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旅游目的地营销潜力评价与策略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旅游业进入整合营销和品牌化时代的今天,要想把一旅游目的地成功推向市场,其中较为关键的一环是如何搞好营销。在认真参阅大量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考察了牡丹江旅游业发展现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牡丹江旅游目的地营销潜力进行评价。从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市场分析、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与推广、监控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构建牡丹江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框架,对牡丹江旅游目的地营销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
旅游目的地营销特点与策略研究——以肇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目的地之间争夺客源市场竞争的加剧,旅游目的地营销对各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文中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特点、基本经验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在本质上是一个逐步确立区域旅游品牌的复杂过程.以此为基础,对广东传统旅游目的地--肇庆市的营销策略进行了系统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目的地品牌化概念及理论模型的解析,提出目的地品牌化驱动因素构成——国家发展战略、目的地定位、旅游市场需求、目的地地方特质、竞争对手营销态势、营销传播理论与技术、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特征。其中,国家发展战略、竞争对手营销态势和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特征3个驱动因素是结合中国本土化语境新提出的。研究发现,上述7个驱动因素均能在"清新福建"目的地品牌化案例中得到有效验证。  相似文献   

4.
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阶段理论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根据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其在世界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并以各国的旅游经济统计数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文发展指数为依据,推出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阶段划分方案,即初级阶段的非旅游客源国和目的地国、中级阶段的旅游目的地国、高级阶段的旅游客源国和目的地国,指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国家应制定不同的符合自己国情的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本国更快地向较高级别的旅游发展阶段转化。最后对蒙古、中国、新加坡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发达国家创意城市的蓬勃发展,国外创意城市发展的理念、模式和路径等逐渐对创意城市旅游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了创意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对所获得的国外有关创意城市旅游业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该文从创意城市对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空间、旅游产业、旅游营销和旅游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由此提出创意城市对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启示,以推动中国创意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评述滇西北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概况,重新剖析了怒江州旅游资源特征。对该区域几大旅游目的地旅游景观、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市场进行比较,认为滇西北旅游业发展呈替代性竞争的态势。最终将落脚点放到怒江这个滇西北各旅游目的地中的"后起之秀"上,提出旅游产品创新是怒江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并从"高起点、大手笔打造观光型旅游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开拓主题园区型旅游产品;深层次、宽领域挖掘民族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这3个方面具体对怒江旅游产品类型进行构思与设计。  相似文献   

7.
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突出目的地差异化优势,打造富有个性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并包装推广,已成为各旅游目的地扩大市场占比的重要手段之一,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已成为各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旅游目的地品牌是一种关系,其不仅表现为品牌和旅游者在形象、需求、价值和功能属性方面的匹配程度,还体现在品牌与供应商、品牌与媒体、品牌与政府机构、品牌与品牌等关系程度,并且伴随着旅游目的地成长。以Fournier在1998年建立的品牌关系质量(Brand relationship quality)六维度模型及相关理论为基础,根据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综合性和特殊性,基于品牌与政府机构、品牌与消费者等供给-感知侧的综合关系视角,以及“清新福建”品牌的网络大数据,采用扎根理论和ROST文本分析方法,验证及完善旅游目的地品牌关系质量评价体系,并比较分析2014—2016年福建省10个地市政府传递“清新福建”与游客体验“清新福建”的品牌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地区差异及发展类型,研究结果可为旅游目的地品牌可持续经营及管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常态正深刻影响着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本文在分析新常态下区域旅游发展几个新特点基础上,阐释了未来区域旅游业发展格局与趋势,提出了推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文章指出,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正呈现规模扩张和个性消费同步提升,“旅游强国”特质开始显现;跨界、跨行业企业集团逐步主导产业发展,并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旅游产业地位日渐凸显,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目标;“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释放,旅游服务开始引领“中国服务”建立;“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全面渗入,逐步拓展旅游业发展版图;“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模式导入,全面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等六大特征。