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断陷湖盆陡坡带油气成藏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陷湖盆陡坡带油气生、储、盖层的发育与陆相层序中的体系域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不同的陆相层序样式可构成不同的生、储、盖层组合,综合考虑陆相层序储集体类型及其特征,将断陷湖盆陡坡带油气成藏类型归纳为三大类,八亚类,十种。它们分别是:岩性上倾尖灭,岩性下倾尖灭,岩性透镜体,岩性相变,地层不整合,地层削截,地层超覆,地层退覆,构造-岩性复合,构造-地层复合等油气成藏类型,这些油气成藏类型在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各个体系域中的分布具不均衡性,以水进体系域为最,其次为水退休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较少,从陆相层序各体系域中成藏类型的空间展布规律来看,水进体系域是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段。  相似文献   

2.
虽然层序地层学与含油气系统理论的各自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但由于层序地层学研究对象(沉积岩)是含油气系统研究对象(油气)的载体,二者可以由含油气盆地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层序地层分析包含了对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及成藏作用载体的分析,因而沉积层序的组成单元与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有必然的联系:在一个沉积盆地的数个沉积层序中,成熟烃源岩往往是地史中具一定埋深、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的凝缩层,这个凝缩层往往是一个构造超层序的最大海(湖)泛面;储集岩往往是成熟烃源岩之上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或紧邻成熟烃源岩的高水位体系域;有效盖层为储集岩之上层序的水进体系域及凝缩层;成熟烃源岩之上的沉积层序为上覆岩层;低水位体系域储集岩有可能沿上倾方向尖灭,被层序界面及其上层序的水进体系域岩性圈闭;除构造裂缝外,低水位体系域下切谷可作为油气向上运移通道;一个含油气系统往往跨越不同的沉积层序甚至构造超层序。  相似文献   

3.
泌阳断陷油气生、储、盖层的发育与陆相层序中的体系域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不同的层序样式可构成不同的生、储、盖层组合。研究表明,极为有利的烃源岩为发育于高水位体系域的半深湖-深湖泥岩(属区域性烃源岩),其次是水进体系域及水退体系域的湖相泥岩(属局部性烃源岩);有利的储集体分布于水进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的冲积扇-扇三角洲砂体及前扇三角洲斜坡带的滑塌性重力流扇体中,尤其是扇三角洲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  相似文献   

4.
松南西部斜坡区层序地层格架中的油气勘探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相盆地层序的发育是在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条件下实现的。层序发育过程实际上是代表在湖水进-退的背景下湖泊冲积沉积作用彼此消长的过程。油气成藏与烃源岩的形成及储集体的发育有关。三维层序地层格架为烃源岩和储集体的配置提供了约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圈闭,从勘探角度可称为油气勘探模型。松南西部斜坡区划分出2个巨层序、4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层序Ⅵ由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本文即以此为例,论述层序地层格架中的油气勘探模型。模型Ⅰ、Ⅱ、Ⅲ分别对应于湖退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进体系域,其中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可作为主要的烃源岩,而湖退体系域可提供储集岩。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东营凹陷老第三纪层序地层,指出陆相湖盆中由于控制层序沉积的因素有其自身特点,尤其是沉积物供给条件相对海盆有多源、近源、快速的特点,导致陆相湖盆中层序沉积的特点有别于海相,特别是体系域及层序界面在全盆地内并非一定等时;并提出适合于含油气陆相盆地精确层序地层划分对比的“断块分析法”.沉积物供给还将影响层序沉积中亚层序的叠积形式.根据测井、岩心及露头划分体系域及层序时,陆相湖盆中退积亚层序组少见  相似文献   

6.
