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研究2018年春季福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方法】分别于2018年4月和5月对福建近海进行综合性调查,分析福建近海春季赤潮原因种的演替、浮游植物分布情况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2018年4-5月,福建附近海域从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双相赤潮变为东海原甲藻单一赤潮,赤潮数量级10~6~10~7cells/L;赤潮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低;表中层细胞丰度变化差异大,底层丰度变化差异小。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由硅藻为主向甲藻为主演替。  相似文献   

2.
通过周年取样、种类鉴定和生物量统计分析,对黄海北部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演替和生物量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中浮游藻类组成依次为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和甲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作为池塘主要优势种全年均有分布;实验池塘浮游藻类年平均生物量为20.91 mg/L,各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趋势相同,最大生物量出现于8月初,为46.18 mg/L,最小生物量出现在2月,为2.26 mg/L。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水温、透明度成极显著的相关性,并受硝酸氮、磷酸盐、硅酸盐及硝酸氮与磷酸盐的交互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了解镇江豚类保护区鱼类资源状况,丰富鱼类资源本底数据。【方法】于2013、2016和2019年,分别开展3次渔业资源调查,对该区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体型大小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记录鱼类68种属于7目13科47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种类占比较为稳定,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资源量有下降趋势,鲈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种类占比上升明显;不同年份优势种替代较为明显;2016年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6.528、3.026。【结论】保护区鱼类资源较为丰富,但不同年份鱼类群落变化较为明显,渔业资源面临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对凡纳滨对虾几种常见养殖模式后期的浮游植物及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因养殖模式、养殖时间、不同的环境条件等原因变化很大,其群落组成由最少的11种到最多的28种不等;其优势种与次优势种中以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为主,甲藻门、裸藻门偶有出现,主要优势种有小环藻、波吉卵囊藻、中肋骨条藻、颤藻、林氏藻、裸甲藻、胶球藻、小席藻、腔球藻等,浮游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由高至低依次为高位池分级精养模式、海水土池粗养模式、低盐度养殖模式、咸淡水半精养模式、工厂化集约养殖模式、高位池集约养殖模式,多样性指数与优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均匀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细胞密度485.9×104~35459.8×104L-1,在高密度精养模式中,浮游植物的密度与无机氮、硫化氢含量的变化在早期呈负相关,在后期则几乎同步增长;在低密度养殖模式中,浮游植物的密度与无机氮、硫化氢含量的变化始终呈负相关。各养殖模式pH值的变化与浮游植物的密度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高密度养殖宜采用高位池分级精养模式,低密度养殖宜采用海水土池粗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湛江港海域的游泳动物资源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方法】根据2016—2017年湛江港海域4个季度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ABC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分析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水平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该海域共发现游泳动物173种,隶属于16目68科116属;其中鱼类种类数最多(98种,占总种类数的56.7%),以底层鱼类和暖水性鱼类为主;其次是甲壳类(66种,占38.2%),头足类最少(9种,占5.2%)。4个季节的优势种累计有11种(鱼类6种、甲壳类5种),其中条纹叫姑鱼(Johnius fasciatus)是春、夏、秋3个季节的共同优势种。从时间维度上看,秋季的H'、D均为最高,而春季的J最高;从空间维度上看,湛江港口门处S6站位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ABC曲线结果显示,湛江港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在冬季受干扰程度高于其它3个季节。【结论】湛江港海域游泳动物种类丰富,其中鱼类是主要的游泳动物类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南海北部湾海域秋季蓝圆鲹与竹筴鱼的摄食生态特征和种间食物竞争。【方法】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7年10月北部湾底拖网调查和港口随机取样收集的119尾蓝圆鲹(Decapterusmaruadsi)和198尾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或显微镜间接观察胃中残留的饵料,饵料种类鉴定、计数、称重等对食性做定量分析,以估算两种鱼类的营养级和生态位宽度,并利用生态位重叠研究两种鱼类的食物竞争关系。【结果与结论】蓝圆鲹的饵料种类19种(属),以桡足类和小型鱼类为主,优势饵料生物为布氏半棱鳀(Encrasicholinapunctifer);竹筴鱼的饵料种类18种(属),以小型鱼类和浮游甲壳类为主,优势饵料为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两种鱼类均为游泳动物食性,均存在摄食转换,随着叉长的增长,蓝圆鲹的饵料生物由小型浮游动物为主转变为小型鱼类为主,竹筴鱼的饵料生物由小型鱼类为主转变为以樱虾类和较大鱼类为主。蓝圆鲹和竹筴鱼的空胃率、竹筴鱼的平均胃饱满指数均随个体生长呈显著变化(P<0.05),但蓝圆鲹的平均胃饱满指数随个体生长无显著变化(P>0.05)。蓝圆鲹和竹筴鱼的营养级分别为3.63和3.40,营养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70和1.24,生态位重叠系数0.56,表明两种鱼类之间存在一定的食物竞争。  相似文献   

7.
