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土地资源基础 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与分布和土地类型密切相关。河南省土地类型分异的两个主导因素是南北与东西分异,即气候以淮河、秦岭为界,北亚热带湿润区向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南北过渡,地貌大致以京广线分界,东部为平原,西部为丘陵、山地。全省  相似文献   

2.
晋西与晋西北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其明 《地理研究》1989,8(1):102-102
本文从自然地理特征入手,在分析土地类型形成、分异与演替基础上,结合编制1:5万,1:10万和1:20万土地类型系列图的实践,探讨了上地分级与分类的理论,将该区域分为11个土地型(一黄级),82个土地类(二级),它们分别属于土石山地、土台地和倾斜平地、黄土沟间地和沟谷地等土地演替系列,具有不同的演替过程、演替方向和演替速率。上地类型在空间有规律地组合成土地类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土地生产潜力和用模糊评判方法进行土地评价。文章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将晋西与晋西北土地类型组合成12个自然小区,5个自然亚区,2个自然区。然后,从资源、环境和区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然亚区的国土整治方向和治理措施。论文8万余字,附图21幅,表格31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土地类型生态属性为依据, 以黄土高原正宁县为案例区, 开展土地生态适宜性与生态系统耦合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土地类型与生态系统间有良好耦合关系, 是进行土地生态评价, 构建区域合理生态系统结构的主要依据。文章最后以构建正宁县土地合理生态系统结构与发挥生态综合功能为目标, 提出了该县生态建设战略和对策措施, 对指导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信阳地区土地类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 言 土地是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由于各种要素数量的不同和彼此结合形式的差异,就形成一系列互相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这些土地个体的划分就是土地类型。信阳地区土地类型的研究及其1:20万土地类型图的编制,是在近三年来实地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卫星照片和航空相片,并参考该区的土壤图和地质地貌图,在1:5万地形图上填绘编制而成的。对本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点和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当  相似文献   

5.
刘胤汉  王凤慧 《地理研究》1986,5(2):106-106
无定河流域地跨毛乌素沙区和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两大地域单元,总面积30260平方公里.作者在编制全流域1:20万、典型地段1:5万和1:1万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了土地类型的划分,对各土地类型的自然特征及生产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改造利用意见.然后,从空间时间和数量角度进行了分析,空间结构 主要分析结构的水平地带性和区域差异,并重点剖析了8种空间结构形式,数量结构进行了面积对比、频率对比和结构复杂度三方面的统计分析,并引入频率、结构复杂度的计算公式(借用熵的计算公式),还绘制了相应的图件;时间结构则侧重于土地类型之间随时间的演替,共分析了6个演替序列,并提出了对如何防治退化性演替、促进进化性演替,避免违背自然规律去改造一些不可逆转性演替的建议.并以此为基础,采用逐级合并的方法,先由土地类型合并为13个自然小区(区划下限单位),然后顺次合并为6个自然亚区和3个自然区,并从土地类型结构角度讨论了各区农牧业发展方向、沙化土地的整治和水土流失的防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亚男  吴克宁  李晓亮  李潇 《地理科学》2022,42(8):1348-1359
为提升对土地资源的质的了解程度,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方向,实现黑土地保护目标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以黑龙江省作为典型研究区域,考虑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需求,并借鉴地球关键带理念,从气候影响、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土壤特性、水文分布5个维度构建三级分类,基于GIS平台采用空间叠置法对主导因素中级分类进行叠加和综合,进行省级尺度土地类型划分。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共划分为39个土地类,2 121个土地型和4 945个土地组。黑龙江省土地类型单元较丰富,类型单元面积分布不均衡,低级单元相比高级单元属性更丰富,黑土区的土地类型单元呈现出不同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类型单元可反映区域的自然地理规律。空间组合结构上主要有对称式空间组合结构、重复式空间组合结构、镶嵌式空间组合结构3种结构形式。土地类型数量和结构呈现的规律性分布可为黑土地的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北京市土地类型组合结构为依据,将北京市划分出三个区17个亚区,并就每一亚区的自然特征和合理利用方向进行了探讨。本文以北京市土地类型为例,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并探索其为农业综合自然区划服务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地类型自下而上的自然区划能够确立更加清晰的自然区划界线,是自然区划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以青藏高原东部山区为研究区,采用神经网络模型与GIS技术,开展基于土地类型自下而上的区划研究。通过计算得到研究区地形综合指数、温暖指数、湿润指数、地被指数和水文指数5个自然指数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作为变量输入层,输入到建立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神经网络模型中,对土地类型单元自下而上合并,生成青藏高原东部山区自然区划图,实现以土地类型单元为控制本底的定量化分区。结果表明:①可以将土地类型单元聚合成高原高寒稀疏植被区、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区、高山深谷灌丛草甸区和高山深谷针叶林区5个自然带区域。②分区结果与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界线比较接近,相似性较高,分区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土地系统(地方)”为分类制图基本单元,将滇池流域土地划分为4个一级土地类型;16个二级土地类型;35个三级土地类型。分析了各土地类型的综合自然特征,为滇池流域各土地类型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自然区划与区域开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运龙 《地理学报》1990,45(1):41-55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合。以土地段为制图单元,根据初级地貌形态组合、土壤和植被的差别,可分出5种一级土地类型和78种二级土地类型。把土地类型结构相对一致的范围组合为自然小区,贵州省共有32个自然小区。参照“由上向下”的演绎,自然小区再“由下向上”地归纳为7个自然亚区和3个自然区,同时也明确地划定了界线。这样,全国自然区划方案在贵州省得以彻底贯彻,土地分类与自然区划也统一起来。然后以自然区划为框架,以自然资源结构为基础,论述了每个区划单元的区域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于8月21日、22日和23日、25日、26日和9月4日组织并通过了《德宏州内陆边境民族经济贸易开发区发展战略及口岸建设条件评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省科委下达项目)、《云南省1:50万土地资源系列图》(共8幅图件:地貌类型图、坡度图、气候图、植被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类型图和土地资源评价图)(省科委下达项目)和《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研究》(云南省科委“七·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秦巴山区为案例,对土地演替的内涵、研究内容和演替历史做了论述,运用遥感技术编制土地类型图,运用计算机手段对秦岭南、北坡和大巴山北坡的不同垂直带层的土地演替做了模拟.认为土地演替是土地内部物流与能流转化迁移的结果,土地演替分为自然演替和人为演替两种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土地类型研究的意义、功能与学科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申元村 《地理研究》2010,29(4):575-583
土地类型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反映的是中小尺度地段分异规律和综合整体的环境特征。对土地类型研究的学术意义、功能和对未来学科发展方向进行界定,对促进土地类型学的发展和应用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文章总结了土地类型研究的学术意义与功能,认为土地类型研究是自下而上论证综合自然区划、确立区域土地结构、进行生态研究和生态建设设计、进行农林牧合理用地布局和用地结构调整、灾害成因和防灾减灾研究的基础性学科;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当前该学科存在的关键学术问题是土地类型划分的基本分级体系不确定,各级土地类型划分指标体系未建立,遥感与多元数据计算机制图与分类指标体系未实现技术连接;从学科发展方向着眼,当前应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野外考察相结合,通过典型区解剖方法,确立土地类型基本分级体系,建立各级类型划分指标,以及遥感与多元数据计算机制图与分类指标体系的技术连接,并对未来需要研究的课题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土地类型制图,过去采用地形图实地填图法。这种方法费工,费时,精度差。较好的方法是,利用航空象片编制土地类型图。虽然航片应用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但航片上丰富的土地信息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如何根据航片上的地形、地物影象及地形图上等高线图形待征,将土地类型解译出来,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级土地类的解译  相似文献   

