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鹤  马宇  任宏  刘碧洪 《矿物学报》2015,35(2):221-228
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热液矿床围岩蚀变研究方法。铁帽山斑岩型钼矿床的围岩蚀变作用强烈,主要蚀变类型包括钾化、硅化、伊利石化、蒙脱石化等,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特征。其中,伊利石-蒙脱石类蚀变与斑岩型钼矿化作用密切相关。经过对钻孔岩心开展系统的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准确地鉴定了蚀变矿物类型,划分了蚀变带,并且根据短波红外光谱测量结果计算了样品的伊利石结晶度(SWIR-IC),定量地研究了伊利石化蚀变作用的强度。结果表明,在伊利石-蒙脱石化作用范围内,伊利石结晶度越高钼矿化作用越强,但在强硅化蚀变带内,伊利石含量会有所降低,而在钾化带内,伊利石结晶度与钼矿化作用无关。在斑岩型钼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中,系统地开展短波红外光谱测量,一方面可以准确鉴别蚀变矿物的类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伊利石结晶度的指标来判断含矿热液活动中心,指导勘查工程的布设。  相似文献   

2.
斯弄多银铅锌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首个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本文采用短波红外技术对矿区进行了精细蚀变矿物分带划分,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对不同蚀变带元素的迁移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斯弄多矿区的短波红外勘查模型。研究发现:(1) Al-OH波长值的无序排列变化说明斯弄多矿床中存在不同岩浆热液流体的混合作用;(2)不同矿物组合形成了明显的蚀变分带,垂向上(由内向外)形成了绢云母化带→绢云母-钠云母-蒙脱石带→绢云母-伊利石-蒙脱石带→绢云母-伊利石带;(3)隐爆角砾岩型矿体中成矿元素Ag-Pb-Zn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中,Ag主要赋存在绢云母-伊利石带,Pb-Zn则主要赋存在绢云母-伊利石-蒙脱石带;(4)热液脉型Ag-Pb-Zn矿体品位与伊利石结晶度指数IC关系密切,矿体主要赋存于0. 6≤IC≤1. 2的范畴;(5)以钻孔BZK0301(3号勘探线)为界,斯弄多矿床成矿性优劣存在一条明显界线,NE向由于不同流体的混合作用成矿性较好,SW向因为流体较为单一成矿性差。  相似文献   

3.
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成就了青藏高原的冈底斯成矿带,位于该成矿带的斯弄多银铅锌矿床赋存于林子宗群火山岩中,经过勘查确认该矿床属于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通过对5个钻孔进行短波红外测量,发现钻孔中的蚀变矿物主要有绢(白)云母、钠云母(富Na云母)、伊利石和蒙脱石,并在垂向形成绢(白)云母→绢(白)云母+钠云母+蒙脱石+伊利石→绢(白)云母+伊利石→绢(白)云母的组合特征。通过总结归纳蚀变矿物分布、分带特征并与地质编录相结合,构建了基于短波红外技术的斯弄多找矿勘查模型。笔者在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中发现:(1)伊利石-蒙脱石混合矿物组成是寻找深部及外围矿体的重要线索;(2)绢(白)云母属于成矿前期的蚀变,与矿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显;(3)矿床深部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化学反应:SW方向深部反映了绢云母被交代形成伊利石的过程;NE方向深部表现为绢(白)云母二八面体结构的变化;(4)未被剥蚀的青磐岩化带是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郭娜  黄一入  郑龙  唐楠  伏媛  王成 《地球学报》2017,38(5):767-778
本文以铁格隆南(荣那矿段)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斯弄多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为研究对象, 运用短波红外技术快速厘定了上述两个矿床的蚀变矿物类型及组合特征, 构建了基于短波红外勘查技术的找矿模型。研究发现: 铁格隆南矿床(荣那矿段)的蚀变矿物垂向分带组合为: 高岭石→高岭石+(地开石+明矾石)→高岭石+明矾石+(地开石)→高岭石+地开石+明矾石。由于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交代黄铁绢英岩化带的斑岩型矿体, 致使上部矿石中还有少量交代残余的绢云母; 斯弄多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蚀变矿物垂向分布为: 白(绢)云母+(钠云母)→白(绢)云母+钠云母+(伊利石)→白(绢)云母+钠云母+蒙脱石+伊利石→白(绢)云母+钠白云母+蒙脱石+伊利石, 其中顶部白(绢)云母是后期黑云母花岗斑岩蚀变所产生, 本身与成矿无关; 矿体主要赋存在伊利石+蒙脱石带, 随着蒙脱石被伊利石化, 矿体也逐渐尖灭。  相似文献   

