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陶专  孙传敏 《矿物岩石》1996,16(3):13-19
作者在四川旺苍产出的一种硬质粘土作物相分析,并对其主要工艺性能进行讨论的基础上,评价了四川旺苍粘土的应用及开发前景。旺苍粘土最适用于作耐火原料,其次是陶瓷原料,是一种急待开发的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通过对旺苍粘土的应用研究,可为合理开发利用四川地区紧缺的粘土资源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六盘水地区是茅口组的命名地区,研究发现该地区的茅口组岩相分异明显、顶部可能存在缺失,基于简单岩性及生物组合的划分标志已无法支撑对其进行内部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研究、地质找矿等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综合运用区域地质调查、剖面测量、岩矿薄片分析、碳酸盐岩微相划分对比等手段,识别出该区茅口组存在5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进而将该区茅口中晚期的沉积相划分为:半局限台地相、台沟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砂质浅滩相等4种亚相。六盘水地区二叠纪茅口中晚期古地理格局由南西侧“台沟”与北东侧“台地”组成。这一认识为研究六盘水及邻区茅口中晚期茅口组划分、古地理以及锰矿找矿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石炭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四川盆地石炭系的经典地区之一。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根据江油马角坝地区双龙剖面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基质类型及其结构等特征,将该地区石炭系划分出11种微相类型。根据微相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将本区的沉积相划分为4个沉积相带,分别为台地边缘簸选砂滩相/FZ6、开阔台地相/...  相似文献   

4.
西藏察隅地区构造变形相及其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察隅地区属多次构造变动地带,先后经历了5次构造变形的改造与叠加,是主要在T-J2^1形成,J2^2以来进一步加强与定形的主支固陆边缘逆冲推覆,逆冲式褶皱造山带。由4个次级构造单元或构造一建造单元组成。可分为4种构造变形相,在各构造单元中构成了变形相序列。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该地区位于堪培拉西北50公里,堪培拉—马隆隆起的东侧。堪培拉—马隆隆起从维克托利亚州东部向北延伸直达新南威尔士州的威灵顿北部。在那芝格拉背斜的两侧形成一槽式构造。研究区正处于背斜的东侧,过去曾被称为泰玛士复向斜。这是一个长25公里宽8公里的向斜构造(图1、)。该区的褶皱和断裂呈北北西向,倾角一般为50°—60°。这一地区没有  相似文献   

6.
辽吉岩套——早元古宙的一种特殊优地槽相杂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东南部,分布着早元古宙的一种特殊的优地槽相。它由辽吉花岗杂岩,变质的钠质火山岩和变质的浊积岩所组成。其中广布着硼铁矿床,含钴块状硫化物矿床和层状铅锌矿床。它是早元古宙时期的一种水下岩壳,具有类似于拗拉槽中所堆积的岩石组合。我们将其命名为辽吉岩套。  相似文献   

7.
安徽巢北地区下石炭统岩石微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巢北凤凰山剖面进行详细的野外测量和系统的岩石学、岩相学、沉积学的研究,尤其是进行岩石微相研究,分析其古地理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巢北地区下石炭统整体为一套滨海相沉积,以石灰岩为主,含有少量的砂岩、泥岩,可识别出十种岩石微相类型.  相似文献   

8.
构造相、构造相系和构造相序列三位一体概念的提出,是试图将由构造动力引发的物质的结构调整和组成调整在空间、时间和演化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此,确立了地壳物质的结构调整的形迹和组份调整的踪迹的各种相标志,和在统一应力场或同一构造事件产生的构造相之间的空间组合和联系的构造相系,以及反映同一地区不同构造相系空间叠加、时间演化的构造相序列。以期获得地壳物质在构造事件中运动规律的最大信息量。  相似文献   