15.
基于MODIS数据,选取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陆地表面温度(LST)4个对干旱地区地表覆被具有显著指示作用的指标,结合IGBP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图,以新疆伊犁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为例,对研究区2003—2007年土地覆被动态进行监测,并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覆被动态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指标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不同的适宜性和指示度;在新疆伊犁地区和博州,土地覆被动态地域差异性明显,土地覆被退化程度较大的土地类型为水体、草地、永久湿地、城镇,而森林、灌木林、荒漠草原和农田等土地类型有所改善,呈现出“局部改善、总体退化”的局面;引用熵权法将多个遥感指标综合起来进行土地覆被动态的监测与评价的途径是可行且有效的,可为干旱区土地覆被、荒漠化、土地退化、植被变化等工作的监测与评价提供可靠的技术方法与有价值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西辽河流域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最东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西北界为大兴安岭,西南界为七老图山,南界为努鲁儿虎山,北界为松辽分水岭,东部与东北平原相连。土地面积14.84万平方公里 一、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三面环山,平原中展。本区整个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从2100米降到120米,地势起伏大,类型复杂。有山地、熔岩台地、丘陵、沙地和平原。其中山地、台地、丘陵面积约9万多平方公里,平原面积约5万多平方公里。大致可分三区。  相似文献   

17.
前言 1963年春,我们结合县农业规划工作需要,曾进行县农业地图的编制试验,编制了一套中山县农业地图,其中包括农业土地类型、咸洪涝旱地区分布及土壤分布等图,以供该县农业规划工作的参考。 1964年夏,笔者继续开展番禺县农业地图的编制工作。该县农业局亦提出编制农业土地类型图的要求。他们认为通过土地类型的划分与制图,可以了解各类型土地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对农业生产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这是进行农业规划工作的重要依据。事实上,  相似文献   

18.
前言 1963年春,我们结合县农业规划工作需要,曾进行县农业地图的编制试验,编制了一套中山县农业地图,其中包括农业土地类型、咸洪涝旱地区分布及土壤分布等图,以供该县农业规划工作的参考。 1964年夏,笔者继续开展番禺县农业地图的编制工作。该县农业局亦提出编制农业土地类型图的要求。他们认为通过土地类型的划分与制图,可以了解各类型土地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对农业生产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这是进行农业规划工作的重要依据。事实上,  相似文献   

19.
以兰州市西固区为区域背景,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按照地貌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分区,运用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度、分离度等指标研究半干旱区城郊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特征;运用分形理论建立各种土地分布形态的分形结构模型,以分维数为依据分析各种土地类型分布形态的复杂性与稳定性;探讨控制和影响土地利用格局的主要因素及土地利用优化与管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地区春夏季节沙尘天气频发,精准识别沙尘源区对于沙尘天气预报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意义重大。以新疆为典型研究区,采用2000、2005年和2010年3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分析了新疆沙尘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基于土地类型转移矩阵分析了不同类型沙尘源的转化情况。结果显示:新疆沙尘源的正、逆向转化主要跟人类活动相关。(1)沙漠/沙地转化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北边缘地区;转化为裸土类型沙尘源最主要的土地类型为河流/湖泊和草地,其中河流/湖泊的转化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而草地的转化则是由过度放牧所导致。(2)岳普湖、伽师和巴楚等县区存在过度放牧现象;塔里木盆地北部以及准噶尔盆地内部等绿洲-荒漠交错带及人口聚集区域,存在大面积的垦荒现象。(3)新疆地区绿洲-荒漠交错带面积广阔,但其生态系统脆弱,为潜在的沙尘源区,应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区,禁止过度放牧和无序垦荒。本文研究结果有望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农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