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牛粪1.5g+干稻草2g+沃土20g+水1 000 cm3)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种食物培养下,蚤状溞的总脂含量依次为39.80、60.10、44.60、52.30mg/g.一共检测出脂肪酸14种,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SFA),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紫菜粉培养组与小球藻组PUFA含量显著高于酵母组和Banta液组(p0.05),占总脂肪酸的1/3以上,酵母组MUFA质量分数最高(p0.05),达55.73%,Banta液组以SFA质量分数最高(p0.05),为52.45%.其中紫菜粉组的PUFA中缺乏C18:3,但C20:5(EPA)和C20:4(AA)质量分数高达22.67%和9.02%是小球藻组的1.6倍和4.5倍(p0.05),而且EPA和AA的实际含量也显著高于小球藻组(p0.05),达到9.02 mg/g和3.59mg/g;比较得出,紫菜粉培养组的20碳以上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明显高于其他3组.本实验证实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与食物脂肪酸成正相关.分析认为,用紫菜粉培养枝角类用于海水育苗会取得更佳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生理阶段(成熟、抱卵、流产)肝胰腺内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含有2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烯酸(MUFA)5种,多烯酸(PUFA)12种;MUFA的含量最高,占52.47%—58.56%。SFA次之,为23.17%—29.20%,PUFA的含量较低,为8.92%—21.11%。SFA、MUFA、PUFA的含量和cn-3/cn-6值在不同生理阶段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差异极显著,油酸(c18:1)、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是肝胰腺中的主要脂肪酸,其含量分别为35.2l%—40.49%、17.97%—21.97%和11.69%—14.90%,不同生理阶段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差异显著。比较研究温州本地抱卵蟹和太湖抱卵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酸,发现脂肪酸中SFA、MUFA、PUFA的含量和Cn-3/Cn-6值差异极显著,除C14:1、C18:1、C20:1及C20:5外,其它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刺参体壁脂肪酸组成的季节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菲  杨红生  许强 《海洋科学》2009,33(4):14-19
对不同季节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刺参体壁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质量分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秋季和冬季,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饱和脂肪酸(S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春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PUFA和SFA;夏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SFA,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在所有季节,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SFA和MUFA分别是16:0和16:1n-7,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PUFA是20:5n-3,20:4n-6和22:6n-3.n-3PUFA与n-6PUFA相对质量分数比值在1.87~2.42之间,冬季和春季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P<0.05).  相似文献   

4.
鱼粉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对水产饲料的主要原料——— 4类进口鱼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①鱼粉中主要脂肪酸含量SFA为C1 6∶0、C1 8∶0 ,MUFA为C1 8∶1、C1 6∶1 ,PUFA为EPA和DHA .② 4类鱼粉中 ,美国、新西兰、俄罗斯的鱼粉MUFA含量较为接近 ,都在 4 0 %左右 ,但新西兰鱼粉的C1 8∶1含量较美国鱼粉高 ,其平均值分别为 2 50 %和 1 9.53% ,而C 2 0∶1、C2 2∶1 ,则比美国低一些 ,俄罗斯鱼粉的含量居两者之间 .智利鱼粉的MUFA比前 3种鱼粉低 ,只有 30 %左右 .③ 4类鱼粉中新西兰鱼粉的PUFA最低 ,它们的EPA与DHA的比值为 :美国鱼粉接近 1∶1 ,新西兰鱼粉为1∶1 .5~ 1∶3.2 ,俄罗斯鱼粉为 1∶1 .2~ 1∶1 .4 ,智利鱼粉为 1∶2左右 ,④智利鱼粉的C2 2∶5n 3明显高于其它 3类鱼粉 ,而C2 0∶1、和C2 2∶1则明显低于其它 3类鱼粉  相似文献   

5.
