渠镇等镇;中度盐渍化分布在昌宁镇以及环河区沿风沙线一带。其评价结果对民勤绿洲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以及绿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耕地变化态势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夏安桃  何天祥 《热带地理》1999,19(3):225-227
首先利用统计资料揭示了80 年代以来湖南省耕地减少的状况: ①年均耕地减少呈增长趋势;②耕地减少以非建设占用为主, 但其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③耕地建设占用以国家建设占用为主, 并呈快速增长趋势; ④耕地减少地区分布不均。进而运用相关分析、主成份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耕地减少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与探索, 得出湖南省耕地建设占用主要是由于市镇人口增长、居民消费增长、地方财政基本建设支出扩大和经济发展等造成的。然后根据市镇人口对耕地减少的趋势进行预测, 指出到2010 年如果将湖南省市镇人口控制在3 150 万人以内, 并开发全部宜耕荒地19 ×104 hm 2 , 则湖南省耕地将比1996 年净增376 ×104 hm 2 。最后提出了控制耕地减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选取北盘江镇与花江镇作为研究区,利用谷歌高精度遥感影像,结合分区分层分级思想,基于深度学习与传统约束方法对研究区耕地进行精准提取。结果表明:1)在数量精度上,以视觉形态差异对研究区进行分区并选取不同模型训练获得的精细地块,面积约为9 867 hm 2,与实际数量基本一致,F-Measure主要分布在[0.82, 0.98]之间,受到地形和岩石裸露率的影响,石漠化严重地区耕地提取精度较低。2)在形态精度上,预测耕地与实际耕地的GIOU主要分布在[0.7, 1]之间,分割正确率>0.85,表明预测耕地边界与实际地块边界吻合度高,提取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3)利用地貌坡度等约束条件对耕地进行划分发现,研究区以喀斯特耕地为主,占比74%,并且石漠化程度较严重,其中轻度石漠化耕地与中度石漠化耕地占总耕地的32%。在石漠化地区,耕地的狭长程度、破碎程度受人类影响较大;距离居民地越近、可达性越高的地区,其土地利用率越高,斑块越破碎。文章所提出方法可用于耕地破碎、地形复杂地区的耕地提取,能够为地区的发展、耕地治理与研究、环境保护与决策等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县域耕地定级方法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晋宁县为例,在耕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借助GIS及统计软件,选取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作为定级因素,在进行因子的权重确定及量化后,采用修正法对耕地进行定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耕地可划分为5个级别,并且晋宁县耕地级别分布以中心城镇为中心,逐级递减,呈圈层式分布;(2)耕地级别明显受交通条件及利用效益的影响;(3)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一、三、四、五级耕地质量会相对稳定,二级耕地的质量随着区域发展会有较大的提高,个别区域甚至会上升至一级地,高级别土地面积将有所扩大,低级别土地面积将有所减少。实例证明,该县域内耕地定级方法是高效合理的,可为县域内已有分等成果的区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1830年耕地格局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坤  陶娟平  刘峰贵  张镱锂  陈琼 《地理研究》2015,34(12):2355-2367
通过收集、整理《铁虎清册》中记录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1830年的耕地税收数据,将其换算为现代耕地面积,在此基础上运用网格化模型重建出该区1 km×1 km空间分辨率的耕地格局。结果显示:① 从耕地数量分析,183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约895 km2,其中政府占有耕地39%,贵族占有耕地31%,寺庙占有耕地29%。② 从耕地分布格局分析,研究区内耕地分布较少,只有27.4%的网格具有耕地分布,且呈分散分布状态,耕地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宽阔的河谷地区。③ 从垦殖程度分析,全区垦殖程度较低,其平均垦殖率仅有0.6%,其中垦殖率最高的地区是拉萨,平均垦殖率为6.3%;日喀则、江孜、乃东、琼结等地垦殖率均达到3%左右;工布地区和西部县区垦殖率均在1%以下,耕地垦殖率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王登峰  魏志远  吕烈武  方圆  漆智平 《热带地理》2012,32(6):593-597,605
以澄迈和陵水黎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在构建包含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和土壤管理在内的4个子目标、11个具体指标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理论确定指标隶属度,结合层次分析法进行加权求和,对澄迈和陵水进行耕地地力水平综合评价,阐明其耕地地力水平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澄迈和陵水的耕地地力为中等水平,且澄迈的耕地地力相对较高,母质和地形因素是两县耕地地力水平差异的主导因素;2)耕地地力水平分布格局与地形和水系分布关系较为紧密,谷底平原、平原和山麓平原地区耕地地力水平较高,降雨和地形因素是导致区内耕地地力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该文利用1949—1999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湖南省近50a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并探讨经济、人口等因素对耕地变化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50a来。湖南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增长是形成湖南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减少的发生时间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基本同步,具体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与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差异相一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两岸耕地景观破碎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0对珠江口两岸耕地资源进行景观破碎化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岸耕地资源碎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珠江口东岸高于西岸,深圳最高,番禺耕地地块数量破碎化与珠海耕地地块形状破碎化程度最低;地貌结构是两岸耕地资源破碎化差异的主要内在因素;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占用大量耕地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两岸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耕地资源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卫星遥感影像中耕地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采用遥感图像处理ENVI3.2软件和TM资料,进行了7个县(市区)10个时相的耕地信息自动提取技术研究,结果证明,选择春季时相,TM432波段合成,经几何校正和增强处理,通过交互的非监督分类提取耕地信息,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平均分类精度达到98.22%。  相似文献   

13.