5.
山门银矿床围岩蚀变特征与成矿关系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门银矿为大型独立银矿床,其围岩蚀变特别发育,先后为冷水蚀变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两期,冷水蚀变作用包括碎裂-红化,伊利石-水白云母化两个蚀变阶段,热液蚀变包括黄铁绢云岩化,硅化,碳酸盐化三个蚀变阶段,两期蚀变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在时间上具有多期和多阶段性,空间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蚀变特征可作为寻找岩浆热液矿床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新疆白杨河铀矿床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中型矿床,矿床蚀变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对白杨河矿床外围及深部找矿提出更好的找矿认识。使用ASD可见光-短波红外地面光谱仪对白杨河矿床地表以及钻孔岩心进行光谱测量,发现了矿床中蚀变矿物主要有高铝绢云母、中铝绢云母、低铝绢云母、绿泥石、蒙脱石、赤铁矿、褐铁矿等。矿床地表铀矿化异常地段主要发育高铝绢云母蚀变;钻孔岩心中铀矿化富集部位蚀变矿物组合为高铝绢云母、绿泥石、赤铁矿。研究结果可为矿床外围及深部铀矿勘探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浙东南后坑酸性蚀变岩帽地质及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蚀变岩帽在地表一般表现为陡倾的正地形,是高温、高氧逸度流体对围岩进行酸性淋滤,形成的一系列高级泥化和泥化等蚀变矿物组合。这种蚀变是浅成低温热液蚀变系统的一部分,其深部可能具有寻找斑岩型矿化的潜力。浙东南陆相火山岩地区普遍发育此种蚀变岩帽,但该类型蚀变常被前人定义为“次生石英岩”。本文选择其中典型的后坑蚀变岩帽,通过大比例尺蚀变填图、岩心编录,利用短波红外(ASD)、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 等分析技术手段,发现蚀变岩帽具有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蚀变矿物分带。垂直方向由深到浅依次发育刚玉-绢云母,绢云母-叶蜡石,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具分带特征;水平方向上从核部到边部依次发育多孔状石英-金红石、高级泥化带(明矾石-叶蜡石-高岭石-地开石-水铝石-Aluminum Phosphate and sulphates矿物)、泥化带(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①后坑蚀变岩帽中明矾石短波红外特征吸收峰在1480~1491nm之间,以岩浆-热液成因的钾明矾石为主,含少量钠明矾石;②叶蜡石短波红外特征吸收峰在2167nm左右,分为两种成因:早期高级泥化阶段的绢云母经后期热液退变质蚀变而成以及早期高岭石经后期热液进变质作用形成;③蚀变岩帽根部的刚玉被后期热液蚀变形成绢云母,刚玉-绢云母蚀变带之下可能是黄铁绢英岩化带;④早期水铝石被后期热液蚀变形成地开石,代表了热液的多期次性;通过对比后坑蚀变岩帽与其他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如Horse- Ivaal和Vuda等矿床)的蚀变矿物分带后,发现后坑蚀变岩帽蚀变矿物分带与这些典型矿床相似。本文认为后坑蚀变岩帽属于该成矿系统上部的浅成低温热液蚀变部分,其深部具有寻找斑岩矿床的潜力,同时提出浙东南其他发育在陆相火山岩中的蚀变岩帽也属于该蚀变系统,具有寻找斑岩型铜金矿床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西藏努日铜多金属矿床蚀变矿物的近红外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锦荣 《地质与勘探》2017,53(1):141-150
西藏努日大型铜多金属矿床蚀变作用强烈,主要蚀变类型包括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等。其中,绿泥石—绢云母类蚀变与深部斑岩体热液矿化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20个钻孔岩心开展系统的近红外光谱测量,准确地鉴定了蚀变矿物类型、近红外性质,计算了样品白云母族矿物结晶度指数等,定量地研究了蚀变作用的强度。结果表明,绿泥石光谱波长值与铜钨钼矿化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其中铁镁绿泥石与成矿关系密切;白云母族矿物光谱波长值与铜钨钼矿化呈一定的负相关性,其中钠云母与成矿关系明显;钠云母光谱结晶度指数越大,矿物形成温度越高,越接近含矿热液活动中心,矿化作用越强。在今后努日矿区深部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找矿勘查中,应系统地开展近红外光谱测量,准确鉴别蚀变矿物、结合结晶度指数的指标来判断含矿热液活动中心,以指导勘查工程的布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铁格隆南(荣那矿段)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斯弄多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短波红外技术快速厘定了上述两个矿床的蚀变矿物类型及组合特征,构建了基于短波红外勘查技术的找矿模型。研究发现:铁格隆南矿床(荣那矿段)的蚀变矿物垂向分带组合为:高岭石→高岭石+(地开石+明矾石)→高岭石+明矾石+(地开石)→高岭石+地开石+明矾石。由于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交代黄铁绢英岩化带的斑岩型矿体,致使上部矿石中还有少量交代残余的绢云母;斯弄多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蚀变矿物垂向分布为:白(绢)云母+(钠云母)→白(绢)云母+钠云母+(伊利石)→白(绢)云母+钠云母+蒙脱石+伊利石→白(绢)云母+钠白云母+蒙脱石+伊利石,其中顶部白(绢)云母是后期黑云母花岗斑岩蚀变所产生,本身与成矿无关;矿体主要赋存在伊利石+蒙脱石带,随着蒙脱石被伊利石化,矿体也逐渐尖灭。  相似文献   