于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对流沙湾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沙湾共有浮游植物27属,隶属于5个门,其中硅藻门20属,绿藻门3属,蓝藻门2属,金藻门1属,甲藻门1属,角毛藻(Chaetoceros)、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菱形藻(Nitzschia sp.)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在0.11~23.63 mg L-1之间,平均为3.72 mg L-1,细胞密度平均为1.324 7×104个L-1。流沙湾共有浮游动物19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多毛类和轮虫类各1种,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中的拟铃虫(Tintinnopsis)、薄铃虫(Leprotintinnus),桡足类中的哲水蚤(Calanus),浮游幼体中的无节幼体(Nauplius);浮游动物生物量在0.08~7.24 mg L-1之间,平均为2.04 mg L-1,密度平均为8 186个L-1。水体交换能力差、大规模贝类养殖以及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等因素,导致流沙湾浮游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但有明显的水平分布和月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特征,比较其与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的差异,为海南外海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群落参数和环境-生物的冗余分析(RDA,Redundancy analysis)研究2019年春季(4月)、秋季(9月)水深86~380 m的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与结论】春、秋季共调查到鱼类312种,隶属于26目96科195属。优势种组成方面,春季为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和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秋季为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黄鳍马面鲀、深水金线鱼和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春秋季共有优势种深水金线鱼和黄鳍马面鲀的优势体长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黄鳍马面鲀为秋季(80~105 mm)大于春季(60~85 mm),而深水金线鱼则反之。渔获量季节变化明显,秋季多样性特征指数平均值略高于春季。RDA结果表明,水深、pH、水温、溶解氧和盐度在春、秋季对鱼类资源量(质量密度,kg/km2)空间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58.34%、53.94%。水深(P=0.003~0.004)和pH (P=0.017~0.002)在春秋季均对鱼类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盐度仅在秋季有显著影响(P=0.013),在春季则无影响(P=0.860)。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种类组成、资源量优于海南近海、雷州湾、大亚湾和北部湾海域;在渔业资源开发过程中,除应关注主要经济种类种群水平上的捕捞产量外,更应关注群落水平上种类多样性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珠江磨刀门河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其驱动因子的潮周期变化,并揭示叶绿素a的环境影响机制。【方法】基于珠江磨刀门河口2017年枯季(1月13-20日)水文水质多要素同步观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确定浮游植物叶绿素a与多个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量化各因子的驱动作用。【结果】磨刀门水道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为0.77~10.92μg/L,口门处变化为0.70~9.01μg/L,磨刀门河口动力驱动下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潮周期差异显著。盐度、含沙量和氮磷营养盐亦随潮汐涨落差异显著,而水温无明显潮周期变化。【结论】外海水团对氮营养盐的稀释混合作用强于磷营养盐,而悬浮泥沙对磷营养盐的吸附作用强于氮营养盐。与氮营养盐相比,溶解态磷相对不足,限制磨刀门河口浮游植物的生长。径流(营养盐、悬沙等为代表)、潮流(盐度为代表)对河口浮游植物的影响机制不同,其中氮磷营养盐和水温起着直接作用,而悬沙和盐度间接影响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河道阻隔对滁河及其支流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2015年11月对滁河及2条支流共23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及水环境指标进行调查研究。【结果与结论】调查河段水体未受到有机污染,氮磷含量适宜藻类生长,不同区段水体营养盐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7属105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占55.24%);共检出浮游动物52属88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最多(占65.36%)。浮游生物种类数、密度空间分布呈现支流来安河段最高、清流河段最低的趋势,而滁河干流上游段和下游段则相差不大。浮游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下游高于上游,干流高于支流的特征。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叶绿素a和pH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子;总氮、总磷、溶解氧、透明度、亚硝态氮和叶绿素a是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鉴于如今地图更迭周期不断缩短、地图编制过程冗余复杂,一体化地图辅助设计旨在构建一个通过制图工具、地图制图辅助和网络管理交互协作,进而提升地图编制效率的系统。首先,对现有的地图编制进行介绍并分析现有地图编制的不足与缺陷。其次,提出将制图工具、制图辅助和管理平台一体化的设想。然后,从制图辅助功能、网络协同管理两个方面,分别应对实际作业流程与管理流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与实现步骤。最后,提出对地图编制智能化发展的展望。可以看出,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地图编制也应该做出改变,向更加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BIM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热门新兴技术,包含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的各种数字化信息,但其对要素间空间关系的描述限于建筑领域的专业性表达,以及建模过程中的预定义。基于BIM数据的几何-语义特点,提出一种自动化构建BIM建筑要素拓扑关系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搜索室内封闭空间的边界建筑要素,得到以建筑要素为单元的室内空间划分;以整层建筑物空间作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实现BIM室内三维空间分割,为基于BIM的空间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陕西富平地区上奥陶统赵老峪组为深水盆地边缘至深水斜坡沉积环境,发育深水原地沉积、等深流沉积及重力流沉积。以野外实测剖面、岩相特征等资料为基础,结合米兰科维奇理论、天文地层学、古海洋学以及古气候学,系统研究该地区等深流强度与古气候、海平面、古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Fischer图解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深水沉积地层相对海平面变化;深水沉积及等深流沉积中不同级次旋回垂向组合关系记录了米兰科维奇特性,即小级别旋回在垂向上有序地按照1∶4或者1∶5的形式叠加构成较大级别旋回;等深流强度受米兰科维奇旋回影响,呈多周期弱→强→弱递变;等深流强化周期约为0.1Ma。  相似文献   

14.