南海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毅华 《热带地理》2002,22(2):102-106,111
同珠江三角洲的其它城镇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市的耕地数量变化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与区域差异,但基本上是以耕地数量锐减为特征。南海市耕地数量的减少,形式上是农业结构调整、居民点与工帮建设占用等,但实际上有其更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分析表明耕地的减少是受到了多种自然、社会与经济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南海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南方丘陵山区耕地现状,潜力与开发对策:以德庆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功武 《地理科学》1998,18(1):10-15
德庆县属南方丘陵山区,耕地详查面积较统计面积大40%大部分耕地因洪,涝,旱,土质瘠薄而低产,高产优质田仅占30%,中低产达70%,远较传统认识的多,这在南方丘陵山区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西部沙化土地持续农业体系建立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吕耀双  刘惠涛 《中国沙漠》1996,16(2):185-190
吉林省沙化土地的87.9%分布在吉林省西部白城、松原半干旱地区,统属科尔沁和松嫩沙地,面积9216.5km2,占吉林省西部总面积的19.6%。8年(1986年~1993年)实践证明:针对沙地环境特点建立的“乔、灌、草”、“果、药、杂”、“田、林、草”为主体的三种持续农业体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钟晓青  王永锐 《热带地理》1995,15(4):328-334
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较早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我们对地处西南部的新会市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全面、典型抽样调查。发现全市的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单产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粮食总产量的增长缓慢,速度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因此人均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根据建立的灰色GM(1,1)模型预测,新会市2010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25hm^2,在“人均4分保命田”之下。因此,本文对该地区作出的粮食及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集成垸退田还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安全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集成垸为研究对象,分析双退垸退田还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并设计了双退垸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集成垸双退以后,其本底由农作物变为杨树,旱地面积大量减少,建筑面积减少,但幼林面积大量增加,芦苇面积增加。由于退田还湖的实施,芦苇类和旱地景观空间结构变得更复杂,而成林、幼林和建筑景观空间结构变得更简单。退田还湖后,集成垸逐渐从小斑块、多种景观要素类型共同控制的景观格局向以大斑块、类型较单一的景观格局演变。借助已有研究成果,按照垸内土地的高程分布设计各类人工植被的经营目标和分布地段,形成既能蓄洪又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退垸最佳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8.
土地荒漠化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科学评价荒漠化治理和零增长目标是否实现的必要前提是具有完善统一的评价体系。为此,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提出了土地退化零增长(LDN)的概念和监测指标。防治土地退化是中国的重要生态目标,中国已开展了多次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但是,如何将这些监测结果用于土地退化的评估实践,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针对中国四大沙地,利用3期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与基于UNCCD框架体系下的土地退化零增长(LDN)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土地沙化程度变化趋势提出了中国沙化土地退化指标体系(CSLDN)。结果表明:UNCCD所提出的LDN监测指标与中国的荒漠化监测数据总体精度为0.51,中国沙化土地监测指标与LDN指标具有宏观一致性。此外,经本地优化后的CSLDN指标克服了低植被盖度区域LDN对土地退化和恢复的评价不准确的问题,更准确刻画了精细尺度空间内的土地动态变化状况,对土地退化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要素视角的耕地"三生"功能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要素视角考察耕地功能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已有的耕地功能分类体系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性较弱。论文通过对耕地构成要素的系统分析,界定了耕地、耕地功能及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内涵,理论上建构了耕地“三生”功能的测评框架及分区概念模型。实证表明,南安市80%的耕地生产与生活功能以及60%的耕地生态功能为中等及以上,说明耕地利用功能强度较高。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分别在自然生产潜力与地理区位条件、耕作可达水平与耕地依赖程度、生态基底条件与生态保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趋同性。南安市耕地多功能利用水平较低且耕地开发已经危及区域生态安全,为此需要依据耕地功能分区的空间分布、组合结构及功能强度采取差异化的利用、保护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利用SPOT2/4、SPOT5 等遥感数据源, 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 分析了1999 年到2003 年河 北省张北县土地利用( 耕地) 变化情况; 运用GIS 和统计分析的方法, 初步分析林草地转变为耕 地、耕地转变为林草地和未变化耕地斑块等的土地退化特征。从1999 年到2003 年, 张北县耕地 减少20229.5ha, 耕地的主要流向为林草地, 其中又以旱地转化为人工草地为主, 2003 年新增耕 地的主要来源为牧草地。除耕地转为疏林地外, 耕地转为林草地的其余类型未退化斑块的面积较 大; 林草地转化为耕地的情况比较复杂: 林地转化为旱地、牧草地转化为水浇地的斑块发生了比 较明显的土地退化; 而牧草地转化为旱地、其它土地转化为旱地、牧草地转化为菜地斑块中退化 斑块数和面积比例都不大。和未变化耕地斑块的退化特征比较, 旱地转化为牧草地, 退化斑块与 未退化斑块数量比例比较接近, 但未退化斑块面积比例远远高于未变化耕地斑块; 而牧草地转为 旱地的退化与未退化斑块数量和面积比例没有明显差别。旱地转化为林地的未退化斑块数量和 面积比例要大于林地转化为旱地的斑块。说明旱地向林草地转化有助于提高区域土地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