与之相对应,全面融入国家区域经济战略,中、西部地区旅游业整体崛起,城市休闲和城市旅游异军突起,生态文化功能区整体开发,区域旅游产业“网络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最后指出,新常态下区域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重点包括:以跨区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区域业协同发展;以重大项目投资驱动为突破口,形成区域旅游投资与创新双轮驱动发展;以全面改革开放为突破口,形成内外源结合联动发展;以国家层面统筹协调为突破口,形成多层次区域旅游治理模式;以跨界渗透和兼并重组为突破口,培育区域化和国际化旅游市场主体;以综合旅游风险防范为突破口,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单一旅游目的地很难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为提高竞争能力,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各旅游地加强了联合与协作,这时区域旅游及其网络便应运而生。福建作为旅游业大省如何保持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区域旅游是今后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建立福建区域旅游网络势在必行,本文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一、区域旅游网络的概念区域旅游是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现代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以旅游中心地…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官方旅游网站营销功能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线营销已成为信息时代目的地整体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目的地营销网站的发展状况有助于目的地营销组织审视其在线营销活动。以中国内地31个省为例,将营销战略、信息服务、交易处理、技术支持和网站运营作为一级指标,对官方旅游网站的营销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国内目的地营销网站功能已无显著地区差异,大部分网站处于信息提供的初级发展阶段,目的地营销战略实施、交易处理等功能尚需改进;地方官方网站营销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支持,目的地在线营销的发展必须与目的地整体营销战略相整合。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区域竞争力对比的新疆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由于资源赋存、区位优势、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而存在的地域差异,使不同区域在旅游业发展中有不同的业绩和发展潜力。以20纪90年代以来新疆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不断增长但旅游目的地地位明显下降为线索,对比研究了新疆的资源禀赋、开发程度、客源市场竞争态等,并调查分析了东南沿海及港澳台地区游客旅游意愿和赴疆游的客源市场潜力。提出区位条件是新疆在现阶段不可抗拒和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客观因素,必须在现实基础条件下转变思维方式,宏观上以国内远程市场为目标,建立民俗-湖泊-冰川-草原-古迹-沙漠的旅游开发序位;中观上整合近域特殊地理单元内的同构旅游产品以打造品牌;微观上倡导“旅游体验”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和开发理念。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群体游客的中国旅游目的地意象色彩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色彩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状态和选择意向.当旅游目的地意象被色彩化并赋予一定的涵义,它就成为目的地品牌定位、意象设计和营销战略制定的有力工具.本文以到访两安的跨文化游客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我国旅游意象色彩认知为研究内容,在调研数据对应分析和深度访谈资料挖掘补充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跨文化群体游客对我国目的地意象色彩认知的特点及基础...  相似文献   

13.
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草原以其辽阔、坦荡的景观以及风土人情构成一类旅游目的地,世界上拥有大片草原的国家都非常重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我国草原旅游发展也较快,形成了不同空间类型、不同植被景观类型和不同人文与自然结合类型的旅游发展格局,其中又以内蒙古最为突出。但是,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草原旅游发展存在脆弱性,因此,在开发中需要更加严格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2001-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流位序规模演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依依  温晓金  刘焱序 《地理学报》2018,73(12):2468-2480
中国出境旅游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迅速扩大,并在不同目的地间表现出显著的不均衡分布特征。通过构建2001-2015年中国出境游客与目的地入境游客规模数据库,验证中国出境旅游流服从位序规模理论的假设,并将目的地吸纳中国游客规模与目的地接待游客总量的关系划分为5种耦合类型。结果表明:中国出境旅游流位序规模关系符合幂函数规律,并且向高位序目的地聚集程度不断增强;从2001年到2015年,绝对领先与绝对落后型的目的地占比均超过45%,亚太地区接待中国游客普遍处于领先地位,而欧美和中东地区接待中国游客大多处于落后地位;对于游客总规模较大的目的地,绝对落后型数量大于绝对领先型,而对于游客总规模较小的目的地,绝对领先型数量大于绝对落后型。本研究为分析出境旅游流量流向提供新的分析视角,进而为国家旅游业发展中的市场政策制定与旅游产业国际化布局等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利用各种媒体持续地与其目标市场沟通,以期说服他们对目的地的态度,为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电子游戏无疑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增添了新的手段。本研究基于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SOR)模型,构建了以游戏要素为自变量、旅游目的地形象为中介变量、旅游意愿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并以《刺客信条:大革命》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电子游戏中的旅游目的地元素对玩家的目的地形象感知以及玩家旅游意愿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得出了游戏体验和角色依恋对玩家的旅游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中介变量正向显著影响游戏玩家的旅游意愿。本研究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和电子游戏的结合提供了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16.
