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陕西省武功县农村电商空间发展为对象,利用标准差椭圆法、平均最近邻法、最邻近指数,构建电商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分析该县农村电商卖家的空间格局和县外电商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布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机理。结果表明:武功县农村电商卖家布局与其行政空间形态一致,即西北—东南方向分布;电商卖家空间分布明显不平衡,普集街道办事处为集聚中心,并以普集街道办事处政府和武功镇政府为主呈组团式发展,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县外电商经济联系强度分布不平衡,强度值随距离增加而衰减,与其农村电商辐射力正相关;政府政策、交通条件、龙头企业、园区经济是武功县内农村电商分布和外部空间联系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引力模型,测度了2009—2018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产业联系强度,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产业空间联系网络演变趋势、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1)2009—2018年东北地区城市产业联系总强度高值区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中心城市为起始、呈现向周边城市梯度扩散的发展态势。2009—2015年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呈现上升趋势;2015—2018年出现大幅回落。(2)城市产业联系形成了以哈大高铁为中轴,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为核心,以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为高值集聚区的分布特征,且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3)省内城市产业联系强度总体高于省际产业联系强度,其中辽宁省内产业联系强度最高,吉林省际产业联系强度最高。(4)中心城市的对外产业联系强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而且四大中心城市中介效应较强,哈尔滨市为中介效应最强的城市。(5)城市产业联系的区块结构变化呈现由松散到紧密再到松散的发展状态,且区块间的联系强度和辐射效应改变,进一步验证了哈尔滨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4.
从佛教地理学视角出发,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对云南省佛教寺院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全省佛教寺院空间分布呈现“三核”特征,汉传佛教寺院呈倒“U”型带状分布,藏传佛教寺院呈“一核多中心”分布,南传佛教寺院呈“两头密、中间疏”分布。2)水平上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澜沧江和珠江流域,垂直上具有“三级阶梯”分布特征。3)云南的复杂人文地理环境是造就佛教寺院分异的关键因素,地理结构是奠定佛教寺院的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力量,文化结构促进各部派寺院在交流中形成多元共存格局,制度结构影响的治理方式加剧各部派寺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范围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老泰铁路作为泛亚铁路东、中、西三线的中线,对中国与老挝、泰国的跨境合作以及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选取中国云南省和老挝、泰国作为研究区域,以非障区的区域开发为基础,并选取铁路沿线15个主要城市,基于城市流网络视角对比铁路建设前后区域可达性与城市流网络的变化,结果显示:铁路建成将提升障区可进入性与非障区可开发性,提高区域互联开发潜力,提升研究区内可达性。可达性呈现以铁路线路为轴向周围辐射递减的格局,但泰国西部及老挝东部自然障区可达性提升效果甚微;铁路将增强城市间联系强度,实现“树状-网状”的城市流网络形态高效重构,网络发育更加成熟稳固;铁路也使得网络结构扁平化、分散化,流网络重构过程中资源的分散与耗散并存,城市间联系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一定地域的文化空间载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经济、艺术等价值。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0.2软件,运用地理数学方法:最临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对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区域上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滇东南、滇西北,在市域上主要分布在大理和红河;从空间类型上看,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布呈集聚型且出现区域集中现象,主要集中分布在滇西的保山、滇西北的大理、滇东南的红河3个高密度集聚区。  相似文献   

7.
产业功能区是国际大都市生产功能的核心载体。本文基于城市内部产业布局文献,以金融商务区、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制造业园区三类产业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土地利用和功能配置两个空间视角,梳理了国际主要大都市产业空间利用的特征,提纳出对我国产业功能区发展的启示,从用地综合化和功能配置多样化等提出了我国大都市培育产业功能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探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促进区域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云南省为研究案例,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密度、分异趋势及驱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景区在空间上呈典型的集聚型分布,其集聚程度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增强;(2)景区分布密度总体提升,空间分布特征最终呈现"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空间组织形态表现出沿区域行政中心及交通干线的趋向性,景区分布的方向性差异较为明显;(3)景区在东西方向的分异趋势显著,南北方向的空间异质性相对不明显,其增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指向性特征,滇中、滇南及滇东地区的市州为A级旅游景区发展优势区;(4)景区空间组织结构变化受自然要素、人文要素、资源禀赋和政策调控的综合驱动,旅游资源属性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类别景区在自然要素影响下表现出相异的分布特征,不同等级景区受人文要素、资源禀赋及政策调控的作用强度有所不同。本研究可为优化云南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促进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景区发展的品牌效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防洪空间信息系统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讨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立足现实对相关空间数据进行集成和整合处理,实现防洪空间信息的数字化、标准化,为优化防汛指挥工作手段提供基础。系统数据库饭知不同比例尺精度的空间基础数据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求,对相关水文、防洪设施、全省洪涝风险和重点区风险图、土地利用等图件进行系统整合。系统有较强的管理功能和分析功能,可提高云南省防洪空间信息的共享度和系统有效管理,为政府统一组织和指挥抗洪救灾提供重要的辅助决策支持手段。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联系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长三角城市群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面临诸多区域性问题,如基础设施对接、人口跨区域流动等。基于城市流强度和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定量判断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层级和联系程度。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和宁波等特大城市为副中心的多中心支撑的网络化布局。据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群由上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和杭甬城市群三大次级城市群组成,整合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复杂性空间规律已经成为城市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范畴。