陈斌  冯健  吴彬  彭淇 《海洋与湖沼》2012,43(6):1247-1253
采用禁食试验方法进行了太平洋鲑生长鱼经8—32d饥饿后对其鱼体脂肪与脂肪酸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饥饿期间脂肪是太平洋鲑主要的能量来源,饥饿初期太平洋鲑主要消耗肝脏脂肪作为能量维持生命活动,能耗较低;饥饿中后期主要以消耗肠系膜脂肪和肌肉脂肪作为能量维持生命活动,能耗逐步增加(P<0.05)。饥饿后,鱼体肝脏、背肌和肠系膜脂肪中大多数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比例显著性下降(P<0.05),大多数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P<0.05)比例显著性上升,表明太平洋鲑饥饿期间主要消耗SFA和MUFA供能,而PUFA多予以保留,较少消耗供能;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比例和DHA/EPA比值均升高显著性上升(P<0.05),表明太平洋鲑在饥饿条件对脂肪中的DHA和EPA,特别是DHA有较强选择性保留能力。鱼体对肝脏、背肌和肠系膜脂肪利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其组织器官中脂肪酸比例不同。鱼体主要利用体内不同组织脂肪中的SFA和MUFA供能,从而节约了机体蛋白质与脂肪中的PUFA以维持重要的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6.
福建长乐海域近江蛏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分析了福建长乐海域近江蛏(Sinonovacula rivularis)新鲜软体部的营养成分,并与部分经济蛏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近江蛏软体部的出肉率为48.1%±6.0%,软体部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质量分数分别为84.9%、9.4%、1.6%、1.4%.近江蛏软体部中含有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未测外),氨基酸含量为74.0mg/g,必需氨基酸(C EAA)占氨基酸总量(C TAA)的37.2%,鲜味氨基酸(C FAA)占氨基酸总量(C TAA)的49.6%,17种氨基酸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根据AAS和CS评价,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苯丙氨酸(Phe).赖氨酸(lys)的AAS评分最高,超过FAO/WHO模式和鸡蛋蛋白质.软体部的必需氨基酸指数(I EAA)为100.06,必需氨基酸(EAA)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的比值(C EAA/C NEAA)为59.1%,必需氨基酸(EAA)与氨基酸总量(CTAA)的比值(C EAA/C TAA)为37.2%,构成比例均接近FAO/WHO提出的优质蛋白质标准.近江蛏软体部和足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又以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组成为主,并且n-3PUFA的含量明显高于n-6PUFA的含量;DHA和EPA含量丰富,软体部的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4.4%、3.0%,EPA含量高于DHA的含量,两者之和分别占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80.4%、81.1%.近江蛏足部的PUFA含量、Cn-3/Cn-6比值以及C EPA+C DHA之和均高于软体部.近江蛏软体部中合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尤其是Zn、Se含量十分丰富.表明近江蛏肌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建议对近江蛏等底栖性贝类在食用前进行蓄养净化,并对其进行消费安全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7.
饲用鱼油脂肪酸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对鱼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鱼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SFA为C16∶0和C14∶0,MUFA为C16∶1和C18∶1,PUFA为EPA和DHA.②由于产地及加工工艺等原因,鱼油脂肪酸成分含量有较大的差异,但总体上EPA和DHA含量较高,在15.6%~28.3%之间,而C18∶2和C18∶3含量较低,只有0.4%~3.1%.③饲用鱼油的配制应针对不同鱼用饲料中必需脂肪酸的组成进行适当调制,以期达到理想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氮浓度条件下对红色赤潮藻(Akashiwosanguinea)进行了一次性培养,研究了其生长过程中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变化。结果表明:红色赤潮藻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受初始氮浓度及生长阶段的影响。低氮处理组(0—25μmol/L)脂肪酸含量[(150.02±54.84)—(166.83±46.46)mg/gdw]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883μmol/L组最低,约为(86.70±5.66)mg/gdw;各培养组脂肪酸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稳定期时脂肪酸含量最高,指数生长前期含量最低。红色赤潮藻含28种脂肪酸,以C16:0、C18:1、C20:5ω3(EPA)和C22:6ω3(DHA)为主,且DHA相对含量较高,最高可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0.46%。随着初始氮浓度的增加,红色赤潮藻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总脂肪酸中所占比例下降,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所占比例升高。在红色赤潮藻生长过程中,MUFA相对含量在稳定期时较高,而PUFA相对含量在指数生长前期较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红色赤潮藻赤潮应对环境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不同的悬浮物浓度环境,采用试剂盒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悬浮物对半滑舌鳎幼鱼肝脏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鳃丝Na^+-K^+-ATPase活力的影响。养殖水体中悬浮物浓度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50、100、200和400mg/L,每5天采样测定一次,实验周期为25天。