9.
<正> 早奥陶世,塔中地区为统一的开阔的碳酸盐台地,沉积一套巨厚的以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灰质白云岩夹白云岩地层。下奥陶统沉积后,发生构造变形和抬升暴露,塔中低凸起形成,在其主体部位,下奥陶统顶部遭部分剥蚀。中奥陶世,以塔中低凸起为中心,中央高,南北两侧低,形成了碳酸盐台地—开阔陆棚的沉积体系。晚奥陶世,随着地壳整体下沉,海平面上升,碳酸盐台地逐渐收缩,陆源泥质沉积不断进积,但陆棚水体变浅,形成了碳酸盐台地—混积陆棚—开阔陆棚为特征的沉积体系。概括起来,塔中地区这两种前后发育的沉积体系包括了两个大的沉积相类型,即碳酸盐台地相  相似文献   

10.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在华南地区碳酸盐岩台地上普遍形成一套微生物岩。微生物岩所代表的是一种以蓝细菌和其他底栖生物为主体的独特的生态系。蓝细菌作为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的基础,种类单调的小型腹足类和介形虫等广盐性多细胞生物和灾后残存的有孔虫则是该生态系中的主要消费者。根据所处的古地理位置不同,华南微生物岩的分布可分为3个主要地区,即上扬子地区、中下扬子地区及南盘江地区。上述3个地区微生物岩分别产出在生物礁顶、一般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和孤立碳酸盐岩台地环境,且不同地区微生物岩所在剖面的沉积序列也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地区微生物岩在宏观沉积构造和碳酸盐岩微相组合上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层纹状微生物岩、叠层石微生物岩、花斑状微生物岩、树枝状微生物岩及穹窿状微生物岩。不同微相类型的微生物岩在沉积水深、蓝细菌化石、底栖群落组合上仍存在差异,其中树枝状和穹窿状微生物岩沉积时所处水深最小,花斑状微生物岩和层纹状微生物岩沉积时所处水深可能相对较大。对不同地区微生物岩的研究为认识二叠纪末全球事件期间海洋环境的多样性和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张德军  刘鹏举  尚晓冬  杨犇 《地质学报》2023,97(12):4006-4019
拉伸纪作为承接中元古代蓝菌时代以及成冰纪生物锐减的关键地质历史时期,是探索早期生命与环境演化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吉林南部地区地处华北板块东北缘,拉伸系发育完整、出露全,在燧石条带、燧石结核和泥页岩中富含微生物化石,是开展拉伸纪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的理想地区。本次工作利用岩石切片法在吉林南部二道江地区万隆组顶部燧石中发现微生物化石6属9种,其中丝状蓝菌1属4种Siphonophycus robustum,S.typicum,S.kestron,S.solidum;球状蓝菌3属3种Eoentophysalis belcherensis,Gloeodiniopsis lamellosa,Scissilisphaera bistratosa;分类位置未定2属2种Glenobotrydion majorinum,Globophycus rugosum。这些微体化石的发现为开展万隆组古环境分析及生物地层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研究显示,万隆组燧石相微生物组合以发育管鞘藻席(Siphonophycus mat)为主要特征,丝状蓝菌呈横向展布,长可达400μm以上,显示原地或近原地埋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燕山地区是华北地台北缘东部古陆块的主要部分,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地质发展过程。太古代一套深变质的岩石记录着多次变质作用。退变质作用属变质作用的一种类型,过去对进变质作用进行过广泛的研究,而退变质作用则研究得较少。近二十多年来,各国地质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展。几年来我们在冀东迁安、迁西、北京密云、张宣等地对麻粒岩相岩石作了一些退变质作用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李亚刚 《探矿工程》2020,47(11):51-55
在河南省兰考地区地热井施工中,二开井段深度超过1500 m,采用普通膨润土钻井液体系无法满足地热井施工及对含水层保护的要求,且容易造成卡钻事故。为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地热井施工用低固相高润滑双聚钻井液体系,通过现场4口井中的应用,钻井过程顺利,有效解决了井眼携砂能力不强、泥岩地层井壁不稳定、砂岩地层失水量大、泥皮厚等问题,4口井均未发生任何井下复杂情况和事故,说明该钻井液体系对兰考地区地层的适应性较好,能够满足该地区钻井工程的需要,对兰考地区地热井施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的主要油气勘探区带,以层序地层学理论文指导,对钻井分布集中而地震反射特征明显的乌尔逊凹陷南部地区地震相特征进行了综合解释,通过时间剖面上反射波的内部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和其他地震相参数,共识别出7种地震相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钻井资料和前人工作成果,分析了该地区大磨拐河组地层沉积体系特征,并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5.
地震相和测井相联合预测火山岩相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火山岩的基本地质特征、测井特征与测井相及其地震相特征与地震相分类为基础,依据测井相所建立的火山岩相模式,时地震相进行标定,形成由火山岩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组成的"三相"技术.该技术建立起"三相"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揭示火山岩相空间展布规律及变化特征.将"三相"技术应用于某盆地北部地区的营城组火山岩相研究.把营城组一段的地震相转换成火山岩相,得到火山岩相的平面分布,有效地预测出某盆地北部地区营城组一段火山岩的空间展布规律和火山岩储层有利相带.钻井证实:火山岩相之通道相岩石的物性最好,侵出相和爆发相次之,火山沉积相最差;火山岩相以火山颈岩物性最好,溢流相顶部次之.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沉积微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的蓬莱坝剖面发现一套完整的寒武系白云岩地层,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野外测量、岩性描述、样品采集和镜下观察,作出了完整的地层岩性沉积相综合柱状图,并对其进行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的分析.在该剖面中,识别出1种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并进一步分为3种亚相和6种微相,分别为:开阔台地亚相(开阔潮坪、颗粒滩)、局...  相似文献   

