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筛选高多态性竹?鱼(Trachurusjaponicus)微卫星(SSR)标记,并验证其在鲹科鱼类中的通用性。【方法】采用SLAF-seq技术识别竹?鱼基因组SSR标记,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筛选高多态性位点,并进行跨物种PCR扩增。【结果与结论】识别出43 264个二至六碱基重复SSR标记,二、三碱基重复SSR标记较多(90.33%)。筛选出37个多态性的二、三碱基SSR位点,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26,期望杂合度为0.481~0.935,多态信息含量为0.440~0.934。有30个位点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且各位点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共有28个竹?鱼SSR标记可在1种以上鲹科鱼类中有效扩增,分别有24、21、20、19和11个SSR位点可在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长身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无斑圆鲹(Decapterus kurroides)、颌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及金带细鲹(Selaroides leptolepis)中稳定扩增,可为竹?鱼遗传资源评估和部分鲹科鱼类的系统进化分析提供重要遗传物质基础及有力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放养鱼类对乌梁素海水生态的影响。【方法】2017年7月-2018年4月共设置6个采样点,分别对乌梁素海现存水草区与鱼类放养区水体表层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并对两区域的营养状态与水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6属154种,其中现存水草区(142种)多于鱼类放养区(88种),现存水草区浮游植物种属组成为硅藻-绿藻-蓝藻型,鱼类放养区为绿藻-硅藻-蓝藻型。现存水草区平均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4.29、4.23,明显高于鱼类放养区(2.46、2.30)。两区域浮游植物优势种共26种,其中现存水草区(24种)多于鱼类放养区(11种),现存水草区以蓝藻、绿藻、硅藻为主要优势种,而鱼类放养区则以蓝藻为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现存水草区(25.19×106 cell/L)显著低于鱼类放养区(275.79×106 cell/L)(P <0.05),而平均生物量现存水草区(13.34 mg/L)虽低于鱼类放养区(36.20 mg/L),但差异不显著(P> 0.05)。研究显示,现存水草区营养状态为中营养-轻度富营养,鱼类放养区为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养;两区域水质均为中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状态。【结论】与历史数据相比,现存水草区浮游植物群落表现为浮游植物多样性下降、种类小型化、优势种转变为蓝藻为主。与现存水草区相比,鱼类放养区浮游植物群落因放养鲢、鳙的摄食导致浮游植物多样性下降、种类小型化、优势种向可食性差、生长快的群体型蓝藻演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特征,比较其与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的差异,为海南外海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群落参数和环境-生物的冗余分析(RDA,Redundancy analysis)研究2019年春季(4月)、秋季(9月)水深86~380 m的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与结论】春、秋季共调查到鱼类312种,隶属于26目96科195属。优势种组成方面,春季为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和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秋季为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黄鳍马面鲀、深水金线鱼和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春秋季共有优势种深水金线鱼和黄鳍马面鲀的优势体长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黄鳍马面鲀为秋季(80~105 mm)大于春季(60~85 mm),而深水金线鱼则反之。渔获量季节变化明显,秋季多样性特征指数平均值略高于春季。RDA结果表明,水深、pH、水温、溶解氧和盐度在春、秋季对鱼类资源量(质量密度,kg/km2)空间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58.34%、53.94%。水深(P=0.003~0.004)和pH (P=0.017~0.002)在春秋季均对鱼类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盐度仅在秋季有显著影响(P=0.013),在春季则无影响(P=0.860)。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种类组成、资源量优于海南近海、雷州湾、大亚湾和北部湾海域;在渔业资源开发过程中,除应关注主要经济种类种群水平上的捕捞产量外,更应关注群落水平上种类多样性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4.
以蓝圆鲹为原料,酶解蓝圆鲹鱼肉蛋白制备小分子肽。运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蓝圆鲹蛋白酶解的工艺条件,探讨了酶种类和添加量、液固比、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对多肽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木瓜蛋白酶,添加量为0.10%,液固比2∶1,酶解温度54.4℃,酶解时间3.18 h下,多肽提取率为32.35%。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湛江港海域的游泳动物资源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方法】根据2016—2017年湛江港海域4个季度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ABC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分析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水平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该海域共发现游泳动物173种,隶属于16目68科116属;其中鱼类种类数最多(98种,占总种类数的56.7%),以底层鱼类和暖水性鱼类为主;其次是甲壳类(66种,占38.2%),头足类最少(9种,占5.2%)。4个季节的优势种累计有11种(鱼类6种、甲壳类5种),其中条纹叫姑鱼(Johnius fasciatus)是春、夏、秋3个季节的共同优势种。从时间维度上看,秋季的H'、D均为最高,而春季的J最高;从空间维度上看,湛江港口门处S6站位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ABC曲线结果显示,湛江港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在冬季受干扰程度高于其它3个季节。