结果表明,当悬浮物浓度添加量为50和100mg/L时,肝脏LSZ和SOD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当添加量为200和400mg/L时,肝脏LSZ和SOD活力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期各实验组鳃丝Na^+-K^+-ATPase活力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悬浮物效应的25天内,各实验组肝脏LSZ活力呈峰值变化,10天时除100mg/L浓度添加组外均达到最大值;而肝脏SOD活力在50和100mg/L浓度添加组略有升高,在200和400mg/L浓度添加组则基本呈下降趋势;鳃丝Na^+-K^+-ATPase活力前10天各实验组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之后则显著降低,后期基本趋于稳定,其活力低于初始水平;实验结束时,各实验组其肝脏LSZ、SOD和鳃丝Na^+-K^+-ATPase活力相对于对照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各实验组鳃丝Na^+-K^+-ATPase活力抑制率分别达到了27.6%、65.2%、57.0%和71.1%。  相似文献   

10.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发育早期的脂肪酸组成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法分析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的未受精卵、胚胎、仔鱼、稚鱼及幼鱼各阶段的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含量变动,旨在研究条石鲷发育早期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共检测到2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8种。结果表明:(1)鱼卵中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16:0、C22:6(n-3)(DHA)、C20:5(n-3)(EPA)和C18:1(n-9)(油酸);(2)胚胎及内源性营养阶段,主要利用C16:0、C18:0以及C18:1作为能量来源,EPA和DHA被优先保存下来;(3)摄食轮虫和桡足类AA、EPA、DHA含量显著提高,摄食卤虫则C18:1(n-9)、C18:2(n-6)及C18:3(n-3)含量迅速增加;(4)在稚鱼期必需脂肪酸AA、DHA含量不足,而EPA过高,可能引起细胞膜磷脂中DHA与EPA比例失衡,出现稚鱼"死亡高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气相色谱分析仪对泥蚶血淋巴中的脂肪酸和氨基酸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泥蚶血淋巴含有脂肪酸和氨基酸各18种,脂肪酸总含量为0.395mg/g,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0.215mg/g,约占脂肪酸总量的54.2%;氨基酸总含量为1、68%,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9.88%,呈鲜味游离氨基酸和呈甘味游离氨基酸占泥蚶血淋巴氨基酸总量的47.02%.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象山港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快速生长季(2020年5—11月)糖原、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代谢物的组成、含量及其变化,并对其营养特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7—9月为泥蚶快速生长期,此期前后泥蚶生长缓慢。泥蚶肌肉糖原含量约5.6~11.1mg/g;牛磺酸、丙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是其主要的游离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且主要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生长过程中几种生化代谢物含量变化显著:5—7月间,糖原含量显著降低、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发生显著变化。7—9月间,糖原含量、生糖和呈味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但脂肪酸组成结构无显著差异。11月,氨基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升高。11月泥蚶具有高的营养品质。本研究为泥蚶养殖管理及水产品营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发育早期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GC/MS法等方法分析了褐菖鲉的受精卵、初产仔鱼、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四个阶段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其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总氨基酸含量从受精卵至初产仔鱼显著下降、前仔鱼期又显著回升、至后仔鱼期再次呈显著下降(P0.05);(2)总游离氨基酸量以初产仔鱼最高,是受精卵的10倍,各期的游离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值为1.4%—20.0%;(3)受精卵中以DHA、C16:0两者实际含量最高,分别为104.88 mg/g和68.74 mg/g,C18:1n-9和EPA次之,分别为41.23 mg/g和27.23 mg/g;(4)褐菖鲉内源性营养阶段被选择性消耗的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16:0C18:1EPADHAARA,就脂肪酸的利用率而言MUFASFAPUFA;(5)褐菖鲉仔鱼在开口后的外源营养阶段对脂肪酸的利用率为PUFASFAMUFA,其中DHA相对EPA和ARA被选择性消耗。研究表明,褐菖鲉受精卵的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符合海水鱼类沉性卵的特征,褐菖鲉在早期发育不同阶段对脂肪酸消耗具有不同的选择性,C16:1、C16:0、C18:0和C18:1是褐菖鲉早期发育的主要能源物质,在褐菖鲉开口饵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相色谱检测的方法,进行大西洋庸鲽精液脂肪酸组成分析及激素GnRHa诱导对其组成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洋庸鲽精液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种类为22:6n-3(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占总脂肪酸比例25.67%±0.94%;其次为16:0(PA,棕榈酸)、20:5n-3(EPA,二十碳五烯酸);重要必需不饱和脂肪酸20:4n-6(AA,花生四烯酸)含量较低,为1.76%±0.01%。精液中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较高,为44.25%±0.30%;饱和脂肪酸(SAT)含量为27.72%±0.22%。重要脂肪酸比例DHA/EPA为2.33±0.26;EPA/AA为6.30±0.51;n-3/n-6为9.22±0.60。激素诱导未对精液中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重要必需脂肪酸DHA、EPA、AA,以及n-3、n-6等重要种类的脂肪酸总量在激素诱导组与非诱导对照组样品间无显著差异;在激素诱导后的三个取样时间的样品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刘克强 《海洋与湖沼》1995,26(S1):130-133