现代意义的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发展研究始于50年代,城市群体化现象大规模出现,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二战前的启蒙发展、二战后-60年代的初步发展、70-80年代的丰富深化、9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50多年来城市群空间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呈现多视角、多层次、多尺度,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上文章着重对国外大都市区、都市带等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组织与结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联系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对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方向、分异特征及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强度以京沪线为轴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核心区产业联系密切,且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区域板块产业联系差异显著;南北联系为淮海经济区主要产业联系方向,而东西联系则为产业联系的次要方向;从空间组织看,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依据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组织模式确定区域开发重点和发展方向,有利于从更高层次推进省际边界区域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国际河流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云南省所拥有的国际河流甚多,是全国最集中的地区,其流域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以上。此部分流域区的合理开发和协调管理,对全省及中南半岛五国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影响。通过介绍全省四条主要国际河流的水文地理特征,水资源现状,分析了它们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及整合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俊峰  焦华富 《地理研究》2010,29(3):535-544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结合省域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际而提出的省域经济发展新思路,发展势头良好。本文依据地理学相关理论,运用城市流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定量测度了江淮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和11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揭示出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并提出江淮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合肥、芜湖在城市群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群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节点,江淮城市群是一个弱核型城市群;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是以合肥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外辐射以及沿交通走廊呈轴线状拓展,空间联系交通指向明显。通过实行圈层、T型及双核型空间整合模式,可以实现江淮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口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铮  邓峰  杨云彦 《地理研究》1991,10(1):48-55
本文以人口为基本形象,发现了空间相互作用与地理扩散的关系,导出了最大熵原理分析未得出的一些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企业组织空间联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洪平 《地理科学》1996,16(1):18-25
我国企业空间联系模式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类型。文章探讨了计划经济条件下、计划与市场混合经济条件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联系模型。此外,企业空间联系模式还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初楠臣  张平宇  吴相利  李鹤  杨奇峰 《地理研究》2021,40(11):2986-3001
利用经济等级指数、经济联系强度研究2010—2018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联邦区首府的空间经济联系与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西伯利亚和远东区各联邦主体、及与毗邻中国东北省域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① 西伯利亚和远东区首府的经济等级2010—2015年上升显著,2015—2018年上升缓慢,等级序列存在“断裂”现象,繁荣的发达首府与停滞的偏远首府两极分化现象突出。② 西伯利亚和远东区首府经济联系量不断增强,以乌兰乌德市为分界的西伯利亚区首府经济联系强于远东区首府,呈“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西伯利亚区形成以新西伯利亚市为极核,辐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鄂木斯克市、托木斯克市等的“一极、多心组团”格局,首位经济联系为新西伯利亚市;远东区呈现以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市为中心的“双核”格局,首位经济联系为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市。③ 西伯利亚和远东区联邦主体间经济联系不断提升,同中国东北省域的经济联系也不断增强,其中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疆区、阿穆尔州同中国东北省域的经济联系最强,与黑龙江省的经济联系量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能力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资源和经济技术4个方面选取了20个评价指标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赋权法、综合指数法对云南省2008年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依照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将云南省划分为4大类型承载区域,整体上呈现了西北、东南、东北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值较低,逐渐向中部一带增高,其空间分异特征较明显,具有一定的地域相近性。进而分析了造成此空间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改善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状况,谋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科学维度、价值维度和伦理维度角度研究了云南省16个州市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把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11个分指标用TOPSIS方法综合测度,得出了云南省16个州市1993~2008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并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极差计算了差异。得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格局:昆明成为增长极,滇中、滇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昭通经济衰退与西南保山、临沧、普洱成为云南经济水平最低地区。从1993~2008年,云南省16个市州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不断缩小,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地区和最低地区间绝对差距不断变大。最后提出了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耕地数量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基于统计学的次数分布原理,选用耕地总面积、土地垦殖率、水田面积、6°坡耕地面积、25°坡耕地面积以及人均耕地面积作为耕地数量空间分布的分析指标,以SPSS软件和MAPGIS为分析工具,分析云南省耕地数量空间分布规律并划分出云南省多耕地分布区和少耕地分布区。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省耕地数量空间分布非常广泛;(2)云南省耕地数量地域分布相对均匀,同时也存在差异;(3)云南省土地垦殖率偏高,坡耕地多。鉴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