【结论】湛江港海域游泳动物种类丰富,其中鱼类是主要的游泳动物类群。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进行的大规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中8个航次4个季节的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生物学测定资料,运用FAO开发的最新体长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竹筴鱼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进一步应用Beverton-Holt模式对南海北部竹筴鱼的最新资源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竹筴鱼的叉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2.282 8×10-5L2.915 4.(2) 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渐近叉长L∞=31.2 (cm),渐近体重W∞=426.5 (g),生长系数K=0.42,t0=-0.376.(3) 总死亡系数Z=2.15,自然死亡系数M=0.91,捕捞死亡系数F=1.24,开发率E=0.58.在估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南海北部竹筴鱼的最佳可捕规格为叉长14.8 cm.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了解镇江豚类保护区鱼类资源状况,丰富鱼类资源本底数据。【方法】于2013、2016和2019年,分别开展3次渔业资源调查,对该区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体型大小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记录鱼类68种属于7目13科47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种类占比较为稳定,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资源量有下降趋势,鲈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种类占比上升明显;不同年份优势种替代较为明显;2016年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6.528、3.026。【结论】保护区鱼类资源较为丰富,但不同年份鱼类群落变化较为明显,渔业资源面临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金虎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tukula♂)(记作EFT)和珍珠龙胆石斑鱼(E.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记作EFL)胃内容物质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方法】选取遗传背景相近、养殖条件相同的EFT和EFL幼鱼,在水温(24.04±1.87)℃条件下一次性饱食投喂颗粒饲料,在摄食后测定两者胃内容物湿质量,分析胃排空特征,比较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分析胃和肠中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EFT、EFL幼鱼摄食后胃排空特征均呈典型的先慢后快再慢型,拟合效果最优的模型均为平方根模型,两种鱼类胃内容物(Y)与摄食后时间(t)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5=1.058 6-0.014 2 t(R2=0.901 8,P<0.000 1)、Y0.5=0.969 0-0.018 7 t(R2=0.883 5,P<0.000 1);随着胃排...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与对比2014/2018年海州湾同种生物的营养级特征。【方法】根据2018年9月海州湾海洋牧场区渔业资源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计算主要生物的δ~(13)C、δ~(15)N值及营养级,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主要营养类群(Trophic Group, TG)。【结果】鱼类、虾蟹类、头足类和贝类,营养级范围分别为2.6~4.1、2.7~3.6、2.9~3.3和2.0~3.0。该海域的拖网渔获物可分为3大类群:TG1包括大多数生物类群,由鱼、虾、蟹类和头足类组成;TG2主要为高营养级消费者,包括斑尾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和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TG3为初级消费者。【结论】2018年海州湾海洋牧场区域同种生物的营养级较2014年明显变高,但也有个别种类的营养级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底拖网作业对珠江口香港海域底层鱼类的影响。【方法】根据2007-2009年及2014-2016年在珠江口香港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在禁止底拖网捕捞实施前后鱼类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和生态多样性指数,评估5种典型底层鱼类资源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该海域捕获鱼类种类数在禁止底拖网作业后明显增加,鱼类种类数量从44种升至73种。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007至2009年,4.937~5.711,2014至2016年,6.559~7.074;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007至2009年,1.945~2.841,2014至2016年,2.220~2.381;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2007至2009年,0.539~0.776,2014至2016年,0.557~0.600。卵鳎Solea ovata、韦式羊舌鮃Arnoglossus waitei、尖嘴魟Dasyatis zugei这3种底层鱼类禁止底拖网实施后在数量(number)和生物量(biomass)上都增幅明显。不同站位数量和生物量的数值在“禁拖令”实施后也都有所增加,其中以站位2(大屿山以北,较靠近香港国际机场海域)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CP)基因,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方法】用RACE技术克隆得马氏珠母贝TRACP基因(PmTRACP),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外套膜、闭壳肌、足、性腺、珍珠囊、肝胰腺和鳃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PmTRACP基因长度为2 034 bp,开放式阅读框972 bp,编码323个氨基酸,5′UTR长度为27 bp,3′UTR长度为1 035 bp。预测PmTRACP分子质量约为36.39 ku,理论等电点为5.97。该基因含有一个钙调神经磷酸酶样磷酸酯酶结构域。