海藻、牡蛎于1993年6-8月采自青岛近海。经恒温水解、脱水浓缩、低温干燥等方法得到海藻、牡蛎提取物HLK。对HLK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提取物含有丰富的氨基乙磺酸、多种维生素、多糖类、不饱和脂肪酸、低脂肪以及丰富而适量的钾。钙、锌、铁、铜、碘、硒等多种营养素和矿物质元素。为研制开发海藻、牡蛎保健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苯并芘对褐菖鲉肝细胞DNA交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景智  陈荣  李东晓 《台湾海峡》2010,29(4):446-451
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实验材料,设定苯并芘[B(a)P]的注射剂量梯度分别为0.00、0.05、0.50、5.00 mg/kg,分别于实验的第0、3、6天对每一条鱼进行腹腔注射,于第1、4、7天取样,测定胆汁中的B(a)P及其代谢物含量.采用荧光检测法检测B(a)P染毒后褐菖鲉肝细胞DNA-DNA交联(DDC)交联系数的变化,并用KC l-SDS沉淀法检测DNA蛋-白质交联(DPC)交联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经注射染毒后鱼体胆汁中的B(a)P及其代谢物含量蓄积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2)B(a)P的注射剂量分别为0.05、0.50 mg/kg时各时间点褐菖鲉肝细胞DDC交联系数均无显著增大(p〉0.05),在5.00 mg/kg剂量组,随着时间延长DDC交联系数逐渐增大,第4天即有显著差异(p〈0.05),第7天差异极显著(p〈0.01);(3)B(a)P诱导DPC的趋势与DDC类似,但0.5 mg/kg剂量组在第7天DPC交联系数即出现显著增大(p〈0.05).这表明B(a)P对DPC的诱导高于DDC.这为进一步研究B(a)P的遗传毒性提供了依据,并为探讨B(a)P致癌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郑颖  王桂忠  艾春香 《台湾海峡》2012,31(2):210-217
采用实验生态的方法,探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对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繁殖及其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投喂时间的增加,太平洋纺锤水蚤的产卵量由15.02±3.15 ind/d下降到3.25±3.15 ind/d(p<0.05),其卵的孵化率由22.88%±2.49%下降到14.84%±1.20%(p<0.05).而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其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三角褐指藻后,太平洋纺锤水蚤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相对于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增加了20.94±0.04μg/mg,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增加了15.812±1.240 U/mg.这表明相对于亚心形扁藻,三角褐指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抗氧化性酶具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Specimens of the hydrothermal mussel Bathymodiolus azoricus collected in Menez Gwen hydrothermal vent field (NE Atlantic) during 2002–2003 were examined for feeding patterns variations through three seasons. The fatty acid profile and lipid classes of the mussels were studied, together with the MODIS/AQUA-derived near-surface chlorophyll a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surface productivity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feeding patterns of this species. The lipid levels showed pronounced seasonal fluctuations with the highest values occurring in January and August. Seasonal variations in lipid classes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neutral and polar lipids in the mussels are presented. Differences in the fatty acid profile of lipid classes in different seasons suggest that the higher energy requirements in summer and winter were supplied by bacterial biomarkers ω7 MUFA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hereas ω6 PUFA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NMI (non-methylene-interrupted) fatty acids predominated during the spring. The MODIS/AQUA data show marked seasonal variability and an anomalous peak during January of 2003, although this cannot be directly linked to lipid composition var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