1992- 2005 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左冰  保继刚 《地理学报》2008,63(4):417-427
全要素生产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技术进步的基本指标。本文采用生产函数法对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TTFP)以及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研究,分析TTFP变化与旅游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各省旅游增长方式的演化过程与变化趋势,得出了以下结论:①中国旅游业属于典型的(劳动)要素驱动型增长方式,劳动力要素投入对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3.69%;②旅游业年均技术进步速度(TTFP)为2.91%,技术进步速度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投资效率低下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③旅游业技术进步是旅游业增长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发达地区的"飞地旅游"性质决定了旅游业的技术扩散方式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产业,它既不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地理位置也不具有对应性;④中国各省旅游业增长方式与发展水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并且差异正在逐年扩大,技术进步速度(TTFP)差异是导致各省旅游发展水平分化的原因,如果各省TTFP差异继续扩大,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各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强旅游业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对于推动中国旅游业技术进步和增长质量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球旅游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亟需探索一条有效的恢复振兴路径。随着疫情发生的常态化趋势,旅游目的地会愈发关注对疫情的防范预警和应对策略,疫情后期旅游目的地的恢复力研究也必将得到重视。目前学术界已有部分关于旅游疫情危机和旅游恢复力的研究,但是较少将其综合起来研究疫情后期旅游目的地恢复力,尚未有研究提出系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文章以恢复力理论为基础,梳理了总体研究思路,构建了适合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疫情危机恢复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指标体系的疫情后期旅游目的地恢复力及其时空动态分析的研究方法,并从研究内容、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研究体系,即:首先从理论上构建疫情后期旅游目的地恢复力的概念模型和评价体系;其次选择案例地进行实证分析,测算旅游目的地的恢复力,分析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构建旅游目的地应对疫情危机的适应性管理机制,指导旅游业疫后恢复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奥运会对举办国旅游业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亦将为云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云南应尽快树立奥运机遇意识,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制定营销战略,利用北京奥运会的巨大“聚焦效应”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提升云南旅游在海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形象;培养奥运旅游业专门人才,建立高素质的旅游研发、管理和服务团队;培育针对欧美等西方国家游客的旅游产品以开拓更大海外旅游市场,使其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以此为契机完成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选择惠州旅游局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号"zmhz0752"文本为数据源,以旅游目的地形象理论为支撑,结合ROSTCM6.0内容分析和Unicet5.18共现网络构建的共同运用,研究了惠州旅游官微的旅游发射形象。发现在惠州旅游官微文本中,"惠州"是目的地发射方的首要营销概念;惠州旅游官微向游客传递出"山水惠州、美食惠州、人文惠州、乡旅惠州、宜居惠州"五大主题的旅游认知形象及以"文明、特色、生态、美丽、度假、智慧、休闲"为主的旅游情感形象;同时,共现网络分析能够精准地反映出惠州旅游官微存在的若干问题。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对惠州旅游官微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旅游目的地区域(TDD)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对旅游目的地区域(TDD)进行了界定。以"一日游"旅游行为基准给出了西安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即以250 km为半径,相当于单程旅行2.5小时的通达范围。并发现西安TDD对周边地区旅游客源产生了明显的截流效应。分析了主要旅游景点(3A以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呈现集聚分布,有利于旅游资源组团式开发。运用洛仑兹曲线,发现西安市出行的5条主要旅游路径利用强度存在严重不均衡。文章结论主要包括:TDD的核心表现为旅游区、旅游节(景)点和旅游路径三种空间要素,其中对旅游目的地区域发展影响较大的两个要素是高级别景区与旅游路径,二者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的规模、空间分布和旅游流向。随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推进,客观上要求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旅游热点地区要逐步打破地区壁垒,共同开拓市场,优化旅游景点组合,打造旅游精品群,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