PmTRACP与其他物种TRACP的同源性为48%~65%,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TRACP的同源性最高,同时D32、D70、Y73、N108、H203、H212、H237、H239等8个氨基酸活性位点和N114糖基化位点在不同物种TRACP中高度保守。PmTRACP与长牡蛎TRACP的亲缘关系最近。PmTRACP在马氏珠母贝各个组织均有表达,且在肝胰腺和珍珠囊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克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法尼酸甲基转移酶(FAMe T)基因,并分析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获得马氏珠母贝FAMeT(PmFAMe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析PmFAMeT在马氏珠母贝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与结论】PmFAMeT包含5′非编码区120 bp,3′非编码区968 bp和开放阅读框(ORF)1 536 bp,编码51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PmFAMeT含有信号肽序列和跨膜结构域,并有WSC结构域、TSP1结构域和2个Methyltransf_FA结构域。将推导的PmFAMeT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FAMeT序列进行比对发现,不同物种的Methyltransf_FA序列同源性较高。PmFAMeT在马氏珠母贝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边缘膜、肝胰腺和性腺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骨壤人工湿地处理模拟对虾养殖废水的效果。【方法】通过室内构建白骨壤垂直流人工湿地和无植被人工湿地系统,研究处理时间和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处理模拟对虾养殖废水的影响,并分析人工湿地内部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人工湿地启动60d后的稳定运行阶段,白骨壤人工湿地总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在77.19%~84.66%,91.62%~98.48%,无植被人工湿地总氮和氨氮去除率分别在41.40%~61.69%,47.08%~79.79%,白骨壤人工湿地对总氮和氨氮去除率显著高于无植被人工湿地(P <0.05);在总磷、有机物和总有机碳去除率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白骨壤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3d后总氮、氨氮、总磷、有机物和总有机碳去除率分别为84.7%、94.1%、92.0%、64.1%和66.2%,出水浓度均低于海水养殖废水排放标准(GB3097-1997)。白骨壤人工湿地生物膜中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nae)丰度显著高于无植被人工湿地(P <0.05);无植被人工湿地蓝细菌占细菌总量的5.36%。水力负荷对总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影响显著(P<0.05);当水力负荷0.06m^3/(m^2·d-1)时,总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6.6%、75.0%和41.8%;日去污量均值为51.6、73.5和10.4 mg/d。有机物和总有机碳在不同水力负荷下去除率变化不显著(P> 0.05)。【结论】白骨壤构建海水人工湿地是循环海水养殖废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异养鞭毛虫(Paraphysomonas sp.)在不同密度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中的生长状况,探讨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摄食及抑制作用。【方法】实验共设6个铜绿微囊藻密度,分别是0、250×10~4、500×10~4、750×10~4、1 000×10~4和2 000×10~4cells/mL,研究异养鞭毛虫与微囊藻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异养鞭毛虫主要行异养生活。在铜绿微囊藻密度为250×10~4~2 000×10~4 cells/mL时,异养鞭毛虫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为98.00%~99.69%。单个鞭毛虫对微囊藻的摄食率为13~49 cells/d。异养鞭毛虫的密度和生长率随铜绿微囊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在铜绿微囊藻密度为500×10~4~1000×10~4cells/mL时,异养鞭毛虫密度为21×10~4~24×10~4cells/mL、生长率为0.6~0.74 d-1。但是,铜绿微囊藻密度过高也不利于异养鞭毛虫的种群增长,在2 000×10~4 cells/mL密度时,异养鞭毛虫的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其它密度组。【结论】异养鞭毛虫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种群增长,其生长的最适微囊藻密度为500×10~4~1 000×10~4 cells/mL。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长茎葡萄蕨藻对无机碳的利用方式。【方法】运用pH漂移技术,探索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pH补偿点的影响,并研究在3种不同温度(20、25、30℃)下,乙酰唑胺(AZ)、乙氧苯丙噻唑磺胺(EZ)、4,4′-二异硫氰基芪2,2′-二磺酸(DIDS)、钒酸盐(Van)4种抑制剂对长茎葡萄蕨藻无机碳的利用影响。【结果】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的pH补偿点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在一定范围内藻体质量或照度越大,达到pH补偿点时间越短,且pH补偿点均大于9。20℃下各抑制剂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为30℃,25℃最小,但3种温度下各抑制剂的抑制率无显著差别(P> 0.05)。4种抑制剂中DIDS对长茎葡萄蕨藻pH补偿点和无机碳利用均无显著影响(P> 0.05),剩余3种抑制剂的抑制作用依次为EZ>AZ>Van。【结论】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pH补偿点无影响。温度对长茎葡萄蕨藻吸收利用无机碳没有明显影响。长茎葡萄蕨藻能利用HCO_3^-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富硒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lentillifera)的培养条件。【方法】以亚硒酸钠(Na_2SeO_3)为硒源,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硒浓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光合色素和硒富集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找出适宜长茎葡萄蕨藻富硒的最佳温度、照度和氮磷比组合条件。