10.
蚀变矿物短波红外(SWIR)光谱特征日趋广泛地应用于矿产勘查研究中。绢云母作为热液矿床中最为发育的蚀变矿物之一,通过SWIR光谱技术提取其谱学特征,进而建立与矿床基础地质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前人对于绢云母短波红外光谱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矿床,缺少不同矿床间的对比。基于此,文章梳理了混合矿物光谱曲线中对单一矿物相对含量的提取方式,系统总结了温度、流体化学成分、流体pH值、寄主岩石、矿物结构、矿物粒度及共(伴)生矿物等因素对绢云母谱学特征空间变化规律的影响,最后,从契尔马克替换效应角度出发,分析对比了5种不同成因类型矿床中近矿端绢云母波长变化。虽然将绢云母短波红外光谱特征有效地应用于矿产勘查仍存在诸多问题,但作者相信,应用绢云母短波红外光谱特征进行矿产勘查依然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南沿海浙闽交界地区发现大量银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以石英脉状矿化为主,并伴有明显的热液蚀变作用,关于其成因和控矿因素尚不清楚.文章以其中的外岗银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短波红外光谱测量(SWIR),提取蚀变矿物种类、组合信息,划分蚀变矿物分带,分析矿化强度与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的关系.短波红外光谱测量识别出的蚀变...  相似文献   

12.
玉龙斑岩铜矿晚期绢云母化、黏土化蚀变强烈叠加在早期的钾硅酸盐化带内,模糊了蚀变分带特征及其与铜矿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短波红外光谱(SWIR)可快速识别斑岩铜矿床内含羟基蚀变矿物,根据该类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矿化的对应关系,指导找矿勘查工作.本文对玉龙铜矿床靠近斑岩体中心的三个钻孔进行了详细的蚀变-矿化编录和SWIR分析...  相似文献   