17.
山东昌乐地区死火山群火山通道相节理非常发育,形态独特,引人注目.经过系统观察认为此处存在三类火山通道相节理:面状节理、"倒扇型"柱状节理和"直立型"柱状节理.通过对三种节理的形态、整体规模、节理开度等的详细分析,认为前一种节理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内外岩浆形成一定的温差而形成的平行于岩浆表面的平面状节理,也称其为"等温面";后两种节理在直观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经研究认为其成因为火山通道的规模不同,导致岩浆在喷发过程巾冷却速度不同,最终导致残余岩浆的地层压力不同,致使上部冷却的岩浆岩产生不同的柱状节理.  相似文献   

18.
一、绪言保山地区是滇西泥盆系和下石炭统出露的主要地区之一,以前已有不少报道。近年来,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密切注意,因而对泥盆石炭纪地层及其古生物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保山地区的上泥盆统目前暂分为何元寨组和整合其上的大寨门组,前者底部尚属中泥盆统(龚大明等,待刊)。下石炭统下部称鱼洞组。何元寨组在其命名剖面施甸何元寨主要是一套中层灰岩和泥灰岩,厚约220m,腕足、珊瑚、层孔及苔藓动物丰富,向东北至大寨门、由  相似文献   

19.
新疆塔里木西北缘柯坪地区上奥陶统印干组碳酸盐岩发育良好,不同地区岩性变化较大。通过对其不同剖面位置的微相类型进行研究,识别出10种微相类型,与威尔逊标准相模式对比,将其划分为5种沉积相,在印干组中首次识别出台缘浅滩相、台地边缘斜坡相。印干组沉积期古地理特征为南西水浅(主要为台缘浅滩-台缘斜坡相)、北东水深(主要为广海陆棚-盆地边缘相)。通过沉积相变化规律,识别出在印干组沉积中晚期,存在一次大规模海退事件。  相似文献   

20.
西成地区中泥盆统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石类型多,相变急剧。本文以结构成因分类为基础,将本区碳酸盐岩归纳为四类26种微相,并分析了每种微相的基本沉积条件和形成环境。据区内微相的相邻和共生关系,建立了10个主要微相组合,并解释了各种微相组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根据微相组控矿,提出半开阔台地凹陷盆地和生物滩(层)礁后浅水盆地是本区碳酸盐型铅锌矿成矿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