【结果】在亚硒酸钠0、0.5、1.0、2.0、4.0、8.0mg/L条件下,随亚硒酸钠添加量增加,藻体硒质量分数(干基)从1.70μg/g增加至50.10μg/g,且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硒酸钠添加量2.0 mg/L时,藻体硒质量分数达到11.7μg/g;添加量大于2.0 mg/L时,显著抑制藻体的生长(P<0.05),藻体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添加量低于2.0 mg/L时,藻体的生长、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类胡萝卜素含量各组间无明显变化。在培养液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2.0 mg/L的条件下,藻体最适的生长条件组合是温度28℃、照度2 000 lx、氮磷比10∶1,藻体的最优富硒条件是温度24℃、照度2 000 lx、氮磷比8∶1。【结论】长茎葡萄蕨藻在开发含硒安全性功能海藻食品方面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最大程度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最佳温度、照度和接种量。【方法】通过单因子实验与正交实验研究不同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效果。【结果】单因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的氮、磷有显著影响(P <0.05)。温度为3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分别为38.0%和59.0%;照度为3000lx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分别为40.9%和60.4%;接种量为(培养基的)5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为43.6%;接种量为3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达到最高,为62.7%。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温度是影响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最主要因素。温度30℃、照度2 500~3 000 lx、接种量20%为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氮和磷的最优组合条件。【结论】适宜的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可有效提高酒精废水中氮、磷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蛋白酵母培养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2.5%、5.0%和7.5%酵母培养物(记为Y0、Y2.5、Y5.0和Y7.5组),分别替代质量分数0、10%、20%和30%的鱼粉,配制4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喂凡纳滨对虾(初始体质量0.70±0.03 g)56 d后,测定对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免疫酶指标;用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攻毒,测定对虾累计死亡率。【结果】Y2.5和Y5.0组凡纳滨对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Y0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5.0组凡纳滨对虾摄食率显著高于Y0和Y2.5组(P <0.05);Y5.0组凡纳滨对虾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Y0组(P<0.05),Y7.5组凡纳滨对虾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Y0、Y2.5组(P <0.05),血清总胆固醇显著低于Y0、Y2.5组(P <0.05);酵母培养物替代饲料中20%和30%的鱼粉可显著提高对虾攻毒前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P <0.05),Y7.5组对虾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后显著低于Y0组(P <0.05);攻毒7 d后,Y7.5组凡纳滨对虾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Y0组(P<0.05)。【结论】酵母培养物替代鱼粉比例小于20%时,不会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替代比例为30%时,生长受抑制。当替代量比例为30%时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贝壳基质蛋白(Shell Matrix Proteins, SMPs)基因(Pm-PNU7)表达与功能。【方法】利用马氏珠母贝基因组和蛋白质组信息分析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壳基质蛋白新基因Pm-PNU7全长序列,通过原位杂交对其进行定位,RNA干扰检测其对贝壳形成的影响。【结果】Pm-PNU7的cDNA全长为797 bp,编码145个氨基酸,具有特殊的"KGG"重复序列和富含天冬氨酸(Asp)序列"DDDDDDHDD"。qRT-PCR分析表明,Pm-PNU7基因在外套膜边缘区和套膜区显著高表达(P<0.05);ISH检测显示,Pm-PNU7主要定位于边缘区外褶外侧和内侧上皮细胞、中褶内侧上皮细胞以及套膜区外侧上皮细胞。RNA干扰后,Pm-PNU7在外套膜边缘区和套膜区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贝壳棱柱层和珍珠层微观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结论】Pm-PNU7参与了贝壳棱柱层和珍珠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gata5基因(csgata5)的序列特征及该基因在半滑舌鳎性腺分化、成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方法】通过克隆获得csgata5编码区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csgata5 mRNA在不同类型性腺、胚胎和性腺发育中的表达模式,借助原位杂交技术定位csgata5 mRNA表达的细胞类型。【结果】克隆获得csgata5 cDNA序列1 777 bp,包含1 167 bp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262 bp的5′UTR和348 bp的3′UTR区,预测csgata5编码388个氨基酸残基(aa),分子质量为41.9 ku,等电点为8.90,在C端含有两个典型的GATA锌指结构域;基因组分析显示csgata5位于半滑舌鳎10号染色体上,包含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区。RT-qPCR分析显示csgata5 mRNA在2龄雄鱼和伪雄鱼精巢中表达高于卵巢;csgata5m RNA主要定位在卵母细胞、精原细胞和精子中。胚胎发育过程中,csgata5m RNA表达在1细胞期至囊胚期呈下降趋势,之后上升,至原肠胚期达到峰值,随后降低并维持较低水平至孵化出膜。在精巢发育过程中,csgata5m RNA表达水平呈升高趋势,在1龄达到检测的峰值;在卵巢发育过程中,csgata5m RNA表达趋势类似精巢,表达水平低于同期精巢。【结论】csgata5参与半滑舌鳎原肠胚期的组织器官分化,具有促进原始生殖细胞向雄性生殖细胞分化及雄性生殖细胞发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