13.
岗岔—克莫金矿区位于西秦岭北缘夏河—合作成矿带,具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特征,初步显示深部可能具有斑岩成矿系统存在。利用短波红外光谱矿物分析技术对岗岔—克莫金矿区蚀变岩特征的研究表明,矿区内发育的蚀变矿物主要有白云母、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地开石、绿泥石、绿帘石和次生石英等。近矿蚀变类型主要为绢英岩化。矿区内以下家门沟口为中心向外依次发育了中心带(绢英岩化带)、过渡带(泥化带)和外围带(青磐岩化带)。此外,伊利石结晶度以下家门沟口为中心向外具有明显的降低趋势。研究结果指示下家门沟口可能是矿区的热液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4.
张柯凡  郭娜  李伟  姚艺欣 《矿床地质》2024,43(2):339-358
江西赣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潜力大,随着矿产勘查进入深部找矿的新阶段,传统勘查手段难以支撑,亟需新的方法和思路进一步来指导找矿工作。文章以江西赣南地区铜岭下铜多金属矿床为例,采用短波红外+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矿物学和矿物地球化学手段,厘定了矿区蚀变矿物组合及空间展布特征,分析了光谱特征与矿化品位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铜岭下矿床中典型蚀变矿物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构建出铜岭下矿床的光谱勘查模型。研究发现,矿区北部Cu-Mo矿化分布于花岗岩体顶部,以绢云母族矿物为找矿标志;矿区中部Cu-Zn矿化处于花岗岩体侵入的地层接触带,以绿泥石低Pos2250值(< 2243 nm)以及蛇纹石和断裂特征分布为找矿标志;矿区南部W-Sn-Cu矿化与石英细脉相关,总体与蚀变矿物关系不大,主要以岩石裂隙为找矿标志。北部钻孔ZK9-3和ZK9-4伊利石波谱IC值反映出岩体侵入深度大,推测其位置距离热源中心更近;绢云母2200 nm波长变化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矿区北部;矿区中部绿泥石以富镁(铁)绿泥石为主,Pos2250值从致矿岩体到接触带附近呈由高变低的趋势。研究区成矿环境复杂,由北向南形成了蚀变花岗岩型(Cu-Mo)-构造控制下的弱矽卡岩型(Cu-Zn)-石英脉型(W-Sn-Cu)的复合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15.
得耳布尔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耳布尔银铅锌矿床位于额尔古纳成矿带得耳布尔干成矿亚带,产于陆相火山岩分布区,与次火山岩关系密切,矿体受断层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断裂构造、热液蚀变、铁帽、物化探异常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6.
瑶岗仙“五层楼”式脉钨矿床围岩蚀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瑞龙 《矿床地质》1984,3(2):68-75
我国华南脉钨矿床的围岩蚀变,前人已有较为广泛的研究。“五层楼”式脉钨矿床的形态分带及其区域多阶段矿化规律的揭示,为研究各成矿阶段的围岩蚀变特征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浙江泰顺龟湖叶腊石矿床热液蚀变短波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蚀变岩帽与斑岩体关系密切,具有形成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潜力.位于浙闽交界的龟湖地区发育规模巨大的蚀变岩帽(>30 km2),形成了龟湖超大型叶腊石矿床,矿体属于岩帽的一个分带.矿床及其围岩蚀变主要由粒度微小或隐晶质的层状硅酸盐蚀变矿物组成,矿物之间差别极为细微,仅凭肉眼难以区分.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有效识别这些蚀...  相似文献   

18.
534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吉盛  王振斌 《铀矿地质》1992,8(5):271-276
  相似文献   

19.
德明顶矿区因交通不便、高寒缺氧、物理风化强烈、倒石堆覆盖严重等原因,找矿效果不理想.为进一步指导野外矿产勘查,在详细的野外观察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测试工作.结果显示,绢云母短波红外光谱标量在空间上呈现规律性变化,由浓集中心向外Al-OH吸收峰波长逐渐变长、Al-OH吸收峰深度逐渐降低、SWIR-IC值逐渐变小,且三者套合较好,表明该区域流体温度、压力高于外围,为热液蚀变矿化中心.结合蚀变规律、成矿岩体中锆石U-Pb年龄与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结果,在矿区内圈定了1处重点勘查靶区,为晚期铜矿化与早期(铜)钼矿化叠加的区域.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指导野外矿产评价、降低勘查成本,是中国西部特殊景观区找矿勘查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大兴安岭南段发育大井、双尖子山、布金黑、拜仁达坝、维拉斯托等多个具有典型后生特征的热液脉状铅锌银锡多金属矿床。为了查明上述矿床在成矿流体、成矿物质等方面的特征与差异,进而总结大兴安岭南段热液脉状矿床成矿作用特点,本次研究在野外地质调研的基础上,对上述矿床进行了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和氢氧硫同位素的研究,并取得了如下主要的认识:(1)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属简单盐水体系热液,维拉斯托和布金黑矿床成矿流体属富碳质盐水体系热液,而大井铜矿成矿流体则为含子矿物的不均匀盐水体系热液;(2)大井、布金黑、拜仁达坝和维拉斯托等矿床早期成矿流体均来自于岩浆热液,但布金黑、拜仁达坝和维拉斯托矿床成矿流体在运移过程中明显地受到了大气降水和地层中有机质的影响;(3)大兴安岭南段多数热液脉状多金属矿床矿石硫同位素δ34S值具有岩浆来源特点,个别矿床硫同位素δ34S值偏高可能是由复杂的岩浆源区性质及地层硫混入所引起。总的来说,大兴安岭南段不同热液脉状矿床在物质来源和流体演化方面的差异明显,而这也体现了该区中生代热液成矿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