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单元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单元与油气存在密切关系,目前对两关系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深入研究层序地层界面及所夹持的地层,对分析油气形成、聚集过程具特殊的意义.针对层序地层单元与油气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总结了体系域中4种成藏模式和主要层序地层界面(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控制.同时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以准层序单元为单位,结合实例对准层序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单井及连井剖面分析,把层序地层单元研究与沉积相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湘鄂赣二叠系层序岩相古地理与油气生储盖空间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层序的沉积体系域划分和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可用于油气生储盖层空间配置关系的研究分析。湘鄂赣地区不同类型的二叠纪盆地共可划分出11个沉积层序,包括下二叠统栖霞组(层序S_1—S_3)和茅口组(S_4—S_6)以及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或龙潭组(S_7—S_9)和长兴组(S_(10),S_(11))。每一层序又可划分出二三个HST、TST、LST或SMSF沉积体系域。根据编制的部分层序沉积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结合各体系域的沉积特征,从平面上和纵向上加以分析,探讨了本区油气生储盖层的空间配置。此方法为从层序地层—层序岩相古地理—油气生储盖至选区评价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层序地层学在饶阳凹陷中的应用--以饶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林  纪友亮 《新疆地质》2005,23(3):272-276,277
根据陆相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电测曲线上的识别标志以及岩石类型组合特点等特征,将饶阳凹陷饶南地区的下古近系划分出了3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其中三级层序Ⅷ、Ⅸ、Ⅹ为河流层序,可划分为基准面上升体系域和基准面下降体系域,其它均划分为3个体系域.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所划层序发育的特点,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发育史和地层厚度的变化反映出古地形特征,建立了该区的层序地层学模式,并初步探讨了层序地层学模式与含油气性的关系,对各三级层序的含油性做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9.
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四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为例,建立了断陆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①陆相层序及其体系域界面模式;②体系域模式;③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其中,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包括岩相格架模式及年代框架模式两个内容。研究结果显示,断陷湖盆陡坡带可识别出Ⅰ型和Ⅱ型两类陆相层序;一个完整的Ⅰ型陆相层序从下往上发育LST、TST、HST及RST四个体系域,共五个界面,除顶、底界面归属层序界面之外,其它三个界面皆为体系域界面;而Ⅱ型陆相层序缺失LST。无论何种体系域,其沉积体的几何形状均为模状体,且各体系域的沉积相横向配置呈现规律性变化。陆相层序地层等时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研究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的沉积充填史及其沉积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为例,建立了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①陆相层序及其体系域界面模式;②体系域模式;③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其中,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包括岩相格架模式及年代框架模式两个内容。研究结果显示,断陷湖盆陡坡带可识别出Ⅰ型和Ⅱ型两类陆相层序;一个完整的Ⅰ型陆相层序从下往上发育LST、TST、HST及RST四个体系域,共五个界面,除顶、底界面归属层序界面之外,其它三个界面皆为体系域界面;而Ⅱ型陆相层序缺失LST。无论何种体系域,其沉积体的几何形状均为楔状体,且各体系域的沉积相横向配置呈现规律性变化。陆相层序地层等时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研究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的沉积充填史及其沉积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在侏罗纪为一振荡的泛盆,形成了多期不整合,以不整合为层序边界形成的层序地层单元与油气藏的分布富集密切相关。不整合上下的低位域、高位域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等储集性能较好的砂砾岩,湖侵域则以厚度稳定、分布广泛的湖相泥岩为主。考虑到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不整合发育的多期性、分布的稳定性以及层序地层单元对生储盖的控制作用,建立由不整合面及不整合面上下的低位域、高位域构成的不整合复合体,多期不整合复合体与湖侵域的泥岩相互叠置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不整合复合体对于油气的运聚成藏起重要作用,在不整合复合体内部形成多种类型的岩性地层圈闭。不同级别的不整合复合体控制着生、储、盖组合的空间分布与富集层位,不整合复合体内部的组成单元则决定了岩性地层圈闭的类型及分布。其中,不整合复合体的低位域、高位域发育的大型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控制岩性圈闭的分布,而不整合复合体内的地层尖灭线控制地层圈闭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受权  颜其彬 《地质科学》1998,33(4):435-446