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关联性分析对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大多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分析的对象局限于A级景区,忽略了旅游产业综合性的特点。以"吃、住、行、游、购、娱"6种旅游要素为研究对象,从旅游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性3个方面构建了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及关联性分析的方法体系。并以常州市旅游产业为例,进行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当前常州市旅游产业呈集聚型分布,形成了"一主核两次核"的空间分布格局,各旅游产业之间空间关联程度较高。较好的数据基础以及合适的空间分析尺度提高了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结果与《常州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相关内容匹配,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版《国家普通地图集》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大地图集》系列编研项目之一,它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详细表示了水系、地貌、居民地、交通、境界、土质植被等基础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为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增设了地表覆盖图组和城市图组,构建了普通地图集的新型结构模式,本文主要对地图集的编研理论与内容策划、选题原则与顾及因素、结构设计与图幅编排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海洋测绘生产模式的转变需要地理信息数据标准的支撑。为支持海洋测绘从传统测绘生产模式向网络化、服务化、社会化和智能化的转变,加大海洋测绘地理信息应用广度和深度,以我国沿海交通水域海道测量数据为研究范畴,提出建立沿海港口航道基础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从理论上和技术上统一规范化地理信息在数据管理、数据建模、数据表达和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并进行应用测试。成果表明,建立的标准体系符合国际标准地理信息框架,可满足新型生产模式下从数据采集到最终应用的标准需求,同时也可在我国海洋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和e-Navigation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海图信息价值的不断提升,海洋空间信息不再只是以航海图书产品和专题信息图件服务于固定的使用者,网络海图服务逐渐成为支撑海洋空间决策的重要基础。分析传统航海图书资料产品模式的不足,研究以基础数据资源层、关键技术支撑层、信息服务平台层、行业专题服务模式层和典型行业应用5个层次的网络海图服务总体框架,基于ArcGIS Nautical Solution和ArcGIS for Server技术,介绍实现海洋空间数据的互操作、多尺度数据管理和可视化、Web服务访问接口等网络海图服务关键技术,提出面向海事行业的网络海图服务模式。通过开发“中国北方海区海洋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海洋空间信息在线显示与发布,为行业提供信息浏览、信息查询服务、实时动态标注,数据自动同步和共享功能。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国家级北斗连续运行基准站和省级区域北斗CORS站,基于国家卫星导航定位服务平台,通过改造和直接利用的方式,在华北平原构建了我国首个跨区域北斗分米级地基增强服务系统。经采用双频终端实地测试,该系统覆盖京津冀晋全部区域及内蒙古部分区域,采用GPS+北斗双模定位静态精度达到分米级,动态定位精度达到亚米级,单北斗模式定位精度略低,但仍在分米-亚米量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应用能力,拓宽了我国北斗民用导航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可满足高精度北斗实时导航、定位服务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9.
公共设施是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构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对进一步提升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分段累计人口的可达性模型测度武汉市不同时空的交通网络下四类典型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分别在主城区和其内部三大区域两种空间尺度下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地铁的加入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20~40min可达的区域向20min内可达的区域转化,对于超过40min可达的区域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地铁对汉口和汉阳区域公共设施服务效率的提升作用略高于武昌区域。武汉市未来的公共交通体系应以减少20min内常规公交与地铁的竞争关系,促进两者20~60min区间内的协作关系为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认知空间位置,分享空间信息是在大尺度空间范围下,空间定位的最基本过程。在路径指引的过程中加以地标辅助解释有助于提高路人的认知程度。因此,如何以一种客观、高效、便捷、精确的方式提取不同显著的地标成为相关领域的热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微博签到数据、微信热度以及搜狗热度的地标显著度模型的构建方法,以服务于导航数据库构建、地标补充、市政规划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