以泌207井作为参照井,本区下第三系核三段上部所划3个陆相层序发育Ⅰ型层序界面一个,Ⅱ型层序界面3个。一个完整的Ⅰ型陆相层序自下而上发育有低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及晚期高位体系域(LHST)等4个体系域,共5个界面。除顶、底界面归属层序界面之外,其它3个界面皆为体系域界面;而Ⅱ型陆相层序缺失LST.无论何种体系域,其沉积体的几何形状均为楔状体,且各体系域的沉积相横向配置呈现规律性变化。等时层序地层框架模式清楚地显示了泌阳断陷成盆演化史、沉积充填史及其陆相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units of F3 Block, within a wave-dominated delta of Plio–Pleistocene age. Three wells of F3 block and a 3D seismic data, are utilized in this research. The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of 3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were utilized to mark the 11 surfaces on the seismic section. Integration of seismic sequence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 using well logs, and subsequent 3D geostatistical modeling, using seismic data, aided to evaluat...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油气富集地质条件,探讨了其油气分布规律,指出了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4套2类良好的油源、多套储集性能良好的砂体、有效的圈闭、2套封盖性能极好的区域性盖层及优越的生储盖组合配置是油气富集的基本地质条件;构造、构造—岩性复合是主要的油气藏类型;环主力生油凹陷、沿短轴分布的砂体与燕山期的古构造及喜山期改造加强的构造叠置、多期活动的油源断裂控制油气是油气分布聚集的规律;中部凹陷区的深挖细找,山前褶断带、火焰山背斜带及逆冲断裂上下盘构造,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直罗油田主力产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储层以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为主,岩性主要为长石细砂岩,大量的自生矿物对原生孔隙产生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较强的成岩后生作用使得储层以粒间溶孔及原生粒间余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储层孔隙结构表现为以小孔隙、小喉道为主要特征,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分布主要与其在砂体中的分布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6.
活跃边底水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以后,由于受储层非均质性,开采方式,油藏边底水,射孔井段等因素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变差。通过对活跃边底水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新钻井,定向侧钻,扶停产井完善井网,采用补孔扩射调整注汽产液剖面,注氮气或注氮气加化学剂控制水锥等手段,改善了高轮次吞吐稠油油藏开发效果,在单家寺稠油油藏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尹世明 《矿物岩石》1999,19(4):40-46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为前陆盆地上红层碎屑岩建造。笔者应用成因地层学原理和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对川西地区蓬莱镇组开展露头层序,测井层序及地震层序的综合研究,划分出区域上可供对比的5个构造-充填层序(S1-S50,并对每个层序的层序界面,沉积体系和岩相古地理展布与演化特征进行了讨论,为查明蓬莱镇组沉积相的时空配置关系,正确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开展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数理统计在油气层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理统计原理是应实践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基本工具,特别是在地质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它的统计计算相当复杂,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地利用,为了更好地将数理统计方法和地质理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算机这一现代化设备的作用,使数理统计原理在油气层解释中见到很高的效益,更好地为地质录井服务,我们研制了数理统计软件包,本文主要介绍该统计中判别分析方法在油气层解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塔北地区辫状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北地区的三叠系、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发育较为典型的辩状三角洲沉积。依其沉积特征可划分为:平原亚相、前缘亚相、边缘席状砂亚相。该类砂体与扇三角洲及其它类型的三角洲砂体相比,具有分布稳定(可达千余平方千米)、展布广、储层物性好的特点,是本区潜在大油气田的良好储层。正确地区分和识别该类沉积,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塔中围斜地区碎屑岩储层地震非线性综合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炳章 《矿物岩石》2006,26(3):114-120
针对塔中围斜区总体勘探程度较低、大埋深碎屑岩储层构造欠发育和储层内部的非均质特性,尝试将储层地震非线性综合预测技术首次应用于塔中围斜区碎屑岩储层预测,储层综合预测表明,卡1区东河砂岩和志留系下砂岩段储层的有效性指数值在0.7以上的层段为有利储层段,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较好的应用效果,对该区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塔中围斜区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探索出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